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b>張杰鑫與《三俠劍》</b><br>收集整理|茗香齋主 七碗茶<br><br></h1> <h1><br></h1><h1>張杰鑫,同治元年(1862年)出生,河北安新縣人。家境優(yōu)越,自幼喜愛評書藝術(shù),后正式下海說書。關(guān)于其拜師情況,說法不一。金受申曾指出,張杰鑫是在天津拜王致玖為師的,且是其掌門大弟子;另一種說法是張杰鑫在年近不惑之年正式拜師,即在1900年前后;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在王致玖“五杰”弟子中行二。其書目《十粒金丹》、《升仙傳》和《永慶升平》等,在當(dāng)時并不受歡迎。后在王致玖、英致長、徐長勝的策劃與直接協(xié)助下,由張杰鑫編纂演出了《三俠劍》,到1915年已成為紅極一時的書目。上海正氣書局曾于1950年印行了《三俠劍》37卷,計五百余萬字。</h1><h1><br></h1><h1>他說書綜合諸多著名評書藝人的藝術(shù)精粹于一身,長槍、短打皆能,表演時遲、疾、頓、挫掌握準(zhǔn)確恰當(dāng),使觀眾能夠清晰地品味其藝術(shù)韻味。他的“撥口”更是出色,將詩、贊巧妙地匯集在一起,給觀眾造成強烈的懸念感。與許杰泉、常杰淼被譽為“評書三杰”。上世紀(jì)20年代末,由師弟常杰淼(《 雍正劍俠圖》的作者)之弟子蔣軫庭整理口授,記錄成文,連載于《新天津晚報》及《新天津報》,后匯集出版單行本。近年曾出版了他的口述全本《三俠劍》。他塑造的“金頭虎”賈明,機智、多謀、活潑、幽默,絕無輕浮甚至低級庸俗的表現(xiàn)。收徒“四軫”馬軫元、孔軫清、杜軫明、蔣軫庭等。1927年病逝于天津金家窯寓所。</h1><h1><br></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俠劍》,由清末民國藝人張杰鑫根據(jù)《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編的評書作品,屬于長篇武俠小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講述清康熙年間,黃天霸的先人們以勝英為首的俠客們替天行道,揚善除惡,得到康熙皇帝的贊賞,但也與一幫武林邪惡勢力結(jié)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為首的武林?jǐn)☆悓覍以O(shè)計要殺害勝英及其師徒,使勝英等人時常身處險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勝英等人無所畏懼,在群雄的幫助下,大破蓮花峪、棍掃蕭金臺、智取沖天島、血戰(zhàn)黑水湖、劍掃金剛擂、五打蓮花湖、大鬧澎湖、大鬧巢湖,最終消滅了秦尤等惡勢力,逼迫澎湖御王張其善自殺,并促使臺灣王鄭克爽接受招安,臺灣回歸祖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br>《三俠劍》是評書的傳統(tǒng)書目。因為形成于天津,故這類節(jié)目都可以稱為“天津劍俠書”。民國初年的時候,在天津從藝已經(jīng)有不少年的英致常、王致玖、徐長盛三位老前輩,對于自庚子(1900年)以來《彭公案》一書稱霸天津書壇,威脅袍帶書及其他短打書的狀況很是不忿,那時不僅正式說《彭公案》的評書藝人不可一世,就連手持貪夢道人的小說《彭公案》,在西城根及拆城后的三角地等處明地上照本宣科,當(dāng)然也進行些講解、敷衍與發(fā)揮,聽眾也趨之若鶩。<br><br>據(jù)說王致玖的舅父在宮中收集字紙時,在紙箱中拾到一沓字紙是類似《三俠劍》提綱的文字稿,轉(zhuǎn)贈了王致玖。于是三老決心幫助并具體指導(dǎo)王致玖長門弟子張杰鑫纂弄一套新書目《三俠劍》。目的是企圖抑制一下當(dāng)時《彭公案》的囂張氣焰。張杰鑫彼時已年過半百,并且已收徒馬軫元、孔軫清等人。<br><br></h1> <h1><br></h1><h1>《三俠劍》以清康熙前期為時代背景,內(nèi)容是《明清八義》的續(xù)書,又是《彭公案》的“倒續(xù)書”(即沿著《彭公案》的時代背景向上追溯,因而《三俠劍》書中主要人物多是《彭公案》書中主要人物的長輩,所以從人物、故事來說《三俠劍》對《彭公案》起到阻擋作用),所以《三俠劍》也可說是《明清大義》與《彭公案》之間的“橋梁書目”《三俠劍》的部分人物與故事梗概,則與《清烈傳》有相似處。