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次去濱州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無棣古城,國慶節(jié)就蹭點高速費過來了。到達的時候已是晚上八點多了,但是夜景更美。</p> <p class="ql-block">無棣古城形成于商周,發(fā)展于隋唐,繁榮于明清,始建于唐代的大覺寺與海豐塔(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明清時期官宦府第吳式芬故居(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和明清縣衙等人文歷史遺跡眾多,匯集了魯北地區(qū)多元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齊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種文化及宗教文化和民俗風情。無棣古城人才薈萃,在歷史上涌現(xiàn)了1個相國、7個翰林、9個尚書、10個侍郎、55個進士、167個舉人,394個貢生,又被譽為“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九世朝臣”之稱,享有“四省承宣三掌節(jié)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之美譽的清代吳氏家族、有宋代詞人李之儀、明代詩人楊巍等文鳴千載的文化巨擘。無棣古城,以人文鼎盛稱著齊魯。</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先到大覺寺。</p><p class="ql-block">大覺寺,原是位于古無棣縣城東南的一處佛教寺院。明楊魏《海豐縣重修寶塔記》記載:"大覺寺,在縣城東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壯麗可觀。"寺內"浮屠"即海豐塔。</p><p class="ql-block">大覺寺,據文史專家介紹,大覺寺本名普照寺。明朝洪武元年更名為大覺寺。明朝崇禎12年建南大廳為天王殿,后又改為觀音殿。</p><p class="ql-block">大覺寺,清朝康熙5年又改建前殿,1300多年來,大覺寺與海豐塔,默默見證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變。</p> <p class="ql-block">海豐塔,史稱唐塔,原名大覺寺塔,始建于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碑記為“尉遲敬德監(jiān)建”,距今已1300多年。</p><p class="ql-block">海豐塔,文殊菩薩自五臺山攜清涼石歸途,途徑古棣城,感其風光旖旎,宛若仙境,遂暫停歇腳。心懷慈悲,念及此間亦是佛緣深厚之地,便將隨身舍利子托付于此,由觀音施法藏于地,自此海豐塔所在,不僅承載著無棣的深厚文化底蘊,更成為了一段關于信仰與恩賜的美麗傳說。</p> <p class="ql-block">登上塔頂許個愿</p> <p class="ql-block">古塔原址</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無棣古城</p> <p class="ql-block">吳重憙(1838-1918),字仲飴,吳式芬次子,海豐縣(今無棣縣)城里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科舉人,授工部郎中。他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先驅。</p> <p class="ql-block">吳式芬(公元1796年-1856年),字子苾,號誦孫,山東省海豐(今無棣)縣人。嘉慶元年丙辰年二月二十四日,生于京師。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于音韻,精于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錄。懂古代繪畫和書法,善鼓琴,愛作詩。還是封泥的最早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p> <p class="ql-block">吳式芬故居故居位于舊無棣城南門里西側,吳式芬紀念主展室設在吳式芬故居的儀仗廳,其東側北墻鑲嵌著三方刻石,中間一方是清代主盟詩壇的王士禎題給吳紹詩的,左右兩方刻石分別為劉墉和鄭燮所題。儀仗廳門匾“尚書第”是清大學士于敏中題寫,橫匾“進士人家”是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所書。廊柱楹聯(lián)是吳式芬金石學盟友何紹基題贈的,廳內對聯(lián)是清甲骨文專家王懿榮篆書。館內陳列分櫥展、壁展兩部分。櫥展陳列有海豐吳氏家譜、吳式芬書稿、金石文手跡和吳式芬主要著述等。</p> <p class="ql-block">馮安邦將軍府</p><p class="ql-block">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馮安邦指揮官兵浴血殺敵,構筑右翼防線,東阻板本、北堵瀨谷,打出了國威、軍威,重創(chuàng)了日寇的精銳部隊,為臺兒莊大捷建立了不朽的功勛。</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發(fā)布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奮跡戎行,戰(zhàn)必先驅”的抗日功勛,并追授其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馮安邦先后名列《中華英烈大辭典》、《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p> <p class="ql-block">馮安邦將軍半身漢白玉雕像,雕像基座前面是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zhàn)題詞的“馮安邦將軍”。</p> <p class="ql-block">馮安邦(1884年—1938年11月3日),又名景樹,字化民,號恩善,山東無棣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抗日英烈。自幼資質敦厚,性格豪爽,見義勇為。清末投軍,民國元年(1912年)后,隸屬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騎兵排長依次晉升工兵連長、營長、團長,西北軍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長,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兼代寧夏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追隨馮玉祥,先后參加了討伐張勛復辟、討伐陜西軍閥陳樹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平定甘肅“河湟事變”、中原大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別山的戰(zhàn)役中,與敵人血戰(zhàn)五十余日,殲滅大量敵人后在轉進襄樊途中,遭日機轟炸,重傷陣亡,壯烈殉國。終年54歲。</p> <p class="ql-block">無棣博物館不大,但是有不少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漢景帝的長女封地陽信,稱為陽信長公主,陽信就是無棣。為戰(zhàn)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沒有看到縣衙,實屬遺憾。</p> <p class="ql-block">海洋貝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