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u>一、阿爾忒彌斯神廟</u></b></h1> <h5>▲美麗的阿耳忒彌斯雕像(編號718,以弗所考古博物館,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h3>說來好笑,從以弗所古城遺址公園南門(Magnesian gate)進來轉(zhuǎn)了仨小時了,快到北門出口了,還沒有找到阿爾忒彌斯<i><b>(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狩獵女神和接生之神,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阿爾忒彌斯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兒,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b></i>神廟那根碩果僅存的柱子,心里納悶,是看漏了,還是搞錯地方了?保險起見,用谷歌地圖一搜,乖乖,得出北門,到神廟遺址還有3.7公里,果然是搞錯地方了??磥恚€是出行前的攻略做的不甚細致。</h3> 其實,我也沒有錯,在古羅馬時期,以弗所古城核心區(qū)域曾與阿爾忒彌斯神廟相鄰相伴。根據(jù)史料,阿爾忒彌斯神廟始建于古老的青銅時代(公元前3300-1200),兩度被毀,兩度重建(最后一次重建為公元前323年),但位置沒有變動,而城區(qū)則由于凱斯特羅斯河(Kaystros)泥沙淤積使得海岸線不斷前移,以港立市、靠海運商貿(mào)發(fā)展繁榮的以弗所也不得不隨之遷址。 <h5>▲以弗所古城城址變遷示意圖(根據(jù)史料制作)</h5> 在古希臘神話中,以弗所的創(chuàng)立者雅典王子安德羅克洛斯在公元前10世紀來到這里,最初的定居點是在阿爾忒彌斯神廟以西1200米的科萊索斯港(Port of Koressos),當(dāng)時的海岸線應(yīng)該就在這里。公元前6世紀中葉呂底亞王國統(tǒng)治以弗所后,將城區(qū)遷至阿爾忒彌斯神廟附近。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英年早逝,龐大帝國疆土四分五裂,被他的手下大將們瓜分,以弗所在公元前287年左右時落入亞歷山大舊部大將利西馬科斯手中。利西馬科斯似乎有先見之明,搞定以弗所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不顧市民反對,花費巨資向西兩山之間的谷地進行遷城,為此后以弗所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然而到了公元七世紀中葉,一場大地震以及河口泥沙再次持續(xù)淤積,使得它的港口幾乎毫無用處,泥沙淤積形成的沼澤地蚊蠅滋生,帶來了可拍的傳染病,繁榮幾個世紀的城市隨即萎縮直至完全被遺棄,居民再次遷址到圣約翰教堂附近,在隨后的歲月里成為一座無關(guān)緊要的小鎮(zhèn),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阿爾忒彌斯神廟也與這座城市的命運一樣,可能是哥特人的破壞,也可能是在5世紀中葉開始以弗所皈依一神宗教基督教后被關(guān)閉,最終遭到了毀滅,與以弗所古城一起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它們的遺產(chǎn)留給了考古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和每年涌向該地區(qū)參觀古代遺址的眾多游客。 那天轉(zhuǎn)完以弗所古城遺址公園,見天色已晚,便決定先回民宿休息,第二天一早再去一探究竟。晚上躺在床上,翻出手機中存的阿爾忒彌斯神廟的復(fù)原圖,認真思考著一個問題:現(xiàn)實中的神廟遺址與其輝煌鼎盛時相比能否超出我的想象。 <h5>▲阿爾忒彌斯神廟復(fù)原圖(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七大奇跡”概念的創(chuàng)造者,拜占庭人斐洛曾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b><i>我見過古巴比倫的城墻和花園、奧林匹亞宙斯巨像、羅德島太陽神巨像、高高的金字塔和摩索拉斯國王陵墓,但當(dāng)我看到阿爾忒彌斯神廟升到云端時,其他奇跡都失去了光彩。</i></b> <h5>▲古代七大奇跡一覽圖(根據(jù)網(wǎng)絡(luò)照片制作)</h5> 第二天一早我們懷著期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心情來到了神廟遺址,這里是個開放式的遺址公園,沒有圍墻,沒有圍欄,也沒有幾個游人,走過主入口處的信息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被樹林圍繞、散落著石塊的空地,空地中央赫然矗立著一根由石塊組合起來的石柱,目測高度十幾米,石柱頂有一堆樹枝,是烏鴉搭的窩,幾只烏鴉飛來飛的,發(fā)出“呱...