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寶塔山、鳳凰山麓、王家坪八路軍總部、清涼山</p><p class="ql-block"> 到達延安的第四天,我們?nèi)チ藢毸?。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又稱“嘉嶺山”,海拔1135.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山上的寶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寶塔山的最高處有一座兩層閣樓式建筑,名為摘星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摘星樓原名望寇樓,明朝萬歷年間,范仲淹鎮(zhèn)守延州時修筑此樓。由于在寶塔山的最高峰,每到夜晚星漢燦爛之時,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樓。站在摘星樓上俯視延安城,三川風貌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原樓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中已毀,現(xiàn)存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摘星樓被譽為寶塔山上最佳觀景臺,既可俯瞰延安老城,又可遠眺延安新城,可以清楚地看到延安這座城市建在崇山峻嶺之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p><p class="ql-block"> 歌曲《延安頌》是由莫耶作詞,鄭律成作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歌曲熱情地歌頌了抗日戰(zhàn)爭中的延安欣欣向榮的動人景象,表達了千百萬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熱愛延安的強烈愿望和真摯情感。此后,《延安頌》從延水河畔、寶塔山下傳頌到抗日前線和全中國,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光輝象征。</p><p class="ql-block"> 70多年過去了,《延安頌》至今仍在傳唱。它已經(jīng)超越了一首抗戰(zhàn)歌曲的內(nèi)涵,成為民族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寶塔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在延安市的中心,身姿挺拔,高聳入云。它背靠著悠久的歷史,向人們講述著</span>延安的輝煌歲月和英勇革命斗爭,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它是延安的象征,它是中國革命圣地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迎著時間的長河,寶塔山的歷史可謂悠久而豐富。雄偉而壯麗寶塔,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宏偉的氣勢,閃耀在延安的天空之上。登上寶塔山塔頂,延安市的全景盡收眼底,仿佛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韻味與歷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寶塔山是延安的真正精髓所在。它引領著我們走進歷史的長廊,感受那段艱苦歲月,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情懷和無私奉獻。走近寶塔山,你就走進了延安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寶塔山的魅力不僅僅是它的建筑、景觀和歷史,它代表著一個偉大的時代和革命斗爭的精神。它是一座浸透著英勇與智慧的建筑,是一段涓涓細流中承載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來到延安,不僅是追尋著父親的足跡,更是感受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探尋中華民族偉大的紅色革命精神。延安之旅,是我一生的難忘之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寶塔山已經(jīng)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到寶塔山,了解八十多年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了解革命前輩們不怕困苦、不怕犧牲,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努力奮斗的精神,感受這座中國革命圣地的偉大、艱辛與壯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寶塔山半山腰處有一處“日本工農(nóng)學校舊址”,是當年八路軍改造日本戰(zhàn)俘而建的一所學校。學校專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吸收日軍戰(zhàn)俘在里面學習,對他們進行</span>教育感化,改造學習。校長由日本共產(chǎn)黨員岡野進擔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1941年5月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學校被撤銷,日本工農(nóng)學校累計改造了約500多名日軍戰(zhàn)俘,先后有100多名學員從事敵后統(tǒng)戰(zhàn)工作,或與八路軍并肩作戰(zhàn),由侵略者轉(zhuǎn)變?yōu)榉捶ㄎ魉箲?zhàn)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山麓</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了一本名為《紅星照耀中國》的書在英國倫敦出版。從此,來自中國西北一角的那顆“紅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就是延安市鳳凰山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鳳凰山腳下,這里曾經(jīng)</span>是中共中央的駐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即是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指引全國開展抗日戰(zhàn)爭的革命根據(jù)地之一,也是今天后輩們了解抗戰(zhàn)歷史的主要歷史遺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進駐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對外開放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舊居和紅軍總部作戰(zhàn)研究室等舊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舊居。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主席和賀子珍在這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朱老總和周總理的舊居。院內(nèi)有三孔石窯洞,中間的一孔是朱老總居住的地方,旁邊一孔是周總理的居住的地方。1937年初,周總理在西安事變后回到延安,曾住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先后在這里召開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會議、蘇區(qū)黨代表會議、白區(qū)工作會議以及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為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zhàn),從政治上和組織上做了充分準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這孔窯洞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zhàn)》、《反對自由主義》等著作,還會見了白求恩、衛(wèi)立煌等許多中外人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軍委作戰(zhàn)研究室。