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國慶節(jié)放假第3天,天氣晴好,我與家人游覽武漢大學。</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我家與武漢大學頗有緣份,先后有3位親人就讀武漢大學本科。上世紀80年代我爸應聘到武漢大學圖書情報系(后改為圖書情報學院)講授《圖書發(fā)行概論》、《新聞出版管理簡論》課程。筆者大學畢業(yè)后曾脫產(chǎn)3個月到武漢大學進修專業(yè)課程,對于武漢大學非常熟悉。時隔多年再進武大校園,感覺學校變化頗大,新建了不少建筑,而那些早期老建筑修舊如舊,依舊那么吸引人,是游客打卡的必選之地。</p><p class="ql-block"> 下為手繪武漢大學校園示意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校園號稱是全中國最美麗的校園,背靠珞珈山,面對東湖碧波,校園依山就勢,整體規(guī)劃非常好,校舍掩隱在繁密的樹木中如同一個大花園。著名的櫻花大道終年游客不斷,特別是春季賞櫻季節(jié),賓客絡繹不絕。為了不影響教學秩序,學校只能采取限制入校的措施。近年因疾情影響,對外來賓客入校采用預約辦法。</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24日,武漢大學解除社會人員進入校園預約規(guī)定,社會人員入校只需持有身份證均可從規(guī)定的2個校門入校。我們選擇從學校西門入校,門口排起了長龍,但移動很快。</p><p class="ql-block"> 下為《楚天都市報》2024年10月4日頭版報道10月3日(恰巧是我們?nèi)ノ錆h大學的當日),武漢大學西門社會人員排隊入校盛況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先后建有4座大門牌坊,目前尚存有1936年建于武昌街道口勸業(yè)場的老牌坊,以及2013年在武漢大學南門重建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國立武漢大學牌坊始建于1935年春,初為木結(jié)構(gòu),由繆恩釗、沈中清設計,是一座三間單檐廡殿頂牌樓,油漆彩畫甚是別致。牌坊正反兩面的橫幅上,均書有“國立武漢大學”的六字校名。這座木牌坊在建成僅一年左右之時,于1936年4月21日毀于一場大風。</p><p class="ql-block"> 下為1935年建成的武漢大學街道口木牌坊(圖/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夏,校方在街道口木牌坊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牌坊,這一次以鋼筋水泥材質(zhì)保障牌坊的堅固持久。這座新牌坊仍由繆恩釗、沈中清二人設計,改用四柱沖天式,造型較為樸素敦實。牌坊背面的文字,換成了由時任武大中文系主任劉賾教授手書的小篆體“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六字,標示了武漢大學在當時所追求的理想辦學格局與學科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 下為1936年建成的水泥材質(zhì)街道口武漢大學牌坊(圖/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著城市發(fā)展,武漢大學校園逐漸與武昌城區(qū)連成一片,老牌坊所在的位置成了校園范圍之外,而真正的校門入口卻是個不起眼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1991年底,武漢大學決定依照老牌坊樣式,在武昌八一路與珞珈山路交匯處修建一座新牌坊用作校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大小與街道口老牌坊基本一致,只是柱底夾桿石造型有所不同,并增加了一些裝飾圖案。牌坊兩側(cè)的門房,以1990年落成的人文科學館塔樓為原型設計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 下為1993年落成的武漢大學校門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網(wǎng)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將近20年后,為改善武漢大學正門周邊的環(huán)境與交通條件,武漢市政府決定在武大文理學部與信息學部之間的八一路沿線修建一條地下通道,并將路面改為綠化廣場,使兩個校區(qū)連為一體。武漢大學遂于2012年10月將八一路校門牌坊拆除。2013年9月,在這座被拆除的牌坊舊址以北約10米處,武漢大學歷史上的第四座校門牌坊正式落成,其造型與1993年建成的第三座牌坊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尺寸略有放大。</p><p class="ql-block"> 下為2013年建成的八一路武大牌坊(圖/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重新修整的武昌街道口處武漢大學牌坊,周邊的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西門附近高架橋及高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雷軍科技樓”位于武漢大學西門附近,這是一棟回字形建筑,與武大校園建筑的琉璃瓦造型風格一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雷軍系武漢大學1991年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生。</span>2023年6月20日下午,武漢大學雷軍科技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工智能教學科研大樓)</span>舉行竣工揭幕儀式。雷軍與武漢大學校領(lǐng)導共同為該樓揭幕。</p><p class="ql-block"> 我記憶此地早期曾是武漢大學農(nóng)場用地,種了不少植物。