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響堂山,避免十一假期邯鄲市內(nèi)人多擁擠,我們決定去臨漳那邊的鄴城博物館、銅雀臺遺址和鄴城考古博物館,于是我們就從邯鄲西轉到了邯鄲南邊。<div><br></div><div><b>鄴城博物館</b><br></div> 鄴城遺址在漳河邊,在今天的臨漳境內(nèi)。畫條邯鄲到安陽的直線,線折半的地方向東一點就是鄴城(上圖中間圓圈處),不過鄴城早就被黃土覆蓋,地面上完全看不出這里曾經(jīng)存在過一個很大的城市。鄴城建城的時間要和邯鄲比稍晚一點,距今大約有2700多年。<div>從《西門豹治鄴》知道鄴城的人不會少,確切知道鄴城位置的人肯定不會多。<div>《西門豹治鄴》說的是西門豹投巫治水的事。貪官污吏類橫征暴斂以致鄴城逐漸凋敝,又借給河伯娶妻之名魚肉百姓,魏文侯命西門豹為鄴令,西門豹借機把巫婆人等扔進漳河,震懾當?shù)毓倮艏昂趷簞萘Α?lt;div><br></div></div></div> 西門豹是鄴城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水利專家,從除巫婆整肅吏治開始,改變百姓的思維定式,帶領百姓勘測漳河兩岸水系、土地,開挖12道渠,使大片土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農(nóng)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既到了民眾的擁護。又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隨即實行“寓兵于農(nóng)、藏糧于民”政策,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zhèn)。 <div>鄴城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div>漢代建筑的風格的鄴城博物館由城樓、城門和城墻組成,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占地65畝,建筑面積5228方米。外形設計參考了有關文獻和考古隊發(fā)掘出的鄴城朱明門遺址。</div></div><div>鄴城作為中國古代的重要都市,先后是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的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鄴城博物館作為以魏晉南北朝為專題的博物館,對展示這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br></div> <div>博物館分不同的主題設置了的幾個部分:<br>1.序</div><div>2.中原要地、富庶糧倉——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鄴地</div><div>3.魏武雄才、嶄新都城——曹魏時期鄴城<br>4.民族融合、文化激蕩——十六國時期鄴城<br>5.隋唐文明之前奏——東魏北齊鄴城<br>6.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br></div> 圖上可以看到鄴城博物館和銅雀臺遺址的相對位置。<div><br><div>鄴城博物館坐落在鄴城遺址中軸線最北端,遺址在它以南并向東西向延伸,而且完全被田地村落覆蓋。鄴城遺址只有在銅雀臺露出地面一點,其它地方已經(jīng)找不到任何地表標記物了。<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b>鄴城</b></div> <div>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田野調(diào)查,目前所知,鄴城鼎盛時期,總面積有1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過百萬。</div><div>用今天北京城墻內(nèi)(東西城區(qū))面積92.54平方公里,常駐人口181.42萬來比較,鄴城是個很大的城市。<br></div><div><br></div><br>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曹操官渡大勝袁紹,曹軍北進,204年5月到達鄴城城下,鄴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曹操下令挖出40里長,深二丈、寬二丈的圍城壕溝,引漳河水圍困鄴城,完全斷絕了鄴城內(nèi)外的聯(lián)系,3個月后曹軍順利拿下鄴城。<br>此后曹操把自己指揮中心北遷鄴城 ,以利于進一步控制北方。 曹魏時期鄴城還不是很大,銅雀臺等在鄴城西部。鄴城繼續(xù)發(fā)展,向南跨過漳河,分為鄴北城和鄴南城。上圖有13座城門,鄴城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div>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看中了鄴城,在此建都,逐漸成為北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鄴城成為“三國故地、六朝古都”。