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句話體現了一種認知境界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們在最初認知事物時,憑借著直觀的感受去認識這個世界。看到山就認為只是一座山,看到水就覺得只是一灣水,對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單純而直接。</p> <p class="ql-block">“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閱歷的增加和思考的深入,人們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再滿足于表面的認知。此時的山和水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象征,可能會聯想到人生的起伏、世間的滄桑等,對事物有了更復雜的解讀。</p> <p class="ql-block">“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們經過了一番探索和感悟以后,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此時已經洞察了事物的本質,但又能回歸到最初的單純狀態(tài),以一種平和、超脫的心態(tài)看待山和水,不再被表象和雜念所困擾,而是看到了事物最本真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與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蘇軾題為《觀潮》的一首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短短的幾句詩,就道出了蘇軾從一個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激昂之士,慢慢變成了一個從容面對現實、參透禪機的老人。這是蘇軾用一生的經歷得出的參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謝謝瀏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