如今高樓拔地而起,學校又增加了一個高科技人才培訓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門入囗人員很多,但入校后因校園面積大,人員很快分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卓爾體育館位于西門不遠,據(jù)說是由武漢大學校友、卓爾控股董事長閻志向武大捐贈6000萬元與校方共建,總建筑面積3.72萬平方米,占地相當于2.7個足球場,可容納8000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大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毗鄰卓爾體育館,此樓很氣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經(jīng)武漢大學第四教學樓(教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雕像位于教四樓附近,李四光站立于一匹毛驢前,左手置于額上,瞭望遠方,這是1928年歷史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南京臨時政府特派漢口建筑籌備委員,湖北軍政府實業(yè)司司長。</p><p class="ql-block"> 1913年,遠渡重洋,去英國留學,考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后改學地質(zhì),1919年畢業(yè),被授予碩士學位。</p><p class="ql-block"> 1920年,接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回國,在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任教授、系主任,同時還擔任過北京大學評議會的評議員和理學院的庶務主任。</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赴南京,協(xié)助蔡元培等籌建中央研究院,并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院士。</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葉雅各、張難先、石瑛、王星拱、麥煥章等為國立武漢大學建筑設備委員會成員,李四光為委員長,葉雅各為秘書。</span></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珞珈山一帶屬于武昌郊區(qū),荒山野嶺,一片凄涼,為了選擇校址李四光騎著毛驢來到這里,看到東湖珞珈山水,激動的從毛驢上跳下來,一遍又一遍的說,“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校址了!”1928年11月,李四光主持新校舍建筑設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正式確定以武昌城外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遠離鬧市的羅家山(又名落駕山)、獅子山一帶為新校址。依據(jù)了國外著名大學校園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疏遠相地選址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校園工程于1929年3月18日開始勘測規(guī)劃,主軸線為李四光勘測所定??姸麽搸ьI(lǐng)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測工開始新校舍的測量繪圖工作,經(jīng)過5個月艱苦努力,按時完成勘測任務。</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新校址選定以后,李四光等人到上海,請來美國著名的建筑學家開爾斯設計武漢大學的校園。開爾斯是美國人(哈佛大學畢業(yè)),但是他對東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十分熟悉。開爾斯在建筑中巧妙地把中西方文化融和到了一起,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軸線對稱、主次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原則融入武漢大學校園的設計之中,并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一帶的地形來設計規(guī)劃校園。開爾斯構(gòu)思圖紙時,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數(shù)小時,半年后完成了總設計圖。武漢大學校園在保持中國傳統(tǒng)建筑經(jīng)典風格的同時,在許多實用設計上,積極吸納了西方建筑的科學理念。</p><p class="ql-block"> 1929年8月,湖北省政府公布武漢大學校園范圍,東以東湖濱、西以茶葉港、北以郭鄭湖為界,南面自東湖濱切至茶葉港橋頭,總計面積三千余畝。學校用七塊銀元一畝水田、五塊銀元一畝山地的價格買下校舍用地。</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26日,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禮上講:“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國途中曾經(jīng)設想,要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設一所大學,今天這個愿望實現(xiàn)了。”</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大學校園早期照片(圖/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老體育館(宋卿體育館),位于獅子山(武漢大學另一座小山)西南坡底部,1935 年 10月開工,1936 年 7 月完工。 <span style="font-size:18px;">館長約35.05米,寬約21.34米,</span>總面積 2748 平方米, 造價12.31 萬元,由上海六合公司承建。1934 年 4 月,黎元洪(字宋卿)二子黎重光(紹基)、黎仲修(紹業(yè)),將其先父籌集準備創(chuàng)辦江漢大學的捐款, 全部移贈給武漢大學修建體育館。因此,該館又稱宋卿體育館。 </p><p class="ql-block"> 宋卿體育館是三絞拱鋼架結(jié)構(gòu),跨度空間特別大而且采光也好。