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6日</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一座晉代佛寺,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部的金山風景區(qū)。清康熙皇帝賜字“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通稱其為金山寺′</p><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建筑格局獨特,打破了中國大部分寺廟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傳統(tǒng),選擇依山就勢,大門朝西,這樣能充分觀賞到“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景色。殿宇廳堂與亭臺樓閣相互銜接。寺內的重要景點包括大雄寶殿等,1985年重建,保持了原有的重檐歇山式古建筑風格,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更加堅固莊嚴,總面積為800平方米。金山寺在歷代名人詩作及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展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價值,如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晉明帝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其在佛教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梁武帝曾親自在寺內依儀修設水陸法會。唐宣宗在位時,法海修廟挖到黃金,后唐宣宗赦名金山寺,法海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慈壽塔歷史悠久,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時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金山寺主持隱儒方丈重建現(xiàn)塔,適逢慈禧60壽辰,故取名慈壽塔。該塔為磚木結構,高約36米,七級八面。不過,目前慈壽塔可能因為維修等原因暫停對外開放,具體開放時間建議關注景區(qū)的相關通知。</p><p class="ql-block"> 慈壽塔是金山寺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其周邊還有法海洞景區(qū)、金山湖景區(qū)以及楞伽塔與藏經(jīng)閣等景點可供游覽。</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文化中,“慈壽”一詞表示慈悲為懷、壽量無限,蘊含著慈悲喜舍皆具備、眾生之壽則無量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妙高臺又稱曬經(jīng)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可以俯視金山四面長江,蘇軾的《水調歌頭》正是在此所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