<div><br></div></div> 鄴城繼續(xù)擴展,城中心出現(xiàn)了宮城,鄴城規(guī)模更大,出現(xiàn)了15座城門和規(guī)范的街區(qū)。 鼎盛時期的鄴城地圖。不細看肯定誤以為是長安或者北京。<div><br>鄴城作為六朝古都,曹操精心營建鄴城以展現(xiàn)宏圖壯志,既彰顯曹魏之威嚴,又便于屯兵積糧,為日后一統(tǒng)中原奠定堅實基礎。</div><div>曹魏開始就遵循了先規(guī)劃后施工。城市按中軸線布局,單一宮城、棋盤式街道、各個街區(qū)整齊對稱,按結構功能分區(qū)等規(guī)劃,成為中國城市建筑的典范,在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輝煌地位。</div><div>鄴城這種突出沿中軸線,王宮、街道整齊對稱,嚴格結構分區(qū)的都城制度,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對長安、洛陽、北京城,乃至日本的城市興建提供了范本,影響極為深遠,譽為東亞都城建設的“祖庭”。 所以鄴城城市本身就具有重大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的價值。<br><div><br></div></div> <div>從衛(wèi)片上能看到鄴城被黃土掩埋,但未被后來的大城市覆蓋,這在國內(nèi)絕無僅有,考古工作在鄴城博物館到漳河這片區(qū)域的田野上展開。鄴城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一五”期間中國100個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div> 鄴城博物館里的鄴城復原沙盤。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鄴城遺址得到了大范圍的保護,考古發(fā)掘工作已經(jīng)進行了40年,建成3個片區(qū):三臺遺址展示區(qū)、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展示區(qū)、朱明門及南郭宗教與禮制建筑區(qū)。由于遺址范圍過大,漳河頻繁改道淤積等因素的影響,也許完全探明地下情況還需要很多年。<div>把鄴城博物館的館藏和它所在的區(qū)域綜合起來看,這座博物館和常見的博物館都不太像,文物在博物館內(nèi)也在博物館外,獨特到更像是一個重大考古遺址上的坐標,根據(jù)坐標指示,我們就能看到2700年前的鄴城。</div><div>鄴城博物館項目作為實施《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主要工程,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這個坐標會越來越醒目,作用也會越來越大。</div><div><br></div><div><b>青石螭首</b></div> 鄴城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div>鄴城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銅雀臺青石螭首。</div><div>青石螭首通長1.91米,寬0.33米,高0.49米,前半部分是螭首,雕刻精細。在傳說中螭是龍生九子之一。</div><div>考古隊在金鳳臺、銅雀臺殘跡周邊挖了幾條探溝。在銅雀臺的一條探溝中,考古隊挖出這件青石雕刻的精美螭首。<br></div> 只看照片沒參照物,現(xiàn)場看感覺和故宮大殿底座的螭首差不多大小,只不過故宮用了漢白玉,銅雀臺用了青石。<br><br><div><b>銅雀臺</b></div> <b>北吳莊出土的佛造像?</b><div><b><br></b><div>鄴城博物館的第六部分: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b><br></b></div><div>考古發(fā)現(xiàn)鄴城有大量和佛教有關的建筑,特別是北吳莊出土的佛造像,更加證明六世紀鄴城是北方佛都。</div></div> 2012年1月10日,鄴城考古隊突然接報,在習文鄉(xiāng)北吳莊村北的漳河河灘內(nèi)發(fā)現(xiàn)盜掘跡象。經(jīng)考古鉆探確認,近5米厚的流沙之下有石塊,探鏟帶上來的粉末顯示石材為鄴城造像常用的漢白玉。<div>上圖是2012年1月15日,鄴城遺址東郭區(qū)佛教造像埋藏坑遺跡發(fā)掘現(xiàn)場。</div><div><br></div><div><b>北齊覆缽塔</b><br></div> <div><div>覆缽塔是北齊時期的產(chǎn)物,殘高還有99.5厘米,重量達600公斤,當?shù)匕资窨潭?。塔頂保存的形體較大的覆缽,覆缽塔四個角有四根柱子,相當于四面龕。每一面都雕刻有主尊像,四面分別雕了“三佛一菩薩”,通體彩繪貼金,造型極為精致。<br></div><div>國家博物館舉辦“鄴城佛造像展”選中包含佛造像精品131件在內(nèi)的 171件展品,這些佛造像被稱為“鄴都樣式”——帶背屏高浮雕造像。</div><div>展品中唯獨北齊覆缽塔與眾不同,專家稱為“世界罕見、全國第一”。