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伊斯坦布爾橫跨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中間夾著BOSPHORUS海峽),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要塞而繁榮發(fā)展。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一世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并將其命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分裂后,西羅馬帝國僅存在了81年便被當時的蠻族日耳曼人所滅,西歐(西羅馬帝國的地區(qū))也進入了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在另一方面,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卻延續(xù)了1000多年,直到1453年。它是當時歐洲的文明燈塔,君士坦丁堡更是基督教徒最神圣的地方。1453年,奧斯曼一世占領(lǐng)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時代隨之開始。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這座城市改名為今天的伊斯坦布爾,并繼續(xù)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奧斯曼帝國延續(xù)至1922年,鼎盛時期的疆域覆蓋了東歐、北非和西亞的廣袤地區(qū)。<br></div><div> 如今,漫步在伊斯坦布爾(即拜占庭時代的君士坦丁堡)的街頭,隨處可見如堡壘般的清真寺,已經(jīng)很難感受到拜占庭帝國昔日的輝煌。這次在伊斯坦布爾特意前往了Ayasofya Muzesi和Kariye Müzesi,追尋并感受拜占庭帝國的榮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 Muzesi)</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伊斯坦布爾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是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 Muzesi)。它始建于公元360年的拜占庭帝國時期,并在公元537年第三次重建后成為如今的模樣。歷經(jīng)1500多年,它至今依然佇立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那時,拜占庭帝國將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財富集中在君士坦丁堡,憑借這些豐富的資金,建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拜占庭建筑。其中,阿亞索菲亞博物館被稱為拜占庭建筑風格的最高杰作。起初它是作為東正教教堂建造的,但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時期,周圍加建了宣禮塔,將其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形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如今,它依然作為清真寺使用。1985年,阿亞索菲亞博物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br></h3> <div>宣禮塔(Minaret)是在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征服后加建的,作為清真寺的象征性建筑。從這里,向穆斯林發(fā)出禮拜時間的呼喚(阿贊,Azan)。<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教堂內(nèi)部</div><div>主要的禮拜空間被稱為內(nèi)殿(Bema),這個空間被一個直徑31米、高度56米的巨大圓頂覆蓋。這個巨大的圓頂由四十根柱子支撐,其設(shè)計基于精密的數(shù)學(xué)計算。在當時,這座龐大的內(nèi)部空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這一記錄直到約1000年后的1520年,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大教堂建成時才被打破。(參觀僅限于二樓的畫廊部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中的美麗彩色玻璃</h3>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黃金馬賽克壁畫</b></div> 阿亞索菲亞的另一大看點是其作為基督教堂時期遺留下來的黃金馬賽克壁畫。在二樓回廊的天花板和墻面上,繪有9世紀后期至13世紀后期制作的基督教黃金“馬賽克壁畫”。所有這些馬賽克壁畫曾在16世紀左右蘇萊曼一世統(tǒng)治時期被石膏覆蓋,直到1931年由美國的一個考察團發(fā)現(xiàn)后,才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br> 當時,異教徒的象征通常會被摧毀,但這些壁畫僅僅被涂抹掩蓋而得以保存,這被視為一種奇跡。