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景山前大街,進入景山公園中。景,高大。景山,明代始稱“萬歲山”,清代改稱“景山”。<br><div> 景山得以聞名天下,始于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于山下古槐。民國時期,在景山東麓建起一座石碑——“明思宗殉國處”,碑色古舊。<br> 景山東坡上,巨石參差,林木成蔭,石碑落落,游人徘徊不絕。</div> 景山,始建于遼金時期,繼之元明,終成于有清一代。景山之上,攢土為山,積石成峰,林木蒼郁,為皇家御用園林,又有“”。<br> 紫禁城,北有皇家園林,翠色輝映;西則有皇家西苑,水光映帶,依山傍水,布局講究,頗具匠心。<br> 景山上,所到之處,皆可見白皮松,枝杈橫生,樹形虬曲,宛如白龍。 緣階而上,迎面有座玲瓏的山亭——周賞亭,重檐圓形攢尖頂,翡翠琉璃瓦,紫色筒瓦,鎏金寶頂,亭柱朱紅而修長,亭形纖巧,色彩絢麗,掩映在白松林中。<br> 景山,自西向東,共建有五座亭閣。五亭之中,各供有一尊鑄銅鎏金佛像——“五方佛”,因此五亭稱“五方亭”。 緩步繞過周賞亭,又來到觀妙亭旁。觀妙亭,重檐八角攢尖頂,翡翠琉璃瓦,金色筒瓦,彩繪椽坊。紅色的花棱隔扇,掩映在綠叢之中,色彩明亮。<div> 觀妙亭端莊大氣,周賞亭玲瓏秀美,兩亭形狀不同,風(fēng)格迥異。</div> 石徑宛轉(zhuǎn),一路不停,攀到景山上。山頂建有一座方亭,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金色琉璃瓦,翡翠琉璃瓦筒,寶頂鎏金,梁坊彩繪,飛甍流金,光彩四溢。<div> 只見檐間懸著藍底金字——萬春亭,與內(nèi)宮御花園東側(cè)亭閣名稱相同。<br> 清末甲子年間,八國聯(lián)軍進占北京。五方亭被八國聯(lián)軍洗劫一空。</div><div> 萬春亭內(nèi)的佛像被砍掉了一只臂膀,其他四亭佛像均被掠走,下落不明。</div> 站在萬春亭南面,展望故宮博物院:碧水紅墻金瓦,檐脊飛聳,金光耀眼。<div> 從內(nèi)城前正陽門,到宮城后神武門,形成了一條筆直的中軸線。天安門城樓、端門、宮城午門、外朝太和門、外三殿、內(nèi)宮乾清門、內(nèi)三宮、宮城神武門等等,殿堂巍巍,金光閃閃,氣勢宏大!</div><div> 中軸線兩旁,外朝建有偏殿、廡廊、樓閣和影壁;內(nèi)廷有宮院、亭臺和花園。宮城之內(nèi),建筑物紛繁錯落,富麗堂皇;宮城之外,紅墻匝繞,碧水映帶。</div> 俯瞰宮城內(nèi),后廷“內(nèi)三宮”兩旁,殿宇錯落,縱橫排列,猶如蜂房一般。<br> 據(jù)說,明北京故宮的設(shè)計者和工匠,都曾參與南京故宮的設(shè)計與建造。<br> 北京故宮,始建于明初永樂帝年間,作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建筑群落,有著“世界第一宮殿”之稱。<br> 如今,南京故宮雖然已經(jīng)毀于兵燹,但其形制和名稱卻保留在北京故宮之中,仍然為世界宮殿建筑之最。<br> 北京故宮古建筑群,外部裝修豪華,內(nèi)部陳設(shè)精美,極盡天下珍寶。 