</div></div><div><br></div><div><b>北魏譚副造釋迦像</b><br></div> <h5>引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654887191288199&wfr=spider&for=pc</h5> <h5>引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654887191288199&wfr=spider&for=pc</h5><div>北魏時期,發(fā)干縣的供養(yǎng)人譚副刻了這尊佛教石刻造像,造像在鄴城遺址北吳莊出土,出土時破碎成多塊,幸好拼接上了大部分。</div><div>根據(jù)造像體現(xiàn)出的涼州模式,是鄴城考古發(fā)現(xiàn)中時代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之一。?</div><div>就我們外行來看,這尊造像信息量超高,國畫講究留白,這尊造像一點空都沒留,不僅雕刻佛、眾多菩薩像、供養(yǎng)人、伎樂、還有長篇內(nèi)容豐富的發(fā)愿題記,加上飛天、紋飾等等刻的滿滿的。《考古》2020年第5期有專門研究此造像的學術文章《鄴城遺址出土北魏譚副造像圖像考釋》。</div><div>北魏譚副造釋迦像體現(xiàn)出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精湛技藝,還有很多文字,更體現(xiàn)了深厚文化內(nèi)涵,還體現(xiàn)出鄴城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佛教藝術的發(fā)展歷程。<br></div><div>看到這部分時,有位游客對大家說一定要去鄴城考古博物館去,精美的佛造像非常好,沒看到就不太可惜了。</div><div><br></div><div><b>銅雀三臺遺址</b></div><div><br></div> 考古學家鄴城考古隊第一任隊長徐光冀說:“金鳳臺保存較好,地上有12米夯土臺,地下還有8米的基槽,一層一層的。銅雀臺本來應該是最宏偉的,可惜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東南角。冰井臺全被漳河水沖毀了,探鏟插到地下8米都是沙,用探測雷達也沒見夯土?!?lt;div><br>據(jù)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折合公制臺高有64米多,20多層樓高。</div><div><br></div> 俯瞰現(xiàn)在的銅雀三臺區(qū)域,僅僅比周邊高出一些,土堆上的建筑當然也不是曹魏時期的。<div><br></div> 曹操平定北方在鄴建都,在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臺,高十丈,分三臺,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div>鄴城博物館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復制了銅雀三臺的模型,從左至右分別是金鳳臺、銅雀臺、冰井臺。<div><br></div></div> 最先建銅雀臺,然后在其左右建金鳳臺和冰井臺。背景是位于鄴城遺址內(nèi)的三臺村三臺遺址現(xiàn)狀。 <div><b>建安文學</b></div><div><br></div><div>杜牧的《赤壁》</div>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br>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div><br><div>大意是: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fā)現(xiàn)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留之物。<div>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br></div><div><br></div><div>因杜牧的《赤壁》銅雀臺更出名。其實史料證明赤壁之戰(zhàn)兩年之后,曹操才開始建銅雀臺,建臺工程完全和二喬不相干。</div></div></div> 鄴城博物館銅雀臺模型比較樸素,或許有考古發(fā)掘的支持更符合實際,不過上圖這樣的豪華、更有氣派的銅雀臺應該接近人們的想象。<div><br></div> 提到了銅雀三臺,必然要聯(lián)系到建安文學。<div>鄴城博物館給建安文學留下很大的展陳面積。當年的鄴城,形成了以“三曹”、“建安七子”為重要成員,包括蔡琰、邯鄲淳、繁欽等在內(nèi)的一個真正意義上鄴下文人集團。博物館根據(jù)文獻記載,繪制整理了建安七子畫像,詳細介紹了孔融、陳琳、王粲等人的生平和他們在鄴城創(chuàng)作了大量清新剛健的作品。獨具風骨的建安文學,對此后中國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div>在鄴城遺址還專門另建有一座建安文學館。<br></div></div> 仔細看博物館關于建安文學的介紹,沒學過古代文學,感覺是建安文學的興盛有必然性:<br>首先是沖破儒學的束縛。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傳統(tǒng)儒學削弱,文學擺脫傳統(tǒng)儒學的束縛,文化有了多元化發(fā)展的機會;<br>其次是社會趨于安定。曹操平定北方,社會從極端動蕩轉為比較安定;<br>三是推動有力。