有人認為,這得益于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的相對寬容,也成為阿亞索菲亞歷史的見證。<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與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皇后佐伊》</div>這是位于二樓南側(cè)回廊的馬賽克壁畫。最初,這幅圖像是由皇后佐伊(右)與她的第一任丈夫羅曼努斯三世捐贈的,但由于佐伊多次再婚,因此每次都將皇帝的面部重新制作。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她最后一任丈夫,君士坦丁九世的面容(左)。畫中描繪了皇帝與皇后向基督獻禮的場景。這幅作品大約創(chuàng)作于1042年至1055年間。<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像禮拜》</div>在阿亞索菲亞的馬賽克壁畫中,最著名的便是這幅約1260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據(jù)說這幅畫原本覆蓋了二樓回廊整面墻壁,但如今下半部分幾乎已經(jīng)遺失。與之前的馬賽克壁畫相比,這幅畫中基督的面部更加立體,特點鮮明。此外,它巧妙地利用了從南側(cè)窗戶照入的光線,因此這幅馬賽克畫被譽為拜占庭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幅作品是為了紀念從拉丁帝國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而創(chuàng)作的,但具體細節(jié)仍不清楚。耶穌基督面帶慈悲的表情,無論從正面還是斜角觀看,目光始終不會移開,這也是所謂“基督目光跟隨”現(xiàn)象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帝亞歷山大》</div>這幅馬賽克壁畫創(chuàng)作于10世紀,描繪了皇帝亞歷山大的形象。畫中皇帝身穿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華麗服飾,左手握著象征人生無常的頭骨。<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翼天使》</div>在穹頂周圍的四個角落繪有六翼天使的馬賽克壁畫。這些天使被認為是描繪“撒拉弗”(熾天使)或“基路伯”(智天使),很可能創(chuàng)作于阿亞索菲亞建造時期的6世紀。天使的面部曾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被星形的金屬蓋子遮蓋,直到2009年翻修時才被移除,天使的面容得以顯現(xiàn)。其中一個天使的臉在近期的修復(fù)中被還原為基督教時期的六翼天使的面容。不過,目前只有一處(上圖)的天使面容可見,其他三處的“六翼天使”面容仍被金屬蓋子覆蓋(下圖)。<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圣母子獻禮的皇帝》</div>這幅馬賽克壁畫位于南側(cè)走廊出口上方,創(chuàng)作于10世紀后期。畫中描繪了圣母瑪利亞懷抱幼年耶穌的形象,圣母高貴的表情和衣服的褶皺細節(jié)表現(xiàn)得非常精致。畫作兩側(cè)分別描繪了查士丁尼一世(左)和君士坦丁一世(右)。 <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遠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b></div>在阿亞索菲亞附近有一家名為Seven Hills的熱門餐廳。從該餐廳的六樓露臺可以一覽阿亞索菲亞、藍色清真寺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美景。在露臺上悠閑地喝杯咖啡,欣賞這些美麗的景色,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 卡里耶博物館(Kariye Müzesi)</b></div>卡里耶博物館建于11世紀東羅馬帝國時期,最初作為東正教修道院的附屬教堂(church of chora),直到14世紀間斷性地進行增擴建。進入奧斯曼帝國時期后,該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名稱也改為卡里耶清真寺。后來,土耳其共和國認定其藝術(shù)價值,并將其改為無宗教屬性的博物館。與同在伊斯坦布爾的阿亞索菲亞相比,卡里耶博物館規(guī)模較小,但保留了14世紀創(chuàng)作的精美的馬賽克畫和壁畫,這些作品常被譽為拜占庭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特別是這里的馬賽克畫,以其高度的精細度和作為藝術(shù)作品的高水平而著稱,被稱為伊斯坦布爾的五大瑰寶之一。它也作為伊斯坦布爾歷史地區(qū)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外表。奧斯曼帝國時期被改建為清真寺。高聳的宣禮塔(Minaret)應(yīng)該是后加的。</h3> <div><br></div>教堂內(nèi)部由外拱廊、內(nèi)拱廊、正殿和禮拜堂(PARAKKLESION)組成。墻壁和天花板上覆蓋著拜占庭時期珍貴的馬賽克畫和壁畫。