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到孔子的名號,我們現(xiàn)在稱他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但在古代官方,他老人家的尊號卻金貴的很,“公”、“侯”、“王”甚至“帝”號都曾尊享,其中雖略有波折,但基本上是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悼尊其為“尼父”。這是他逝世后獲得的第一個來自國君的尊號。到了西漢平帝年間,孔子獲得了第一個來自大一統(tǒng)王朝的尊稱“褒成宣尼公”,可到了東漢和帝永元四年被降級為“褒尊侯”。之后,一直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追尊孔子為“文圣尼父”,這是皇家尊號里第一次出現(xiàn)“圣”字。不久后,北周終于給孔子恢復爵位,取其故里鄒地之名,尊號“鄒國公”。又很快,隋朝元年給孔子議定另一尊號“先師尼父”。到了唐朝,孔子的地位開始直線上升,先是高祖李淵尊為“先師”,太宗李世民尊稱“先圣”和“宣父”,高宗李治追尊“太師”,武則天加封“隆道公”,唐玄宗年間尊號升級為“文宣王”。這是大一統(tǒng)王朝給孔子追贈的第一個王號。到了南宋,半路殺出個西夏國主李仁孝,給孔子奉上有史以來最高尊號“文宣帝”,這貨絕對不知道“僭越”倆字怎么寫。之后,孔子尊號基本穩(wěn)定,元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為“大成至圣先師”,清代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康熙還親自書寫匾額“萬世師表”掛在孔廟大成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管是現(xiàn)代稱號,還是古代尊號,如果讓孔子他老人家自己選,最喜歡哪個呢?可能有的人會說,孔子絕對要給他爹梁叔紇一個交代,估計會選“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光宗耀祖嘛。也有的人會說,孔子是一個樸實低調之人,一生致力于弘揚儒學,主張有教無類,估計會對“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教育家”的名號感興趣。其實,各種名號都是后人對孔子一生奉獻和功績的肯定。想象的角度不同,替他做出的選擇也不同,無可厚非。那么,他本人到底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他老人家自謙:司機(吾執(zhí)御矣)。對,就是司機!《論語》子罕篇給出了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lt;/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lt;/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個小故事里,第一句有兩處自古爭議比較多。一處是“達巷黨人”,依據(jù)《周禮》記載,五百家為一黨。漢代鄭玄、宋代朱熹都認為,“達巷者,黨名也?!钡灿腥苏J為“達”才是巷名,“巷黨”一個意思,乃連讀。另一處是“博學而無所成名”,鄭玄認為達巷黨人“博學而無所成名”的評語是對孔子的褒贊,聚焦的是“博學”;而朱熹則將之視為對孔子的諷刺,聚焦的是“無所成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達”巷黨人也好,“達巷”黨人亦罷;褒贊也好,諷刺亦罷,都不是重點。重點在后一句,孔子的自我評價。古之“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孔子對照“六藝”作自我檢視,文化類的禮、樂、書、數(shù)“四藝”提都沒敢提,只列舉出了偏重體力和技術的“兩藝”射、御,進行自我審視和比較。即便這“兩藝”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善射者位尊,而執(zhí)御者卑”??煽鬃幼詈笙碌慕Y論卻是:吾執(zhí)御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不考慮“達巷黨人”是褒贊還是諷刺,重點看孔子幽默而自謙的回答,“我掌握啥了?射技?駕車?還是駕車吧!”這就是他給自己選的名號:執(zhí)御之人。粗話講,“我就是個車夫?!?lt;/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簡單的一個名號,擲地有聲,金聲玉振,低調而不失自信,內斂而蘊藏厚重??鬃拥膬刃氖澜缈芍^水深浪闊,蓄得了魚龍,裝得下天地。《易經(jīng)》有云:“君子以厚德載物?!彼x擇了車夫名號,正是對“厚德載物”最貼切的回答。正如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斯評價所說:他給萬物以應有的秩序、程度、地位,而不是否定它們。他尊重可敬的人,并且能容納一切人,甚至連憎恨和憤怒也有其存在的資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這么一句回應的話,孔子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F(xiàn)實中,當你的學識、修養(yǎng)、德行等等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名號被稱作什么,其實都是浮云。回頭再看車夫之名,孔子不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位執(zhí)御之人嘛?理所當然,而且恰如其分。反之,當一個人能不及位、德不配位卻要覬覦爭搶光鮮名號,甚至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最后要想妥妥的“載物”,那可就難了。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實在是舉不勝數(sh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句古話說的好,“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諸位,品之,戒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