曹操父子文學修養(yǎng)深厚,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同時他們更是鐵腕政治領袖,對推動文學發(fā)展非常有利。曹操、曹植父子自身突破儒學傳統(tǒng)限制,用文學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學的道路更為開闊,建安文學興盛與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關系很大;<br>四是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由于“三曹“的核心作用,鄴城銅雀臺聚集了“七子”等一大批文人,創(chuàng)作上有了新的突破。<br><br> <h5>來源:https://topart.cn/Works/info/178912建安風骨 | 水墨 紙張 160×450 CM,2021年 </h5><div><br></div><div>五是有前期文學發(fā)展的基礎。建安文學并非憑空產(chǎn)生,兩漢文學為建安文學的發(fā)展做了基礎的鋪墊。<br>總之,建安時期文學的發(fā)展獲得了一個相當寬松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統(tǒng)治者的支持、參與,文學士人在積極進取、創(chuàng)作出許許多多展現(xiàn)時代風貌的文學作品,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繁榮時期。<br>建安文學影響深遠,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可見其影響。<br>以前沒注意,居然建安七子中有五位在同年的一場瘟疫中離世。<br></div><div><br></div><div><b>鄴城考古博物館</b></div><div><b><br></b></div><div>鄴城考古博物館據(jù)此15公里,在臨漳縣城區(qū)。<b><br></b></div> 要和鄴城博物館比較,鄴城考古博物館應該算作佛教考古類的專題博物館。鄴城考古博物館確實是從佛造像博物館更名而來,是中國首座佛造像專題博物館。 2012年考古發(fā)掘的鄴城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中,一次性出土佛造像2895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佛造像最多的一次,因?qū)W術價值重大而被評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六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div>鄴城考古博物館的展品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的文物,東魏北齊造像為主,年代跨度為北魏至唐。系統(tǒng)展示了:考古發(fā)現(xiàn) 、佛教東漸過程、 東魏北齊時期鄴城佛教、 鄴城佛教的興衰等內(nèi)容。</div> 鄴城是六朝古都,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到漢晉時佛教在鄴城逐漸發(fā)展,后趙時期鄴城佛教初具規(guī)模,東魏、北齊時鄴城佛教達到頂峰。據(jù)介紹全國寺廟三萬多所,僧尼約二百萬人,鄴城就有寺廟四千所,僧眾八萬人。稱鄴城是北方佛教中心不為過。<br> 后趙到冉魏時期,鄴城及北方戰(zhàn)亂又起,佛教領袖道安大師帶幾百僧眾南遷云游各地,鄴城僧眾遍布大江南北的廣大區(qū)域,鄴下佛學由此得以傳承、擴展。<div>北魏佛教空前繁榮,孝文帝在鄴城修建寺廟,還曾像在鄴城建都,在孝文帝的支持下,鄴城佛教得到發(fā)展。</div> 534年東魏遷都鄴城,除了王公貴族、士兵、工匠,大量僧眾也離開洛陽隨之遷移,鄴城佛教得以復興,建寺院,造石窟成為風氣。鄴城取代了洛陽佛教中心的位置。 鄴城北齊寺廟塔基遺址。<div><br></div> 北齊六代君主共28年,皇家建寺廟43所,民間私造者數(shù)以萬計,出家僧尼200余萬,約占全國人口1/10,僅鄴城就有大寺4千,僧尼8萬,上起皇室重臣,下迄平民百姓,無不崇重佛法,以致”凡厥良沃悉為僧有,傾竭府藏充佛福田“,北齊崇佛之盛可見一斑。這種極端的社會現(xiàn)象也為后來北周滅佛留下了伏筆。<div><br></div><div><b>北齊佛造像</b></div><div><b><br></b></div><div>除了上邊提到過的北魏譚副造像和北齊覆缽塔之外,鄴城出土的佛造像多,而集中。</div> 上面提到過,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河北省臨漳縣習文鄉(xiāng)北吳莊村北的漳河河灘內(nèi)發(fā)現(xiàn)一處佛教造像埋藏坑,發(fā)掘出土各類造像殘塊近3千件,是國內(nèi)發(fā)現(xiàn)該類遺物數(shù)量最多的一次。出土造像類型多樣、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北齊佛像和菩薩像的面容圓潤、眼睛微閉、目光下視,身上袈裟輕而貼體,衣紋簡潔,與北魏佛像區(qū)別明顯。 彩繪貼金彌勒七尊像屬于鄴城地區(qū)佛造像的巔峰之作。