萬春亭北面,景山下有一座宮殿——壽皇殿,雙重檐廡殿頂,上覆琉璃金瓦,垂脊上蹲九獸。大殿前建有宮門和牌坊,紅墻匝繞。壽皇殿,規(guī)制僅次于太和殿。<br> 壽皇殿,原為明朝皇家的祭祖之處。崇禎自縊景山,想必既有愧對先祖之意,也有眷念先朝之情。<br> 極目北眺,但見壽皇殿后樓閣錯落,四角攢尖。中軸線上,還有一座城樓——鼓樓,樓臺巍巍,歇山重檐。鼓樓之后,還有鐘樓。鳴鐘擊鼓,專司昏晨報時。<br> 景山與鼓樓之間,原有皇城北門——地安門,惜可當(dāng)初拆遷時,焚于火災(zāi)。 萬春亭西側(cè),遠山橫亙,連綿起伏,映襯著那座雪白的圓形尖塔:塔形修長,姿態(tài)秀美,平曠中透露著挺拔。<br> 景山西麓,坐落著著名的北海公園,原為皇家西苑,有著“太液池”之稱。<br> 北海,南連中海和南海,一水貫通。綠樹掩映中,碧水、紅墻與金瓦相輝映,雄偉壯觀中現(xiàn)出幾分秀美清麗。<div> 故宮西側(cè)的群海,原為永定河河道。清康熙年間,將河道遷至外城永定門外,永定河故道便成為皇家“西苑三?!薄?lt;/div> 離開萬春亭,沿著石階,一路下山,經(jīng)過山腰輯芳亭。輯芳亭與觀妙亭相對,亭形相仿:雙檐八角攢尖,琉璃翡翠瓦,金色筒瓦,檐角飛聳,氣宇軒昂。 景山西麓,坐落著小亭——富覽亭。富覽亭,與東麓周賞亭相對,亭形相仿:重檐圓形攢尖,翡翠琉璃瓦,紫色筒瓦,隔扇朱紅,玉階雪白,亭形秀美。<div> 景山五亭,萬春亭重檐四角攢尖頂,位居山巔;觀妙亭與輯芳亭八角攢尖頂,位居山腰;周賞亭與富覽亭圓形攢尖頂,位居山麓。亭形方圓變換,剛?cè)嵯酀?lt;/div> 下午兩點左右,迤邐來到景山西麓,踏上一座漢白玉拱橋——陟山橋。景山,語出《詩經(jīng)·召南·草蟲》之中的詩句——陟彼景山。陟山橋,便因此而得名。陟,登臨;景,高大。<br> 陟山橋,位于北海公園與景山之間,橋形微拱,玉欄旁護,直通北海瓊?cè)A島。瓊?cè)A島,又稱“瓊島”。 北海公園,有三大景區(qū):北有北海,中為瓊?cè)A島,南有團城,古為皇家御苑。湖畔碧水蕩漾,柳絲搖曳,游船輕泛。<br> 瓊?cè)A島,四面環(huán)水,島上林木蔥郁?!碍?cè)A”一詞,既有“玉宇瓊樓”之意,又有“神州仙境”之謂,寓意吉祥。<br> 那座在故宮中和景山上所見的白塔,就坐落在瓊?cè)A島北部山巔之上。瓊?cè)A島,又稱“白塔山”,為北海精華所在。<br> 團城景區(qū),坐落在北海公園的南岸,是一座圓形小城,城墻周匝,形勢堅固,扼守著瓊?cè)A島的南端。團城與瓊島之間,有一座著名的永安橋,連接內(nèi)外交通。 沿瓊?cè)A島東側(cè)一路漫步。林蔭濃密,微風(fēng)拂面。只見道路旁矗著一座古碑——瓊島春陰,淡藍色字體,漢白玉欄環(huán)繞,為乾隆御題“燕京八景”之一。<div><div> 瓊?cè)A島上,四處遍布著殿臺與樓閣:金、元、明、清,歷代均有營建。其中,明代多道觀,清代則多佛寺。</div></div> 離開乾隆御碑,經(jīng)過一座城門樓——倚晴樓,重檐四角攢尖頂,樓門樓高大,門洞拱券,掩映在綠樹叢之中。<br> 穿過倚晴樓,進入一條曲折的游廊。游廊依山傍水,環(huán)繞著瓊?cè)A島的最北端。漫步游廊,游人可以盡攬北海風(fēng)光。 