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日的山西時晴時雨。這里是山西的長治,太行山麓,秋雨飄過,氣溫下降到16℃,涼意一下子來了。參觀悟空取景地的最后一天,我來到龍門寺,這里青山環(huán)抱。太行山脈雄偉的花崗巖峭壁,像一道道巨大的屏障,巖石之間的植被在微雨的天氣里郁郁蔥</p> <p class="ql-block">山腳下的的樹木非常密集,道路的一側(cè),有一條小路將我們引向大山深處。我們?nèi)⒂^的龍門寺。</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寺院很多健在一個小山崗上,你要去寺院,就有一條上山的路。向上的感覺非常好,就像是人生的寫照,要你不斷地向上,精進(jìn),然后,有一個寺院,你去領(lǐng)會一下釋迦摩尼講述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這條石頭路上,一路只聞蟋蟀的鳴叫,好聽極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一個上坡上的平臺,兩棵高大的白皮松出現(xiàn)在眼前,在周圍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十分壯美。</p> <p class="ql-block">兩棵白皮松一前一后,守著這個路口,樹下有標(biāo)牌,這兩棵樹都有800歲了。美麗的樹皮出現(xiàn)了一片片彩色的鱗片,那巨大的樹干就像龍身,彩色的鱗片就是龍麟,守衛(wèi)著這里的龍門。</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門前面,門口有玫瑰花開著炫麗的紅色花朵,周圍青山圍繞著,在門前像燃燒起來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山門,同時兼做天王殿,金代建筑,只要看到碩大的斗拱像菊花一樣一字排開,就像人想到金代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龍門寺,實(shí)際上是個建筑博物館,有六個不同朝代的建筑。西配殿是925年后唐的,在我國古建中排第4名。山門兼天王殿金代,大雄寶殿宋代,東配殿元代,然燈殿元代,其他是明清的。</p> <p class="ql-block">跨過山門,進(jìn)入寺院,首先見到的是一棵古老的側(cè)柏。特別醒目。這棵側(cè)柏已經(jīng)1450歲了,粗大的樹干寫滿了歲月的條紋。</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那些建筑,在古樹的周圍,顯得那么的矮小。</p><p class="ql-block">原來,龍門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元年(550),是平順最早的寺院,原名法華寺,北齊文宣帝高洋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側(cè)柏旁邊是西配殿,就是現(xiàn)存我國第4老的古建筑,925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也許是古人的個子不高的原因吧,五代遺構(gòu),西配殿,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卻并不能淹沒這個建筑的名氣。據(jù)該寺遺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幢記載,西配殿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中國現(xiàn)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例。面寬三間,進(jìn)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簡潔的構(gòu)造具有唐代建筑的遺風(fēng)。</p> <p class="ql-block">看看這個凸出山墻的懸山頂,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一個,伸出山墻的屋頂一側(cè),懸魚,揉草,保護(hù)了那個木構(gòu)一千多年。屋頂?shù)摹吧健闭煤瓦h(yuǎn)處的高山在姿態(tài)上重疊了。</p> <p class="ql-block">屋脊的正中還有二層樓門樓,雖小卻異常精致,一樓有三個門洞,二樓一個。</p> <p class="ql-block">院子中那個有殘缺的經(jīng)幢,蓮花頂座的下面長出了青苔,來印證這里濕潤的時候,在這濕潤的氣候下,那些老建筑能經(jīng)歷前面木頭而不腐爛,正是一個奇跡。因?yàn)槟乔甑哪玖蠋缀醵紱]上油漆,把木料的本色呈現(xiàn)在面前,顯得十分古樸。</p> <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 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位居寺院中央,據(jù)大殿石柱上的題刻,大殿建于宋哲宗紹圣五年(公元1098年)。是一座晉東南地區(qū)典型的小型歇山建筑。</p> <p class="ql-block">從下面看,自然是唐風(fēng),粗壯的斗拱,巨大的屋檐,九百多年過去了,自然站立在這里?,F(xiàn)在為了保護(hù)屋檐的四個角,特地加上了支撐的木柱。</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雄寶殿屋脊的獅子駝寶瓶。</p> <p class="ql-block">歇山頂兩側(cè)的鴟吻是元代的。在最常翻修的屋頂上,有那樣年代久遠(yuǎn)留下的遺物也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nèi)部的佛像看來是新塑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佛像背后卻留下的明代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壁畫非常多,而且五代,宋,金,元的都有,明代的壁畫如果不夠完整,重視程度就下降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這些細(xì)膩的繪畫,至今還保留下美麗色彩還有瀝粉堆金的工藝。