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2日,我們到達德國巴伐利亞州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貝希特斯加登游覽。我們先在這家飯店吃飯。</p> <p class="ql-block">德國的豬肘子天下聞名,分量十足,一份豬肘子足夠我們兩個人吃了。</p> <p class="ql-block">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有密切關系。1923年希特勒在附近的上薩爾茨堡山完成了他的反猶太人著作《我的奮斗》第二卷;1933年上薩爾茨堡山修建了希特勒與納粹高官的官邸區(qū);1937年在上薩爾茨堡山的山腳下建造了希特勒政府的駐地;1939年在上薩爾斯堡的一座山頂修建了一座別墅,是納粹黨送給希特勒50歲生日的禮物,它后來成了名聞遐邇的“鷹巢”。</p> <p class="ql-block">7月3日,我們游玩德國國王湖。國王湖位于貝希特斯加登旁,是德國最深的湖,在最后一個冰河時期由冰川形成,長7.7千米,平均水深98.1米,最深處190米。除了出口處毗鄰城鎮(zhèn)外,國王湖完全被阿爾卑斯山脈環(huán)抱。我們乘坐的游船航行在清澈翠綠、平靜如鏡的湖面上,兩岸陡峭的山峰云霧繚繞,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p> <p class="ql-block">船行駛到一處山峰下,一名水手吹起小號。清晰的號聲在山谷之間回蕩。</p> <p class="ql-block">國王湖因其清澈的湖水而聞名,它被認為是德國最干凈和最美麗的湖。正由于這個原因,從1909年起,只有電動船、手劃船和腳踏船才被允許在湖中航行。</p> <p class="ql-block">船行不久就看見岸邊的圣巴托洛梅修道院。修道院紅色的拱頂在一片綠色中特別顯眼。</p> <p class="ql-block">登岸的小碼頭。</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們上岸后拍的照片。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上岸后陽光穿過云層照射下來,我們于青山綠水之間坐看云卷云舒,十分愜意。</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來到不遠處的奧地利薩爾斯堡市的霍亨薩爾茨城堡參觀。城堡始建于1077年,1861年建成,是薩爾茨堡市的標志。它是中歐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城堡建立在100多米高的山體之上,四周的城墻又高又厚,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固若金湯。</p> <p class="ql-block">城堡里的軍事設施。</p> <p class="ql-block">我猜測這個鐵家伙是門“坐地炮”。</p> <p class="ql-block">整座城堡面積十分廣闊,有庭院和多座建筑物。這里曾經(jīng)是歷代薩爾茨堡市主教的居住地。這是城堡上的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堡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薩爾斯堡市是奧地利第四大城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這里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二戰(zhàn)中被德國占領,后期遭到美軍15次空襲,但大部分巴洛克建筑都保存完好。美麗的薩爾茨河把薩爾斯堡分成新城、老城兩部分,老城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7月4日,我們慕名來到因斯布魯克的地標性建筑—黃金屋頂參觀。</p> <p class="ql-block">黃金屋頂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建于1500年,由2657塊鍍金銅瓦覆蓋。它曾是公爵的府第,后來成為皇家包間,供皇帝觀賞廣場上的比賽和戲劇表演。</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因斯布魯克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來到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游玩。多洛米蒂山是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北部東段的群山,是全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勝地。這里山巒壯麗,奇峰林立,氣勢磅礴,有“上帝遺留在阿爾卑斯的后花園”美譽。</p> <p class="ql-block">辦好住宿手續(xù)后我們來到福納斯山谷。多洛米蒂山體由淺色石灰?guī)r構成,受侵蝕作用影響,山脊呈鋸齒形,山谷深邃,巖崖陡峭,福納斯山谷是其典型的代表。多洛米蒂以其獨特的風景和地質(zhì)價值于2009年榮膺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稱號。</p> <p class="ql-block">7月6日,我們乘坐空中纜車上到多洛米蒂的刀鋒山游玩。一看到刀鋒山景區(qū),我瞬間被它磅礴的氣勢所震撼,被它絕美的風景所吸引。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上帝把阿爾卑斯山脈最美的風景給了意大利;意大利把最美的阿爾卑斯山脈給了多洛米蒂”。我想加一句:多洛米蒂把最奇美的風景給了刀鋒山。山峰山一面為綠色草坡,另一面則是刀削般垂直的銀白色山體,幾座山峰像犬齒般尖聳,交錯起伏。我們到達的時候山峰間云霧繚繞,刀鋒山把最美的一面給了我們。</p> <p class="ql-block">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條彩云,為刀鋒山的美增色一份,似乎也是為了給我們增加一份對刀鋒山的美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不一會兒彩云就變成白云,但它的造型依然很奇妙。</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來到達米蘇里納湖(Lake Misurina)。 傳說中,小公主Misurina與魔鏡一起沉入湖底,悲傷的國王的淚水化作了這片美麗的湖泊。這里的空氣非常清新,含有大量負離子,是歐洲著名的療養(yǎng)度假中心,尤其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有益。湖邊設有意大利唯一的兒童哮喘康復中心。