綠色琉璃瓦屋頂、輪舵式的山墻以及三重檐歇山頂,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1938 年 3 月, 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大學圖書館召開,這里曾經(jīng)也是會場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卿體育館一側(cè)掩隱在樹蔭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雕像的斜前方是武漢大學鑒心湖,位于武漢大學中心地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與親友在武大鑒心湖邊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大鑒心湖旁的郵箱,現(xiàn)在很少人用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位于武漢大學內(nèi)中心鑒心湖附近,該博物館總體建筑面積8410.3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高28米,隸屬于武漢大學,是一所地方藝術(shù)類專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武漢大學83屆校友陳東升以個人名義捐款1億元人民幣,用于建設武漢大學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該博物館以陳東升先生父親的名字命名。2015年5月9日,武漢大學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正式開館。</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漢大學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負一層設置兩個固定展廳和一個流動展廳,固定展廳展示武漢大學130多年辦學歷史積累下的文物、藝術(shù)品和動物標本,以及武漢大學以兩次“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為代表的考古與博物館學學科成果;流動展廳展示武大教職工、校友、社會捐贈的藏品和公益性的臨時展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節(jié)日期間參觀人員太多,我們沒有進館參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大校園主干道櫻花大道人潮涌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樹林中的休閑亭空無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大老齋舍,位于櫻花大道旁,是武漢大學最早的學生宿舍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建筑整體設計巧妙,四棟宿舍通過三座羅馬券拱門連接在一起,建筑主體以花崗巖的灰色為主色調(diào),尤顯質(zhì)樸大方、厚重沉穩(wě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齋舍建于1930年3月,竣工于1931年9月,由?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建,建筑面積為3773平方米,工程造價為55.09萬元。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自然地勢的變化,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老齋舍以其質(zhì)樸大方、厚重沉穩(wěn)的外觀,尤其是其以花崗巖灰色為主色調(diào)的外墻,以及入口處的多層階梯,展現(xiàn)了宏偉的氣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老齋舍前游客的人群中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口處是百步梯,計108級臺階,外形統(tǒng)一,氣勢宏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邊一個門樓正在修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棟宿舍由兩個大天井將宿舍分隔為前中后3排,各排則依山勢高低分為1至4層,宿舍屋頂做成了平面,由于是依山建筑,蘊涵“地不平天平”的理想追求,即雖眾生起點不一,但通過努力學習,都會達到一樣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棟每層以《千字文》前16個字命名,形成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16個齋舍,形容這里包羅萬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當初規(guī)劃老齋舍共有500間房,按每房2個學生,可容納1000名學生。每房還有洗漱間。</p><p class="ql-block"> 后因?qū)W生多,每房曾住過4人,據(jù)說現(xiàn)又恢復住2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老齋舍黃字齋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至老齋舍頂上可見三棟樓一字排開,正中是老圖書館,老圖書館兩翼是文學院和法學院。這是一對“姐妹樓”,均為綠色琉璃瓦頂?shù)乃暮显夯乩仁浇ㄖ?,在寬闊的中式大屋頂中間開有天井,近看墻體宛如城墻,氣勢恢宏。</p><p class="ql-block"> 下為老圖書館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位于獅子山頂,是武漢大學的至高點,前面就是老齋舍(又名櫻花城堡)。