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紐約是個充滿故事的城市,因探望女兒的緣故,2013年8月及2014年3月,我在紐約曼哈頓先后呆了近3個月,游走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對這座城市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p><p class="ql-block"> 紐約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這里最早是易洛魁印第安人的家鄉(xiāng)。1542年,歐洲人駕船抵達現在的曼哈頓下城,荷蘭人捷足先登,派遣毛皮商人率先在此設立了毛皮交易站。1624年荷蘭人在曼哈頓南部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1626年荷蘭西印度公司的彼得.米紐特以價值86荷蘭盾(約24美元)的假珠寶等從當地的印第安人手中購買了曼哈頓,這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購買事件”。1644年英國派三艘軍艦不戰(zhàn)而奪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區(qū),改名紐約(New York),以紀念當時英王的弟弟約克(York)公爵。1788年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11個州。紐約又稱為“帝國之州”,在美國歷史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國獨立戰(zhàn)爭1/3以上重要戰(zhàn)役發(fā)生在這里。1887年紐約確定為美國首都。1789年喬治.華盛頓在此宣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1790年,首都改遷至費城。</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市地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又有大小紐約之分?!按蠹~約”即紐約州,可區(qū)分為七大地理區(qū)域:圣羅倫斯低地區(qū)、艾迪朗戴克高地區(qū)、大湖低地區(qū)、哈德遜-莫哈克低地區(qū)、新英格蘭高地區(qū)、大西洋沿岸平原區(qū)、以及阿帕拉契高原區(qū)。該州主要的城市有:紐約市(New York City)、水牛城/布法羅(Buffalo)、羅切斯特(Rochester)、楊克斯(Yonkers)、雪城(Syracuse)、以及州首府奧爾巴尼(Albany)?!靶〖~約”即紐約市,其分為五個區(qū)五個郡,即:曼哈頓(Manhattan)區(qū)、紐約郡;布魯克林(Brooklyn)區(qū)、國王郡;昆斯(Queens又稱皇后)區(qū)、皇后郡;布朗克斯(Bronx)區(qū)、布朗克斯郡;斯塔騰島(Statenlsland)、里士滿郡。人們通常在照片上看到的主要是曼哈頓區(qū)的情況。紐約市約有人口800多萬,面積122.31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曼哈頓(Manhattan)是紐約市5個行政區(qū)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個。它是由曼哈頓島、鄰近的幾個小島,以及唯一一個位于北美本土大陸上的飛地大理石山構成的。曼哈頓島位于東河(East River)和哈得遜河(Hudson River)匯入上灣(Upper Bay)的出口處,被東河、哈得遜河以及哈萊姆河(Harlem River)包圍,有多座橋梁和數條河底隧道與東部和北部的布魯克林區(qū)、皇后區(qū)、布朗克斯區(qū),以及西部的新澤西州的哈得遜縣相通。曼哈頓島長不過21.5千米,最寬處也僅為3.7千米。但是,它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各類景點。人們對紐約的認識主要還是對曼哈頓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打開曼哈頓地圖,可見其形狀呈長條形,南北向長東西向窄。人們將其分為下城、中城與上城。紐約城市基礎良好,道路橫平豎直,多數路名都以數字排列。除了Downtown必須按圖索驥,其它道路都呈棋盤式排列,南北向道路叫“Avenue”從東往西數目遞增,東西向道路叫“Street”,街數從南往北漸增。當地人說明地址時,通常會提到位于第幾街第幾大道之間。一般來講,門牌號前面的數字,就是相夾的街道名。有個地圖可以輕易地找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下為紐約曼哈頓地圖(中文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曼哈頓下城通常是指34街以南的范圍。這一地區(qū)因開發(fā)較早,有許多歷史性建筑,包括代表美國夢的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島、喬治.華盛頓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的聯邦國家紀念堂、已有百年歷史的證券交易所、南街海港博物館、三一教堂、炮臺公園,以及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公牛雕塑、21世紀購物中心等。下城還包括小意大利區(qū)、中國城、蘇活區(qū)(有全世界最密集的鑄鐵建筑,現為世界精品店集聚地)、格林威治村(藝術工作者居住地,引領美國文藝風潮,其切爾西畫廊有上百家)。</p><p class="ql-block"> 曼哈頓中城區(qū)是指位于第34街以北、第59街以南的區(qū)域。這里是曼哈頓的核心地帶,許多標志性的摩天大樓如帝國大廈丶洛克菲勒中心等都在此。曼哈頓上城區(qū)即位于第59街以北的區(qū)域。