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續(xù)前文</p> <p class="ql-block">三、文字創(chuàng)作是一種挑戰(zhàn)和艱難之旅</p> <p class="ql-block"> 王國維《人間詞話》關于做學問的三境界?,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不僅總結(jié)了在追求學問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不同階段,也能反映了文字創(chuàng)作的歷程。?創(chuàng)作是一段充滿挑戰(zhàn)的旅程。在創(chuàng)作初期,創(chuàng)作者往往如一個獨自向著山頂攀登的獨行俠,需要獨自面對深谷陡峭而帶來的內(nèi)心的掙扎與迷茫。這就是三境界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lt;/p> <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作能讓我們收獲知識與成長。 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沒有興趣與堅持是走不遠的。所以耐心與堅持是必不可少。每一作品從靈感的閃現(xiàn)到最終成型,往往需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推敲與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歐陽修《醉翁亭記》開篇的五個字,可看出歐陽修在練字用句上的嚴謹態(tài)度。關于這五個字,有一則故事,起初歐陽修初稿中,開頭是“滁州四面有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來山,其西南諸峰,”他反復修改了數(shù)十次,惜墨如金,方提煉得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簡潔有力的開篇,這五個字寫出了滁州周圍的視覺空間,突出了滁州的地形與地貌,從而覆蓋全篇,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鑄就了作品的深度與厚度。創(chuàng)作中我也體驗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受。在創(chuàng)作中,開始有寫的沖動,但不知如何下筆,如何完整表達出來,會有才窮詞枯、自我懷疑的挫敗感,甚至有時都畏難想放棄的念頭。但忍一忍,堅持之后,靈感忽現(xiàn),又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感覺。正是這不易的堅持,讓我學會了在逆境、挫折中尋找靈感。一旦突破困礙,就會朝也思、暮也思,焚膏繼晷,廢寢忘食地樂在其中。一般來說,我從初寫到最終定稿,在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文字、甚至標題標點等方面,修改不下幾十次。我有一個體會,如果數(shù)千字的文章其邏輯順序、每一段字表達什么,甚至里面的每一句、每一字都爛熟于心;如果數(shù)百字的短文或數(shù)數(shù)字的詩詞,每字用意已反復斟酌和推敲過,說明功夫到了。其次,耐心靜心,推敲細品每一字句,力求精準傳達心中的情感與思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創(chuàng)作的熱愛與追求,文字創(chuàng)作之路漫長艱辛,因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煎熬,才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收獲。</p> <p class="ql-block"> 我以為,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像孩子從蹣跚學步,獨立行走到奔跑,不斷地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這是能力儲備。前者要成為作家、后者要成為運動員,都不是一時之功。創(chuàng)作是一條既孤獨又充滿陪伴的旅途,是一場靈魂對話,是與自己、與古人、與他人的對話。它讓我們學會了琢磨和傾聽,既是內(nèi)心的呼喚,也是外在的感知。每一段文字的鋪寫、每一情節(jié)的完成,都能讓我們體會到文字陪伴的奇妙感受。在創(chuàng)作的世界中,那陪伴我們的是苦思冥想,或是書籍、音樂、交談、甚至是窗外的風景,都仿佛成了我最好的靈感來源。在創(chuàng)作中,自然不可避免會遇到許多瓶頸和困惑。每當這時,只要秉持初心、審視自我和傾聽各種意見,反復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一番努力后,當將作品呈現(xiàn)出來時,那些共鳴的情感、鼓勵的目光,讓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慰。內(nèi)心精神世界中,那風雨之后見彩虹的滿足感,又再次形成前行的力量??傊懈?,才求收獲,不斷學習進步,精益求精,自然會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攀越高。</p> <p class="ql-block"> 四、創(chuàng)作需要自我文學素養(yǎng)提升</p> <p class="ql-block"> 文字創(chuàng)作是一種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溫故知新,不斷充實自己,提高駕馭文字能力。“書到用時方恨少”,沒有知識儲備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的。十年以前,大家多閱讀的是紙質(zhì)書籍,紙質(zhì)書籍的好處是可卷不離手,或讀或做讀書筆記、或掩卷思考,或反復閱讀,甚至一些文章詩詞能夠背記,以此來提升和滋養(yǎng)自我。現(xiàn)在有了網(wǎng)絡在線閱讀,什么書都可在網(wǎng)上搜到,不懂也可在網(wǎng)上查詢,比以前方便許多。無論紙質(zhì)的或網(wǎng)絡的書籍,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就需大量地閱讀,讀書就要讀經(jīng)典、讀名篇。古人云;“法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這說明閱讀是要有所選擇的?,F(xiàn)在垃圾書籍實在太多,真假難辨的信息也很多,如不加以選擇,貽害無窮。另外創(chuàng)作要取得好的結(jié)果,“功夫在詩外”很重要,就是除文學外,歷史、哲學、宗教、法律、醫(yī)學、民俗、地理、經(jīng)濟和自然科學類書籍都是應涉獵的范圍,個人的知識水平越高、越豐富,見解和趣味就越高;一部《紅樓夢》可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其中高水平的詩詞歌賦應有盡有。足見作者知識的廣博;以最近紅遍大江南北的刀郎的音樂創(chuàng)作舉例,音樂與旋律我不懂,但刀郎音樂作品《山歌寥哉》中許多歌詞文學水準不一般,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刀郎通過十年潛心學習,歌詞大量蘊含中國的詩經(jīng)、佛經(jīng)、楚辭、聊齋、山海經(jīng)等傳統(tǒng)典故和元素,文化底蘊深,哲學意味濃;如花妖中講到輪回,詞中的余杭、臨安、泉亭所指是古代的杭州,虞美人開篇運用的是楚辭;羅剎海市則以聊齋為原本,寫人間黑白顛倒之事。