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八天: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p><p class="ql-block"> 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在榆林市的北部方向,距離大約130公里左右,駕車走包茂高速公路,行程約一個半小時。</p><p class="ql-block"> 這么近的距離,這么有名的景點,到了榆林就不能不去鄂爾多斯去拜謁成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鄂爾多斯 · 成吉思汗陵</p><p class="ql-block"> 狂沙大漠戰(zhàn)袍征,烈馬嘶鳴亂鼓聲。</p><p class="ql-block"> 一代天驕垂史冊,豐碑鑄就后人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巴音昌呼格草原上,簡稱成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不但是蒙古民族的偉大締造者,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前仆后繼,統(tǒng)一蒙古高原,進而統(tǒng)一全中國,結束了中國自唐末以來四百年長期分裂戰(zhàn)亂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元朝,基本奠定了今天中華民族的版圖。成吉思汗陵作為紀念成吉思汗的標志,不但象征著蒙古民族的統(tǒng)一,而且標志著中國的長久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一直都是個謎。據(jù)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今天我們看到的成陵經(jīng)過數(shù)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陵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2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九天:榆林靖邊波浪谷、延安</p><p class="ql-block"> 離開榆林,下一站目的地是延安。不過從榆林去延安的途中,先去游覽一下靖邊的波浪谷,據(jù)說那里的景色挺美,有“火星撞地球”之說。</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是一個以紅色砂巖地貌著稱的自然風景區(qū)。據(jù)說這里的地貌主要由一億五千萬年前侏羅紀沉積的巨大沙丘組成,經(jīng)過長時間的風蝕和水蝕作用,形成了層疊狀的結構和復雜的紋理,這些紋理因形似波浪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大概是近幾年新興起的一個旅游景點,被譽為“中國黃河50景”之一,但感覺是一個小眾景點,游客并不是很多,游玩的環(huán)境應該說是不錯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的地貌形成記錄了地球歷史中地質(zhì)最活躍、生物最繁茂、動物最龐大的時代,這些紅色砂巖,學術上被稱為“砒砂巖”,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具有奇特的景觀,紅色砂巖在外觀上呈現(xiàn)出層層疊疊的效果,宛如時光年輪。蜿蜒起伏的巖石紋理像波浪一樣,一條條一灣灣一圈圈,像黃河流水無風卻起浪,無水也形波。</p> <p class="ql-block"> 波浪谷是地球上一個像火星一樣的地方。進入景區(qū),穿過玻璃橋就是火焰丹霞區(qū),你看到的是頭頂上是藍天,腳底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赤褐色的土地,層層疊疊。那紅色的土地上刻著清晰的紋理,如同時光的印記、大地的年輪。</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波浪谷本身,在其周邊還有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一線天等景點,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美景和地質(zhì)特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是一個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美麗和力量的地方,無論是地質(zhì)學家、攝影師、美術家還是普通的旅游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驚喜和收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大致領略了波浪谷美麗的景色后,我們便驅(qū)車前往延安。</p><p class="ql-block"> 靖邊波浪谷距離延安大約150公里,行程約兩個半小時。</p><p class="ql-block"> 9月4日,我在榆林給在延安的表弟發(fā)微信,告訴他:我們于9月5日從榆林到延安。9月5日上午表弟給我回了微信,告知:已經(jīng)預訂好我們到延安后入住的酒店。5日下午將近六點我們順利到達延安,表弟已經(jīng)在酒店迎候,并辦理了入住手續(x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絕 · 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小姑舅王軍尋根問祖看望親戚有感</p><p class="ql-block"> 云繞青山霧滿溝,根繁葉茂有源頭。</p><p class="ql-block"> 大河靜守王家府,歲歲情懷一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田雨生 · 2023年9月7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田雨生是我的表弟,他的姥姥是我爺爺?shù)挠H妹妹,是我的老姑奶奶。這首詩是為歡迎我到延安尋根問祖、看望親戚寫作的。</p><p class="ql-block"> 表弟在延安市檢察院工作,愛好攝影、寫詩、著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客房里,表弟第一時間向我贈送了他主編出版的書籍《足跡~毛澤東轉戰(zhàn)陜北》。這是一本史實資料,書中詳細描述了毛主席和黨中央在陜北13年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非常珍貴,我向表弟表示由衷的感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到達延安的當天晚上, 表弟以及在延安的親戚們在酒店的餐廳為我們舉行了歡迎晚宴,其中包括:我的表哥、我的兩個表姐,以及表弟。沒有想到在延安有這么多的我的親戚,看見他們,我真的感覺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來到延安之前,我一直以為我在延安的親戚只有表弟,沒成想到了延安才知道,我在延安的親戚還有表哥宋如新,表姐辛朝華,表姐田淑華。</p><p class="ql-block"> 圖片中在我右手邊的是如新大哥;如新大哥的右手邊是大姐朝華。在我的左手邊是雨生表弟;表弟的左手邊是二姐淑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還要專門介紹一下我的表哥宋如新。如新表哥的奶奶也是我爺爺?shù)挠H妹妹,我應該管如新哥的奶奶也叫老姑奶奶。</p><p class="ql-block"> 表哥1968年畢業(yè)于西安美院附中,現(xiàn)為延安市群眾藝術館研究館員,兼職延安市美協(xié)主席、延安大學藝術系教授,陜西省美術協(xié)會理事、中國版畫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協(xié)會員。如新大哥在北京、在美國的猶他州鹽湖城都辦過個人畫展。