讓我們也對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手藝而贊嘆。</p> <p class="ql-block">那菩薩華麗的頭飾,服裝,面帶的慈祥的微笑不就是世人對于美好的向往嗎?</p> <p class="ql-block">那沒有油漆的木柱,下面的柱礎(chǔ)石,和臺階之間,一株鮮花為古建增添了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后面有很多石碑,寫下了龍門寺發(fā)生過的故事。有位奉景仙師,龍門寺的主持,又創(chuàng)建了大云院,我將在后面寫到。</p><p class="ql-block">龍門寺自同光三年(925年)開始建設(shè),至長興元年(930年)時已造堂殿二十-間,時稱"天臺山龍門院”,院主僧法號奉景,有弟子惠呈、惠回。之后有僧法號悟深者振錫至此地,“增加紺殿,塑繪尊儀”,然而,從930年至935年的六年中,在前任住持奉景尚未圓寂的情況下,龍門寺經(jīng)歷了易主。奉景于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在龍門寺以西約三十公里的濁漳河谷北岸實(shí)會村山間新建了另外一所寺院,即今日的大云院。關(guān)于奉景、悟深生平的碑刻,均有留存。</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后面的院子一側(cè)有另一座殿,燃燈殿。</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筑—— 燃燈佛殿</p><p class="ql-block">燃燈佛殿位于第二進(jìn)院北端中部,梁架構(gòu)件多為圓木稍作加工后即使用,斷面不拘一格且極不規(guī)整。</p> <p class="ql-block">看一下這彎曲的橫梁,多么奇特。如果說是樹木本來的形狀略加修飾就做成,那么,在另一側(cè)的山墻,也要找到這同樣的一根彎曲形狀一樣木料是多么地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只有四周的青山,在默默注視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白皮松,青山,古建,這美麗的環(huán)境讓人流連。</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脈,層層疊疊,這個濁漳河谷,有多少古代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就連山崖的一側(cè),我們看到崖壁上有一個洞窟,里面有一座佛像。我們稱這里是小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從龍門寺出來,沿山麓只有幾公里就有一個村莊,我們?nèi)ツ抢镉梦绮汀D鞘?lt;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xiāng)陽高村。在用餐后,又</span>偶遇一個金代建筑,淳化寺。同樣是背依青山,面臨漳河,周圍環(huán)境幽靜,建筑形制古樸典雅。</p><p class="ql-block">龍門寺在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就有了,當(dāng)時寺院非常旺盛,有幾百個僧人。于是,龍門禪院,是作為龍門寺的下院。</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開寶元年(968年)寺院建筑因坍塌開始重建。寺前兩個經(jīng)幢上有諧書陰刻《尊勝陀羅尼經(jīng)》《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開寶三年的(970年)。之后,在北宋淳化年間改名淳化寺。</span></p> <p class="ql-block">走到淳化寺的后側(cè),看到后門有一個抱廈,但又不完全是抱廈。</p> <p class="ql-block">抱廈旁邊有淳化寺院內(nèi)縣令李晏的詩文石碣(我在圖中添加了箭頭)。這塊刻有詩文的石碣就嵌在北墻根部,長120厘米,高48厘米,碑面用框線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兩個區(qū)域,右側(cè)較小的框內(nèi)是修 葺淳化寺法堂的緣由,左側(cè)較大的框內(nèi)就是縣令李晏所作并書寫的兩首詩文。</p> <p class="ql-block">其行楷書法龍飛鳳舞,頗有功力,與詩文內(nèi)容遙相呼應(yīng),瀟灑。顏山弱柳根據(jù)上圖文字辨識,并標(biāo)點(diǎn)錄入這兩首詩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游龍門山寺,宋家莊阻雨,凌晨至羊羔喜晴,書路中即事》</p><p class="ql-block">聞?wù)f龍門好,鞭羸豈憚行。</p><p class="ql-block">巖高飛鳥倦,路轉(zhuǎn)好峰迎。</p><p class="ql-block">溪石那知數(shù),山花不得名。</p><p class="ql-block">春風(fēng)如有意,為我作新晴。</p><p class="ql-block">大定己丑三月晦日縣令李晏致美題。</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淳化寺的一個殿,居然可能在門外就讀到兩篇經(jīng)文,兩首詩。山西真是小小鄉(xiāng)村暗藏著深厚的文化。需要細(xì)細(xì)去品讀。</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這里要講到奉景大師與仙巖院的創(chuàng)建 奉景大師(876-954):幽州人氏,法名奉景,生于唐乾符三年,卒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終年79歲,為大云院的創(chuàng)建者,也是我縣凈土宗最早傳播者。他因?yàn)閯?chuàng)建的仙巖院而被稱為奉景仙師。</p><p class="ql-block">前面說了,從龍門寺的石碑記載的,他從龍門寺易主后出來,又創(chuàng)建大云院。