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代人生命深處的歌聲 </p><p class="ql-block"> 文/陳新華 </p><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8日,一個寒光黯淡的日子,我告別了雙親,告別了城市,來到偏遠(yuǎn)的鄉(xiāng)村插隊落戶。</p><p class="ql-block"> 走的時候,熱烈的場面,招展的紅旗,震天的鑼鼓,早已淡忘,唯獨清晰地記得母親那雙紅腫的眼睛,那因擦拭眼淚而洇濕了的半截衣袖,還有父親為了不讓我看到他傷心的樣子故意轉(zhuǎn)過身去的一幕……汽車緩緩離開人群,我向父母揮手作最后的告別,他們雙雙舉手致意,母親的手是那樣無助,父親的手是那樣無奈:他們的兒子連同自己的生命會永遠(yuǎn)留在那片陌生的黑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五十六周年,秋風(fēng)吹老了松花江,更將當(dāng)年的少年郎吹成了白頭翁。此刻,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兩首知青之歌,在哀婉悲壯的歌聲中走回生命深處,重新品味那段遠(yuǎn)逝的青春況味。</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知青”是上個世紀(jì)所謂“激情燃燒的”時代名片,那么這兩支《知青之歌》便是知青永遠(yuǎn)的名片。 </p><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之歌》,是我下鄉(xiāng)時偷偷學(xué)會的。說“偷偷”,因為它是一個英雄傳奇。</p><p class="ql-block"> 作者任毅,南京五中六六屆高中畢業(yè)生,和我同年到農(nóng)村插隊落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未來在哪里,希望在哪里。這種失落感和思鄉(xiāng)情積蓄到1969年5月的一個夜晚,富有音樂天才的任毅創(chuàng)造出了全國第一首知青之歌,一時口口相傳,唱遍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p><p class="ql-block"> 8月,某國華語廣播播放了這首歌曲。9月,“四人幫”的爪牙們以天才的“革命”嗅覺嗅出了階級斗爭新動向,作出了“要抓緊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斗爭,要查清作者情況,要對黑歌進行批判”的批示。</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24日,經(jīng)過“群眾討論”,南京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作出《關(guān)于現(xiàn)行反革命犯任毅的結(jié)案處理報告》,認(rèn)定任毅長期收聽敵臺,散布反動言論,惡毒攻擊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編寫反動黑歌《可愛的家鄉(xiāng)》,流傳甚廣,危害極大,嚴(yán)重破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罪大惡極。結(jié)論是:“經(jīng)研究,判處任毅死刑,立即執(zhí)行。請批示?!?970年6月6日,南京市革委會在《處理案件呈批表》上簽字“同意”。</p><p class="ql-block"> 任毅命懸一線!</p><p class="ql-block"> 最后時刻,共和國元勛許世友將軍拍案而起:“一個十八九歲的學(xué)生娃子有什么大錯啊,怎么能說殺就殺呢?”改判十年徒刑,把任毅從鬼門關(guān)拉了回來。任毅坐了九年大牢后,1979年終獲平反。</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我們關(guān)好門窗,熄滅了油燈,用被頭捂著嘴,偷偷地輕聲哼著這首凄婉綿長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藍藍的天上,</p><p class="ql-block"> 白云在飛翔,</p><p class="ql-block"> 美麗的揚子江畔,</p><p class="ql-block"> 是可愛的南京古城,</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啊,彩虹般的大橋,</p><p class="ql-block"> 橫跨了長江,</p><p class="ql-block"> 雄偉的鐘山腳下,</p><p class="ql-block"> 是我可愛的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告別了媽媽,</p><p class="ql-block"> 再見吧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金色的學(xué)生時代,</p><p class="ql-block"> 已伴隨著青春史冊,</p><p class="ql-block"> 一去不復(fù)返。</p><p class="ql-block"> 啊,未來的道路多么艱難,</p><p class="ql-block"> 曲折又漫長.</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腳印,</p><p class="ql-block"> 深淺在偏僻的異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跟著太陽出,</p><p class="ql-block"> 伴著月亮歸,</p><p class="ql-block"> 沉重地修理地球,</p><p class="ql-block"> 是光榮神圣的天職,</p><p class="ql-block"> 我的命運。