呱...”的聲音,在曠野中顯得格外刺耳。 <h5>▲阿爾忒彌斯遺址公園一瞥</h5> 眼前的景象,即使再有想象力,無論如何也難與昨晚仔細端詳?shù)哪莻€長137米、寬69米、高18米、石柱多達127根、從祭壇到門楣裝飾著精美浮雕的神廟復(fù)原圖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反差甚至比在以弗所古城遺址中的感受還要強烈,畢竟還原偌大古城當(dāng)年的繁華很難具象化。<div><br>如果不是15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的智慧和努力(從遺址中挖掘出的阿爾忒彌斯雕像等文物散落在以弗所考古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中,神廟的很多棄石被用作建造其他建筑,包括傳說中的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使用了神廟的石柱),今天我們甚至連這么一塊空地、這么一根石柱也看不到,更遑論此時此地生出諸如“往事越千年”的恍如隔世的感受。</div> <h5>▲阿爾忒彌斯遺址公園一瞥</h5> 太陽從遠處的山脊上爬上來,照在孑然一身的石柱上,泛出光環(huán)。在東方,這被稱作佛光,而在這里是圣光。太陽神阿波羅和他的孿生姐姐阿爾忒彌斯月亮女神朝夕相伴,休戚與共,即便屢遭劫難,仍溫暖四方繁衍生息,塑造著人類的思想與價值觀。 <h1><u><b>二、圣母瑪利亞之家及圣約翰教堂</b></u></h1> 阿爾忒彌斯神廟往東北方向直線距離不到1000米,就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使徒圣約翰(Apostle John)教堂遺址。使徒圣約翰John the Apostle與我們在《信仰的畫板:拜占庭鑲嵌畫》一文中經(jīng)常提及的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不是一個人。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后,他的信徒們紛紛離開耶路撒冷,開始流散四處宣揚基督教。相傳在耶穌受難時,曾囑托圣約翰照顧自己的母親。約翰當(dāng)天就把圣母接到家中,之后在公元37-48年帶著圣母瑪利亞來到以弗所,在郊外布爾布爾(Bülbül)山上定居下來,同時在愛琴海地區(qū)傳教,吸收了不少信徒。后來,兩人相繼在這兒過世。圣母隱居的小屋--圣母瑪利亞之家也成了羅馬教廷認可的圣地,吸引了尋求慰藉和祝福的朝圣者。教皇保羅六世(Pope Paul VI)、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和教皇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分別于1967年、1979年和2006年到訪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的細節(jié)是基于傳統(tǒng)和后來的記載,因為沒有直接的圣經(jīng)證據(jù)或考古發(fā)現(xiàn)來證實耶穌受難后瑪麗生活的確切情況。 <h5>▲圣母瑪利亞之家</h5> 公元50-54年,圣約翰又回到以弗所傳教,建立最早的教會,公元67年成為以弗所教會領(lǐng)袖?;酵皆谶@時期遭遇到許多迫害,圣約翰曾經(jīng)兩度被羅馬皇帝圖密善下令押送羅馬,要求處死,但兩次都神奇獲救。后來被放逐到帕特摩斯島(愛琴海的一個希臘島嶼),在這里圣約翰接受新約啟示錄中的異象并寫下了《啟示錄》這本書。圖密善皇帝駕崩后,公元95年他又回到以弗所,一直到公元100年,在此寫下了《福音書》和書信。<br><br>盡管遭受種種迫害和折磨,基督徒終于被接受,基督教在公元4世紀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br><br>在圣約翰去世三百年后,即公元4世紀,他的墓地上建起了一座小禮拜堂。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將其改造成面積130米x65米的大教堂,這是以弗所繼阿爾忒彌斯神廟之后建造的最大宗教建筑,也是東羅馬帝國最大的教堂,其平面像一個十字架,上面由六個穹頂覆蓋。這里也因此成為基督教的圣地,是歷史上第一座以圣約翰名字命名的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十字形大殿的教堂。 <h5><br></h5> <h5>▲位于圣約翰大教堂遺址公園的教堂模型及俯視圖</h5> 教堂在1365年至137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被摧毀。