<p class="ql-block">《清康熙無錫縣志》稱:書畫為文翰之余事,書畫之道在士大夫為必兼,文章行誼以為重。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關(guān)乎人品節(jié)氣學(xué)問和人際交往,是文人孜孜以求的東西。惠山寺作為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勝,其中自然有不少文人騷客到訪和題留書法作品,可以讓人賞心悅目,更深入地了解寺院的歷史面貌和文化烙印。</p> <p class="ql-block">按明《弘治重修無錫縣志 》卷三十五.碑碣載:唐代《惠山寺記》及李陽冰篆“聽松”二字,常州刺史孤獨及所撰《惠山新泉記》、貞元六年(790)檢校戶部員外郎丘丹撰《湛長史舊居志》。宋代有縣令聶厚載撰《慧山泉記》,郡守邵必書“慧山泉”三字,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晉陵孫覿撰《陸子泉亭記》;元代則有長興趙孟頫書“天下第二泉”五字。明代則有永嘉黃養(yǎng)正書“漪瀾堂”三字,并有邑人陳勉書“惠泉福地”四字;還有邑人張思安和東海徐有貞各自撰寫的《慧山寺重建大雄殿記》。</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史志有記載的碑碣外,《惠山記》《錫山景物略》《惠山古今考》等典籍也記有惠山寺的許多題名、詩文碑、匾額楹聯(lián)書法作品。僅僅明代王達、王紱、邵寶、王問、鄒迪光等,不少名家有書跡留存??上Щ萆剿職v史上數(shù)度遭劫,最為嚴重的是太平天國與清軍長達數(shù)年的纏斗使惠山寺完全毀壞,大多數(shù)碑碣書法成為碎巖斷石,難以復(fù)原。后來又經(jīng)文革,殘存書法碑碣和匾額楹聯(lián)也被“破四舊”,最后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耐心查考,可以發(fā)現(xiàn)志書上提及的惠山寺碑刻和作者都是著名文學(xué)家加書法家。除地方志記為《惠山寺記》的作者陸羽沒有書名外,其余都是能書達人。這里非常著名的唐宣宗時宰相裴休撰寫并刻石《大唐重修惠山寺記》碑,文本完全與地方志所記的陸羽《惠山寺記》相同。</p> <p class="ql-block">該碑是因唐武宗滅佛毀壞全國大部分寺院,唐宣宗繼位后開始恢復(fù)重建寺院時所寫,文中講述惠山寺的歷史典故和人文環(huán)境,并與當時同樣著名而同樣被滅佛毀壞的杭州天竺寺、蘇州虎丘寺、鎮(zhèn)江鶴林寺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希望惠山寺獲得重生并聲譽鵲起。</p> <p class="ql-block">裴休的這篇碑刻完全符合石刻文體的要素特征:其一,石刻標注作者姓氏必冠時任職務(wù)或曾任職務(wù),或?qū)嵚毣蛱撱暤?,極少裸署名的。其二,必署完成時的歲月時日。這是其他任何一種文體所沒有的,除去日記體文。其三,凡石刻多有篆額者,如若沒有篆額人署名, 通常也都是撰文人自書。其四, 石刻紀實性最強?!洞筇浦匦藁萆剿掠洝繁掏瓿捎诖笾形迥辏?51)辛未十一月十二日,鐫刻人為中書省冊玉官邵建和。裴休時為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xué)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篆額人柳公權(quán)也有差不多相同的位價。宋代書法家米芾曾評價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醜怪。董其昌也在《容臺別集》中寫道:“唐世學(xué)書甚盛,皆不為釋典所用。梁肅、房融其書不稱。惟裴休深于內(nèi)典,兼臨池之能。”