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般把這部電影叫《雌雄大盜》,覺得還是叫《邦妮和克萊德》更好,雖然它還有另外一個名《我倆不要明天》。</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有一個快意江湖夢,像許巍唱的《曾經(jīng)的你》里唱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曾夢想仗劍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華 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 如今你四海為家……”就連河南那個女老師,也瀟灑地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b>更別說無數(shù)的過著循規(guī)蹈矩生活,而內(nèi)心狂野的人們。倒也不是去搶銀行,而是向往一種秩序之外,無拘無束的快樂。</p><p class="ql-block">剛剛邦妮跟著克萊德走時,他倆開車在野外狂奔,配的樂太好玩了,令人想到兒時小伙伴們?nèi)ゲ贿h處郊游的情景,天是那么藍,水是那么清,自由自在,心里充滿陽光,有個美美的風(fēng)景在前方……</p><p class="ql-block">公路片,如果說有源頭的話,是不是得回溯到《荷馬史詩》還有《埃涅阿斯記》。我們中國的話,就得看《西游記》了。對未知旅途的向往,自由,探索,成長和自我發(fā)現(xiàn)是主題。</p><p class="ql-block">模仿《邦妮和克萊德》的太多,記得看香港電影《縱橫四?!窌r,發(fā)哥和張國榮還有正紅的鐘楚紅,覺得真好??!</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日本片里《菊次郎的夏天》也算吧。還有《人在囧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基底雖然是典型強盜警匪片,但輕快愉悅的音樂配以人物殘暴卻又滑稽的舉動,使作品深深浸染黑色幽默氣息。<br></p><p class="ql-block">《邦妮和克萊德》可以當(dāng)做故事,但是故事內(nèi)部的精神,是真實而且現(xiàn)實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瑟佩恩自己說:“我并不在談?wù)撜鎸嵉陌钅莼蛘呤强巳R德,我是在談?wù)撉嗄耆说姆磁丫??!?lt;/b>邦妮和克萊德,在那之后幾乎成為了反叛的象征;邦妮的嘲笑也許被大多數(shù)人記住了,但是邦妮的笑之后的絕望,才是最深最真實的邦妮。</p><p class="ql-block">至于克萊德,他的孩子氣和羞怯很好玩。第一次偷車不成被邦妮發(fā)現(xiàn)時,他居然有點羞怯。</p> 1967年,《邦妮和克萊德》上映,美國電影史家將其描述為一個電影事件,本片與同年上映的《畢業(yè)生》一道,成為新好萊塢時代的開端。<div>該片導(dǎo)演阿瑟·佩恩被譽為“后古典好萊塢時期導(dǎo)演”和“新好萊塢導(dǎo)演”。<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導(dǎo)演技巧,六十年代自身就像是一部節(jié)奏凌厲,情節(jié)跌宕,撼人心魄且綜合了所有可能元素的先鋒影片:民權(quán)運動、自由、垮掉的一代、在路上、搖滾、披頭士、文革、五月風(fēng)暴、嬉皮運動、冷戰(zhàn)、馬丁路德金、肯尼迪、核戰(zhàn)陰云、切·格瓦拉、鮑勃·迪倫、反戰(zhàn)、朋克、LSD、伍德斯托克、愛之夏、狂飆突進、法國巴黎“五月風(fēng)暴”、中國文化大革命、捷克“布拉格之春”、日本安保運動……不斷地交替上演,理想與反叛、光榮與頹廢,無比華麗的鋪展開來,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底色:六十年代,的確改變了這個世界。</font></b>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