這里是拍攝多洛米蒂三峰山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湖邊吃過午飯后我們開車到達Parcheggio Auronzo?停車場,這里可以較近距離地看三峰山。三峰山是登山者理想的攀登目標。</p> <p class="ql-block">7月7日,游玩布萊耶斯湖。布萊耶斯湖是典型的冰川湖,平均深度超過10米,是多洛米蒂最深的湖泊之一。隨著湖中央的深度越來越深,湖面也逐漸從邊緣的翠綠色變成了藍綠色。</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路邊停車吃飯。公路上的大橫幅寫著“三峰山·多洛米蒂”。這里有纜車上到三峰山。</p> <p class="ql-block">飯店里有個小姑娘在拉手風琴,她的家人在旁邊吃飯。音樂讓小小的飯店充滿了生氣。</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達斯洛文尼亞的布萊德湖。布萊德湖是斯洛文尼亞最著名的湖泊,位于斯洛文尼亞西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南麓,山上的積雪融化后不斷注入湖中,故水質(zhì)清澈見底。</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小船前往湖中島。船夫是位年輕帥氣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7月8日上午,我們再次來到布萊德湖。這次我們登上一座湖邊的城堡,可以俯瞰布萊德湖全景。這里是當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tǒng)鐵托的一座別墅。</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到達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城市,由118個小島組成,建于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有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水城興建于公元452年,八世紀為亞得里亞海貿(mào)易中心,十世紀曾建立威尼斯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mào)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后,因歐洲商業(yè)中心遷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797年曾被拿破侖占領,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國。</p><p class="ql-block">威尼斯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zhèn),產(chǎn)生過歷史上最重要的威尼斯畫派。</p> <p class="ql-block">和巴黎一樣,威尼斯也是小偷喜歡出沒的好地方。街上貼出的告示提醒游客注意財物安全。我們看到這個告示覺得蠻好奇的,當?shù)厝烁嬖V我們,右上角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小偷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用玻璃杯盛裝的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長年潮濕空氣侵蝕,部分房屋的墻磚外表已經(jīng)被腐蝕,底部的磚甚至受到海水的浸泡而脫落。</p> <p class="ql-block">街邊具有歷史痕跡的小店。威尼斯有不少店是浙江人開的。</p> <p class="ql-block">在威尼斯眾多座橋梁中,以利亞托橋最為有名。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里亞托橋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橋,后改為吊橋。在1444年的一次慶典中,因不堪重負,大橋折斷。1580~1592年,改建為現(xiàn)在的石橋。橋橫跨在大運河上,橋上有眾多商店,銷售各種紀念品和當?shù)靥禺a(chǎn)。走過這座橋,就可以到達圣馬可廣場。</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圣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公共活動中心。廣場四周有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各個時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馬可大教堂位于圣馬可廣場。圣馬可是耶穌的使徒,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828年威尼斯商人將圣馬可的尸體運回威尼斯。為此修建了這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的祭壇下面就是圣馬可的墓。</span>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筑藝術,它的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源自巴洛克的風格,整座教堂的平面布置呈現(xiàn)出希臘式的十字型,是東羅馬后期的典型教堂形制。大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嘆息橋。判決后的犯人從左邊的總督宮走進右邊的監(jiān)獄,這座小橋是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犯人經(jīng)過橋時常常會懺悔而嘆息,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著名的貢多拉在水城轉(zhuǎn)了一圈。船夫還為我們唱了兩首意大利名歌,一首是《桑塔露琪亞》,一首是《啊,朋友再見》。在水城由船夫唱出我們熟悉的歌曲,別有一番情趣。我們受到感染也跟著唱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7月9日,我們到達意大利維琴察游玩。</p><p class="ql-block">維琴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建筑師安德烈亞·<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拉迪奧</span>的故鄉(xiāng),滿城都是他設計的建筑,被后人稱為“帕拉迪奧的城市”。