這些評價適用其人,也適用于他自撰自書的《大唐重修惠山寺記》。此文既有強大的典籍支撐,又是實時記敘,加之書法石刻藝術(shù)加持,十分珍貴。</p> <p class="ql-block">至于后人把評選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而使無錫名揚四海的陸羽代替為裴休的惠山記碑刻作者,應(yīng)該是出于對陸羽的感恩心。但裴文中所說到惠山寺大同殿之上有望湖閣的事實。明《一統(tǒng)志》卷十,明確說在大同殿北,為李紳所建,以望芙蓉湖?!豆饩w無錫金匱縣志》卷十四.古蹟亦作此說。李紳(772~846)建成望湖閣,應(yīng)在806年他中進士之后數(shù)年。此時陸羽(733~804)早巳不在人世,不可能看到和記述望湖閣。第二,裴文中說:夫江南山淺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頃。作為鹽鐵轉(zhuǎn)運使這個執(zhí)掌國家財政大權(quán)重要職位的裴休關(guān)注水利和農(nóng)業(yè)是十分自然的事。但如果是茶圣陸羽撰文必然關(guān)注惠山泉水對于茶味的生發(fā)。第三,裴文講到惠山絕頂,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諸山,以掌睨可矣。這種直觀感受較為淺顯。如果是陸羽撰文必然會聯(lián)想其久居的十分熟悉的太湖彼岸的湖州及他常住的妙喜寺。第四,裴休在文中所列天竺、虎丘、鶴林寺與惠山寺一樣,同為江南運河沿線著名寺院,也是晚唐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裴休前任丞相李紳、李德裕及杭州刺史白居易等對這幾個寺院都有詩歌贊賞,而且這幾所寺院在李炎滅佛前,正好從律宗寺轉(zhuǎn)變?yōu)槎U宗寺院,裴休深通內(nèi)典也熟悉這些寺院的變化,后來其子還落發(fā)金山寺為裴頭陀??梢娕嵝蓐P(guān)注惠山寺的重建還有佛學(xué)和其他方面的復(fù)雜因素。對于這些背景,陸羽是不擁有的。眾上所述,這個在惠山寺消失的裴休親撰的晚唐碑刻確實離奇。</p> <p class="ql-block">至于歷代地方志所記錄過的數(shù)量眾多的惠山寺書法石刻碑碣,正如清代雍正年間狀元顧皋在《天下第二泉碑記》中闡述的“有唐獨孤及記、僧若冰詩,皆刻石。又宋孫覿記刻于紹興十一年,頗詳建炎以來疏治之事。明邵文莊銘刻于正德五年,可考亭堂池沼之規(guī)。今其文散見他籍,而泉上片石無有。又有陳淮隸書額,李東陽篆書額亦不存?!惫湃酥E,各有所遭,“而獨承旨(承旨即趙孟頫)書能久而存,失而復(fù)得”。他以歷史眼光解讀惠山寺歷代書法碑刻藝術(shù)的散佚與復(fù)歸可以給我們以啟迪:即是坦然接受現(xiàn)實,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去惠山寺,山門口金剛殿上有李可染所書“江南第一山”匾額。其下有“錫惠勝景”四字為集王羲之書法,據(jù)傳此二贊言均為清乾隆帝欽定。門口楹聯(lián):“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巍然廟貌,祠以教孝寺教忠?!痹迥o錫金匱縣令廖綸題,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省書協(xié)主席武中奇書。另外一面楹聯(lián)為:地鄰五里香塍,樓閣重新,大好林泉都入畫; 我愛九峰勝境,溪山依舊,無邊風(fēng)月更怡情。原為民國時期陳亮東題惠山公園大門,改革開放后無錫市常務(wù)副市長、江蘇省書協(xié)副主席、無錫市文聯(lián)主席徐靜漁移書至此。</p> <p class="ql-block">山門口石經(jīng)幢是國保級文物,具有研究欣賞佛教文化和雕塑藝術(shù)等價值,但文字已經(jīng)漫漶不能辨識,書法價值已然喪失。