</p><p class="ql-block"> 當年,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以及紅軍總參謀部的指揮員們在這里研究、制定抗戰(zhàn)的具體作戰(zhàn)方針和計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機要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路軍總部住址王家坪 </p><p class="ql-block"> 王家坪位于延安寶塔區(qū)西北約4公里處,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guān)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坪革命舊址以溝為界分成兩個大院,左為總參謀部院,右為總政治部院。</p><p class="ql-block"> 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這里指揮部署了敵后根據(jù)地軍民的八年抗戰(zhàn)。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發(fā)動的全面進攻,并為挫敗其重點進攻作了充分準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1937年至1947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在這里領導解放區(qū)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zhàn),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后又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qū)的全面進攻,并為戰(zhàn)勝其重點進攻作了充分的準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zhàn)勝利結(jié)束,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此舉行了慶祝抗戰(zhàn)勝利大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坪開放參觀的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人的舊居及軍委禮堂和會議室。軍委和總部在這里領導抗日戰(zhàn)爭取得偉大勝利,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轉(zhuǎn)戰(zhàn)陜北期間指揮西北戰(zhàn)場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同時又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舊居。</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毛澤東由棗園遷到這里,在此為準備自衛(wèi)戰(zhàn)爭,寫下了《以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著作,為奪取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制定了一系列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方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lián)回國,在毛主席舊居門前的小石桌向父親匯報了在蘇聯(lián)的學習情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和中共中央機關(guān)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延安的進攻,主動撤離延安,開始了艱苦的陜北轉(zhuǎn)戰(zhà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走進王家坪大門便是南院,首先看到的是軍委禮堂。這是一座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平瓦房,整個禮堂可容納二百多人開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年這里的軍委機關(guān)有秘書廳(后改為辦公廳)、作戰(zhàn)部、高參室、外事組、作戰(zhàn)研究室、資料室、總務處、通訊處等;總部機關(guān)有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等。對外開放的有軍委禮堂,政治部會議室,軍委會議室,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舊居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延安有個清涼山,清涼山上有座萬佛寺,宋代石窟,陜北四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央印刷廠印刷車間設在清涼山上,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F(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三大紅色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至1947年黨中央在延安時期,清涼山曾是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新中華報社、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等眾多新聞機構(gòu)及出版部門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新聞紀念館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寶塔山街道圣地路清涼山景區(qū),隸屬延安市文物局,是一所社會科學類新聞事業(yè)專題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館名由陸定一題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紀念館大廳,有一座二人站立的雕像,右邊是毛澤東,左邊的是我黨新聞創(chuàng)始人博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聞紀念館大廳陳設的紙筆雕塑,上面刻著毛澤東“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時期,清涼山曾是中央黨報委員會、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等眾多新聞機構(gòu)的所在地,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發(fā)祥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戰(zhàn)斗在清涼山的這支新聞大軍擔任了黨中央的“喉舌”和“耳目”的重任,他們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涼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陳毅元帥在黨的七大會議上曾賦詩贊曰:“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這首詩高度概括了清涼山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是革命的大熔爐??谷諔?zhàn)爭時期,數(shù)百名華僑和青年來到延安。他們出身不同,信仰各異,但都有顆赤誠的愛國心。在延安火熱的歲月中,他們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有的奔赴前線,馳騁疆場,成為英勇的抗日戰(zhàn)士;有的留在延安,從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項建設事業(yè),成為新中國棟梁之才;有的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p><p class="ql-block"> ~摘自延安革命紀念館解說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成了上午的參觀游覽活動,時到中午,雨生表弟問我中午想吃什么?