龍門寺是天臺宗,大云院是凈土宗。這之間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就是個千年的謎團(tuán)了。</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最著名的建筑是公元938年建造,940年完成的五代建筑彌陀殿。屬于古建第六名。大殿有著非常大的出檐,四周有9個山峰圍繞,風(fēng)水極佳。</p><p class="ql-block">大彌陀殿,因供奉阿彌陀佛而得名。也印證了這里的凈土宗。大佛殿坐落在高1.3米的青石臺基上,基前無月臺,僅在臺明的當(dāng)心間設(shè)踏道。</p>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大殿,只見一佛二菩薩的極簡造像。年代不是很久遠(yuǎn)。</p> <p class="ql-block">原因是,觀音菩薩手上拿著平板智能平手機(jī)。菩薩先知道??丛煜竦哪甏?,像明清的,不過,他們已經(jīng)提前知道以后他們也要用到智能手機(jī)了。</p> <p class="ql-block">菩薩后面的木板上有壁畫。畫著菩薩,這才是年代久遠(yuǎn)的。</p><p class="ql-block">1993年,此殿落架大修時在拆除東壁后人支撐的墻壁時發(fā)現(xiàn)壁畫20余平方米。前后30年,兩次共發(fā)現(xiàn)壁畫46平方米?,F(xiàn)存壁畫略有殘損,其畫面遭雨水侵蝕而色澤略有減退,但標(biāo)題、人物形象尚清晰可辯。這是迄今所知的我國古代寺觀殿堂中僅存的五代壁畫。</p> <p class="ql-block">東壁壁畫內(nèi)容為《維摩經(jīng)變》圖。所謂經(jīng)變就是將深奧的佛經(jīng)理論用形象的圖畫進(jìn)行表述的方式。</p><p class="ql-block">這一面就是“維摩詰經(jīng)”曰,</p><p class="ql-block">“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xiàn)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p> <p class="ql-block">近看一下中間的這位香積菩薩。</p> <p class="ql-block">香積菩薩所率的眾菩薩虔心侍佛。</p> <p class="ql-block">我在大殿昏暗的光線下找到的維摩詰的面孔。就是壁畫上的這位。</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在毗耶離城說法時,維摩稱病自己病了,釋迦摩尼派文殊菩薩去探望,于是,維摩詰與文殊菩薩就有了一場精彩的辯論。討論了佛法的奧妙、深邃,和學(xué)佛的途徑。維摩詰說出家住寺并不是學(xué)佛的惟一途徑,在家修行也行啊。覺悟和解脫來自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p> <p class="ql-block">壁畫上還見到這位散花的天女。在麥積山石窟的散花樓,同樣也以這個故事起的名稱。釋迦牟尼講經(jīng)時,很多弟子在聆聽,天女就在上面散花,釋迦摩尼的弟子舍利佛不停地用手去撣沾在他身上的花瓣,這讓天女皺起眉頭。只有心有雜念,花瓣才會沾在身上。沒頭雜念的人,花瓣就刷刷地掉落了。</p> <p class="ql-block">壁畫上還見到了一位飛天,一只腳從衣裙里露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看著壁畫,然后轉(zhuǎn)過身,見到寧靜的院落,內(nèi)心深處都變得透明起來,好像明白了許多道理。</p> <p class="ql-block">走到彌陀殿后面的院子里,更能夠見到彌陀佛巨大的歇山頂,粗壯的斗拱,巨鳥翅膀般的出檐,還留著深深的唐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的后院,就更清晰地看到了背依重巒疊嶂的龍耳山,山體東西向延伸;伸出九條山脊,每條山脊象征一條“龍”,環(huán)保著大云院。因?yàn)檫@里被歷代文人墨客會意為“九龍戲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周顯德元年正月,奉景禪師圓寂、火化,之后,38位弟子共同蓋造了七寶塔,安葬大師靈骨。就是大云院寺院外面的這個</span>七寶塔。青石雕造,平面八角形,通高約6米。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兩層,束腰須彌式,下層雕寶裝蓮花,每面分別雕有麒麟、獅子、飛馬。</p> <p class="ql-block">塔檐仿木結(jié)構(gòu)雕有瓦壟、椽飛。二層塔身由云形塔座承托,平面方形,上承兩層仰蓮、覆缽、相輪組成的塔剎。</p> <p class="ql-block">塔身有一位比丘啟門。一比丘推門欲行又止,這種題材在宋金磚雕墓室中常見,稱為婦人啟門。而比丘啟門,在唐、五代石塔中則為首例。</p> <p class="ql-block">塔身下層面的辟門,門兩側(cè)雕有兩尊金剛,倚劍而立。</p> <p class="ql-block">繞著塔轉(zhuǎn)一圈,看到每一面均有精致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底座的束腰內(nèi)雕有載歌載舞的伎樂天,多為胡人形象。這里的一位演奏者居然手持阿波羅使用的豎琴,這種豎琴經(jīng)常在古希臘雕塑上見到,沒想到在這里也看到了,真是有趣。跳舞者舞姿優(yōu)美,伴者栩栩如生,雕造精細(xì)。</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另一個樂隊在演奏。我猜想,那時候一定也像今天那樣,有不同的樂隊,舞蹈團(tuán)隊。</p> <p class="ql-block">這個石塔上,見到東西風(fēng)格在這里交匯。你看這位長著翅膀,雙手在胸前祈禱的人物,是佛教里面的飛天?是西方宗教里的天使?還是我國古代神話里的羽人?</p> <p class="ql-block">周圍的青山圍繞著寺院,濁漳河谷,那些古代的寺院,留下了很多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秘密,去等待我們探尋。</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