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由英國心理學(xué)家羅伯特·戴博德創(chuàng)作的一部心理學(xué)著作。</p><p class="ql-block"> 這部著作借助經(jīng)典童話《柳林風(fēng)聲》的角色來講述心理學(xué)故事。</p><p class="ql-block"> 家境殷實的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他現(xiàn)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們決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嚴的獾、關(guān)心朋友但有點絮叨的河鼠,還有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督促蛤蟆重視這個問題,并帶他去接受心理咨詢。</p><p class="ql-block"> 在心理醫(yī)生蒼鷺的引導(dǎo)下,蛤蟆先生開始了他的心理咨詢之旅。</p><p class="ql-block"> 通過一系列的會談,蒼鷺幫助蛤蟆先生探索其性格的根源,尤其是童年的經(jīng)歷如何影響了他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yīng)。</p><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逐步意識到自己的“兒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并學(xué)會了如何在這些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間平衡,從而完成了自己的二次成長。</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本看似平常卻非常深刻的心理書,每個人的幸福和不幸都是三個自我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如果不能清晰地認知到三個自我的存在,也就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無法擁有幸福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中經(jīng)典的30句話。</p><p class="ql-block">自我認知與成長</p><p class="ql-block">1. 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p><p class="ql-block">2. 我們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總是我們喜歡的樣子。</p><p class="ql-block">3. 困惑是學(xué)習(xí)過程的第一階段,這說明固有知識的局限開始被打破了。</p><p class="ql-block">4. 如果你為自己負責(zé),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quán)的。</p> <p class="ql-block">5. 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定要經(jīng)歷行為和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p><p class="ql-block">6. 水流默默地積聚威力,看似謙遜低調(diào),可誰要輕視了它,它危險重重的能量就會爆發(fā)。</p><p class="ql-block">7.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p><p class="ql-block">8. 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p> <p class="ql-block">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9. 理解你的情緒,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10. 不是所有的情緒都需要被立刻處理,但所有情緒都不應(yīng)該被忽視。</p><p class="ql-block">11.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并理解這些情緒。</p><p class="ql-block">12. 情緒不是敵人,學(xué)會與它們共處,你會更強大。</p><p class="ql-block">13. 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14. 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p><p class="ql-block">15. 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p><p class="ql-block">16.情感上的獨立意味著,你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zé),而不是成為他人情緒的奴隸。</p><p class="ql-block">17. 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chǎn)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18. 當你責(zé)怪別人時,你其實是在逃避自己的責(zé)任。</p> <p class="ql-block">心理咨詢與治療</p><p class="ql-block">19. 心理咨詢不是一種弱者的行為,而是一種勇者的選擇。</p><p class="ql-block">20. 心理咨詢的過程更像是自問自答,咨詢師給你指引方向,但更多的是要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去摸索著尋找答案。</p><p class="ql-block">21. 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22. 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yù)見積極的結(jié)果。但歸根結(jié)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p> <p class="ql-block">生活態(tài)度與人際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23. 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作者,你有權(quán)決定它的走向。</p><p class="ql-block">24.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yīng)當下的需求。</p><p class="ql-block">25. 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xù)而來的因果循環(huán),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jīng)歷的束縛。</p><p class="ql-block">26. 理解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建立健康人際關(guān)系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27. 學(xué)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是建立深厚友誼和親密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p><p class="ql-block">28. 避免成為‘挑剔型父母’,尊重和愛護孩子,幫助他們健康成長。</p><p class="ql-block">29. 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愿意開始。</p><p class="ql-block">30. 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與君共勉:</p><p class="ql-block">1、不快樂是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與他人無關(guān)。</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倒霉蛋兒,感覺什么事兒都不順,總是不開心的時候,兒童自我便在內(nèi)心深處起了主導(dǎo)作用。</p><p class="ql-block">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指個體在情感、思維和行為上類似于兒童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雖然是個成年人,但當他感到被指責(zé)或遭遇困難時,他就會立刻退縮到一個受傷孩子的角色之中,情緒反應(yīng)十分過度。