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韓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在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處于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期,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因而美國學者傅高義于九十年代提出了“亞洲四小龍”的概念。這一時期日本更是雁領(lǐng)陣的“領(lǐng)頭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這一階段,無論前三者經(jīng)濟發(fā)展地位如何變化,新加坡一直處于老幺的地位。進入二十一世紀,這個排名就發(fā)生了顛倒性的改變,新加坡沖到了最前面,其余三者逐漸落后。但從人口、土地資源、國土面積等方面來說,新加坡都是墊底,這些先天性的缺陷恐怕會伴隨新加坡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旅游中,經(jīng)常有游客把新加坡和香港作比較:比如這兩者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都是港口城市、都被比喻為英女王皇冠上的兩顆明珠、都繼承了英國治理體系、通用英語、都是自由貿(mào)易港等等。而把韓國和臺灣作比較,比如這兩者國土面積、人口、資源、軍隊數(shù)量等都比新加坡和香港要大很多,都深受美國影響。因為這樣兩兩對比,有許多可比性,容易作比較和容易理解,也容易得出某些容易共同認同的結(jié)論。但香港有著新加坡無法可比的先天優(yōu)勢:新加坡有中國做后盾,而新加坡先天性就是一個孤兒。
</p><p class="ql-block">自小我的課本中就介紹臺灣是寶島,因產(chǎn)多種水果也別稱為甜島,等等,但我始終沒有踏足臺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機會終于來了,今年五月26日到28日,世界趙氏宗親在臺灣苗栗舉辦世界第十屆趙族懇親會,我跟隨新加坡南洋趙氏總會參與其盛,全世界有將近二十個趙氏總會參與本次懇親會(中國大陸沒有趙氏總會參與)。懇親會結(jié)束后,我們又與馬來西亞趙氏總會宗族一行進行了預先定制的臺灣本地五日游,對臺灣特別是臺北方方面面做了較深度的旅游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旅游過程中,我與臺灣資深導游、資深旅游司機、出租車司機、餐飲業(yè)、甚至清潔工等進行了較深度的交流,聽到了臺灣底層人士的心聲,加上我的觀察與了解,淺談我對新加坡和臺灣兩地的感官觀察比較,也是對臺灣旅游的個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臺灣的變與不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從蔣介石領(lǐng)導的國民黨政府退到臺灣后,臺灣迎來了一個大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臺灣與韓國、香港、新加坡的經(jīng)濟奇跡被譽為“亞洲四小龍”。這是經(jīng)濟和民生方面的改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九十年代從李登輝開始一直到賴清德當選臺灣領(lǐng)導人,三十四年間,臺灣更換了五位領(lǐng)導人,領(lǐng)導人更換頻繁,而每位領(lǐng)導人都把精力放在權(quán)斗上,臺灣這三十多年來,沒有變化。臺灣特別是臺北現(xiàn)在的高速公路、地鐵等都是蔣介石特別是蔣經(jīng)國那是修建的,后來的這些領(lǐng)導人就沒有精力修建了,他們專注在如何保大位、臺灣獨立。臺灣領(lǐng)導人的變更致使臺灣政策難以持續(xù),整個臺灣的發(fā)展就幾乎停頓了。國民黨內(nèi)部、民進黨內(nèi)部也是自我相斗,誰還有心思發(fā)展經(jīng)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與我交流的臺灣人士中,他們都對蔣經(jīng)國念念不忘,每個人都在訴說對蔣經(jīng)國的懷念,而都抱怨對現(xiàn)狀的不滿與無感,但也習慣了大陸飛機、船艦的繞道航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到臺灣博物館參觀時,與一位出租車司機在路上進行了長時間坦誠的對話,這位司機跟我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九十年代以前我的新加坡朋友來臺北旅游,我們是抬著頭走路,新加坡朋友是低著頭走路,因為臺灣比新加坡經(jīng)濟發(fā)達有錢,我們的樓房比新加坡高,到處都可以請新加坡朋友吃飯,新加坡朋友感到?jīng)]面子。