由開爾斯等設計,上海六合營造公司中標承建,1933年10月開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積476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樓和前后兩翼的四座附樓聯(lián)結(jié)而成,整體外觀為中國傳統(tǒng)殿堂式風格,飛檐畫角,龍鳳卷云,完整地體現(xiàn)了中國宮殿式建筑的威武和莊嚴,內(nèi)部則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腳樓、石拱門、落地玻璃等,將“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發(fā)揮得完美而極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武大老圖書館落成碑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武漢大學老圖書館花門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文獻閱覽室</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現(xiàn)為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古籍館(特藏部),以收藏歷史文獻為主,其內(nèi)部空間由目錄廳、檢索廳、閱覽廳、書庫和輔助服務廳五部分組成,平面分布合理,使用方便。目錄、檢索出納臺介于書庫和中央閱覽大廳之間,并通過環(huán)形內(nèi)廊與閱覽廳直通,讀者、工作人員與書籍的流線組織符合現(xiàn)代圖書館的使用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老圖書館成為武漢大學檔案館、校史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側(cè)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旁立有王世杰塑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世杰(1891.3.10—1981.4.21),</span>宇雪艇,湖北崇陽人,1929年至1933年任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p><p class="ql-block"> 王世杰早年就讀于湖北優(yōu)級師范理化專科學校,1911年肄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采礦冶金科,后留學英、法,191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士,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貒笤谓逃诒本┐髮W,與胡適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評論》周刊。后進入政界。歷任國民黨政府法制局局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海牙公斷院公斷員,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導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中央設計局秘書長。曾一度任國民參政會主席團主席。194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并出任外交部長,赴蘇簽定“中蘇友好條約”,嗣任巴黎和會代表團團長。1946年選任“制憲國代”,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王世杰1981年4月21日病逝臺北榮民醫(yī)院。臨終前立下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畫書籍贈與武漢大學,終年91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9年5月,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法學家王世杰出任首任校長。他提出創(chuàng)造新武大的五個條件:巨大的新校舍、良好的設備、經(jīng)費的獨立、良好的教授、嚴整的紀律。排在第一的就是大學建筑?!按髽恰钡慕ㄔO,是為了容納“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大學”。新武大初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王世杰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六大學院的萬人大學。至1936年,學校發(fā)展到五個學院、16個系和2個研究所,是當時中國極少數(shù)開展研究生教育的綜合性大學之一。</p><p class="ql-block"> 今日武大校園的老建筑群基本在上世紀30年代時期建成。</p><p class="ql-block"> 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學院、理學院、男生寄宿舍、學生飯廳及俱樂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區(qū)、運動場、國立武漢大學牌樓等共13項;</p><p class="ql-block"> 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圖書館、體育館、華中水工實驗所、珞珈山水塔、實習工廠、電廠、部分生活用房、法學院、理學院(擴建)、工學院、農(nóng)學院(未竣工)等共17項;</p><p class="ql-block"> 未完成工程:醫(yī)學院、大禮堂、總辦公廳因經(jīng)費不到位未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經(jīng)歷了7年的建設,占地面積3000余畝,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工程造價400多萬元(銀元)。</span></p><p class="ql-block"> 不到十年,國立武漢大學就已聲名在外。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浙江大學在全國進行統(tǒng)一聯(lián)考招生,史稱“五大名校聯(lián)考”。