中央公園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都位于此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下為曼哈頓地圖(英文版)標識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五大道第42街處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其建于1911年,被公認為世上最佳圖書館之一。該館擁有超過1500萬件館藏,從世界上最早的石刻文字、哥倫布宣布發(fā)現新大陸的信件,到數字時代重新定義識讀能力的珍貴手寫及實驗作品原稿,堪稱是全世界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館內收藏有托馬斯.杰克遜的《獨立宣言》以及艾略特的《荒原》手稿。館內藏書與展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杰作,第五大道入口左右兩側著名的守門獅稱作“忍耐”(patience)與“堅毅”(fortitude),為紐約前市長Fiorelio La Guardia命名,他說“我們市民具有兩種重要的美德——忍耐和堅毅。”</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公共圖書館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圖書館入門為華麗的白色大理石圓拱大廳,正對主要入口有一個展覽大廳、教育中心,兩旁設有藝廊、圖書館商店,還有期刊室、猶太專區(qū)、地圖專區(qū)、美國歷史與族譜區(qū)。二樓是Jill kupin Rose藝廊,在此可以了解該館的歷史與其多彩多姿的館藏、服務及使用者。三樓有McGraw圓形大廳,是該館建筑一大亮點,圓形穹頂有雕刻精美的鑲金飾畫,但見普羅米修斯將象征知識的火把送給一個人,周圍的作品是“文字記錄的故事”,兩旁是印刷品藝廊。</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公共圖書館入門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過Bill Blass公共目錄室之后,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Rose主閱覽室,座落于7層樓高的藏書之上,是紐約最大的無棟柱室內空間之一,幾乎和足球場一樣長,手工雕刻的書桌前可容納636名讀者,經常是一位難求,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閱覽室。該層還設有藝術與建筑閱覽室、無線上網閱覽研究室。據介紹,在Rose主閱覽室底下共有長達88里的藏書,在圖書館后方的布萊恩特公園還有40里長的藏書。在42街入口處的地下一層還設有兒童中心。該館一樓和三樓可免費進入參觀,還有中文簡介,可在網上申請辦理圖書館證,其被稱作“人民宮殿”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公共圖書館的“世界最大閱覽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的劇院、音樂廳享有盛譽,百老匯(Broalway)這個名字不但成為紐約劇場的代名詞,更是劇場文化的象征,百老匯指的是位于曼哈頓中城,以第42街紐約時報廣場為中心,南北方向從41街延伸至第57街,東西方向從第五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區(qū)域,這里是紐約劇院最密集的區(qū)域,聚集了近40家劇院和商場,是繁華的娛樂及購物中心,天天都有新戲上演。</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曼哈頓百老匯劇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百老匯加上外百老匯及外外百老匯(另類、前衛(wèi)表演)的劇場有200多家。百老匯的演出主要區(qū)分為戲?。≒lay Drama)及音樂?。∕usical又稱歌舞?。﹥纱箢?。能夠登上百老匯舞臺的劇目,通常都是身經百戰(zhàn),多次修改得到認可的?!睹琅c野獸》、《獅子王》、《芝加哥》等劇仍相當受歡迎。</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百老匯劇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兒為了讓我感受百老匯歌舞劇的魅力,曾帶我看了一場歌舞劇《芝加哥》,為避免我語言理解出現阻礙,事先將有關情節(jié)告訴我。該劇不愧舞臺經典名劇,巧妙地結合了爵士樂與幫派氛圍,布景服裝歌舞設計相當簡單,但風格獨特,表演場面壯觀,旋律悠揚,演員功夫了得,是一出優(yōu)秀的黑色喜劇。</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我們觀看《芝加哥》的百老匯劇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曼哈頓上城位于59街以北,又分為上東區(qū)、中央公園區(qū)和上西區(qū)。中央公園1873年建成,南北向從59街道至109街,東西向橫跨3個大道,占地面積5100畝,每年游客達1400萬,至今仍是全球開放式城市綠化景觀的傳奇。當初設計者設想其成為一個各行各業(yè)的人可以將城市丟在身后,進入大自然世界的場所,這一目標得以實現并長久保持。它歷時15年建設,有93公里步行道、6000棵樹木和9000把長椅。園內有大小湖泊7個,有森林、濕地、山地、草場,有多個音樂廳、劇院,博物館,還有兒童游樂園、動物園、體育活動球場,馬車道等。</p><p class="ql-block"> 下為紐約中央公園平面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央公園規(guī)模宏大,園內交通不能僅靠步行,綠樹環(huán)繞中,還修建有下沉式機動車道作為補充。至今仍發(fā)揮著區(qū)域分隔、調節(jié)氣候、平衡生態(tài)等作用。</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行駛在紐約中央公園的馬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天紐約中央公園還會定期舉辦免費的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露天音樂會等,從山坡上,就可以目睹流行樂巨星的萬人演唱會。