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歷史對于我們這個快速嬗變的時代,顯得愈來愈遙遠,遙遠到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回看。</p><p class="ql-block"> “唐宋元明清”,有時在我們嘴邊只不過是一句順口溜,隨口一說,卻橫跨了千年。當我們有一天,與真實的歷史物什相遇,并撫摸它們的時候,你會感到歷史仿佛就在眼前嗎?你會感到千年一瞬間,風依舊陽光依然嗎?我感受到了,雖然周遭早已物是人非,但屹立不倒的文物還是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獨特風貌,與眾不同、與現(xiàn)在和未來不同,它歷經(jīng)滄桑磨難,它在無聲的述說。</p> <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繁華而人才匯聚的竟陵縣,已經(jīng)改名為天門市了,在天門市皂市鎮(zhèn)有一處孤零零的寺院——白龍寺,之所以說它孤零零,是因為它是我走過幾十座大小寺院中最小的,沒有高墻深院,更沒有煙霧繚繞、連綿不絕的貢香,參拜者稀少。只有前殿和大雄寶殿,兩宇大殿。</p> <p class="ql-block"> 十一期間,當我走進這座白龍寺時,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我感覺有些東西使我興奮不已,我仿佛看到了穿透歷史的一條通道,它讓我的思緒一下飛越千年。</p> <p class="ql-block"> 白龍寺興建時間不祥,但時間的指針指向了南朝(宋、齊、梁、陳)的齊朝。</p><p class="ql-block"> 相傳,南朝時期,因白龍引水,解救過一方生靈,人們集聚在五華山北麓設壇祭祀。后來,南朝齊武帝蕭賾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將祭壇改建成佛寺,取名為白龍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代詩人杜牧通過這句詩描繪了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景象。?這“四百八十寺”當然包括這座白龍寺,當年竟陵王蕭子良可是差一點當上皇帝的人,他對佛教、文學等貢獻頗多。</p><p class="ql-block"> 官拜南齊太傅的蕭子良信奉佛教,極為虔誠,他經(jīng)常招來全國的高僧講經(jīng)論法,甚至有時還親自為高僧們端茶倒水,世人都覺得他有失宰相的體統(tǒng)。</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竟陵王蕭子良</span></p> <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名士范縝不信佛教,并在竟陵王宴請賓客時,并非主賓的范縝卻大談特談世間本無佛,蕭子良十分不滿,于是邀約高僧,打算說服他,一時間,范縝成了主角。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典故:“范縝論辨”。其實這則典故,還反映出范縝“喧賓奪主”的小心思,和竟陵王“一心向善”的寬厚仁慈。</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熬沽臧擞选倍疾皇且话愕慕巧?,其中包括謀劃蕭子良爭奪皇位的權(quán)臣王融,和使行動失敗“背刺”竟陵王的蕭衍(后來的梁武帝)。那段歷史風云詭譎,暫不細說。</p> <p class="ql-block"> 初唐時期,鄂國公尉遲敬德將寺院擴建重修,使其擁有前殿、大雄寶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華清憩、官房、禪堂等建筑群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白龍寺經(jīng)幾番裝修,基本形成現(xiàn)貌。</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修殿閣。后屢遭戰(zhàn)火,寺院毀損殆盡,僅存的前殿和大雄寶殿兩座空宇。</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1981年后開始重新修繕的白龍寺。不過兩座空宇卻完整保存了大殿原貌。</p> <p class="ql-block"> 雖然我充滿敬畏地一再撫摸了大雄寶殿中的4根金絲楠木和墻邊的紫檀木柱子,但因為不能拍照,而無法留下影像。</p><p class="ql-block"> 寺院里的和尚熱心地向我介紹了這些珍貴文物,他說這些珍貴木材是鄂國公尉遲敬德擴建重修寺院時,留下來的,尉遲敬德位高權(quán)重,動用了近似皇家才能使用的材料。我相信,因為那些木頭真的感覺比石頭還堅硬。</p> <p class="ql-block"> 最靈異的一次是抗戰(zhàn)時期,日本人攻到天門皂市,駐扎白龍寺內(nèi)。修碉堡需要木料,打起大柱的主意。派人用鐵鏈系著白龍寺的大方柱,用四匹馬拉。紋絲不動,改用兩輛汽車拽,也還是巋然。</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無奈何,只得派人爬上去用鋸子鋸?!班弁ā币宦暎蝗毡颈鴫嫷厣硗?。一眾大呼白龍顯靈,大驚失色,只好罷手。</p><p class="ql-block"> 白龍寺最近一次損毀是大煉鋼期間,廟里的菩薩被打砸拆毀送進了煉鋼爐。</p> <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維修后古剎白龍寺殿宇,復修了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有如來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善才、龍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p><p class="ql-block"> 白龍寺瓦片鋪設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北方常用簡瓦,南方則習慣使用合瓦,這是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天氣條件決定的。白龍寺的屋頂采用的是小青瓦,并采用了南方常見的合瓦壟做法,增添了該寺獨特的南方風情。</p><p class="ql-block"> 白龍寺碑頭的裝飾采用了二龍戲珠的圖案。與常見的樣式不同,珠子之上的部分刻有一塊桃形火焰。這一設計元素不僅體現(xiàn)了佛教的象征意義,更在細節(jié)之處展現(xiàn)了白龍寺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p> <p class="ql-block"> 一座冷冷清清的寺院,讓我浮想聯(lián)翩,由竟陵王蕭子良想到推崇佛教第一個皇帝梁武帝蕭衍,是梁武帝頒布《斷酒肉文》,明令僧侶素食;還邀請精通戒律的高僧修訂有關(guān)戒規(guī),然后以皇帝的權(quán)威發(fā)號施令,要求所有僧侶遵照執(zhí)行。</p><p class="ql-block"> 作為“竟陵八友”之一的蕭衍,對佛教專寵是否受到過竟陵王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猜想一下也無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梁武帝蕭衍說,三日不讀謝(謝朓,“竟陵八友”之一。)詩,便覺口臭。</span></p> <p class="ql-block"> 孤零零的白龍寺遠比一些無真跡、無傳說、無故事的新寺院,要有價值的多,可惜白龍寺只有兩位僧人佇守,香火不旺,人氣不足。只有我這種喜歡撿拾歷史邊角料的人,才注意到這里,把這里當作一方寶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寺院墻壁上保存的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那些從暴風驟雨中掙扎過來的歷史文物,并保護它們,讓歷史成為一面鏡子,——不要偽造歷史的哈哈鏡,警示著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