</p><p class="ql-block"> 啊,用我的雙手 </p><p class="ql-block"> 繡紅了地球, </p><p class="ql-block"> 繡紅了宇宙,</p><p class="ql-block"> 幸福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相信吧, 一定會到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告別了你呀,</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揩干了你的淚水,</p><p class="ql-block"> 洗掉心中憂愁,</p><p class="ql-block"> 洗掉悲傷。</p><p class="ql-block"> 啊,心中的人兒告別去遠(yuǎn)方,</p><p class="ql-block"> 離開了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愛情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永遠(yuǎn)放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寂寞的往情,</p><p class="ql-block"> 何處無知音,</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而今各奔前程,</p><p class="ql-block"> 各自一方。</p><p class="ql-block"> 啊,別離的情景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啊,別離的情景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怎能不傷心,</p><p class="ql-block"> 相逢奔向那自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深情地歌唱著記憶中美麗的家鄉(xiāng),抒發(fā)濃得化不開的思鄉(xiāng)之情,思親、思友以及青蔥歲月的相思之情,傳達沒有任何奢望的返城回家之夢;記錄了知青的艱辛和堅持,付出和奉獻;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無助,以及對未來渺茫的憧憬;委婉哀傷地唱出了1700萬知青的心聲。</p><p class="ql-block"> 歌聲里,有我們經(jīng)歷艱辛磨難的青春,有理想和現(xiàn)狀落差巨大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有漂泊他鄉(xiāng)無處安放的靈魂,有我們永遠(yuǎn)的18歲。思念,向往,惆悵,迷惘,無助,無奈,失望......各種紛亂的情緒通過哀婉凄楚的旋律表達出來。歌者心碎,聞?wù)咚樾摹UZ言質(zhì)樸、通俗、形象而又沉重。</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我們一邊唱,一邊流著苦澀的淚水,特別是青年點里只剩下幾個回城無望的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時,孤獨、落寞、無望、絕望像毒蛇一樣纏繞著思鄉(xiāng)的心靈。</p><p class="ql-block"> 今天,終于可以在陽光下放聲歌唱了,依舊老淚縱橫。</p><p class="ql-block">英雄用真情、用青春、用生命譜寫的歌,感染感動了千千萬萬個同命運的青春,陪伴他們走過了大半生。如今,又從他們的心里走出來,紀(jì)念當(dāng)年,致敬英雄,警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有網(wǎng)友留言:“一首歌會判死刑,多么不可思議”,在那個“四人幫”橫行萬馬齊喑的人治年代,沒什么不可思議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人們判斷是非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是“一句頂一萬句”的最高指示,是“誰反對毛主席,誰就我就是我們的敵人。”北大才女林昭因為寫了“不該寫”的詩坐了八年大牢,最終被“斬立決”,任毅寫了“不該寫”的歌判了死刑,自然沒什么“不可思議”的。 </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認(rèn)為“不可思議”的,僅有徐將軍一人,在針對任毅的公判大會上,竟有上萬民眾高呼“槍斃任毅”,他們出于對絕對權(quán)威的無限忠誠,出于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就置僅僅寫了一首反映現(xiàn)實歌曲的知青于死地而后快。</p><p class="ql-block">今天看來,這才是最悲哀的。</p><p class="ql-block"> 盡管任毅被平反之順天之舉和林昭的“冤殺無辜”的昭雪之詞姍姍來遲,卻足以證明社會前進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任毅本身就是一首用生命譜寫的悲壯的知青之歌、英雄之歌!</p><p class="ql-block"> 與《南京知青之歌》不同的是,《我們這一輩》不是用吳楚軟語偷偷地哼唱出來的,而是用東北話大聲地吼出來的;不是九曲溪流,如泣如訴,而是驚濤拍岸,似電閃雷鳴;不是哀婉凄楚,而是蒼涼悲壯。因為作者是在陽光下創(chuàng)作并歌唱的。