</p><p class="ql-block"> 紐約中央公園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普通家庭來到中央公園,可以零距離擁抱森林湖泊環(huán)繞的人造大自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們在中央公園可以賞葉觀鳥、散步、騎車、滑輪、跑步、露營、聚餐、乘坐馬車,悠然自得。雖然游客很多,但因其面積大,一點也不顯得擁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紐約的冬天特別冷,下了多場大雪,公園內的湖泊都凍成了溜冰場,不少人帶著孩子在山坡厚厚的積雪上滑雪撬,在樹林里堆雪人打雪仗,別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雪后的中央公園一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曼哈頓上東區(qū)有一英里富人區(qū)與“博物館大道”之稱。至今還居住著不少名人、富豪及后人,保留了許多上世紀初的建筑。這里博物館密集,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惠特尼國家美術館、古柏惠特博物館、弗里克收藏館、紐約市美術館、國際設計學院等。根據女兒的介紹,我參觀了多個博物館、美術館。</p><p class="ql-block">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位于中央公園內,其大門在第五大道第79街處,是美國最大的藝術殿堂,據稱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他三個為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彼得堡藝術博物館)。它囊括了人類社會的智慧精華,其收藏品多達300萬件。該館于1870年開始籌劃,10年后對外開放?,F在館址是1902年修建完工的,是一座以灰色的印第安納石灰?guī)r為建材的希臘神殿般巍峨建筑。整個博物館的藝術品陳列于地上二層及地下一層中,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令人驚嘆。包括有5000多年前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品到二十世紀的作品。收藏品按地區(qū)排列,分為古羅馬、希臘、埃及、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等展館。歐洲繪畫館收藏了3000多幅歐洲繪畫。博物館屋頂的雕塑花園還是人們觀賞紐約美麗市景的好去處。除圣誕、感恩節(jié)外,博物館每天對外開放,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游客來自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埃及藝術展區(qū)有自公元前3100年至拜占庭時期(約8世紀)古埃及的文化藝術品,有珠寶、雕塑等。</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埃及木乃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丹鐸神廟(The Temple of Dendur)?系鎮(zhèn)館之寶。丹鐸神廟約建于公元前15年至公元前10年,是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凱撒統治古埃及時期的建筑,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原本位于尼羅河畔的阿斯旺城南八十公里處,用于祭祀尼羅河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埃及在修建阿斯旺水壩時,因無力搶救大量珍貴文物,遂將丹鐸神廟贈予美國。美國如獲至寶,將其整體搬遷至大都會博物館,并精心布置了一個仿尼羅河畔的展廳,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古埃及的神秘世界。</p><p class="ql-block">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地在神殿旁邊設計了一潭水,象征著神殿附近流過的尼羅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歐洲雕塑展區(qū)展示<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安東尼·卡諾瓦 </span>雕塑作品《珀耳修斯與美杜莎》。作品題材來源于希臘神話,傳說中珀耳修斯是宙斯和達那厄的兒子,阿耳戈斯的英雄。國王波呂得克忒斯狂熱地追求他的母親達那厄,為了支走珀耳修斯,派他去取女妖美杜莎的頭。傳說誰見她的頭就會變成石頭,珀耳修斯得到雅典娜指點,用盾牌做鏡子觀察美杜莎,接著砍下了她的頭。</p><p class="ql-block"> 作品表現珀耳修斯手提美杜莎之頭,凱旋而歸的樣子。塑造的珀耳修斯是一個裸體勇士,頭上長有雙翼,右手緊握鋼刀,左手舉起美杜莎的頭,眼睛看著美杜莎的頭,儼然一副勝利者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國畫家</span>奧斯卡-克勞德·莫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睡蓮》。莫奈 </span>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1893年,莫奈居住在一個距離巴黎80公里小村莊吉維尼,并在那里買下一棟房子。在此不久,莫奈又獲得了一塊額外的土地,在那里莫奈建起一座獨特的水景園,一座日式的小橋橫跨池塘的最狹窄端。 他在自家花園里建了一座池塘,種滿了美麗的睡蓮。