</h1><h1><br></h1><h1>所謂“三俠劍”,具體地說是三個俠客(神鏢將勝英、鎮(zhèn)三山肖杰、九龍頭獅子孟凱)與三位劍客(金針道長艾蓮池、紅衣道姑張紫博、大頭鬼夏侯商元)。他們是書中主要正面人物。書膽人物是勝英,《三俠劍》是敘述勝英晚年的故事,他在師兄弟、盟兄弟及晚輩等多人協(xié)助下,擔(dān)任了十三省總鏢局的總鏢頭,他為清除武林上三門中的敗類高雙青,而高雙青逃匿在蓮花峪,勝英與蓮花峪寨主林士佩比武,引出“南北英雄會”這樣一個武斗的大柁子。</h1><h1><br></h1> <h1><br></h1><h1>秦天豹之子秦尤,為報父仇,必欲置勝英于死地而后快。行刺不成功,先后潛入宮中盜寶,夜至欽差身邊盜印等,然后留詩寄柬栽贓誣陷勝英。勝英被迫向官方領(lǐng)罪,然后戴罪立功,捉拿盜寶人,秦尤等奔走或避難于不受清王朝統(tǒng)轄的山寨與海島,于是形成十三省總鏢局與諸多海島、山寨的對立矛盾。勝英在江湖眾多能人及師兄弟甚至"三劍"協(xié)助下,掃平五湖、三臺、八大名山,展開一連串的驚險戰(zhàn)斗故事。</h1><h1><br></h1><h1>這部書的特點是人物眾多,情節(jié)離奇,也有很多人物和情節(jié)是套著別的書來的,《三俠劍》于民國初年面世后,立即得到聽眾歡迎,到1925年,演出此書的演員漸多,但風(fēng)格各異。創(chuàng)始人張杰鑫先生演出沉穩(wěn)老練,二十年代進入茶樓后更趨向“武書文說”;其弟子孔軫清以表演帥、脆著稱,他把《三俠劍》傳到東北;徐長勝弟子張坪元,則以表演火爆取勝;英致常弟子常云起,演技雖然一般,但他卻是在上世紀(jì)初最早到北京演出《三俠劍》的先行者;此外西河大鼓演員張起榮等三兄弟、竹板書藝人伊福斌等,他們的書道子得之于孔珍清,演出《三俠劍》都從二十年代前期開始。之后,演出者更多,不論西河、竹板書等曲種演員,都以說書方式演出。</h1><h1><br></h1> <h1><br>二十年代中期,《新天津報》與《新天津晚報》相繼創(chuàng)刊。報社派專人記錄整理張杰鑫口述《三俠劍》之內(nèi)容,逐日連載,達到一定數(shù)量,即結(jié)集成冊出版。1927年張杰鑫逝世后,報社繼續(xù)刊載張生前記錄整理之稿件。后來,為《新天津報》繼續(xù)編述《三俠劍》者有董樞權(quán)、陳逸如等;皆以張杰鑫著之名義發(fā)表,直到四十年代共結(jié)集出書37冊而全書未完。<br><br>西河門改說評書的基本上都說《三俠劍》,解放前,天津說《三俠劍》最出名的四員大將,張連仲、徐田祿、劉田林、趙田亮,都很能賺錢。<br><br>張杰鑫先生說《三俠劍》到“九龍山十海島”結(jié)束,語言詞句比較規(guī)范。他逝世后以他的名義續(xù)編部分很多。藝人在書場里胡編濫演不計其數(shù)。此書到后來再續(xù)的什么劍仙、劍魔之類就不講道理了,也沒有情理,就是熱鬧。比如金頭虎賈明都128歲了,還是剛出來梳著沖天杵小辮的模樣,金殿上一拉降魔寶杵要二次砸康熙??滴踉谖徊?1年,時間上混亂,所以這部書還是前半部好。<br><br></h1> <h1><br></h1><h1>后來天津評書門演員大都說《劍俠圖》,一般說《劍俠圖》的演員不說《三俠劍》,說《三俠劍》的也不說《劍俠圖》,真正評書門的張闊峰先生,在三角地、六合市場上過,說得很規(guī)矩。邵增濤原來是西河門常起震的徒弟,后來跳門拜了張闊峰先生。</h1><h1><br></h1><h1>《三俠劍》的影響太大了,那時候街頭巷尾的小孩們都拿著的麻桿,吆喝“賈明,楊香武”等書里的話。過去有一個笑話,可能還是真事,兩小學(xué)生考試,一個留級了,另一個沒有降班,沒有降班的主動找老師要求留級,老師問為什么,學(xué)生回答:“我們哥倆不錯,如果他降班了我不降班,有失我們俠義道的義氣?!倍际菑臅飳W(xué)來的。</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6日定稿于天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游客在其《江湖叢談》中是這樣記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杰鑫,北平人,在天津拜王致玖為師,將北平評書界道活(輩輩相傳的)的《清烈傳》改革了,獨創(chuàng)一派,由清末民初就在天津埠獻藝,很受人歡迎。