我說:到了延安,就想吃陜北的面食,雨生弟說:那咱們就去吃抿節(jié)。 </p><p class="ql-block"> 抿節(jié)在陜北方言中讀“抿節(jié)兒”,是榆林的一種粗糧細做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 在山西、陜西均流行。記得小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常常說起老家的抿尖兒,那時候只知道抿尖兒是一種面食,但是沒吃過。今天在延安,吃上了真正的陜北抿尖兒,也是對父母的深切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抿尖兒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和好的面團放在特制的密布篩孔的抿節(jié)床上,用手掌抿壓成一寸來長的小節(jié)下鍋煮熟。吃的時候澆上素湯,湯內(nèi)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黃、蔥花、芝麻、辣醬、香菜等十幾種調(diào)料,味道清淡可口,帶著一股豆香味兒。</p><p class="ql-block"> 你看,一碗熱汽騰騰的抿尖兒,配上十幾種調(diào)料,是不是很香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行程就要結(jié)束了,9月8日晚上,在延安的親人們?yōu)槲液头蛉伺e行了餞行晚宴。如新大哥及大嫂、大姐朝華、二姐淑華及二姐夫、雨生表弟及弟妹,還有他們的子女、孫輩悉數(shù)參加。一個大家族,十幾號人,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的五天里,表弟田雨生幾乎每天都陪著我們在延安進行參觀游覽,主要的景點有:寶塔山、楊家?guī)X、棗園、中共西北局舊址、王家坪八路軍總部、鳳凰山麓、清涼山、魯藝等革命圣地。此次來到延安,受到親人們的熱情款待,我們深感親切、溫馨、快樂、美好。在此,特向延安的所有親人們表達深深的謝意!同時也祝愿他們以及家人們健康、快樂、幸福!</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首詩表達我們這次“尋根之旅”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尋根之旅感懷</p><p class="ql-block"> 常思夢里淚潸然,問祖尋根返故川。</p><p class="ql-block"> 翹首親人迎遠近,相逢一笑此心安。</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天:南泥灣、黃帝陵、咸陽</p><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了延安的行程,下一個目的地是陜西咸陽。</p><p class="ql-block"> 從延安出發(fā)去咸陽,途中順道可以去南泥灣,再去黃帝陵。順便說一下,南泥灣和黃帝陵都是屬于延安地區(qū)管轄,都是必去的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泥灣位于陜西省延安市,景色十分宜人,山水有相逢,又稱“陜北的小江南”。當然,南泥灣是因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大生產(chǎn)運動而聞名,在這樣一個小的地方,卻記錄了八路軍359旅開墾南泥灣這片土地的全部歷程。也可以說這片小小的土地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那就是紅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這是電影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里的一首歌曲,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老師演唱。如今,凡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對這首歌是非常的熟悉,它歌頌的就是南泥灣大生產(chǎn)運動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來到南泥灣景區(qū)內(nèi),先后參觀了南泥灣革命舊址和大生產(chǎn)紀念館。紀念館建筑為二層框架結(jié)構(gòu),外觀呈黃土窯洞形態(tài),象征著延安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中央紅軍進駐延安。當時,邊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再加上國民黨調(diào)集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qū),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當時僅有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干部、戰(zhàn)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一件難事。面對日益困難的經(jīng)濟形勢,黨中央在延安發(fā)動了大生產(chǎn)運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大生產(chǎn)紀念館,迎面是戰(zhàn)士開荒的雕塑,上方可以看到毛澤東題寫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這里以“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為主線,全面展示陜甘寧邊區(qū)部隊、機關(guān)學校和工農(nóng)群眾在大生產(chǎn)運動中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為克服解放區(qū)面臨的日軍“掃蕩”、國民黨頑固派封鎖以及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響應中共中央組織起來,開展生產(chǎn)運動的號召,王震旅長率領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chǎn)自給保衛(wèi)黨中央”的口號下,全旅指戰(zhàn)員立志將荒涼的南泥灣變成牛羊滿川、麥浪起伏的陜北江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大生產(chǎn)運動中,八路軍359旅在這里屯墾,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幟。1943年秋,毛澤東視察了南泥灣。這里開放參觀的有毛澤東視察時的舊居,九龍泉、桃寶峪、還有大生產(chǎn)運動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展示大生產(chǎn)運動取得的成就,陜甘寧邊區(qū)舉辦各種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展覽會,獎勵成千上萬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激勵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勞動光榮,廣為傳頌。</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南泥灣紀念館里有一面墻,墻上雕刻著這些勞動模范的頭像,介紹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奔赴延安東南四十多公里的南泥灣墾荒屯田,把戈壁變成良田、荒漠變成綠洲,為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jù)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形成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9日,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的社論,向各抗日根據(jù)地推廣第三五九旅的經(jīng)驗。隨后,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多次親赴南泥灣考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初期,實行力爭外援、休養(yǎng)民力、恢復和發(fā)展邊區(qū)經(jīng)濟的政策。