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各壓力交織、信息爆炸的社會,是抖音、短視頻等海量的、碎片式的自媒體與快餐文化泛濫的時代,人們往往被這些所束縛與影響,急功近利,內(nèi)心被各種工作、俗務、名利左右,被手機牽行,內(nèi)心不靜。現(xiàn)在一篇千余字的短文,許多人都無耐心細讀,何況大部頭著作?久而久之,自然使人的認知力降到較低層面。為應付了事,寫文章靠抄襲、或復制粘貼和拼湊,即使速成,缺乏靜心推敲,這樣難有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五、 文學欣賞與創(chuàng)作分享</p> <p class="ql-block"> 文學需要欣賞與分享。古今中外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作者給我們的分享。好的作品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人心,只是我們是否認真閱讀過?是否慧眼識珠?是否能理解與意會?錢鐘書說:“對于文藝作品,全無欣賞能力。這種病癥,我們依照色盲的例子,無妨喚作文盲。”中國是有文字獄歷史的國度,所以古人的作品常常含蓄不直言,通過用典引申意思。蘇東坡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保ǘ潭?6個字,含蓄而說盡作者的酸楚、冷暖、悲憤,狀物寫心,卻不直言)此外,古代文人常寄情山水,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保ㄇ岸鋵懹撵o,因聲傳神;后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還有各類型的作品,如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詩沿用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江為場景,以月為主體,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游子思婦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xiàn)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chuàng)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藝術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zhuǎn)悠揚,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至于現(xiàn)代像舒婷、北島、顧城、江河、楊煉等朦朧派詩人外,還可一讀,許多像賈淺淺之流的輕薄詩人則庸音雜體、無病呻吟、故弄玄虛、逗人眼目,刺激神經(jīng),不值一道。像英國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美國詩人朗費羅的《人生禮贊》(別對我,用憂傷的調(diào)子說,生活不過是春夢一場!因為靈魂倦了,就等于死,而事情并不是表面那樣。生是真實的!認真地活!它的終點并不是墳墓;對于靈魂,不能這么說:你是塵土,必歸于塵土。)很能代表和反映西方人的直白??傊?,懂得欣賞,對反哺創(chuàng)作多有裨益。只是可賞可道的經(jīng)典太多,這里不展開說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欣賞他人的作品的同時,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需要讓人看,或文友切磋,或高師指謬,不只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賞。就我而言,每寫出一篇小文章,十分愿意與人分享,當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分享給他人時,那份由衷的喜悅與成就感是任何物質(zhì)獎勵都無法比擬的。再聽聽別人的意見建議,修改不足,從反饋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通過分享,他人指瑕,拓展思路,也讓我們用心于下一次的創(chuàng)作,而不犯同樣的錯誤。文字創(chuàng)作還教會我們謙遜。在浩瀚的文學中,在偉大的作品面前,我深知自己的渺小。每一次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欣賞了不同的風格與思想,都開卷有益。另外,自己創(chuàng)作并非孤立的行為,它需要與讀者進行廣泛的交流與互動。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愿意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與建議,以此不斷完善自己的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六、堅持就是勝利</p> <p class="ql-block"> 如果能長期堅持地不懈讀與寫,隨著歲月流轉(zhuǎn),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量變定會發(fā)生質(zhì)變。長期筆耕,筆觸自然會愈發(fā)順暢而達意和自然,只是能堅持者寥寥,這也包括我。當?shù)搅艘欢ǖ母叨群头e累,一旦如機緣巧合,就像王勃信筆由韁寫《滕王閣序》一樣,會出現(xiàn)文章天成,妙手偶得的情況。在文字創(chuàng)作道路上,逆境多于順境,挑戰(zhàn)自不可避免。我相信,興趣與堅持定能跨越突破專業(yè)壁壘,只要保持對創(chuàng)作的興趣與堅持,勇于求索,不斷挑戰(zhàn)自我極限,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在我看來,文字創(chuàng)作不僅是一種表達與釋放的方式,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我在美篇中各種文章有64篇,有51萬次閱讀,因為興趣使然,即使退休,我還會不斷的嘗試,堅持寫下去。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保持對創(chuàng)作的熱愛,用文字書寫生活和感悟。因為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夢、筆下有情,終會有所收獲。展望未來,我憧憬與期待。我夢想著能夠創(chuàng)作出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作品,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業(yè)的讀者都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一絲共鳴。我心足矣!</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與各位共勉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難做則必成,路遠行則必至。創(chuàng)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沒有最遠,只有更遠。在這條路上,始終保持著一顆探索的心,不斷學習進步、不斷超越自我。定會達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今天此番交流僅為個人的一點體會,不敢為人師,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p> <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