20世紀30年代,胡適對一位外國友人說,“你如果要看中國怎樣進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漢大學便知道了?!?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老文學院,是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主要建筑之一,位于獅子山頂?shù)睦蠄D書館東側(cè),與圖書館西側(cè)的法學院是一對姊妹樓。由美國建筑師開爾斯設計,漢口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建。1930年4月開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積392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學院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大樓平面呈“口”字形,為一棟綠色琉璃瓦頂?shù)乃暮显航ㄖ?,在中式的大屋頂中間開有天井,并利用其地面空間加設了一間大教室。</p><p class="ql-block"> 現(xiàn)為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武大老文學院、老齋舍旁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學院旁立有聞一多雕像</p><p class="ql-block">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縣巴河鎮(zhèn)。中國近代詩人、學者、民盟盟員、民主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 1905年,進入綿葛軒小學讀書。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乙班。1914年6月,論文《名譽談》發(fā)表。1919年2月,成為《清華學報》編輯。1920年,編成詩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長詩《園內(nèi)》寫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4年6月,畢業(yè)于科羅拉多大學。1925年1月上旬,參與發(fā)起“中華戲劇改進社”;7月,詩《七子之歌》發(fā)表;9月,被聘為北京美術(shù)專門學?;I備專員。1927年2月,擔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shù)股長。</p><p class="ql-block"> 1928年1月,詩集《死水》出版。8月10日,傳記《杜甫》發(fā)表于《新月》第一卷第六號;同月,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p><p class="ql-block"> 1929年11月10日,論文《莊子》、譯詩《山花》發(fā)表于《新月》第二卷第九號;9月,開始講授“英詩初步”。1930年4月10日,論文《杜少陵年譜會箋》發(fā)表于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四期載完;6月,辭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職務;9月,去山東任國立青島大學(現(xiàn)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936年1月,論文《離騷解詁》發(fā)表。1943年,組織十一學會。1945年3月,聯(lián)名發(fā)表昆明文化界《關(guān)于挽救當前危局的主張》。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的大會上,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當日下午被國民黨特務殺害逝世,時年47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老圖書館西側(cè)旁是武漢大學學生俱樂部(又名學生飯廳及俱樂部),位于獅子山頂?shù)奈髂喜?,是珞珈山最早竣工的建筑之一?930年8月開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積2727平方米,工程造價12.27萬元。由漢協(xié)盛營造廠中標承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學生飯廳及俱樂部,下層為學生飯廳,上層為學生俱樂部。為改善學生俱樂部的光線和活動空間,在傳統(tǒng)的歇山頂上又增加了兩層亮窗和馬頭墻屋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重檐式歇山頂。內(nèi)外裝飾極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房梁上有“寶葫蘆插三戟”,祝福學生連升三級。房梁角的木紋上雕刻有“蝠(福)在眼前”,蝙蝠睜大眼睛,看著下巴前的銅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學生俱樂部其實是當時學校的禮堂,許多重大聚會和學術(shù)報告在這里舉行。蔡元培、李四光、胡適、蔣介石、李宗仁、司徒雷登等人都曾在此演講作學術(shù)報告。</span></p><p class="ql-block"> 1937秋,周恩來在禮堂作了《關(guān)于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救國的十大綱領(lǐng)》的演講,同年12月31日,在禮堂又作了《現(xiàn)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zhì)和任務》的演講,反響極大,不少師生受到鼓舞,投筆從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老法學院坐落于獅子山頂,與文學院分立于老圖書館的左右兩翼,寓意“文左武右”、文武相諧、文華武英,建成于1936年8月,建筑面積401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法學院樓現(xiàn)為武漢大學質(zhì)量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櫻頂上眺望遠處的珞珈山。