<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奈一生畫了近250多幅睡蓮,</span>后來又用20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亞洲近代東方藝術館收藏了來自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藝術品,從公元前3000年到20世紀的作品都有,其中最特別的是館內有龐大的中國佛教雕塑、瓷器、玉器以及明代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瓷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都會博物館的鎮(zhèn)寶之一,中國元代璧畫一一山西洪洞縣廣勝寺壁《藥師經變》(<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變”就是以非文字的方式來展現佛經中的內容,如繪畫等)。</span>壁畫長15.12米,最高7.518米,左右兩側上部有缺失。距今已有7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壁畫正中是藥師琉璃光佛,他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面相慈祥圓潤,儀態(tài)莊嚴,烏發(fā)肉髻,雙耳垂肩,身披紅色佛衣,坦胸露右臂,左手撫膝,右手結印。此壁畫藥師佛左手撫膝的造型,與通常看到的藥師佛左手捧藥器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左右有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之上,與藥師佛一起形成“藥師三尊”,又稱為“東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周圍又有“八大接引菩薩”站立環(huán)繞在“藥師三尊”身旁?!八帋熑稹鄙徎▽氉?,各有獻花供養(yǎng)的二尊菩薩或童子。畫面二側是十二尊藥叉神將和護法天神部諸眷屬圍繞,護持著東方凈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9年的中國,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經濟落后。這時的廣勝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鼎盛,又因多年沒有修繕,寺廟早已破敗不堪,僧人們也四散離去,整座寺院一派衰落的景象。這時美國文物販子華爾納、普艾倫、史克門等人發(fā)現廣勝寺下寺后大雄寶殿內的元代壁畫,遂與當地豪紳李宗釗等人聯絡,登門求購。住持貞達認為,與其等大殿坍塌、壁畫隨之毀壞,不如舍畫保殿。在與地方官員、鄉(xiāng)紳們商議后,將四壁壁畫分割剝離,以1600銀元出售。后又幾經周轉,最后壁畫在大古董商、文物販子盧芹齋的策劃下到了美國,后被當時美國精神病學家、企業(yè)家和慈善家賽克勒收購。由于這巨幅壁畫放在家里不好保管,1964年,賽克勒以他母親的名義將壁畫捐獻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壁畫共有四幅,大都會博物館現藏其一)。</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壁畫《藥師經變》賣出時被肢裂為數百塊,后經大都會博物館修復才被完整復原。修復后的壁畫被永久陳列于以賽克勒命名的大廳中,很快它便成為該館最知名的中國藝術藏品,震驚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北易州(今易縣)八佛窪睒子洞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有兩尊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它們分立展廳的門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舊藏于河北省易縣白玉山峨嵋寺八佛洼山洞中的多尊三彩陶羅漢, 在民國初年( 19 13 年) 被旅居北京的日本人寺澤鹿之助首次發(fā)現, 后又為德國人貝爾契斯基所注意。古董商勾結村民將陶羅漢運至北京售與外國人, 此舉為易縣官衙所制止。但為時已晚,陶羅漢已大部分被竊走, 一時未運出的也因村民的爭奪而被打碎, 現場狼藉不堪, 剩余的殘軀碎片被運到易縣官衙后院, 以后便下落不明了。</p><p class="ql-block"> 據日本考古學家原田淑人所記,現分散于歐美及日本,,有確切下落的易縣羅漢計為:大英博物館一尊、波士頓美術館一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尊、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一尊、奧哈依約·庫里夫蘭特博物館殘像一尊、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一尊、日本松方幸次郎一尊, 共計八尊。</p><p class="ql-block"> 據記載, 河北易縣八佛洼洞內除羅漢外, 還有佛和觀音等瓷像, 當年應共有八十尊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繪畫、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位于中央公園西側,公園大道(原第四大道)西77街處。建成于1869年,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自然生態(tài)博物館。除了對動物深入介紹外,對于人類的起源和世界各地的土著居民也有相關收藏及詳細說明。</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正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還另設有一座圓球體狀的海登天文館,館內還有一個太空劇場,以放映太空星象的影片為主,我在里面看了一部《企鵝的一生》的紀錄片,挺有意思。這里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出口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世界各地及美國境內的許多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動物標本及恐龍化石。