在過去的100年中,有關(guān)方面對圣約翰教堂進行了數(shù)次挖掘和修復(fù)。2015年,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 <h5>▲圣約翰大教堂遺址公園現(xiàn)狀</h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哪怕對古希臘最宏偉的建筑和最輝煌的城邦也沒什么兩樣。 <h1><b><u>三、旋轉(zhuǎn)舞與蘇菲主義</u></b></h1> 伊斯蘭教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同時也是派別林立,遜尼派和什葉派千年恩怨,我們略知一二,此外還有一個門類是我們非常陌生的了,這就是蘇菲派,或者說蘇菲主義,<br><br>來土耳其前就有攻略建議看一場托體僧旋轉(zhuǎn)舞,這是了解蘇菲主義的一個窗口。OK,我們在伊斯坦布爾老城區(qū)入住的酒店附近就有一家看旋轉(zhuǎn)舞的劇場Hodjapasha,每天晚上7點鐘都有一場演出,于是就讓導(dǎo)游提前預(yù)約了一場。 <h5>▲伊斯坦布爾Hodjapasha劇場</h5> 劇場在Hodjapasha的二樓,這里有個休息區(qū)域,墻壁上掛滿了介紹旋轉(zhuǎn)舞和蘇菲主義的宣傳牌,離演出開始還有一段時間,正好借這個機會學(xué)習(xí)一下。 蘇菲主義為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早期蘇菲主義主要特色是禁欲主義,蘇菲(sufi)一詞在阿拉伯語里意為“羊毛”,即指早期穆斯林禁欲主義者所穿著的簡陋的斗篷,遵行蘇菲主義者被稱為“蘇菲行者”。后期蘇菲主義逐漸將真主賜予的、有主觀直覺和內(nèi)心領(lǐng)悟的“神智”,也就是靈知引入到蘇菲的精神世界中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菲主義不屬于一般意義的派別,而是泛指追求禁欲生活和在宗教中具有神秘主義傾向的穆斯林,更多地指向一種<b>信仰方式、修行方式與生活原則</b>,蘇菲行者認為通過冥想及導(dǎo)師接觸到安拉,把敬畏之心化為對安拉無私的愛。<br><br>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蘇菲主義哲學(xué)在伊斯蘭文化中也開始廣泛傳播。蘇菲主義的傳播被認為是伊斯蘭傳播、形成一個完整的伊斯蘭文化進程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因素,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br><br>對于蘇菲行者而言“旋轉(zhuǎn)”是蘇菲行者重要的修練方式,它的起源是十三世紀的蘇菲一代宗師<b>魯米</b>(1207-1273,哲學(xué)家、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相傳魯米在持續(xù)旋轉(zhuǎn)三十六小時之后成道,故鐘愛他的追隨者,自此就以旋轉(zhuǎn)做為蘇菲的重要修煉方式。 有關(guān)魯米的哲學(xué)思想,宣傳牌上這段文字意味深長,照錄如下: <h5>▲Hodjapasha劇場宣傳板</h5> <i>根據(jù)Mevlana(魯米)的說法,人類的進化尚未完成,因為人類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為了成熟、完美和完整。完美需要拋棄所有已知的積極和消極的感覺、信仰、行為和習(xí)慣,簡而言之,拒絕成為一個人,接受一種與自我不同的未被認識和未知的意識、形成、存在和本質(zhì)。這種變化始于內(nèi)心隱藏的“秘密”的閃耀,即神圣的火與光的閃耀。這是心靈、腦細胞和身體原子的完全轉(zhuǎn)變。這是一種轉(zhuǎn)變,變成一個身體變得更輕、更透明、不被障礙物束縛、視野更清晰、可以看到和知道一切、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存在。這被稱為“Fenafillah”-<b>“死前死(Dying before dying)</b>”,意思是在上帝的存在中不存在,并達到他的統(tǒng)一。</i> Hodjapasha劇場是由土耳其浴室改建而成,保留圓頂拱形結(jié)構(gòu),觀舞者按照事先領(lǐng)取的座位號圍坐在中央舞臺周邊。演出時間1小時,不允許拍照。 演出開始,先是播放5分鐘的視頻簡介,之后是最重要和最著名的SEMA儀式:有一人進行唱誦,然后鼓聲響起,緊接著蘆葦?shù)炎拥穆曇繇懫稹?位托缽僧上臺,互相敬禮,其中的1位帶領(lǐng)其他人在禮堂中開始繞圈,繞行幾圈后,托缽僧們脫下黑色斗篷,露出長長的白色禮服和寬大的白色裙子,開始不停地旋轉(zhuǎn),其間還變換著隊形。最后回位,又穿上黑色斗篷,接著最初的那人又開始了唱誦,整個儀式結(jié)束。 <h5>▲Hodjapasha劇場托體僧人物模型和樂隊主要樂器</h5> 雖然有演出之前對宣傳牌的快速瀏覽形成的初步認識,但演出結(jié)束依舊一頭霧水,像是自己跑到舞臺上如托體僧們一般地旋轉(zhuǎn)產(chǎn)生的暈眩,定下神來再次來到宣傳牌前專門看看有關(guān)SEMA的介紹,方知他們的著裝以及動作均有特定的含義。 <h5>▲Hodjapasha劇場宣傳板</h5> 通欄標(biāo)題就是:From God We Receive,To Humanity We give.<div><br>托體僧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直譯就是“我們從上帝那里得到,我們給予人類”。<br><br><b>施與與接受,一枚硬幣的兩面,送出去的時候,就是收獲的季節(jié)。</b><br><br>伊斯坦布爾老城區(qū)就像是一個超大型的SHAOPPING MALL(商業(yè)綜合體),行走在店鋪櫛比的街道上,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幅幅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景色從眼前劃過,無心駐足瀏覽,思緒還停留在那“施與與接受”的感悟,但似乎還是摸不到蘇菲主義倡導(dǎo)的“死前死”(Dying before dying)的境界。想著想著,一聲HELLO,噢,回到酒店了。魯米是連續(xù)旋轉(zhuǎn)了三天三夜才得道,我一個過客,只是看了一場演出,就想入非非,呵呵,洗洗睡吧。</div> <h5>▲魯米格言(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p class="ql-block"><b><i>生活是堅持和放手之間的平衡。</i></b></p><p class="ql-block"> --魯米</p> <h1><b><u>四、西爾凱奇火車站與東方快車</u></b></h1> 那天去看托體僧旋轉(zhuǎn)舞之前,我們先去了位于金角南岸的西爾凱奇(Sirkeci)火車站--曾是著名的巴黎東方快車的東部終點站而被人廣為熟知。 <h5>▲伊斯坦布爾西爾凱奇(Sirkeci)火車站即景</h5> <p class="ql-block">1888年2月11日,作為伊斯坦布爾通往歐洲的門戶,西爾凱奇(Sirkeci)火車站奠基,1890年11月3日正式啟用,德國建筑師設(shè)計,用石頭和磚頭砌成的拜占庭風(fēng)格的墻,塞爾柱風(fēng)格的雕花門,以及馬蹄形的拱形窗戶,站外還陳列了一輛老式蒸汽機車頭,吸引很多懷舊的人在這里駐足欣賞。</p> <h5>▲西爾凱奇(Sirkeci)火車站老式蒸汽機車頭</h5> 懷舊的人會追憶起許多有關(guān)東方快車的歷史。<br><br>1867年,年輕的比利時工程師喬治·納吉麥克 (Georges Nagelmackers) 被情所傷,逃往美國。在那兒,他發(fā)現(xiàn)了搭載世界首列臥鋪車廂的鐵路?;氐綒W洲后,他開始實施自己的人生大計:推出通往東方之門的豪華列車。1883 年 10 月 4 日,名為Express d'Orient的第一列東方快車載著約 40 名乘客從巴黎出發(fā)開往君士坦丁堡。此次往返將持續(xù) 13 天。這次旅行顛覆了歐洲地理,重新定義了長途旅行。 <h5>▲正在離開布魯塞爾北站的東方快車(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h5>▲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東方快車路線(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1934年1 月 1 日,懸疑小說明星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 的偵探小說——<b>《東方快車謀殺案》</b>問世。之后迅速受到追捧,還被改編成多部電影,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激發(fā)著無數(shù)旅行者的想象。1977年5 月 20 日,Orient-Express 從巴黎直接開到伊斯坦布爾,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旅行。二十世紀末航空市場的發(fā)展迫使國際臥鋪車公司拍賣了部分車廂。 <h5>▲“東方快車謀殺案”劇照(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還有《東方快車謀殺案》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一色政要名流住過的伊斯坦布爾<b>佩拉宮酒店</b>(Pera Palace Hotel),據(jù)說克里斯蒂最喜歡的411號房間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房間”。