建校初期,首任校長王世杰及建校委員會秘書葉雅各親自帶領(lǐng)師生在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樹50萬株,使園林化的校園里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為秀美壯觀。193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曾昭安組織編印了《國立武漢大學建筑攝影集》,含有41幅精美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離開老齋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理學院位于老齋舍東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學院大樓是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位于獅子山東麓,坐北朝南,由一主四從共五棟樓組成,由美國建筑師開爾斯設計。其主樓及兩側(cè)附樓由漢口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建。1930年5月開工,1931年11月竣工,建筑面積4571平方米,后排兩側(cè)附樓由景明洋行設計,漢口袁瑞泰營造廠建;1935年下半年開工,建筑面積549平方米,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時完成主體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學院建筑群雜糅了古今中外多種建筑元素:其中央主樓采用了希臘十字的平面布局,屋頂為庭占庭式穹頂,局部屋檐飾以中式綠色琉璃瓦,室內(nèi)采用古埃及柱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國平雕像位于理學樓旁。 李國平是我國函數(shù)論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學部首批學部委員(院士)、一級教授,在武大工作超過半個世紀。盡管他長期擔任武大副校長、數(shù)學系主任與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但從未脫離過講臺。他的學生中走出了5位院士、百余名教授和研究員等數(shù)學骨干人才?,F(xiàn)在被稱為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的李工真老師,是其三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理學院眺望大操場對面的行政大樓(老工學院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奧林匹克操場(又稱“十二九操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十二九操場”一側(cè)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十二九操場”側(cè)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二日下午毛澤東同志視察武漢大學,七點二十分在此接見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測繪學院、中南民埃學院的師生員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大“十二九操場”正面。該操場現(xiàn)在是全校師生開學、畢業(yè)典禮及重大活動的主場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行政大樓(原老工學院大樓),與對面的理學院遙遙相望。</p><p class="ql-block"> 老工學院大樓坐落在兩座火石山之間的凹地上,其下方依照山勢建有地下室和操場看臺,是武大校園內(nèi)又一例“天平地不平”的建筑佳作。</p><p class="ql-block"> 工學院大樓坐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緩而蒼翠的珞珈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工學院樓為武大早期著名建筑之一,由建筑美國工程師開爾斯等設計,開爾斯在這里將主樓設計為四角重檐攢尖頂?shù)恼叫未髽?,在珞珈山這面天然的“屏風”上形成一幅鑲嵌畫,使原本平緩的山體陡增鐘靈秀氣。</p><p class="ql-block"> 工學院大樓的屋頂設計別出心裁,下檐采用孔雀藍琉璃瓦,頂層則用透光玻璃作屋面,再用四個反扣的桔紅色陶缶疊成寶塔狀,形成四角重檐攢尖頂?shù)氖帐?;方圓結(jié)合,紅、白、藍三色相間,形成中外少有的屋頂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工學院大樓雙重屋頂?shù)乃慕巧?,共?處“仙人騎馬”的造型雕飾,其4個下檐上每個騎馬的“仙人”背后,都跟著8個“脊獸”(上檐上則為6個),其數(shù)量比校園內(nèi)其它幾處同樣擁有這一裝飾的建筑,如老圖書館、宋卿體育館等屋頂上的還要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武漢大學工學院大樓由上海六合營造公司中標承建,1934年11月開工,1936年1月竣工,建筑面積8140平方米,造價40萬元,其中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12萬元。竣工不到三年,就被日寇侵占,成為日軍的醫(yī)院。</p><p class="ql-block"> 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后,武漢大學工學院被撤銷,學校便將工學院大樓改作辦公大樓,并一直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工學院主樓高5層,主體平面呈正方形,頂部全部用重檐四坡玻璃蓋頂,中央為一個集中采光的封閉天井,形成一個通高5層的共享式大廳,四周繞以回廊,作為樓層水平聯(lián)系的通道,亦是學生課間活動的公共空間。樓下地下層為科技成果展示大廳,利用主樓前高臺設地下通道,可由樓前道路直接進出大廳。