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十月,常德市商務(wù)局退管中心借重陽節(jié)之機(jī),精心組織了一次以開展“退休不褪色 紅心永向黨”學(xué)習(xí)教育活動為目的外出旅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丹桂飄香秋意濃的日子,常德市商務(wù)局離退休老干部不顧年老體弱的現(xiàn)狀,在退管中心的率領(lǐng)下,興致勃勃地先后赴株洲秋瑾故居、炎陵縣紅軍標(biāo)語博物館、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舊址、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參觀學(xué)習(xí)。在短暫的兩天時間內(nèi),大家感受了紅色精神的偉大和崇高,受益匪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首先前往位于株洲市石峰區(qū)大沖村的秋瑾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映入眼簾的秋瑾故居為青磚青瓦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氣勢恢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4年,秋瑾的父親秋壽南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湘潭富豪王黻臣的兒子王廷鈞。秋瑾故居是王黻臣為王廷鈞和秋瑾建造的婚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6年5月17日,19歲的秋瑾在這幢豪宅中與王廷鈞結(jié)婚。因當(dāng)時院內(nèi)遍植槐樹,秋瑾將其命名為“槐庭”,并在此生活了七年之久,其子王沅德和女兒王燦芝均誕生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瑾在槐庭生活的那些年,正值晚清社會動亂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導(dǎo)致株洲民間反清運動此起彼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戊戌變法失敗和義和團(tuán)運動的影響下,湖南的黃興、宋教仁等積極進(jìn)行革命活動。秋瑾在閑暇的時候,廣泛閱讀了譚嗣同、陳天華等革命黨人的書籍,深受他們的影響,革命思想從此萌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明治維新后,吸引了眾多的中國學(xué)生前往留學(xué)。1904年6月22日,秋瑾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一起東渡赴日,邁出了她的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期間,秋瑾在刻苦學(xué)習(xí)之余,她積極投身婦女解放和反清運動,組織“演說練習(xí)會”,出版《白話》雜志,參加“三合會”等組織活動,從此堅定了以身報國的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喚起婦女的覺醒,秋瑾通過寫小說、發(fā)表文章、演說等方式揭露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7年,秋瑾與陳伯平等人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中國女報》,并親自撰寫了發(fā)刊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瑾行動果敢,給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中國封建社會致命一擊,在中國乃至世界婦女解放史上都是罕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在辦報、教學(xué)的同時,秋瑾秘密聯(lián)絡(luò)會黨、新軍,宣傳聯(lián)合反清思想,積極準(zhǔn)備武裝起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7月10日,秋瑾得知消息,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xué)堂。7月13日,秋瑾不幸被捕,她堅貞不屈,僅書“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以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瑾雖非女性獻(xiàn)身中國革命的首例,卻是首位引發(fā)社會強(qiáng)烈反響的女烈士。 她一生都在為伸張女權(quán)而奮斗,在為中國革命而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瑾適應(yīng)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1912年,孫中山題贈挽幛“巾幗英雄”。1939年,周恩來題詞“勿忘鑒湖女俠遺風(fēng),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號召世人向秋瑾學(xué)習(x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日下午,我們到達(dá)炎陵縣紅軍標(biāo)語博物館。大家目睹了從1927年10月至1938年2月期間的339條紅軍標(biāo)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紅軍標(biāo)語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初創(chuàng)時期的奮斗足跡,是湘贛根據(jù)地革命斗爭歷史的縮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結(jié)束時,老黨員劉海清、黃協(xié)舫和潘文達(dá)在紅軍標(biāo)語博物館里分別書寫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軍精神萬歲”等留言,表達(dá)了他們的觀后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次日上午,我們前往茶陵縣,先后冒雨參觀了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舊址和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舊址位于茶陵縣城關(guān)鎮(zhèn)前進(jìn)村三角坪,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縣)署衙門。這里青色的古石磚,記錄的不只是戰(zhàn)火的吶喊,更有一段“紅色政權(quán)搖籃”的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工農(nóng)革命軍在井岡山扎營后,毛澤東萌發(fā)了“經(jīng)營茶陵”的戰(zhàn)略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10月,毛澤東決定攻打茶陵。10月21日,一打茶陵后,擴(kuò)大了政治影響,喚起了民眾的革命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8日,趁著駐守茶陵的國民黨正規(guī)軍調(diào)走之際,毛澤東又派出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tuán)再打茶陵城,占領(lǐng)了縣署衙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毛澤東明確指示要成立工農(nóng)兵政府。通過自下而上層層推舉,譚震林、李炳榮、陳士榘作為工人、農(nóng)民和士兵代表,成為工農(nóng)兵政府的常委,譚震林任工農(nóng)兵政府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11月28日,茶陵舊縣衙的大門上,掛上了“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牌匾,經(jīng)民主推選的湘贛邊界紅色政權(quán)宣告成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quá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成立后,對地主實行制裁,打土豪分田地。隨后,10多個區(qū)、鄉(xiāng)工農(nóng)兵政府相繼建立,全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熱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陵縣工農(nóng)兵政府開創(chuàng)了井岡山根據(jù)地建立革命政權(quán)的先河,成為民主建政的光輝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6月,茶陵縣蘇維埃政府在小田成立,后遷至嚴(yán)塘鎮(zhèn)灣里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舊址的大門邊上“茶陵縣蘇維埃政府”的門牌赫然入目。走進(jìn)大門,即可見當(dāng)時的“大會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舊址內(nèi)保存有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墻壁上寫著 “工農(nóng)群眾團(tuán)結(jié)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等標(biāo)語,畫著中央、湘贛、贛皖、湘鄂贛等8個蘇區(qū)的軍事地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陵縣蘇維埃政府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縣級蘇維埃政府之一,其舊址不僅是茶陵縣蘇維埃政府在1930年10月至1932年11月期間的活動地點,而且在此期間召開了茶陵縣蘇維埃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和中共茶陵縣黨員代表大會。該舊址見證了湘贛革命根據(jù)地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展現(xiàn)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展示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艱苦征戰(zhàn)、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結(jié)束后,我們在茶陵縣紅軍食堂共進(jìn)午餐,品嘗了別具一格的紅米飯和南瓜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過此次活動,我們進(jìn)一步了解了充滿熱血和奮斗的歷史,感受到了紅色精神的力量和魅力,大家的精神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