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教堂改為清真寺時,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被麻布和灰泥覆蓋。然而,在1948年至1958年間,由美國拜占庭研究所清除了這些覆蓋物,拜占庭晚期的榮光得以重見天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內(nèi)部平面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于官網(wǎng)圖:https://www.churchofchora.com/church-of-chora-book.html修改)</div><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內(nèi)拱廊(INNER NARTHEX)</b></div><div>這是位于內(nèi)側(cè)的一個空間,長4米,寬18米。南北兩側(cè)的穹頂(上方內(nèi)部平面圖中的?和?)上繪有成對的耶穌基督與圣母瑪利亞的家譜,周圍還展示了圣母瑪利亞的一生以及耶穌所行的奇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與先祖?zhèn)儭?lt;/div>這是內(nèi)拱廊南側(cè)穹頂(上方內(nèi)部平面圖中的?)的馬賽克畫。中央描繪了祝福的耶穌,周圍則是亞當、諾亞等耶穌先祖的家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子」</div>這是北側(cè)穹頂(上方內(nèi)部平面圖中的?)描繪的圣母瑪利亞懷抱幼年耶穌的馬賽克畫,與南側(cè)穹頂?shù)囊d家譜相對應(yīng)。 內(nèi)拱廊墻上的圣彼得馬賽克畫。彼得手持通往天堂的鑰匙。 內(nèi)拱廊墻上的圣保羅馬賽克畫,與圣彼得成對。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拱廊(OUTER NARTHEX)</b></div>外拱廊是教堂的入口處,空間長4米,寬23米。南端是通往帕拉克雷西翁(小禮拜堂)的入口。天花板和兩側(cè)的墻壁上描繪了耶穌基督和圣母瑪利亞的馬賽克畫,但天花板的大部分繪畫已經(jīng)損壞。<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治療病患的耶穌」</h3><div><br></div> 外拱廊上部墻壁上的馬賽克畫:“賜福的基督”。左上角的圖像(帶酒壺的畫)是“迦拿的奇跡”,描繪了耶穌在以色列加利利的婚禮上將水變成酒的奇跡場景。<div><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禮拜堂(PARAKKLESION)</b></div>禮拜堂(PARAKKLESION)是后期增建的。14世紀重建此地的政治家Theodore Metochites被埋葬于此。禮拜堂(PARAKKLESION)也被稱為陵墓禮拜堂。這里沒有馬賽克畫,墻壁和天花板的裝飾全是壁畫。馬賽克畫當時因耗資巨大且需要高超的技藝,因此在拜占庭經(jīng)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選擇了更便宜且易于裝飾的壁畫。<br></div> 禮拜堂(PARAKKLESION)天花板上描繪的壁畫《最后的審判》(內(nèi)部平面圖的?的位置)。<div><br></div> 禮拜堂(PARAKKLESION)后殿穹頂上的壁畫“下冥府”(內(nèi)部平面圖的?的位置),描繪了基督降臨地獄,打破地獄之門,拯救墮入地獄的亞當和夏娃的場景。畫中穿著白衣的中央人物是耶穌,他用雙手拉起亞當和夏娃,腳下是被踢破的地獄之門。<div>“下冥府”在拜占庭時期象征著基督的復(fù)活和對人類的救贖,是當時最重要的圖像之一。盡管有許多類似的作品,但這幅壁畫被認為是其中的杰作。<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殿(NAOS)</b></div>正殿的裝飾保存不多,推測拜占庭時期天花板和墻壁上曾滿是馬賽克畫。<br><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里耶博物館的功臣:Theodore Metochites</b></div>14世紀初,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家兼學(xué)者Theodore Metochites(1270–1332 年)主持了救世主教堂的修復(fù)工作。身為財政大臣的Metochites集資召集了藝術(shù)家們,用馬賽克畫和壁畫描繪了圣母瑪利亞的故事和耶穌基督的一生,裝飾了教堂的墻壁和天花板。據(jù)說壁畫的完成耗時約一年,而馬賽克畫則花費了四年以上。<br>Theodore Metochites安葬于小禮拜堂(PARAKKLESION),他也出現(xiàn)在下面的馬賽克畫中(內(nèi)部平面圖的?的位置),畫中戴著頭巾的他向基督奉獻教堂?!?lt;br></div> Donor Theodore Metochites presents his church to Christ (Mosaic of 1310-1320)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jié)尾</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黃昏晚霞襯托下的阿亞索菲亞顯得格外的壯観和寧靜。海鷗在它的上空盤旋,仿佛在追尋拜占庭帝國昔日的榮光<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