</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不僅停撥經(jīng)費,而且調(diào)動軍隊對邊區(qū)實行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邊區(qū)財政經(jīng)濟出現(xiàn)嚴重困難。1939年2月,困難剛剛露頭,毛澤東就發(fā)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1940年冬,邊區(qū)外援全部斷絕,生產(chǎn)自救成為邊區(qū)軍民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 ~ 摘自南泥灣紀念館解說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南泥灣種植稻田1500畝,集中經(jīng)營打造高品質(zhì)稻米產(chǎn)業(yè),還聯(lián)合高校發(fā)起設立了5億元農(nóng)業(yè)科技成果轉(zhuǎn)化基金,助力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南泥灣的植被覆蓋率超過87%,還建起了陜北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蟬鳴林下、鸛立水間,真正的成為了“陜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參觀完南泥灣,我們的“尋根之旅·金秋陜北行”就告一段落。后面的行程就是陜西、山西游了。主要的目的地是陜西咸陽、西安、韓城,山西的平遙古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秋陜西行·黃帝陵</p><p class="ql-block"> 沮水泱泱貫西東,千年古柏勁蒼風。</p><p class="ql-block"> 華夏始祖軒轅帝,萬代尊崇血脈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南泥灣出來去咸陽,途中經(jīng)過黃陵縣,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墓就在黃陵縣。</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陵",是華夏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長眠之地。這座宏偉的陵寢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軒轅廟是黃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廟內(nèi)陳列著黃帝的雕像和祭祀用品,每年都有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在此舉行。</p><p class="ql-block"> 軒轅廟前的龍尾道,共設95級石質(zhì)臺階,經(jīng)五個踏步組逐級登高,寓意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黃帝陵景區(qū)軒轅廟院內(nèi),有一顆柏樹,名為黃帝手植柏。相傳是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所以又被稱為軒轅柏、龍柏。其樹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它歷經(jīng)五千年滄桑巨變,以特有的風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彰顯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強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黃帝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被尊奉為“人文初祖”。據(jù)傳說,黃帝在公元前2697年到公元前2597年期間統(tǒng)治華夏部落,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黃帝陵因此成為中華民族認同和尊崇的象征,寄托了無數(shù)華夏兒女對祖先的敬仰與崇拜。每年的清明,地方政府以及眾多的海外僑胞都會在此舉行公祭軒轅皇帝典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每次踏足都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莊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軒轅黃帝浮雕像</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木質(zhì)壁龕內(nèi)供放著一尊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浮雕軒轅黃帝沉穩(wěn)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廣場</p><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廣場地面為花崗巖石鋪就,東西兩側(cè)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此外,東面還有一口龍魂大鐘,西面則立一面龍威大鼓。整個祭祀廣場莊嚴肅穆,威風凜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黃帝的神像。大殿設計莊重、氣派,展示了傳統(tǒng)的祭祀建筑風格。殿前的廣場開闊,是舉行重大祭祀儀式的場所,體現(xiàn)了黃帝陵作為民族圣地的莊嚴氣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內(nèi)還設有多個石刻和碑文,這些石刻記錄了歷史上關(guān)于黃帝的傳說和歷史事件。石刻藝術(shù)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書法和雕刻技藝,為研究黃帝陵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有一處碑亭,是陳放重要石碑的地方,亭內(nèi)現(xiàn)存石碑四塊。西側(cè)有兩塊,前邊一塊是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共祭黃陵時,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后面一塊是鄧小平為黃帝陵的題詞碑,碑上刻著《炎黃子孫》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亭東側(cè)也有兩塊石碑,前邊一塊是孫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所作《黃帝贊》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焙筮呉粔K是蔣介石于1942年冬為橋陵改稱黃帝陵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口大鐘名叫龍魂大鐘,是用于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紐為雙鳳聳立,兩側(cè)以雙龍為扉棱,整體造型莊重凝練,獨特精美,表現(xiàn)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xiàn)鐘銘盛世、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圣地,黃帝陵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它不僅是了解中華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的窗口,也是民族團結(jié)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征。黃帝陵的祭祀活動和文化傳承,對弘揚民族精神和保護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點多到了咸陽,家住咸陽的侄女已經(jīng)給我們訂好了入住的酒店,辦理好入住手續(xù)后稍事休息,六點多來到街上,在一家餐館吃晚飯:地道的陜西肉夾饃、涼皮、面條,還有蛋花湯。好香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