北海,清代稱“太液池”。太液池,原為秦漢時皇家御苑——上林苑之池沼,池水環(huán)繞著一座小島——“蓬萊仙島”。這一皇家風(fēng)格,為后世宮苑所沿襲。<br> 瓊?cè)A島之上,山峰聳峙,湖水環(huán)繞,池島相映,頗有秦漢之遺風(fēng)。<br> 北海,水域?qū)拸V,湖面上波紋蕩漾,銀光閃耀。只見對岸綠叢中,亭榭遙立,樓臺掩映。那里坐落著靜心齋、五龍亭、九龍壁和快雪堂等古園林建筑。<br> 北海之中,有“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風(fēng)。春蔭秋風(fēng),勝景迭現(xiàn)。 離開游廊,沿著山階,直奔白塔山。道路宛轉(zhuǎn),山林濃郁,游人成群。<br> 將及山頂之際,遙遙望見那座白塔。那是一座清代古建筑物——藏式喇嘛塔,塔形如同寶瓶狀,通體雪白,塔肚渾圓,塔剎尖聳,寶頂鎏金,高聳云空。<br> 有清一代,皇家格外尊崇藏傳佛教。白塔建于清初順治年間。 下了白塔山,折回游廊。信步所之,經(jīng)過壁照樓,來到西麓“閱古樓”。<br> 閱古樓,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年間。乾隆,精通漢學(xué),尤其喜愛制詩與書寫等文事。乾隆命人將內(nèi)府所收藏的歷代書法名帖,制成石碑,鑲嵌在閱古樓中的墻壁之上,號稱《三希堂法帖》,以便賞鑒。<div> 希,古通“稀”,即“稀世珍品”。三希,即指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貼》以及王珣《伯遠帖》,帖中行草兼?zhèn)?,被后人奉為“神品”?lt;/div> 閱古樓,共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樓,樓內(nèi)墻壁上嵌著碑刻,數(shù)量多達五百座;下層為回廊,陳著拓片,供人游覽。<br> 《三希堂法帖》,存世已歷數(shù)百年,后人臨拓,石面磨損,筆畫已明顯變粗,已經(jīng)遠非傳世真跡,盡失初期拓本原貌。世風(fēng)流傳,今人作書,已少見立腕提筆,而多伏腕按筆,筆墨濃重,少有風(fēng)骨。 走出閱古樓,來到瓊島南麓永安寺。這里湖域狹長,水面遍布著碧綠的荷葉,綻開著粉紅的荷花。近,可賞柳枝拂水;遠,可觀蓮葉臥池,景色賞心悅目。 永安寺南面,建有一座漢白玉橋——永安橋,直通瓊?cè)A島外的團城。<br> 永安橋的兩端,各建有一座木牌坊,三門四柱,戧木斜撐;翡翠琉璃綠瓦頂,檐角飛天,坊板彩繪,形態(tài)壯美。<br> 永安橋南端,木坊上鐫著“堆云”;永安橋北端,木坊為“積翠”坊。因此,永安橋又稱“堆云積翠橋”。 穿過“堆云積翠”木坊,來到團城。回眺北部瓊?cè)A島,山林蔥郁,白塔高矗;長橋臥波,水光倒映,風(fēng)光如畫。<div> 瓊?cè)A島之上,冬覆白雪,夏擁綠叢,“堆云積翠橋”可謂畫龍點睛。<br> 瓊?cè)A島,素以“白塔翠林”而著稱。藍天白塔,翠林碧水,交相輝映。<br> 下午兩點半左右,乘坐地鐵四號線,徑奔北京天文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