</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的高5米長12米恐龍骨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長達28米的藍鯨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位于第五大道西53街處,1929年建,經擴建,于2004年重新開放,占地約63萬平方米,其庭院為開放空間,擺放了雕塑等作品。陽光綠色、高樓建筑和天空云朵巧妙地投射在建筑物的超大玻璃上,整個博物館宛如一件美景天成的藝術品。館內除收藏前衛(wèi)的繪畫與雕塑品外,還收藏了素描、攝影、雕刻作品、印刷作品、插畫、建筑、裝飾藝術及電影作品,收藏的20世紀藝術品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參觀路線從五樓一路往下,五樓展示了19世紀早期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保羅.塞尚、凡.高、盧梭、畢加索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四樓的作品延續(xù)了五樓的創(chuàng)作年代,并重點呈現1940年以后的作品。三樓則展示了備受矚目的建筑與設計作品。二樓以下收藏了1970年到近代的作品,包括許多大裝置作品,如Movado手表、Olivetti打字機和一架Sikorsky直升飛型機等。該館的電影系列非常精彩,我看了一部拍攝于20世紀初,反映科技工藝試驗的影片,十分引人入勝。該館成人參觀收費10美元。</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現代藝術博物館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惠特尼藝術博物館位于麥迪遜大道東75街,建于1966年,用來收藏格特魯德.惠特尼的藏品,主要是二十世紀的繪畫作品。與其他美術館不同,其不以收藏成名畫家作品為宗旨,而是培養(yǎng)有潛力的新人,但有許多知名的美國藝術家都指名捐贈作品給該館。其建筑本身也很具藝術性,外觀呈倒階梯形,加上多角形的窗戶,像一座花崗巖外墻混凝土堡壘,內部的空間可彈性運用,十分前衛(wèi)有創(chuàng)意。</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惠特尼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弗里克收藏館位于第五大道東70街1號別具一格。這里原是鋼鐵大王亨利.克萊.弗里克的住宅,于1914年建成,建筑設計是18世紀歐式莊園風格,包括美麗的中庭花園。20世紀初弗里克去世后,成立博物館展示其收藏品。館內有個小電影院放映弗里克家族歷史及住宅的修建。收藏品包括不少16-18世紀歐洲頂尖畫家的作品,為弗里克40多年的精心收藏。雕像也是其重要收藏,多數是以裝飾房屋用的,其中尤其以意大利的小銅雕最為精致。在法式家具、瓷器餐具、琺瑯器及中東風情的地毯等眾多古董家具的襯托下,讓人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進入歐洲宮廷。成人參觀收費15美元。</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弗里克收藏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位于紐約曼蛤第五大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塊僅50*70米的地段上,</span>1956----1959年建造,賴特設計。賴特(1867---1959)是美國現代建筑大師,他一生共設計了800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約400座,他的作品四分之三是住宅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1935年為美國匹茲堡市百貨公司老板考夫曼設計的一幢私人住宅-----流水別墅(也稱考夫曼別墅),這一建筑現已被定為美國國家級文物,他的另一著名建筑便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span>是供美國大資本家古根漢姆收藏并陳列西方現代美術作品而設計并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賴特以他獨特的藝術構思設計了這座螺旋形的建筑,它象一朵神奇的大蘑菇從這條街的建筑森林中冒出地面,整個美術館的主體建筑是四層的辦公樓和六層的陳列大廳。其中以圓形陳列大廳最為重要,這個直徑為30.5米的圓形大廳,上面各層實際上是連續(xù)相通的長431米的螺旋形坡道展覽廊。螺旋坡道環(huán)繞大廳上,底層坡道寬5米,直徑約28米,以上逐漸向外加大直徑,到頂層直徑達39米,坡道寬約10米,從而形成一個下小上大的圓筒形空間。整個大廳可同時容納1500人參觀。人們進入大廳乘半圓形電梯直登頂層,然后沿螺旋形坡道向下參觀,不像一般展廳要受到樓層和隔斷的空間限制,而且參觀者還可以從各種高度隨時看到室內許多奇異的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歷史研究協會博物館,位于紐約中央花園西第76街77號。其成立于1840年,是紐約第一家博物館。它常用于舉辦展覽、公共活動和研究之用,以探索紐約豐富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其標志性建筑于2011年完成裝修重新迎賓。該博物館藏有大量文物、美國藝術作品和其它形式的美國及紐約歷史的見證物品。該博物館推出過各種題材和各個時期深入研究美國歷史的展覽。例如喬治.華盛頓、亞歷山大.漢密爾頓、Tiffany設計師 Clara Driscol的主題等。歷史協會同時提供大量的教師資源和課程項目,并提供學術獎學金以資助成年人促進其終身深入學習歷史。