很是遺憾,這次沒有時間去走走看看。 <h5>▲佩拉宮酒店阿加莎·克里斯蒂房間(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h1><b><u>五、托普卡帕皇宮的元青花瓷</u></b></h1> <h5>▲遠眺托普卡帕皇宮(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托普卡帕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nèi)的官邸及主要居所,也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托普卡帕皇宮,旨在能夠凸顯、支撐與培養(yǎng)一種嶄新而堅定的伊斯蘭存在之道,他發(fā)誓“應(yīng)該讓世上所有宮殿失色,在外觀、規(guī)模、建設(shè)成本與光彩上也應(yīng)該比前代的皇宮更非凡”。英國史學(xué)家貝塔妮·休斯在她的《伊斯坦布爾三城記》一書中是這樣描述托普卡帕皇宮的: <i>成桶的綠寶石、黃寶石與紅寶石存放在托普卡珀的寶庫里。整船的亞美尼亞工匠被運送至此地,在上等的金銀上雕刻出佳作。托普卡珀的寶庫中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84種不同文化的手工藝品。早期的蘇丹使用的棋具由水晶制成,裝飾著紅寶石與黃金。今日在托普卡珀博物館展示著一只鑲有綠寶石、紅寶石、黃金、縞瑪瑙與大理石的啤酒杯,重達48千克的純金燭臺上鑲嵌了666顆鉆石。此外還有盛裝水果冰沙的水晶杯。奧斯曼人在大量陶器上鍍金,以滿足他們對金碧輝煌事物的喜愛。鳴禽在鳥舍里歌唱,創(chuàng)造出天堂般的景象。11000名奴隸在托普卡珀的廚房工作,以喂飽6000張嘴;17世紀初,這些人每天要吃掉200頭綿羊、100頭小山羊、40頭小牛、60到100只鵝與100到200只雞。并不是說我們迷戀這些奇妙的東方事物,看到這個地方卻不感到驚嘆,未免顯得失禮。</i> 1853年,奧斯曼蘇丹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多爾瑪巴赫切宮,直至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解體。1924年,托普卡帕皇宮被新成立的共和國辟為博物館。1985年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目錄。<br><br>我們對當(dāng)年宮里一天消耗多少只羊多少頭牛不感興趣,金銀珠寶也是望梅止渴,倒是對這里珍藏的中國瓷器尤其是元青花非常感興趣,雖然也是望梅止渴,但畢竟是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品”,有種天然的親近感。于是進入皇宮后就直奔瓷器展廳--御膳房。 <h5>▲托普卡帕皇宮御膳房</h5>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chuàng)下了當(dāng)時中國藝術(shù)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h5>▲《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h5> 提及此事,我們的土耳其導(dǎo)游小埃講,當(dāng)聽到這個消息托普卡帕皇宮管理層很是震驚,隨后的安保工作大為加強。<br><br>據(jù)說托普卡帕皇宮藏有自13世紀起至19世紀末的中國陶瓷10358件,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舉世孤品。 <h5>▲三件元青花大罐</h5> <h5>▲元青花大碗</h5> <h5>▲元末青花大盤</h5> 瓷器展廳的介紹牌上提到,在古典時期,奧斯曼王室成員和高級官員更喜歡使用中國瓷器。宮殿藏品中的大部分作品可追溯到中國的元朝(1279-1368)、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包括大型、裝飾華麗的碗和盤子,這些碗和盤子的設(shè)計符合伊斯蘭國家的飲食習(xí)慣。這些藏品主要是作為戰(zhàn)利品、禮物以及政治家被免職或去世后擁有的財產(chǎn)歸還給國家,以及已故王室成員的財產(chǎn)。<br><br>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皇宮建造之前,1457年在埃迪爾內(nèi)的奧斯曼宮殿為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兒子巴耶濟德和穆斯塔法舉行的割禮慶典上記錄了中國瓷器的使用。托普卡普皇宮也是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建造,最早的瓷器記錄在1496年的《國庫登記簿》中。