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學習 <p class="ql-block"> 有位媽媽遇到這種情況:</p><p class="ql-block">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業(yè)一定要盯著才會做,玩電腦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吃飯、睡覺都要人跟著催。</p><p class="ql-block"> 罵也罵了,道理都說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沒一點改進,反而越來越不聽話了,我該怎么辦?</p><p class="ql-block"> 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 每一個不自律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的引導不到位。</p> <p class="ql-block"> 如果父母學會這5個心理學效應,就能事半功倍幫孩子建立自律。</p> 01
霍桑效應 <p class="ql-block"> 改變,從被關(guān)注開始。</p><p class="ql-block"> 在美國芝加哥的郊外,曾有一個叫霍桑的工廠。</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各項制度都非常完善,但工人們卻對工作有很多不滿,工廠的業(yè)績很不理想。</p><p class="ql-block"> 后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率領團隊,在這座工廠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p><p class="ql-block"> 其中,研究小組挑選了十幾名女工參與實驗,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提高還是降低福利,她們的工作效率都會提高。</p><p class="ql-block"> 深入調(diào)研之后發(fā)現(xiàn),被選中參與實驗的榮譽感,特別是研究人員對她們尊重和關(guān)注,是這些女工努力投入工作的動力。</p><p class="ql-block"> 這種被需要、被關(guān)注的感覺,讓她們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這種感覺會讓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yōu)秀的。</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心理學名詞“霍桑效應”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它表明,當人們得到外界的積極關(guān)注時,往往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得更加出色。</p><p class="ql-block">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p><p class="ql-block"> 我們對孩子的關(guān)注,就是孩子努力表現(xiàn)好的動力;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又給予他自主行動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如此,他律才有向自律轉(zhuǎn)變的可能。</p> 02
超限效應 <p class="ql-block"> 說教有度,過猶不及。</p><p class="ql-block">“都跟你說了100遍,作業(yè)要按時完成!”</p><p class="ql-block">“你怎么老是這么磨蹭,快點!”</p><p class="ql-block">“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么還這么粗心?!?lt;/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這些話聽著是不是很耳熟?</p><p class="ql-block"> 為啥說了100遍的話,孩子還是不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其實,有可能你“栽”在了超限效應上。</p><p class="ql-block">“超限效應”是指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大作家馬克·吐溫就親身經(jīng)歷過這種“窘境”:有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p><p class="ql-block">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p><p class="ql-block">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p><p class="ql-block">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p><p class="ql-block"> 最后,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走了2元錢。</p><p class="ql-block"> 看完這個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點自己和孩子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與叮囑過多或過久,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p><p class="ql-block"> 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p><p class="ql-block">以自我為中心;</p><p class="ql-block">沒有注意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沒能注意“度”的把握;</p><p class="ql-block">沒有換位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教育中,一句話重復一百遍不會成為真理,而真理重復一百遍卻有可能會成為一句廢話。</p><p class="ql-block"> 如何避免親子溝通中的超限效應?</p><p class="ql-block">親子溝通中,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讓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quán)利。</p><p class="ql-block"> 及時學習溝通的新方法,無效的方法停止使用。</p><p class="ql-block"> 注意“度”的把握,溝通時注意情景、情緒與時間的合適度。</p><p class="ql-block"> 學會換位思考,不同年齡孩子用不同的溝通方式。</p><p class="ql-block"> 說教不能太多,批評“戰(zhàn)線”也不宜過長。</p><p class="ql-block">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批評發(fā)生的最初幾分鐘,孩子是容易聽進去的。</p><p class="ql-block">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逐漸進入“左耳進右耳出”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這是因為孩子在無意識中開啟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腦加工太多負面情緒和信息。</p><p class="ql-block"> 如此說教無效,也沒給孩子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絲空間,他們的自律又從何談起?</p> 03
德西效應 <p class="ql-block"> 不適當?shù)奈镔|(zhì)獎勵,往往會扼殺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p><p class="ql-block">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即抽調(diào)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組有趣的智力難題。</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抽調(diào)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后,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p><p class="ql-block">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p><p class="ql-block">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p><p class="ql-block">實驗證明:</p><p class="ql-block"> 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nèi)在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p><p class="ql-block">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應來理解就是:</p><p class="ql-block">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chǎn)生興趣或內(nèi)驅(qū)力時,用物質(zhì)獎勵來激發(fā)他是有效的;</p><p class="ql-block"> 但當他已經(jīng)對這件事物產(chǎn)生興趣或內(nèi)驅(qū)力時,一味的物質(zhì)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內(nèi)驅(qū)力,轉(zhuǎn)而將獲得物質(zhì)獎勵作為目標。