</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歷史研究協會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位于曼哈頓上西區(qū)的林肯藝術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藝術殿堂,所有藝術家憧憬的舞臺,同時也是匯集了劇院、歌劇院、音樂廳、室外音樂廳的文化中心。它從前是貧民窟,1950年,以John D Rockefeller Jr為中心,計劃將它建成音樂界的中心地。此后相繼在1962年建成了愛樂廳(現為大衛(wèi)·格芬廳),1964年建成了紐約州立劇院,1966年建成了大都會歌劇院。包括劇院、歌劇院、音樂廳、室外音樂廳等數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同時也是一個表演會場,總計可以容納18000位觀眾。以環(huán)繞噴泉廣場的三個劇場——紐約州立劇院、大都會歌劇院、大衛(wèi).格芬廳為主體,西部有古根海姆露天廣場、東部有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茱莉亞音樂學院及埃利斯.度利廳。</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林肯藝術中心三位一體劇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大都會歌劇團與美國芭蕾團的駐地,這棟建筑是林肯藝術中心最搶眼的部分。到了晚上,歌劇院內部的水晶燈的光芒從五座巨大的拱形玻璃窗中射出,顯得燦爛而輝煌。許多世界級歌唱家曾在此表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州立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er)是紐約市芭蕾舞團與紐約市歌舞劇團的駐地,劇院最顯著的標志就是白色大理石的巨型雕塑,內可容納2800人,內外都有萊茵石燈及水晶吊燈,有“小珠寶盒”的美稱。我在此觀看了3場芭蕾舞。</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州立劇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衛(wèi)·格芬廳(David Geffen Hall)廳是紐約愛樂樂團的主要表演場所,是莫扎特音樂會和林肯中心爵士樂的駐地。這座音樂廳建于1962年,音樂廳的建筑由馬克斯·阿布拉莫維茨(Max Abramovitz)設計。最初名為愛樂廳,后來因為愛樂協會董事會成員之一的埃弗里·費雪(Avery Fisher)于1973年捐贈了1050萬美元給了紐約愛樂,因此音樂廳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我在此聽了一場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會。藝術的熏陶是品味紐約的最佳方式。</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大衛(wèi)·格芬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的大學主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西點軍校、茱莉亞音樂學院等。我慕名前往美國常春滕名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游覽了一番。該校位于曼哈頓的西北部,跨經西114街至西123街,校區(qū)面積不小,校園景色美麗,建筑新老交錯,歐式及現代風格都有,校園內常見到中國學生。</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哥倫比亞大學示意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天主教堂位于哥倫比亞大學附近,占地約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其中最高的哥特式禮拜堂塔樓約有70米高。其設計包括7座禮拜堂,分別代表最早移民至紐約的7個重要族群。然而,自1892年開工后,卻因工程計劃變更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導致工程不斷延誤,歷經一個多世紀至今尚未完工。若依計劃完工,其將是全美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規(guī)模第二大的教堂。教堂的門口為巨大的銅制大門,四周雕刻了眾多圣人像,教堂建筑外圍細雕了花紋和神獸。我進入里面參觀,內還有中文介紹,導覽者非常熱情。對教堂感興趣者,可到這座聞名于世的大教堂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圣約翰天主教堂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教堂大廳,高大的圓頂下方據說能容得下自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教堂祭壇前方有一列偉人像,每尊約1米高,包括17世紀的莎士比亞、18世紀的華盛頓總統、19世紀的林肯總統、20世紀的甘地等。</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圣約翰教堂祭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植物園位于布魯克林。雪后我們前去參觀,室內春意盎然,蝴蝶花開。</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紐約植物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紐約植物園內的植物塑像別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離開紐約已有幾年了,但它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一塊充滿機會和財富的土地,也是一座充滿大夢和激狂生活的城市,朋友們若有機會值得前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