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田后路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節(jié)前送糕餅的習(xí)俗,尤以三十九都最盛。</p><p class="ql-block">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為了聯(lián)合各路義軍起義反抗朝廷,定于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一同舉事推翻元庭的統(tǒng)治。但元庭統(tǒng)治十分殘暴,情報難以傳遞,軍師劉伯溫想了一個妙計,將起義的情報包裹在糕餅里進(jìn)行傳遞。朱元璋聽聞十分高興,于是將情報通過糕餅的方式傳送,聯(lián)合各路義軍共同在八月十五日這天起兵,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為了紀(jì)念這一偉大的壯舉,中秋節(jié)送糕餅傳遞情報的方式便作為一種習(xí)俗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這里的糕餅是指米糕和月餅。月餅更為普遍,被大家更為所知,不過多介紹。糕是米糕,米糕有紅糖米糕和白糖米糕之分。八月剛過,各家各戶開始忙碌起來,糴糯米、磨米粉、蒸米糕,切分成塊,于是米糕就做成了。那時白糖是稀罕物,故而只能采用紅糖,以筆者個人的口感,更為偏愛紅糖米糕。如若是滴上兩滴豬油放在炊甑里與米飯一起蒸煮,那香沁人心脾,那甜溫暖人心,那軟入口綿柔,那糯渾厚飽滿,想起來就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做成的米糕被分割成磚塊大小的,磚塊大小的米糕又被切成四份,切而不分,一起用紙包裹起來,稱之為一封。月餅也是四塊一份包裹成圓柱體。切分米糕時,總是有一些邊角料,那是我們不必等到中秋節(jié)就能享受到的美味,對孩童來說,提前過了一次中秋節(jié)。</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傳統(tǒng)習(xí)俗里對四是十分忌諱的,為什么米糕和月餅偏偏是四份包裹在一起,而這四份包在一起的吃食為什么又以“封”為計量單位?是否有情報傳遞過程中必須“原封不動”才會安全,一旦情報傳遞失敗就必須“死”的寓意呢?</p><p class="ql-block">八月初七開始,人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送糕餅。送糕餅是有嚴(yán)格的秩序的。晚輩送長輩,同輩之間年幼的送年長的。譬如,我母親必須給娘家的父母、兄弟送月餅,還必須給比她年長的姐姐送月餅,但不必給她的妹妹們送,母親的妹妹們要給我母親送。</p><p class="ql-block">送米糕的范圍也更為廣泛,過年走親戚吃米粉蛋,一般以直系親屬及一代以內(nèi)的旁系親屬為界限。打個比方說,我與外祖父之間的親戚關(guān)系只維持到我母親的兄弟這一代。我母親及舅舅們?nèi)魏我晃辉谑?,我們都要走親戚。但是我母親這一代人都百年后,親戚關(guān)系就斷了。而送糕餅則完全不一樣,只要我外祖父的任何一位兄弟在世都要送的。</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送糕餅要遵守這樣嚴(yán)格的秩序?為什么它涉及的面又比過年走親戚還要廣呢?是否是為了避免重復(fù)傳遞情報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險,而涉及面廣是否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參與起義呢?</p><p class="ql-block">種種跡象表明,送糕餅與傳遞起義情報似乎確實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實際上,相互贈送月餅在明朝之前就有,而紅巾軍起義在前,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在后,對于精通歷史的人來說,這種傳說實在是經(jīng)不起推敲。</p><p class="ql-block">然而,傳說似乎也不會空穴來風(fēng),正是因為明朝之前就有相互贈食月餅的習(xí)俗才有可乘之機,也許想出這條妙計的人不是劉伯溫,采用這條計策的人不是朱元璋,只不過他們的名氣更大,人們強加在他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了,這些都是筆者的一家之談,各位讀者也不必過于糾結(jié)歷史的真相,無非是在中秋佳節(jié)給各位讀者多一份賞月的談資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