<div>這種佛像后加背景的造像方式,叫做龍樹背龕式造像,也稱鄴城模式,在北齊天保末年后開始廣泛流行,成為北齊中后期鄴城造像的典型樣式。然而龍樹背龕式造像的流行來去匆匆,也許就是30年左右。</div> 鄴城考古博物館佛造像眾多,本想看看在國博展出過的精品就行了,沒想到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出的佛造像只有少數(shù)沒參加過國博的展出。 到了建德3年(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被寺院控制,賦役成了問題,采取了”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的政策,下詔滅佛,拆除寺廟8萬座、遣散僧眾300多萬,這就是北周武帝滅佛。577年,北周占領鄴城,北齊覆滅。滅佛在北齊全境開始,這就是精美的佛教造像被毀然后集中埋藏的原因。<div><br></div><div>580年,尉遲迥對楊堅(后來的隋文帝)擅政不滿,在鄴城起兵被鎮(zhèn)壓之后,楊堅還不放心,把鄴城所有的人統(tǒng)統(tǒng)遷到南邊不遠的安陽,一把火把鄴城徹底燒毀,六朝古都就此消失。</div><div><br></div><div>博物館的結束語說到鄴城對佛教的傳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繼長安、洛陽之后成為佛教中心,鄴城的佛教至周武滅法,楊堅毀城,佛教形滅神在傳承有序。</div><div><br></div><div><b>南沿村拉面</b></div> 離開鄴城考古博物館,準備回到邯鄲去參觀邯鄲博物館。路上想起邯鄲有個說法叫:”周村的包子沿村的面“。<br>南沿村在邯鄲廣府南沿村鎮(zhèn),拉面在這里有幾百年歷史,拉面選用當?shù)貎?yōu)質(zhì)高筋小麥,加入鹽堿調(diào)制,不用其它添加劑,再由傳統(tǒng)的手工拉面師傅反復抻拉而成,鹵料的主要原料為本地的豆瓣醬配以精選的山羊肉和十幾味中草藥熬制而成。<br>拉面筋道、湯鮮美、肉酥爛,拉面館也收拾的挺干凈,在邯鄲家喻戶曉,有多達千余家南沿村面館分布在邯鄲大街小巷,從業(yè)人員小3000人,每天賣出的拉面上萬碗。而且拉面館的拉面質(zhì)量、價格差異不大,不用費心挑選。<br>我們找了一家南沿村拉面館,店理有十多張桌子,夫妻二人經(jīng)營,一個拉面、煮面,一個算賬、保潔,面和鹵是固定的,還有鹵蛋、豆腐干、海帶等十多種配菜供顧客自選,看似老板忙手上的活沒怎么注意,結賬一口清,訓練有素。<br>南沿村拉面和蘭州拉面不一樣。有認真的蘭州人還專門去吃南沿村拉面,詳細的比較兩種拉面的風格和口味的不同發(fā)到網(wǎng)上。 <b>邯鄲博物館</b><div><br></div><div>邯鄲始建于殷商,有3100年的建城史,戰(zhàn)國時作為趙國都城長達150多年,西漢時期,邯鄲同洛陽、臨淄、宛城、成都齊名。邯鄲不但歷史悠久,周邊區(qū)域比較富庶,經(jīng)濟發(fā)達,形成政治、經(jīng)濟中心,產(chǎn)生了本區(qū)域獨有的文化,如趙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齊石窟文化等等,使得邯鄲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div> <p class="ql-block">邯鄲博物館在12萬平米的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里,文化藝術中心是邯鄲新地標建筑。中間是邯鄲大劇院、左右分別是邯鄲市博物館和邯鄲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是個邯鄲市最大的公益性政府投資項目和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筑標準很高,大劇院目前是河北最高水平的劇院,博物館和圖書費的面積都是3萬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文化藝術中心的夜景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p> 我們到邯鄲博物館時間比較晚了,錯過預約。門口值班的工作人員很熱情,沒怎么費事就讓我們進去了。<div>進門就看見一句話”邯鄲——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市“,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三千年歷史這個輩分的古城中,邯鄲始終顯得非常有文化,有內(nèi)涵,一點不張揚。</div><div>整個博物館館藏文物接近1萬件,沒想到其中珍貴文物達到了252件,要不邯鄲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呢。<br><div><br></div></div> 四個常設展館:“甘丹風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方圓世界——中國歷代錢幣陳列”、“磁州窯瓷器陳列”。<div>時間有點緊,石刻藝術我們?nèi)チ隧懱蒙绞吆袜挸强脊挪┪镳^,就大致看了一下,重點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館。邯鄲博物館的館藏實在是很精彩,來邯鄲不仔細看看博物館就太可惜了。