后來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新加坡朋友來臺灣旅游,我們是低著頭走路,新加坡朋友是抬著頭走路,因為臺灣比新加坡落后,新加坡比臺灣有錢,新加坡的樓房比臺灣的高,我們不知道要到哪里請我們的朋友吃飯。臺灣自從修蓋了101大廈以后,再也沒有修建過比101高的樓房,反而是一座比一座低,就像臺灣的經(jīng)濟一直走下坡路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臺北的幾天里沒有看到有水泥運輸車在路上行駛,只看到兩三座樓房在建設(shè)中。我曾花了四個小時在臺灣總統(tǒng)府所在的凱達格蘭大道到中正紀念堂一帶區(qū)域漫步,細心觀察,我注意到在凱達格蘭大道總是有擺放著許多黃色防護欄,而且防護欄與地面摩擦后銹跡斑斑;凱達格蘭大道沿途種植了榕樹,榕樹的須根或落到地面或纏繞在樹干上,樹干經(jīng)雨樹的侵蝕,萋萋黑黑。就連在自由廣場升旗,也只有三位人士包括我在拍照。這些都給我沉重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兩岸目前緊張的關(guān)系,沒有大陸游客到臺灣,臺灣有些景點商店周一周二打烊,周末等候臺灣本地人前來游覽。臺灣人很喜歡去日本旅游,據(jù)導游介紹,臺灣人去日本旅游太多,以至于日本人買不到來臺灣的機票。而那些來臺灣旅游的日本游客、韓國游客對臺灣很熟悉,大多是自由行,所以臺灣的導游并沒有多少團可以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臺北注明的西門町熱門景點,連一個正式的門樓都沒有,只是鐵架子用噴繪布包裹起來作為一個簡單的標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都或首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門面和代表,我對臺北的印象不佳,感覺到好像是停滯了,缺乏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我們也準備登上101欣賞臺北夜景。當我們到了101,走進101一樓大廳,右手邊一堵長長的墻壁,沒有店鋪。再往里走,游客也是三三兩兩,稀稀拉拉。我們就停止了再往里走,聊無興致,感覺冷冷清清,一個商場沒有商場應(yīng)該有的人聲鼎沸,我們退了出來,返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的變與不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實際上比臺灣的發(fā)展起步要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即使那時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也是一條擺尾的小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與臺灣一樣,新加坡也經(jīng)歷了領(lǐng)導人的變更,建國五十九年來更換了四任領(lǐng)導人,但新加坡執(zhí)政始終是同一個政黨 - 人民行動黨,行動黨執(zhí)政的理念不變,每次大選行動黨都得到人民的強力信任和委托,出臺的政策與時俱進,具有相當?shù)那罢靶院瓦h見。新加坡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遠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其它三條小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當我剛開始從事旅游行業(yè)、四處踩點熟悉環(huán)境時,我不理解為什么新加坡總是在不停地修建蓋房子、水泥車不停地在路上行駛、打樁機在隆隆作響、路面挖開又填回去、組屋外墻每五年都要粉刷成新的顏色、甚至把在圣淘沙深受游客喜歡的魚尾獅移除讓位給新的發(fā)展設(shè)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我到臺灣后,我深切的體會到:這就是新加坡的變,新加坡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意,新加坡在不斷的變,變得更新,變得更好,變得更漂亮,變得吸引更多世界游客前來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不仿做這樣一個假設(shè):假如新加坡停止建設(shè)十年,新加坡很快就會顯得未老先衰、樓房陳舊、地面塌陷、雜草叢生、蚊蟲肆虐、沒有活力、缺乏生機、游客寥寥、死寂沉沉、國民移民他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旅游業(yè)有這樣一句話:新加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樣的變是天天在變,變得更有活力,變得令人驚喜連連、令人刮目相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