</p><p class="ql-block"> 河鼠批評他不應(yīng)該瘋狂駕駛,蛤蟆先生便感到非常難過、委屈和無助。</p><p class="ql-block"> 當他被捕入獄時,他便陷入了極度的悲傷和自憐之中。</p><p class="ql-block"> 當他感到孤獨或失落時,會渴望得到他人的安慰和認可,就像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擁抱和保證。</p><p class="ql-block"> 兒童自我的主要問題是過分的依賴感。</p><p class="ql-block"> 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快樂或者憂傷似乎完全取決于外界環(huán)境和他人,而與自己無關(guān)。這等同于將自己的情緒開關(guān)完全交給了他人。</p><p class="ql-block"> 這種思維方式只有在愛自己的父母身邊時才能擁有快樂。</p><p class="ql-block"> 當走向社會獨立生活時,他人不可能象父母那樣寵愛你,以你為中心,幫你解決問題。</p> <p class="ql-block">在真實的人生中,被社會反復(fù)毒打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被批評被指責(zé),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是生活的家常便飯。</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說:“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lt;/p><p class="ql-block"> 一個成年人的快樂和不快樂,并不取決于事情的順逆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而是取決自己對外界刺激如何認知、解釋和評估。</p><p class="ql-block"> 在同樣的苦難面前,選擇不同的心態(tài)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被貶無數(shù)次,他每次都欣然接受,自己找樂子,最終迎來了回京官復(fù)原職的日子。而賈誼被貶,卻選擇了抑郁和悲觀的態(tài)度,結(jié)果33歲便在郁郁寡歡中離世,可惜了非凡的才華。</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對心態(tài)的理性選擇在于成人自我戰(zhàn)勝了兒童自我,而賈誼則身陷兒童自我的心態(tài)之中,整日怨天尤人,親手造成了自己悲劇的命運。</p> <p class="ql-block">2、別人對你不尊重,也是你同意和允許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除了兒童自我,嚴重影響自己二次成長的還有“父母自我”。</p><p class="ql-block"> 父母自我狀態(tài)是基于我們從父母或其他權(quán)威人物那里學(xué)到的規(guī)則、價值觀、批評或贊美。</p><p class="ql-block"> 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下,個體表現(xiàn)為一種挑剔別人和自我挑剔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蛤蟆告訴蒼鷺,他從不跟人生氣,也沒有憤怒。</p><p class="ql-block"> 但蒼鷺卻說,“挑剔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存在于每個人身上,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愛批評人,又容易憤怒,只不過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蛤蟆的父親和朋友老獾表現(xiàn)的方式是挑剔別人,向別人發(fā)火,而蛤蟆先生的表現(xiàn)方式是自責(zé)和生悶氣。</p><p class="ql-block"> 生悶氣不會對別人發(fā)怒,但自己卻會受很嚴重的內(nèi)傷。</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獾擅自到蛤蟆家里,讓蛤蟆放棄校董的職位,由自己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雖然不高興,卻沒有表示憤怒,因為他也認為自己不如獾,便決定順從老獾。</p><p class="ql-block"> 這種懦弱行為的背后反應(yīng)了蛤蟆先生處于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的混合模式之中。</p><p class="ql-block"> “父母自我”讓他不自信,不知道如何表達憤怒,只知道在自我憐憫中默默療傷。</p><p class="ql-block"> “兒童自我”讓他選擇無原則地順從強勢的一方。</p><p class="ql-block"> 對于蛤蟆先生的懦弱和矛盾,蒼鷺給他的建議是學(xué)習(xí)不帶攻擊性地發(fā)火。</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多次咨詢,蛤蟆先生決定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通過書信拒絕了老獾讓他放棄校董職位的要求,堅守了自己的底線,完成了自己的二次成長。</p><p class="ql-block"> 在暢銷書《與神對話》中,沃爾什說:“人們以你允許的方式對待你?!?lt;/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感覺別人觸犯了你的利益,對你不尊重,從某種程度上是你允許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劃清與他人的邊界需要勇氣,但這是完成內(nèi)心成長的必然過程。</p><p class="ql-block"> 跳出“兒童自我”的盲目順從和“父母自我”的憤怒與苛責(zé),一個人完全可以找到心平氣和的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益,拒絕別人對自己的跨界侵略。</p> <p class="ql-block">3、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的陰影,才能得到它的饋贈</p><p class="ql-block"> 蒼鷺曾給蛤蟆先生布置過一個作業(yè),讓蛤蟆回想童年,看看能領(lǐng)悟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所能想到的是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軟弱,這些讓他非常憤怒,但他不敢表達這些,因為父母已經(jīng)過世而且給他留下了衣食無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壓抑的憤怒慢慢就變成了蛤蟆先生的心理負擔和不快樂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蒼鷺告訴蛤蟆先生,他應(yīng)該勇敢地哭出來,充分展示自己的脆弱,不必聽已過世的父親的聲音,跳出“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做一回真實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當蛤蟆先生放聲大哭的時候,也意味著他正在擺脫“父母自我”對他的束縛。</p> <p class="ql-block"> 他不必再把哭泣當成多么羞恥的事情,也不必再忌恨嚴苛的父親。</p><p class="ql-block"> 心理學(xué)大師榮格說:“你的陰影是你的黃金?!?lt;/p><p class="ql-block"> 榮格認為內(nèi)心的陰影部分包含了未被發(fā)掘的潛力和能量,通過認識和整合這些部分,我們可以達到更完整的自我實現(xiàn)。</p><p class="ql-block"> 一個“成人自我”理應(yīng)具備接受完整自我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無論自我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是獨特自我不可或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們無法成為完美的人,但卻可以擁抱完整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愛自己的一切,才能勇敢地面對人生的各種苦難,跳出“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的束縛,用樂觀的方式應(yīng)對生活,接納自己內(nèi)心的陰影,并準備迎它豐厚的饋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