</div><div>博物館的精品確實多,按照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明清、清末民初時間序列布展,有點看不過來,把幾個很不錯的展品貼上來。</div> 金銀涂乘輿大爵酒樽、承盤,張莊橋漢墓出土, 東漢,國家一級文物。<br>金銀涂乘輿大爵酒樽,分乘盤和酒樽兩部分,通體鎏銀,紋飾鎏金。<div><br></div> 金銀涂乘輿大爵酒樽據(jù)說不是世上唯一,還有一件在故宮博物院。 酒樽隆起的蓋上三只朱雀展翅欲飛。<br>側邊有透雕蟠龍鋪首銜環(huán),酒樽壁部采用細線鏤刻的手法,描繪出流云,鳥獸,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異草等神仙境界圖景,酒樽底部以熊飾作三足。<br>乘盤同樣熊飾作三足,熊身和鋪首鑲嵌瑪瑙、綠松石、水晶等。<div><br></div> 以上三幅照片中的文物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所謂鎮(zhèn)館之寶三件套:<div>銅鎏金嵌玉三龍牌飾、紅瑪瑙帶鉤、透雕螭龍紋金牌飾。這些展品不僅工藝精湛,而且設計獨特。</div><div>三龍牌飾設計精巧;</div><div>紅瑪瑙帶鉤尺寸重量都比較大,介紹說是禮儀用品不是日用品。<div>透雕螭龍紋金牌飾看似簡單,內(nèi)涵更復雜,它形式上源于鄂爾多斯青銅牌飾,但主體紋飾為華夏民族傳統(tǒng)的螭龍紋,對稱分布的圖案布局也符合中原傳統(tǒng)審美標準,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出趙文化二重性特點。<br></div></div> 戰(zhàn)國青銅馬:這三匹寫實風格形態(tài)各異的青銅馬,比著名的“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具有寫實風格的青銅馬。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一級文物,堪稱“國寶”。 東漢刻度天祿架熨斗。熨斗架高52,斗長44,底徑26.7厘米,一級文物, 張莊橋漢墓出土。支架頂部有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雕飾,小動物是瑞獸“天祿”,漢代裝飾里常見,寓意為 “天賜的福祿”。 這只熨斗柄上還鑄有12個圓圈表示刻度,看是熨斗和刻度沒關系,增加的文化附加值就在這刻度上,有專家認為該器物有“持權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禮儀陳設的功能更強。 <div></div> 邯鄲市百家村戰(zhàn)國墓出土的鴨型陶尊。<div>鴨子呆萌可愛,喜感十足。有人說第一次見就被萌到了。<div><div></div></div></div> 也許正因如此,正好古為今用,鴨形尊都到央視少兒微信公眾號里教成語去了。 鳳鳥形青銅燈。這造型肯定會讓人聯(lián)想起名氣很大的長信宮燈。設計原理確實相同,油燈點燃后,產(chǎn)生的油煙通過鳥嘴、鳥的脖子回到裝了清水的鳥肚子里,油煙被水吸收,不會污染空氣。 紅砂石佛手,北齊響堂山。 “邯鄲微笑”佛頭,三級文物,唐朝,響堂山常樂寺出土。<div><br>這尊紅砂石羅漢,體型不算大,和俯瞰眾生的大佛莊嚴的微笑不同,從哪個角度看,他都在笑,體現(xiàn)出純真、可愛、祥和,笑容發(fā)自快樂的內(nèi)心,面頰帶兩個深深的酒窩,形態(tài)傳神,造型逼真。</div><div><br></div><div>沒想到他在常樂寺上千年,走出來就成了”一眼千年,邯鄲微笑”的邯鄲名片,比那些一級文物知名度都高。</div> 博物館通過響堂山石窟和覆缽塔介紹”北齊樣式“的佛教造像。<div>介紹說北齊造像整體變得疏潔淳潤,面相豐頤而富有神韻,尤其在衣紋表現(xiàn)上,受當時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畫風的影響,衣紋疏簡貼體,使人物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內(nèi)在的活力,從而開創(chuàng)了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北齊樣式”。</div> 邯鄲博物館中展出磁州窯的部分也很充實。磁州窯雖說是民窯,可歷史非常悠久,產(chǎn)品有北朝時期的青釉壺;隋唐時期的青瓷豆、黃釉盤;宋金元時期的行爐、梅瓶、注瓶、碗盤盆罐等白釉器、彩釉瓷;明清時期的瓶、燈、燭臺等生活用具;晚清民國的各式枕、瓶、罐、盤、文房用具、瓷塑,以及現(xiàn)代的磁州窯藝術品等。<div>磁州窯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繪畫和書法反映在瓷器上,經(jīng)常會用足瓷器表面以展示繪畫和書法,和其它窯口用花紋或簡單繪畫點綴瓷器差別比較大,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div><div><br></div><div><b>廣府古城</b></div> 廣府古城在邯鄲市永年區(qū)廣府鎮(zhèn),邯鄲東偏北一點,距離邯鄲很近。南沿村拉面的店主還推薦了一把,說邯鄲城外最有意思的地方除了響堂山石窟就應該是他的老家廣府古城了。