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看見的美國》本來不想再作,但看見這多辛苦拍的圖片,算了,還是再來一篇,湊個整數(shù)。</p><p class="ql-block">我們?nèi)ッ绹簿痛掖疫^客,所見所聞都是浮光掠影,所言也是一點略見。</p><p class="ql-block">美國這國家,兩極相差的東西太多,讓習慣了國內(nèi)的體制、社會、生活的人,會有很多詫異,很多感概。</p><p class="ql-block">這里就選擇一二,個人感概一下下。</p> <p class="ql-block">習慣了在國內(nèi)大城市里坐高鐵,坐地鐵,坐隨處可去的公交車的人,去了美國,又沒有自己的車開,估計天天都得為出行這事郁悶傷胃!</p> <p class="ql-block">正值盛夏,氣溫每天37、38度,但紐約火車站或地鐵站臺上 ,都只有這樣的幾個大風扇在吱嘎吱嘎,搖出來的熱風讓人熱上加熱。</p> <p class="ql-block">比熱更惱火的,是這些站內(nèi)的乘坐指示,別說看不懂英文的人,連英文很棒的人也暈頭轉向,關鍵是,還很難找到人詢問,因為站內(nèi)就沒看見有幾個工作的人。</p> <p class="ql-block">公交車內(nèi)的舒適度還行,但基本半小時才能盼到一班,簡直堪比望穿秋水。</p> <p class="ql-block">這公交車站基本就是紐約及紐約周邊城市的標準版,你就別指望還有我們那樣的實時車況預報什么的了。</p><p class="ql-block">一個晚上,八點出頭,等了半小時才坐上的車,開了四十分鐘,居然一大半路幾乎都沒見到路燈,黑燈瞎火,那叫一個真夜游。而這線路,是波士頓市區(qū)公共交通線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而這樣的小包車卻到處都是,越中心區(qū)越擁擠的地方,小包車越多。這些小車上都加載了巨大的喇叭,一路播放著各種搖滾,時代廣場、第五大街、包括聯(lián)合國大門前的馬路上,都隨便跑,<span style="font-size:18px;">無懼無畏。沒去華盛頓,不知道小包車在白宮門前是否也可以自由攬客?</span></p> <p class="ql-block">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有點想不通,紐約、曼哈頓,新州,波士頓什么的,那可都是美國的核心區(qū)域,也算是臉面之地,咋就可以這樣不管不顧?是沒錢?想想美國那些大撒把的戰(zhàn)爭款,隨便抽點出來搞搞建設,比肩北上廣也不是難事,但現(xiàn)實是,他們的公共交通真的難以恭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看見特朗普先生對此很不滿,今年大選,他如果真能再次入主白宮,不知會不會記住現(xiàn)在自己的吐槽,挪點錢把門面裝修一下?</p> <p class="ql-block">其二,感概一下美國的物價,那真是掙著人民幣去吃美國餐的國人難言的羞澀。</p><p class="ql-block">看看這些東西的價格,用美元買也許還看得過去,用人民幣去買,就總犯心絞痛。</p> <p class="ql-block">曾在波士頓的一個華人小餐廳里吃了一碗酒釀小丸子,一碗總共就四只包心的很小的小丸子,然后,付款5美金,再然后,還得付出10%—15%的小費。</p><p class="ql-block">在美國餐廳吃飯,兩個人一頓最簡單的便餐基本也需要80美金左右,再加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10%—15%的小費,再加上匯率及換匯費用,多少?自己算吧。</span></p> <p class="ql-block">據(jù)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23年美國全國平均年薪5.9萬,大約稅前平均月薪近5000美金。以這個收入和物價看,與我們月薪拿5000的人購物成本也大概差不多。這收入,保證每日日常餐飲沒問題,但要經(jīng)常去餐廳享受一下,就有些不濟了。當然,這個比較得除去住房和教育的前提,在中國的北上廣深,如沒房住,那每月的租房費就會花去月薪的一大塊,而在美國,那些私立高中什么的,就把這樣的收入全塞進去,也不一定夠數(shù)。</p> <p class="ql-block">反正,在美國用人民幣混了十幾二十天后,回來家,去旁邊的小超市里,看見兩元錢一斤的小青菜,和買一送一的三全折扣大湯圓,簡直好開心!</p> <p class="ql-block">與以前去歐洲,澳洲國家看見的一樣,這次在新州,在紐約,在波士頓,都看見了這樣的紀念地、紀念碑。這些紀念地紀念碑都特別普通,就在路邊,就在一個小公園的角落里,你不經(jīng)意走過時,就看見了他們。</p><p class="ql-block">在普林斯頓大學,看見一個主要通道的墻上,鐫刻著長長的一篇紀念文,紀念一位近百年前,用大半生在這校園里擺攤為生,與數(shù)屆學生為伴的老人,紀念他為學校的付出,與學校的共生。</p><p class="ql-block">這些紀念都讓人十分感動。紀念每一個有過付出貢獻和努力的人,在西方的一些國家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和文化。本次去到的學校,無一例外地看見各種形式的紀念,每一屆校長、教授、學生,都在紀念墻上或在地上的“星光大道”里,傳承了歷史、構成了文化,也實現(xiàn)了教育。</p> <p class="ql-block">紀念,永遠都是心之所愿的行為,無論形式,無論規(guī)模,無論地點,唯真心才是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次去歐美等國家,都會看見有民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街游行的獨有</span>街景。游的人隨心游隨心喊,警察或有或無,就有,基本也就守在旁邊,不干涉,各行其事。</p><p class="ql-block">對西方民主,褒貶各議,喜好說好,喜惡說惡。但自由地集會游行,一直在這些地方不斷地發(fā)生著,這讓人每次都心生感概。感概啥?你懂的!</p> <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