他是挑簾紅(開門就紅),叫座兒的魔力最佳,提起張杰鑫來,幾乎無人不知,可稱天津的評書大王。為人忠厚耿直,品行端正,紅了二三十年,始終不衰。其藝術(shù)之精,實是爐火純青了。他收的徒弟共有四個,頭一個叫馬軫元,二個叫孔軫清,三個叫杜軫明,四個叫佟軫芳。至于王旭佩、曹樞林、董樞敏等二三十人,皆四大軫字之徒也。天津的評書支派門人弟子之盛,就數(shù)著他們這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軫元是金家窯的人,自幼學(xué)習(xí)掃苗的(江湖管剃頭的調(diào)[ diào]侃兒叫掃苗的),因嗜好評書,投在張杰鑫門下為徒,藝名軫元(天津的軫字的說書藝人與北平的闊宇的是平輩。同一門戶,馬軫元等與連闊如、馬闊山等,皆是本門的師兄弟)。他出藝最早,我老云頭次逛三不管(天津市南市的一個露天市場)時,他就拉順(江湖人管拉個場子調(diào)[diào]侃兒叫拉順)了,至今數(shù)十年始終沒響萬兒(即是未成名)。據(jù)我考查,他不成名不是師傅的傳授不真,是他碟子不正(江湖人管口齒不利落調(diào)侃兒叫碟子不正)。在民國十年前后,我老云到營口去過幾次,那次夏天,走在洼坑甸露天市場,也見著馬軫元在那里說《三俠劍》,在天津雖不叫座兒,在那里可有叫座兒的魔力,馬軫元的團(tuǎn)柴生意,轉(zhuǎn)(zhuàn)在外穴(xué)(團柴是說評書的,轉(zhuǎn)在外穴是在外省發(fā)達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軫清好穿道服,在天津各茶館各露天市場講演評書,粘箔(nián bo)們與詢家(江湖人管開書館的主人調(diào)侃兒叫粘箔,管聽書的人們調(diào)侃兒叫詢家)都很歡迎??纵F清人緣最好,乃張杰鑫得意弟子,是頭路角色,不只在天津做藝,他在大連、營口、安東、沈陽、長春等地獻藝,也有叫呼的贊力,他這個說評書真是到處響萬(有了名兒)了。最近我在天津聽人傳說他在東省做藝,因為喪女哀痛,得了不治之疾,已然不能登臺。張杰鑫故去后,他又如此,說《三俠劍》的藝人,又該別人成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軫明在民初時專在北開上地(做生意),演說《三俠劍》,使短家伙的數(shù)他第一。后因不愿剪發(fā),離了天津,改走外穴(xué)(到外地說書)石家莊、保定府、張家口、唐山、濟南、青島等地,很有個萬兒(名兒)?,F(xiàn)在來平,每日在天橋爽心園前上地(說書)。我老云往天橋巡禮,曾聽他三段,說得雖好,只太歲海(hāi)了(江湖人管年歲大了調(diào)侃兒說太歲海了),氣力不佳,發(fā)托賣像(江湖人管做藝的人們到了表演的時候,臉上能夠形容喜怒哀樂叫發(fā)托賣像),不如從前。二十年前的藝人,今日再見,使人更信做藝的道兒不養(yǎng)老不養(yǎng)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致玖在津門收了幾個徒弟,我所知道的有:吳杰森、許杰泉、常杰淼。吳說《大八義》未能得志。許杰泉說《小五義》,久走東三省,每逢夏季,有蒼蠅從他面前飛時,他伸手就能捉住。東三省聽評書的人們?nèi)贾赖模S杰泉也怪人也。常杰淼自己攥弄(zuàn nong)(創(chuàng)作)了一部道活(輩輩相傳的)兒《雍正劍俠圖》,是書雖在雍正年間,事由兒可是清末年間的。該書之膽童林童海川,即八卦門的名人董太監(jiān)董海川也。王之弟子以常杰淼名望最大,今已故去數(shù)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王德寶是花瑞生的徒弟,那又不對了,按他們的支派是廷、瑞、德、致,他叫王致玖,論輩數(shù)也是花瑞生的徒孫了。說錯了的先生你再打聽打聽,王德寶是不是窮不怕的徒弟?是不是花瑞生的徒弟?就知道我改正得如何了。錯給老合安萬兒(錯給江湖人找錯了門戶),我老云也咧瓢(liě piáo)(大笑)兒掉了海(hāi)柴(海為大,柴為牙)呀!</p><p class="ql-block"><br></p> 感謝閱讀、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