由于采用鋼梁屋架和透光玻璃作屋頂,陽光可從頂部直射廳內(nèi),形成了一個明亮的“玻璃中庭”,使人充分感受到光影效果和空間變化所造成的情趣。從攢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頂,到共享空間的玻璃中庭構(gòu)造,武漢大學工學院大樓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間共享這一建筑風潮的建筑之一。在國外建筑界,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共享空間”和“玻璃中庭”的設計藝術(shù),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才逐漸流行的。 </p><p class="ql-block"> 工學院主樓的細部處理也極為講究,集美觀性與實用性于一體。例如墻面上方配有多個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罕見的獅面獸裝飾,獨具匠心;而在屋頂?shù)乃慕秋w檐下,還裝有4個圓盤形水斗,稱為“盛露盤”,形似吊燈,實則是屋面的排水口,既承接雙層大屋面雨水的集中排放,不致?lián)p害墻腳,同時又美化了飛檐翼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工學院樓主樓的四角上各有一個配樓,面向主樓對稱布局,四隅相望。這四座配樓分別是當時工學院的土木、機械、電機、礦冶四系以及研究所、實驗室等的辦公用房,均為矩形平面,有內(nèi)廊,單檐歇山式屋頂,并覆有孔雀綠琉璃瓦。主樓高大的墻體被寬大的落地玻璃窗和削斜式惻角所美化,四角由綠色琉璃瓦歇山頂?shù)闹惺脚錁亲o持,更顯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壯麗多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筆者在武漢大學老工學院樓(現(xiàn)行政樓)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現(xiàn)行政樓側(cè)面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華中水工試驗所,位于珞珈山北麓,北與工學院大樓相對。 1935 年 8 月開工,1936 年 4 月完工。 總面積 2197 平方米,造價 9.89 萬元,由湖北省政府與國立武漢大學合建,上海六合公司承建。屋面采用琉璃瓦歇山頂,屋內(nèi)用弧型鋼梁作頂,地面設有環(huán)型水道。建成后是學校工學院的科研基地, 在抗日戰(zhàn)爭中淪為日本侵略者的馬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現(xiàn)行政樓后的大樓一一現(xiàn)校財務部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國際合作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郵政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珞珈山麓尋找傳說中的“十八棟”。沒曾想在離“珞珈山莊”西邊不遠的山邊找到了“半山廬”。</p><p class="ql-block"> 半山廬,又稱單身教授宿舍,位于武漢大學珞珈山北麓山腰,高達7米。1932年開工,1933年竣工。建筑面積507平方米,工程造價2.03萬元,由胡道生合記營造廠中標承建。半山廬作為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的一部分,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山廬為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住宅建筑,小巧玲瓏、環(huán)境幽雅。由兩個陽臺將三棟兩層的樓房連綴而成,中間一樓伸出一個裝飾性屋檐為入口,八個屋檐毫無裝飾講究,整棟小樓用色簡拙,皆青磚墨瓦,外表極顯質(zhì)樸,與珞珈山的蒼秀山勢渾然一體。據(jù)說半山廬的建筑與選址是武大一位研究易經(jīng)的教授所設計,雖依山而建,但庭前卻異常開闊平坦。</p><p class="ql-block"> 1933年—1937年,來武漢大學任教的知名單身教授住在此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938年,“武漢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在珞珈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蔣介石親任團長,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以及國民政府的重要政要在此下榻。</p><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武漢是全國抗戰(zhàn)的中心,蔣介石在半山廬“日理萬機”:調(diào)度指揮全國戰(zhàn)場,操控內(nèi)遷,規(guī)劃后方大西南的交通建設,開辦珞珈山軍官訓練團,召陳布雷商討起草各類文書文告等等。幽靜的半山廬人來車往,崗哨林立,燈火通宵達旦。蔣介石居半山廬期間,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亮點,半山廬成為當時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總指揮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山廬旁現(xiàn)建有“校友之家”,系學校校友聯(lián)絡辦公室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山廬旁建筑現(xiàn)圍起來正在裝修,好像也是別墅樓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珞珈山莊”系武大接待會議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珞珈山莊一樓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珞珈山莊文創(chuàng)商店,內(nèi)擺有不少武漢大學文創(chuàng)產(chǎn)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文創(chuàng)食品“洛櫻”一一櫻花風味冰淇淋,12元/支,供不應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其中發(fā)現(xiàn)武漢大學檔案校史館編研出版的有關(guān)學校歷史及人物的書籍。