<div>廣府古城也稱永年城、永年廣府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廣府鎮(zhèn),始建于唐代,現(xiàn)存永年城為明代遺存,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現(xiàn)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qū),平遙也就這個級別吧?</div><div><br></div> 廣府古城南門。<div>廣府古城被水環(huán)繞,除了寬闊的護城河,河的外部還有很大的湖,上面地圖上可以看的很清楚。</div><div>廣府古城其實是建在永年洼中間,周圍是一大片湖泊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不錯。<br><div><br></div></div> 一會兒是廣府、一會兒是永年,到底叫什么?隋煬帝楊廣得天下,廣府要避諱,改叫永年,后來兩種叫法都有,最省事是叫廣府永年古城。 現(xiàn)在廣府古城的城墻是明代的,除了南北城門的甕城拆了,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保留和修繕。 感覺上廣府古城和其它古城比商業(yè)化的程度低一點,城里原著民比較多,保留的煙火氣更多。 到的太早了,古城的街道上有點冷清。<div>古城里好像大的餐館不很多,古鎮(zhèn)旅游業(yè)發(fā)達,賣廣府特產(chǎn)的食品店也各類出租漢服,跟拍店比較多。</div> 從東護城河外看廣府古城。 介紹說廣府古城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竇建德把廣府城作為都城。這是座北方地區(qū)較為完整的古城,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學價值和文物價值。 為更多了解廣府古城,我們在城墻上走了幾乎一圈,一圈下來大概接近10里??吹贸鲞@些年為維護古城,投資應該相當大。 從城墻上看城里的小巷。 廣府古城西門和甕城。 西門內(nèi)。 西門里還有座教堂。 廣平府署最早建于?唐朝,但后毀于戰(zhàn)亂。明洪武八年(1375年)進行了重建,成為明代廣平府的行政中心。清朝以來,廣平府署經(jīng)歷了多次修葺和擴建,2012年在原址得以重建。 廣平府署坐落在廣府古城周線靠北城墻,是在隋末夏王竇建德“萬春宮”的基礎上改建的。廣平府署大門外左右兩個池塘,莊重威嚴之外還有些“水鄉(xiāng)”的風韻。<div><br><div>此地元代時為廣平路。洪武元年改置廣平府,府城駐永年縣。</div><div>廣平府署,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地級市的市政府,當年知府的管轄范圍是:永年、雞澤、曲周、肥鄉(xiāng)、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九個縣,清代還管轄磁州。</div></div> 廣平府署是歷史上著名的“畿南三府”(廣平、順德、大名)之一,明清時期的府治達545年。府署內(nèi)的建筑和布局反映了古代官署的規(guī)模和規(guī)格,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廣平府署是著名的畿南三府之一,自然建筑規(guī)制相當高,有院落19個,160多間房屋。從儀門開始,依次經(jīng)過六科、正堂、二堂、三堂、東四堂、西四堂、福清閣等建筑,此外還有東西花園、東西客廳、戲臺、浮青閣、馬神廟等附屬建筑。 <div>廣府古城的郵筒上的太極拳立像。</div><div>廣府古城是中國太極拳的發(fā)源地之一。</div><div>清朝道光年間,廣府誕生了兩位重要的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楊式太極和武式太極不僅在中國廣泛傳播,還傳播到了世界上30多個國家。</div>楊式太極拳以舒展飄逸、?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為特點,強調(diào)內(nèi)外兼修,注重養(yǎng)生和技擊的統(tǒng)一。武式太極拳則以柔和、緊湊、?內(nèi)功為主,注重身法的中正和內(nèi)力的培養(yǎng)。<div><br></div> 看街上廣府特產(chǎn)最出名的有驢肉香腸、繒肘、廣府酥魚、廣府老咸菜和廣府南糖,都有上百或數(shù)百年的歷史。<br>驢肉香腸。驢肉本來就是美味,做的香腸當然也差不了,真沒注意還有哪里專門用純驢肉做香腸。<br>繒肘。繒這個字過去不認識,名詞是絲綢,動詞是捆、扎??曋獍讶ス轻u肘子,用布包住繩子捆緊,再放鍋里慢慢醬。<br>廣府酥魚。永年洼水多魚多,肯定魚做的好。要點是魚不能直接下鍋,要涼一段,然后過油,再燉好幾個小時,骨蘇肉爛,味道特別濃。<br>廣府咸菜。老咸菜的原料就是普通的芥菜頭,功力在腌制的過程,有點像北京六必居,材料和人家用的差不多,味道和價格可差很多。<div>廣府南糖。南糖最復雜,其實是個以麥芽糖為基料的甜食系列,甜是共性,多種做法使得小甜食口感差別大,硬、軟、酥、黏都有。</div> 北京有慶豐包子,廣府這家叫豐慶包子。<div>要不說是古城呢,包子都是老字號,清朝年間就有了,傳到今天老爺子手里已經(jīng)3代,歷史比慶豐包子還要早些年。老板也許學過相聲,說起他家的包子是“灌口”那種風格。買了幾個包子嘗嘗,確實相當好吃。</div> 廣府出香油。芝麻炒了用石磨磨,出來的醬倒入大鍋,加水不停攪拌4、5個小時,師傅說這道工序很重要,香油才能完全出來,這種做法出的香油特別香。