</p><p class="ql-block">惠山寺現(xiàn)有清代乾隆帝寫的詩碑五座,碑刻排列從金蓮池橋后御碑亭始至隔壁的竹爐山房庭院,記錄其寫的惠山寺及惠山泉詩歌十多首。</p><p class="ql-block">乾隆書法有著很高的造詣,他自幼接受嚴格的書法訓(xùn)練,廣泛學(xué)習(xí)?王羲之、?趙孟頫之字法,筆法、章法,特點是平正圓潤。但缺乏變化,被一些評論家指為“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這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書法藝術(shù)水準,但其書法與南巡的政治文化相結(jié)合,與當時當?shù)貧v史文化相結(jié)合,價值無可替代,也難用一般書藝標準評價。</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到惠山寺大同殿僅百十步路,門口古銀杏樹壇下有清咸豐間最終編定《惠山記》的邵涵初篆寫石碣“俯察仰觀”四個大字,與新近不知道誰寫的行書“福從惠山來”和諧共處,可謂表里山河。其下便是聽松亭和石床?,石床俗稱偃人石,長1.99米,寬0.87米,高0.56米。唐高宗時著名書法家李陽冰應(yīng)無錫縣丞公孫羅之邀請同游惠山,特地在其上篆寫“聽松”兩字,以示紀念?。后人觀摹研究者不計其數(shù),摹刻本也能登堂入室,十分著名。</p> <p class="ql-block">大同殿門后即惠山寺大雄寶殿,匾額“法乳流慈”,楹聯(lián)“九龍云連,吉光開佛相;二泉玉瀉,禪味得真如”,據(jù)傳均為乾隆御筆,被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來惠山寺于2002年開始重建,玉平方丈據(jù)歷史記載請人重新集字恢復(fù)。額作:梵宇慈云、彌輪法界、廓然圣境三匾,又在釋伽牟尼佛翕兩側(cè),另加一聯(lián):法座湧蓮花,具無畏光明,普照大千世界;梵經(jīng)繙貝葉,是覺述密諦,都歸不二法門。該聯(lián)由金山江天禪寺住持心澄手書,很好揭示了新時期重建惠山寺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大悲閣門口花板上有匾“海印三昧”,為普陀山方丈戒忍大和尚書法,門口另有紅底金字匾“度一切苦厄”,為常州天寧寺松純大和尚為惠山寺題。大悲閣內(nèi)有金底黑字楹聯(lián):“具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三昧圓通皆自在,護二殊勝不現(xiàn)普門分身塵剎萬機咸應(yīng)”,由鎮(zhèn)江金山江天禪寺心澄手書?!按蟊w”西面有無錫靈山祥符禪寺無相大和尚戊子仲春書題“普門示現(xiàn)”匾。大悲閣所在處原為明代邵寶點易臺舊址,其臺基下有“西竺留痕”四字,為無錫市佛教協(xié)會秘書長顏冬寶之墨寶。對面羅漢堂的題額為無錫書法名家陸修伯手書,東側(cè)五觀堂額由無錫濱湖區(qū)老書法家鄒懷萱手書。這些匾額均落款甲申年秋,表明惠山寺重建于2004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竹爐山房,原是惠山寺的彌陀殿,直接連通原來也是惠山寺的二泉及庭院。竹爐山房建筑為硬山式卷棚軒廊,正中懸有李苦禪書寫的“竹爐山房”匾額?。楹聯(lián)由無錫書法名家朱家驥于1980年篆書,內(nèi)容為“削竹編爐,原是山房舊物;燒松煮雪,久為衲子珍藏”?。竹爐山房后有主廳“雨秋堂”,堂上懸有乾隆帝御書的“頓還舊觀”匾額,兩旁懸掛無錫詩人書法家張滌俗書寫的楹聯(lián):“冰雪清姿,豈受緇塵點汙;歲寒貞節(jié),何妨劫火焚燒”?。