</p><p class="ql-block"> 原武漢大學檔案館館長涂上飆編寫的《珞珈風云一一尋找十八棟別墅里的名人名師》一書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時間關(guān)系,我只能粗略瀏覽一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涂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飆館長對武漢大學歷史及歷史人物有深入的研究,著述頗多。他曾</span>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國立武漢大學迅速成功的背后有“三大”:大樓、大師和大學理念。民國時,很多大學校長主張“教授治?!?。王世杰也很重視大師,但他同時強調(diào)“寧缺毋濫”和“提高教授的待遇”,前者要引進真正有學識的教授,后者使教授不得兼職以集中其精力。</p><p class="ql-block"> 20世紀30年代的時局,正是武大吸引人才的大好時機。從外部來看,正逢世界經(jīng)濟大危機,留學海外的中國學子紛紛回國;內(nèi)部來看,“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危急,北方政治環(huán)境惡化,南京國民政府則大力支持長江流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包括中央大學在內(nèi),很多大學并不為教師提供宿舍。而武大為了“筑巢引鳳”,在珞珈山的東南面修建了條件優(yōu)越的別墅,以引進有影響力的學者。這就是“十八棟”的緣起。</p><p class="ql-block"> “十八棟”的每一戶都是假四層樓,抽水馬桶、電話、冰柜等一應俱全,單設的水管可以為洗浴間提供熱水,教授們可以在此享受最現(xiàn)代化的生活。完成一天的教學科研任務后,教師們在半山南路散步,還有教授雙休日喜歡去山上打鹿子和野雞。</p><p class="ql-block"> 于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來到武漢大學?!笆藯潯钡淖】?,有數(shù)學家吳維清,物理學家查謙、桂質(zhì)廷,化學家王星拱,古典文學專家徐天閔、劉永濟,作家陳源和凌叔華夫婦,歷史學家吳于廑,以及法學家周鯁生等。這些名師為新中國成立后武大幾個王牌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學脈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很多名師來自北大。國立武漢大學的籌委會中,多數(shù)人都在蔡元培任校長時期的北大任過教,首任文學院院長陳源曾是北大外文系教授,和王世杰、周鯁生都被視為深受胡適影響的“現(xiàn)代評論”派干將。國立武漢大學的發(fā)展風格,一方面受北大影響,崇尚學術(shù)自由、學者為大;另一方面也具有武大特色:重基礎(chǔ)和交叉,特別注重外語訓練。當時,武大的課程設置是復合型的,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文科生至少要選修一定的理科學分。同時,延續(xù)方言學堂的傳統(tǒng),強調(diào)外語教育,一些理工科專業(yè)學生不僅要學英語,還至少要選修一門第二外語。理學院開的99門課程中,有46門課程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這些特色后來都延續(xù)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打破了珞珈山的寧靜。1938年2月起,武大師生輾轉(zhuǎn)西遷到四川樂山。雖然經(jīng)費極缺、條件艱苦,但科研成績斐然。1936~1949年,武大教師在頂刊《自然》《科學》雜志上共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8篇,其中有5篇是在樂山時期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訪問位于四川樂山的武大。他在《川西的科學》一文中寫道:“武大圖書館就位于圣人的祠堂內(nèi),理學教授們在可遙望西藏山峰的一座宗祠內(nèi)討論原子核物理,物理系教授胡乾善已完成了一部論述宇宙射線研究的專著……”他認為,武漢大學學術(shù)水平非常之高,甚至可與國立西南聯(lián)大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從北到南步行珞珈山一周,十八棟就坐落其間。十八棟是位于武漢大學珞珈山腰東南英式鄉(xiāng)間別墅風格的住宅群,一共十八棟,后增蓋四棟。日軍侵占武漢后,將有些別墅的內(nèi)構(gòu)造改成日式的,并拆除了一棟,所以目前現(xiàn)余21棟,但是大家還是用十八棟來稱呼這個別墅群。</p><p class="ql-block"> 許多名人大家都曾在這些別墅中居住過,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周恩來居住的19棟和郭沫若居住的12棟。</p><p class="ql-block"> 因時間關(guān)系我這次沒來得及去游覽“十八棟”別墅,下次有機會一定再去專訪。</p><p class="ql-block"> 下為周恩來居住的19棟,現(xiàn)內(nèi)設周恩來紀念館(網(wǎng)上照片,向作者致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大學的早期建筑氣勢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輪美奐,是中國近代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建筑風格之新穎、設計思路之先進,開中國大學校園建筑之先河。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值得前往游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