<div>沒來得及問香油和水分離有什么簡單有效的辦法。</div> 邯鄲在大平原上,周圍沒有山川阻隔,一般說這樣的地方語言變化不大。其實不然,此地的話還真不怎么好懂,大家聽聽這吆喝聲,賣啥的?<div><br></div><div><b>趙州橋</b></div><div><br></div><div>離開廣府北上,廣府到趙縣也就是100多公里的樣子。</div> 如地圖所示,現(xiàn)在的趙州橋在景區(qū)里,不再承擔交通運輸?,F(xiàn)在的洨河水勢不大,新的河道繞過了景區(qū),趙州橋下保留了一段原始的河面。隋朝建橋的時候洨河水大,來往船舶很多,趙州橋的建成連接起京都到涿郡的重要通道,過河就方便多了。 趙州橋(安濟橋)坐落在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shù)胤Q作"大石橋"。<br><br>趙州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第二早(最早的石拱橋是小商橋見注),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敞肩拱結構(低拱、大跨度二者均能照顧到)增強了橋梁的承重能力,橋上坡度不大,提高了橋上、橋下的通過性,為后來的橋梁設計提供了依據(jù)。<br>趙州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中國第一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div><br><h5>注:小商橋,小商橋全長21.3米,橋面寬6.45米。在河南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qū)交界的小商河,橋因河而取名,始建于隋朝,公元584年。</h5></div> 對于趙州橋,著名橋梁專家、被譽為“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先生寫到:<div>“河北省趙縣的洨(xiáo)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已經(jīng)有一千四百多年了?!?lt;br><br></div>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fā)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lt;br><br>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br><br> <br>“趙州橋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lt;div>茅以升先生的文章現(xiàn)在收錄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教材中。</div> 年代久遠,趙州橋石欄板上的雕刻有些模糊了,這塊欄板上雕刻的龍頭還很清晰。 趙州橋的每層條石平面的連接處常會鑲上“束腰鐵錠”或“腰鐵”,使石塊連成一體,起到加固的作用。古代重要橋梁、堤壩為讓石塊連接牢固,經(jīng)常會加上腰鐵。<br>看照片趙州橋之后修建了一座現(xiàn)代的橋,和趙州橋距離很近,不能不說這對趙州橋景觀影響不小,是個敗筆。 橋上的車轍和蹄印。<div>傳說故事中說:魯班建好趙州橋,橋上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張果老騎驢帶著推車的柴王爺走到橋頭,問魯班我們過橋行不行?魯班當然說可以,張果老就是想看看魯班的手藝到底如何,驢馱著兩個筐,一邊裝著太陽,一邊裝著月亮,柴王爺?shù)能嚿鲜侨轿逶溃麄冏叩綐蛑虚g,壓力太大,橋開始晃了,魯班趕緊伸出手在橋下托住橋身,于是橋上就留下了蹄印和車轍,橋洞下留下了魯班的手印。</div> 趙縣是梨鄉(xiāng),鴨梨、雪花梨等等滿街都是,又大又甜,而且比較便宜。 忽然想起北京飯店里的招牌——小吊梨湯。據(jù)說早年一到秋冬,小販挑著熱梨湯擔子走街串巷,有人買就用銅質(zhì)吊子把熱梨湯打出來灌在壺里,一吊差不多一小壺。小吊梨湯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div>這梨湯和趙縣有關系?真有。當年乾隆下江南,路過趙縣,喝口梨湯感覺非常舒服,就把做法帶到宮里,宮里又傳到了民間。做梨湯好多種梨都行,就是沒有一種“小吊梨”。</div><div><br></div><div><b>雄安</b></div> 離開趙州橋,經(jīng)雄安往回走。以前去過附近的白洋淀,第一次來雄安,印象第一是很大,高速跑個半小時,下來還是雄安,第二是施工面積大,施工隊、大吊車輛隨處可見,第三是建成區(qū)配套已經(jīng)運轉起來。<div>到雄安還有走京雄高速的考慮,雄安到北京不到100公里,高速路路面很好,車輛特少,一點沒有十一黃金周堵車的意思,一個小時就回到了家。</div><div>我們這次去“趙國”暫告一段落,邯鄲附近應該看的地方?jīng)]去的很多,留給下次了。</div><div><br></div><h5>注:文中地圖引自百度地圖,博物館的照片有拍攝展出展品也有部分引自博物館網(wǎng)頁,其它照片為張維萍、任重所攝。</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