</p> <p class="ql-block"> 《獎勵的懲罰》的作者,也曾分享過外在獎勵會消除孩子內(nèi)驅(qū)力的經(jīng)典例子:</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人整天被樓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無果后,老人就每天給孩子們兩塊錢,讓他們來踢球。</p><p class="ql-block">后來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最后一毛錢也不給了。</p><p class="ql-block">小孩子們知道后很生氣,就再也不來踢球了。</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故事中,他將孩子們的內(nèi)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在誘因“為得到美分而玩”。</p><p class="ql-block">而當外在誘因消失或停止時,孩子就會停止原來的行為。</p><p class="ql-block">比如,當我們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就不再主動做家務了;</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停止獎勵他寫作業(yè)、練鋼琴,他就越來越消極怠工了......</p><p class="ql-block">我們給孩子物質(zhì)獎勵,是希望他好好學習,但我們也要知道,獎金的激勵效應是有限的。</p><p class="ql-block"> 物質(zhì)獎勵有時可以讓孩子動起來,做家務、寫作業(yè)、練琴,但可能無法喚起他內(nèi)心對事情的認可和投入。</p><p class="ql-block">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還得從激發(fā)他的“內(nèi)驅(qū)力”入手,從“要我做”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觥薄?lt;/p> 04
羅森塔爾效應 <p class="ql-block"> 自律的養(yǎng)成,也需要一種積極的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p><p class="ql-block"> 他在一所小學隨機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單,并將名單交給老師,告訴老師,經(jīng)驗證這些孩子智商超群。</p><p class="ql-block">大半年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學校,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孩子成績普遍提高,老師也給出了良好的評語。</p><p class="ql-block">這正是“暗示”的魔力。</p><p class="ql-block"> 實驗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也是孩子最愛、最崇拜、最信任的人,更是對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么,多給孩子些積極肯定,多去關(guān)注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贊賞的目光,肯定的笑容,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隨著肯定和贊賞的積累,孩子在無形中就會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p> 05
登門檻效應 <p class="ql-block"> 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p><p class="ql-block">孩子一上學,自律的重要性立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其中,專注能力最為重要,也最讓我們操心。</p><p class="ql-block">上課、寫作業(yè)坐都坐不住,何來效果和效率?</p><p class="ql-block">我們推薦用來訓練專注力的“番茄工作法”。</p><p class="ql-block">它的基本邏輯很簡單:</p><p class="ql-block"> 確定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將25分鐘設定為一個番茄時間;</p><p class="ql-block">然后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guān)的事;</p><p class="ql-block">直到時鐘響起,短暫休息一下(即蘋果時間,5分鐘即可);</p><p class="ql-block">每4個番茄時段后可休息15-30分鐘。</p><p class="ql-block">用在孩子身上時,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調(diào)整:</p><p class="ql-block"> 剛開始時,番茄時間設置得短些,之后再慢慢增加,10分鐘、15分鐘、20分鐘……</p><p class="ql-block">父母慢慢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時間逐漸延長。</p> <p class="ql-block">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p><p class="ql-block">它源于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個實驗。</p><p class="ql-block">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到各家各戶向主婦們提出一個小要求,讓她們在一份“呼吁安全駕駛”的請愿書上簽名。</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主婦們覺得只是簽個名而已,很簡單。</p><p class="ql-block">兩周以后,研究人員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立一塊寫著“謹慎駕駛”的警示牌,結(jié)果顯示:</p><p class="ql-block"> 先前在請愿書上簽過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會同意立警示牌;</p><p class="ql-block">沒有簽過名的主婦,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實驗中,“簽名”就是第一個門檻,這個門檻邁過去之后,第二個“門檻”(樹立警示牌)就比較容易跨過去。</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難度較高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還不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 相反,大家都樂于接受難度較小、較易完成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而在接受了較小的要求后,會更容易接受較大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教育中,運用好這個效應,就會輕松很多。</p><p class="ql-block">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積極奮發(fā)向上。</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玩“番茄和蘋果”的游戲時,我會先把任務設得比較容易,然后再漸漸加大難度,這樣的“得寸進尺”,不會引來孩子的反感和抗拒。</p><p class="ql-block">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漸被塑造和提高起來。</p><p class="ql-block"> 與“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門檻”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育兒方法是一種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以上5種心理學效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如何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希望能給家長在育兒方面帶來一定的指導作用。</p> <p class="ql-block">書法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