1994年維琴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帕拉迪奧對古羅馬建筑遺跡進行測繪和研究,著有《建筑四書》。其建筑設計和著作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認為是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他創(chuàng)造的的人字形建筑已經(jīng)成為歐洲和美國豪華住宅和政府建筑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來自維琴察當?shù)氐穆糜慰ㄆ?。綠色屋頂?shù)拇蠼ㄖ前臀骼ù蠼烫?,是維琴察最著名的建筑。“巴西利卡”來源于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其特點是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外側(cè)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它是帕拉第奧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短邊的耳室。頂部由紅磚壘砌而成,沒有支撐梁。</p> <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長邊。</p> <p class="ql-block">位于長邊的教堂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南邊矗立著帕拉迪奧的全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到了維羅拉。維羅納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座有兩千年悠久歷史的城市,自古就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維羅納城中心的交通干道依然保留著古羅馬時代的網(wǎng)狀結構,羅馬時代的三條主要大道都要經(jīng)過維羅納。由此,維羅納被視作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羅馬化城市。維羅納市區(qū)的主干道非常寬闊,三條主干道并列,干道之間有綠島隔開。當年他們超前的設計理念至今仍然領先,我們對此印象非常深刻。</p> <p class="ql-block">公元1世紀建造的阿萊納圓形大劇場至今還在使用。黃昏時的陽光把大劇場染成了金黃色。第一次看到圓形競技場,心中不免有些激動。</p> <p class="ql-block">競技場的周邊有許多餐廳,餐廳的座椅全部放在馬路邊,用餐的人開心地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好不愜意。我們隨意選擇了一家餐廳。因為心情好,我們特別要了一瓶上好的香檳,一邊共飲一邊欣賞著余暉下這座愛之城……</p> <p class="ql-block">7月10日上午,我們在維羅拉探訪朱麗葉故居。朱麗葉故居位于市中心香草廣場附近,據(jù)說曾經(jīng)是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主角朱麗葉的居所。 朱麗葉故居是一幢建于13世紀的古老建筑,高墻大院,這里曾經(jīng)歸維羅納望族卡普雷提家族所有,朱麗葉即是卡普雷提家族的女兒。</p> <p class="ql-block">故居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院子右角的朱麗葉銅像。游人紛紛與她合影,絕大部分人都手搭其胸。</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達意大利邊境的瑞士米斯泰爾的本篤會女修道院參觀。修道院于公元785年由查理大帝下令修建,最初只是男修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公元1110年左右,男修道士們漸漸散去,修道院逐漸演變?yōu)橐粋€清一色的女修道院。如今,修道院已凋敝不堪,但仍有12名修女在這里恪守著嚴格的章程,每日祈禱八次,并在屬于院產(chǎn)的牧場與農(nóng)田里日復一日地勞作。1983年,修道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門口這些石板浮雕彰顯著時代印記。教堂的二、三層樓層不高,內(nèi)部房屋也不是很規(guī)則,木質(zhì)地板走上去有吱吱的聲音,當年修女們生火做飯的痕跡依然可見,這一切都讓人有時空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里的壁畫繪制于9世紀,代表了瑞士的宗教藝術。這些壁畫之所以得以保存還要歸功于教堂處于瑞士東南部的偏僻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古琴。鍵盤用玻璃罩著,像是現(xiàn)代鋼琴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內(nèi)院。</p> <p class="ql-block">勞作的修女。</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秀美。早就仰慕瑞士的自然風景,所以一進入瑞士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p> <p class="ql-block">離開教堂后,我們前往德國林德霍夫?qū)m。路過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路過奧地利。</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達林德霍夫?qū)m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巴伐利亞的格拉斯山谷云霧繚繞。</p> <p class="ql-block">林德霍夫?qū)m于1874年到1878年間建造,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建造的三座皇宮中最小的一座。林德霍夫?qū)m雖然比新天鵝堡建得晚,但它是唯一一幢國王在世時完工的宮殿建筑。林德霍夫?qū)m的地點很隱蔽偏遠,只有一條狹窄柏油路通向這個幽靜的山谷。</p><p class="ql-block">路德維希二世從小在舊天鵝堡長大,19歲登基后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更不能勝任國王的責任,以至于巴伐利亞在他任內(nèi)被并入了德國。于是他遠離宮廷,喜歡在這偏遠的宮殿里享受他的孤獨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