</p><p class="ql-block">請聽他那滄桑的歌喉:</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p><p class="ql-block"> 和共和國同年歲</p><p class="ql-block"> 有父母老小</p><p class="ql-block"> 有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p><p class="ql-block"> 和共和國同年歲</p><p class="ql-block"> 上山練過腿</p><p class="ql-block"> 下鄉(xiāng)練過背</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p><p class="ql-block"> 學(xué)會了忍耐</p><p class="ql-block"> 理解了后悔</p><p class="ql-block"> 酸甜苦辣釀的酒</p><p class="ql-block"> 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喲</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p><p class="ql-block"> 和共和國同年歲</p><p class="ql-block"> 熬盡了苦心</p><p class="ql-block"> 交足了學(xué)費</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嘗到了</p><p class="ql-block"> 做人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嘗到了</p><p class="ql-block"> 做人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人生無悔</p><p class="ql-block"> 這是對生命的吶喊,對命運的抗?fàn)?,是悲壯的青春之歌,也是個人被時代大潮裹挾身不由己的無奈之歌。它唱出了我們這代人的酸甜苦辣,風(fēng)雨人生。聞之百感交集,愴然泣下。</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特指“老三屆”,風(fēng)暴橫掃時的六屆在校初高中生。有人寫詩形容說:“我們是共和國的集裝箱,承載著共和國的一切天災(zāi)與人禍;我們是共和國的苦瓜,飽含著共和國所有的苦與澀;我們是共和國大劇的終身演員,扮演著共和國的全部悲劇角色。”我們這一輩呀,童年天災(zāi),少年溫格,青年下鄉(xiāng),中年下崗,老年抗疫,一生坎坷;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xué)費,真正的嘗到了做人的滋味。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決定了歌曲的悲壯基調(diào)。</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鄉(xiāng)”自然是敘事的主體和抒情生發(fā)的本源?!吧仙骄氝^腿,下鄉(xiāng)練過背”,短短十個字用互文手法概括了十個春秋含辛茹苦的歷程,一個“練”字承載了多少篳路藍縷、苦戰(zhàn)奮斗,多少大自然的風(fēng)霜雨雪和原始的刀耕火種,多少最惡劣的生存生活條件,怎一個“練”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學(xué)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委婉地表達了時代大潮裹挾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作為政治運動,必須“緊跟”,理解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于是,1700萬便在揮手之間奔赴“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個人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踏上“廣闊天地”,我們?nèi)缤鞅贝竽暮鷹?,堅強地生存,頑強地戰(zhàn)斗,奉獻了才智、青春甚至生命,可以毫不愧疚地說,我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唯獨愧對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或者說,時代愧對了我們一一苦難中成長的共和國長子!</p><p class="ql-block"> “嘿喲”二字,仿佛千萬鈞大錘落于砧上,砸出千萬鈞情感的火花!我的淚水便如開閘的水奔瀉而出。</p><p class="ql-block"> 歌詞無一處有悲字,卻字字句句含悲,慷慨激昂的曲調(diào)也盡含悲哀、悲涼、悲壯之情,因為,知青十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本就是一支慷慨激昂、蒼涼悲壯的集體之歌,并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p><p class="ql-block"> 與上一首一樣,這首歌曲產(chǎn)生的共鳴共震同樣令人動容。</p><p class="ql-block"> 由于王佑貴老師是在共和國成長的大背景下抒發(fā)個人成長和命運的感受,感染力和震撼力更為強烈。同時會引發(fā)老知青更為理性的回憶和反思。</p><p class="ql-block">(資料來自視頻號:我們的知青故事 黑龍江哈爾濱 男,知青歌曲《我們這一輩》,《南京知青之歌》作品簡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