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閑來無事,整理舊物品,找到了青年時代同學與親友的部分來信??粗垙埛狐S,浸著些黑斑、汗?jié)n的舊書信,倍感親切,浮想聯翩。</p><p class="ql-block">這部分書信都是自1979年至1987年間的,這段時期,我讀中專,初入職場,再進修深造,是學習專業(yè)知識,積累工作經驗,打好人生事業(yè)基礎的重要階段。那個時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文憑,社會風氣尚好,人人積極向上。這些書信的內容基本上是聊學習,談理想,探討人生,相互勉勵,富有激情,正能量滿滿。即使有事相托,也是赤誠以待,不講條件,竭盡所能,情誼純潔。幾十年后再讀當時的書信,仿佛一瞬間回到年輕時那個簡單、理想、朝氣蓬勃的年代。</p><p class="ql-block">記得1985至1987年在韶山讀大專時,于閉塞的山沖里生活單調枯燥,又受身邊個別小人所累,加之患上神經官能癥,睡眠很差,一度沉悶壓抑,讀書和生活狀態(tài)不好。那個時候每當收到同學朋友的來信,讀好幾遍,高興幾天,然后伏案認真地回信。大家互相關心牽掛,交流學習心得,懇談工作體會,分享彼此成長的快樂。這些來信,給我當時較郁悶的生活帶來了陽光和溫暖,還給了我克服困難,自我調節(jié)療愈的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家書本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分子,于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素有禮義之邦的國度,書信承載了許多值得傳承的文化信息。古代就曾有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p><p class="ql-block">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尤其是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繩線電話、計算機、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交流更便捷了。電話、短信、微信等已成為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書信的地位亦成沒落之勢,有人戲稱現代人已“言而無信”了。盡管現代通迅高度發(fā)達,人們用現代通訊方式交流十分快捷,但與傳統(tǒng)書信相比,總感覺少了些虔誠、莊重之態(tài),弱化了謙遜、禮節(jié)之儀,淡化了傳統(tǒng)文化韻味。</p><p class="ql-block">我先后搬了六次家,不少有紀念意義的物品逐漸丟失,但有少部分書信得以保存,殊為幸運。</p><p class="ql-block">我個人歷來對書信情有獨鐘,女兒遠在他鄉(xiāng)求學時,經我多次要求,女兒大學四年終被我“討來”兩封家書,信中記載了女兒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及其寫作水平和文字特點。此家書現由我視為珍寶精心收藏,相信若干年后女兒會感激我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時光流轉,青春遠去,我已退休賦閑。感謝生命中的一切遇見,她讓我豐富了人生,特別要感謝曾幫助過我的同學朋友。雖然許多事物已悄然改變,有些舊識老友漸行漸遠,甚至多年沒有聯系,但那些美好回憶,卻如同陳年的酒,越品越醇。每當回味有書信的那些日子,我都會報之以感恩之心,臉上蕩漾著幸福,因為這些書信見證了我們純真、質樸且充滿激情的年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