從17世紀到18世紀初,宮殿的瓷器數(shù)量穩(wěn)步增加。<br><br>這些瓷器,不管是作為戰(zhàn)利品還是私產(chǎn)收歸皇室所有而進入到皇宮館藏,其起初進入到奧斯曼帝國的渠道應(yīng)該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一帶一路”,即經(jīng)由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渠道。元明清三朝與奧斯曼帝國并不搭界,也不存在朝貢關(guān)系,即便是戰(zhàn)利品,也是間接的。<br><br>瓷器展廳還展出了很多龍泉窯的青瓷,大都是元代和明代初期的產(chǎn)品。 ▲元龍泉窯青瓷 青瓷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人們相信,如果放入有毒食物,它會發(fā)生反應(yīng)。<br><br>此外,鍍金和嵌寶石裝飾的通常為單色的小型器皿,主要供奧斯曼王室成員使用。在16世紀和17世紀,添加到瓷器上的金、銀、鍍銀、鍍金銅和黃色金屬鑲嵌物可以修復(fù)它們或改變它們的功能,但在18世紀更常見的是純粹的裝飾目的。碗、瓶子、花瓶和其他形式的功能被改變,用作香爐、洗手盆、水罐、糖碗、水瓶和其他物品,以符合奧斯曼帝國的習(xí)俗和口味。即使是破裂和破碎的瓷器,也能以根據(jù)損壞程度而有所不同的優(yōu)惠價格找到市場,并建立了車間,通過將碎片鉚接在一起來修補瓷器。主人的名字或符號,或使用它們的功能,都寫在瓷器的底座上。根據(jù)瓷器本身的證據(jù),奧斯曼微型繪畫、雕刻和檔案記錄證實了中國瓷器在宮殿和宮殿圈的使用(以上是展廳說明牌上的內(nèi)容)<br><br>從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展出的館藏元青花看,主要是大罐、大盤、大碗等大件器,其中盤子數(shù)量最多。這與當(dāng)年元青花瓷器多被用作皇室成員的餐具有關(guān)。與國內(nèi)的元青花瓷器相比,土耳其館藏品器型碩大,其外觀雄渾富麗,色澤濃艷,通體滿繪,或繪畫層次繁多,不留任何空白;或畫風(fēng)豪放,與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品位迥異,很多還采用了伊斯蘭裝飾風(fēng)格。<br> <h1><b><u>六、隨處可見的貓與狗</u></b></h1> 在土耳其旅行,無論是在莊重安靜的清真寺、博物館,還是在人頭攢動的商業(yè)街、旅游景點,總能見到不少悠閑自得的貓與狗,或游蕩或酣睡,我看到不少寫土耳其的游記中都提到這點。查閱資料,的確發(fā)現(xiàn)貓在伊斯蘭教中是受到崇敬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先知穆罕默德的傳說,各種伊斯蘭歷史文件和圣訓(xùn)文卷均提到先知穆罕默德喜歡貓,與貓友好相處的宗教故事,比如一只貓曾經(jīng)擊敗了一條毒蛇拯救了穆罕默德,另一個流傳更廣的是穆罕默德在不得不起身禱告時,剪掉了自己的長袍袖子,以免打擾蜷縮在長袍上打盹的貓,這只貓的名字甚至都流傳至今,名叫“米埃扎”(Muezza),是穆罕默德最喜歡的貓。宗教典籍傳說中,穆罕默德死后財產(chǎn)只留下兩樣?xùn)|西,即供貓用的水和食物,并告知信徒要善待貓,給予足夠的食物??磥?。對貓的喜愛是土耳其人信仰的一部分了。<br><br><b>因此在土耳其似乎并沒有流浪貓和狗的概念,更像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放養(yǎng)模式。</b>政府也積極作為,在2004和2021年,兩度立法保育在城市閑逛的貓,并將流浪狗也納入保護范圍,實行“TNR模式”,也就是“捕捉-絕育-放歸(Trap-Neuter-Release)”,對貓狗的性別、年齡、歸屬地等進行身份登記注冊管理,將信息錄入芯片并安裝在流浪貓狗身上,定期進行體檢、接種疫苗。另一方面,被貓狗抓傷咬傷的人類,免費獲得醫(yī)療救助,狂犬、破傷風(fēng)疫苗免費接種。 狗的耳朵上都有芯片及編號 <h1><b><u>不算結(jié)語的結(jié)語</u></b></h1> 難說再見,卻又不得不說再見。<div><br></div><div>過去的一個月里,陸陸續(xù)續(xù)發(fā)了十篇美篇,在我有限能力的范圍內(nèi),將我在東非原始曠野上和土耳其濃厚人文環(huán)境中,目之所及、感之所悟的人與事總結(jié)起來與各位美友分享,同時也收到了美友給我的很多評論、感想和建議,我都牢記在心。</div><div><br></div><div>感謝各位美友撥冗閱覽我的拙文拙圖,感謝你們的關(guān)注、評論、點贊和送花,也感謝欄目評論員的“加精”舉動,這一切都使我感到受寵若驚。</div><div><br></div><div>期待下一場旅行我們再重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