雨秋堂為清光緒未年改建,壁上嵌有王紱畫的晴雨竹及乾隆第三次南巡(1762)所作《竹爐煮茶圖》,還有一些寺中舊有碑刻,從明初住持普真和尚竹爐煮茶到清初被乾隆賜紫的成瑩和尚與友人往還的詩文,如王達書寫的竹茶爐記等碑刻,還有清代名臣在陪同康熙、乾隆下江南游惠山時所書的詩文,皆大有可觀,是研究惠山寺歷史文化的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走下竹爐山房臺階,便是二泉庭院,二泉亭中有元大書法家趙孟頫所題“天下第二泉”五字,溫潤中正,典型的趙氏正楷。其下則疊四小橫帖,分別是明萬歷丙子(1576)周天球書《修泉亭記》刻石、明末清初宋之晉《天下第二泉說》刻石、清雍正八年(1803)顧皋《天下第二泉碑記》刻石、清雍正八年(1803)杜詔記王澍書《重修慧山泉亭記》刻石。上述碑刻詳細描述天下第二泉泉名、泉亭變遷和天下第二泉碑刻由來,均為當時名人懷古感懷所作。</p> <p class="ql-block">二泉亭對面的漪瀾堂歷史上也是書法家題詠的好所在,據(jù)記錄宋至元明及清代都有書法名家篆額題聯(lián),蘇東坡、黃養(yǎng)正、乾隆皇帝、李鴻章均曾舔墨手書。現(xiàn)在漪瀾堂額則是蘇州左筆費新我題,楹聯(lián)“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yīng)餉惠泉”為無錫書法家曾可述題寫,時間是為上世紀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清代金壇人寓居無錫的王澍所題擘窠大字“天下第二泉”是該庭園中最有份量的書法作品?!疤煜碌诙蔽遄謺鴮懹谖鍓K長方形青石上,高大于寬,自右至左,一石一字,金筆鐵劃,鏗鏘有力??傞L650厘米,高107厘米;字高95厘米,寬65厘米??瑫幙?,深寬填白。碑無邊框。其左另有石刻落款“雍正六年,良常王澍書”,并旁跋“趙文敏舊有此額,字不盈尺,木朽剝蝕久矣。今年十月,余以行縣到慧山,慨名跡之不存,幸法書之有托。因?qū)偻晖趵舨刻撝蹫殡Ⅰ綍?,勒置泉上。雍正五年冬,武林包括書”。包括其人是當時常州太守。在此跋后,又有山陰鐘湛恭紀、無錫華希閔《天下第二泉刻石記并頌》、江南布衣蔣衡等跋語,詳述此碑刻由來。華希閔稱包公令人刻石,從此趙文敏和王虛舟所書“天下第二泉”“至今完好,可稱雙絕”。另外在碑的西首,另辟一小碑,上為清嘉慶十一年(1806)無錫知縣楊潤撰文,兒懋勤書石刻,述漪瀾堂修葺事。這一系列的碑是一個整體,全面闡釋了二泉庭院的歷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一直與惠山寺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的泉亭上方的陸子祠匾額居然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大筆,景徽堂門口對聯(lián)“試第二泉,且對明亭暗竇;攜小團月,分嘗山茗溪茶”原為王能父書寫,現(xiàn)在則是上屆無錫書協(xié)主席王建源所書。景徽堂屏壁上制有漆畫“陸羽品茶圖”,圖中摘《茶經(jīng)》片語謂:“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云云?!?lt;/p> <p class="ql-block">最后,從二泉庭園出來,即華孝子祠之左,巳出原惠山寺范圍,道左有一宋蘇軾詩《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睂懕呒礆v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榮譽主席及藝術(shù)品中國榮譽藝術(shù)顧問,中國文聯(lián)第六屆副主席的無錫市江陰人沈鵬先生。</p><p class="ql-block">惠山寺與歷代文人墨客及書事可謂盛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