得知表哥是畫家,我便斗膽向他索要畫作,表哥欣然答應,兩天后專門為我畫了一幅新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八十七年前,一群群肩負救國重任的中華兒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聚集在黃河之濱,寶塔山下,他們唱著莊嚴、雄壯、有力的《抗大校歌》,為了民族的解放相繼奔赴抗日前線。</p> <p class="ql-block"> 延安,這座屹立在中國陜北黃土高原上莊嚴雄偉的古城,今天我終于來到了你的身邊。雖然我是第一次來到延安,但是我的父親在1936年2月年僅14歲就在延安參加了紅軍。87年后的今天,我追尋著父親的足跡來到了延安,正如詩人賀敬之的詩:幾回回夢里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 父親曾經(jīng)講過:1937年的5月在他延安親自聆聽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建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現(xiàn)國共二次合作的歷史性報告。從此,父親在延安這一新的紅色革命根據(jù)地迅速成長!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這里的一切都曾見證了父親革命一生、奮斗一生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 延安,紅星照耀下的革命圣地,今天我和夫人來到這里,向我的父親、向他們那一代的所有革命先輩們所經(jīng)歷的艱苦卓絕致敬!</p> <p class="ql-block">第十天:延安楊家?guī)X、棗園、西北局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楊家?guī)X革命舊址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駐地舊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以及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中共中央領導根據(jù)地軍民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開展了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許多重要會議;在這里,中共中央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最后勝利,并為取得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p><p class="ql-block"> 摘自“楊家?guī)X革命舊址簡介” </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座落在延安楊家?guī)X南側山根下,1939年開始修建,于1942年竣工落成。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禮堂舉行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從此,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就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史上一座歷史性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中央大禮堂已經(jīng)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機關干部、企業(yè)職工、部隊官兵,以及游客來此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黨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共七大選出了44名中央委員,33名候補中央委員。</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禮堂仍保持“七大”時的會場情景。主席臺上面書有環(huán)形標語:“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主席臺上有六面黨旗,正中有毛澤東、朱德側面畫像。禮堂大廳兩面的標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后面標語是“同心同德”。</p> <p class="ql-block"> 如今,楊家?guī)X革命舊址正式對外開放?,F(xiàn)在,這里供參觀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舊居和中央大禮堂、中央書記處辦公樓、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舊址等。</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都曾在這里居住過,在毛主席舊居院外的小石桌旁,毛主席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p> <p class="ql-block"> 在這個舊居,毛主席寫出了著名的《反對投降活動》、《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楊家?guī)X召集文藝工作者舉行座談會(史稱延安文藝座談會)。分別于5月2日、16日、23日舉行3次座談會。會議由毛澤東和凱豐主持。出席者共1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棗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span>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經(jīng)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span>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著名景點有蘇式小禮堂、機要室、居住區(qū)、幸福渠。</p> <p class="ql-block">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xù)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組成。</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舊居。在這里,毛主席寫下了《學習和時局》、《關于重慶談判》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 朱德舊居。</p> <p class="ql-block"> 周恩來舊居。</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這里是當年中央書記處的會議室,也是俱樂部,關于重慶談判的決策就是在這里確定的。</p> <p class="ql-block"> 中央軍委棗園作戰(zhàn)室。</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行政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棗園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交通方便,終年游客不斷。如今,棗園已經(jīng)成為全國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了楊家?guī)X和棗園,中午,表弟請我們吃飯。吃完飯后,走出餐館,表弟指著馬路對面說:那就是延安中學,那里面還有一個歷史遺址,抗戰(zhàn)時期的“美軍觀察組駐延安舊址”。于是我們便進入延安中學繼續(xù)參觀。</p> <p class="ql-block"> 1944年7月22日,美軍赴延安觀察組成員飛抵延安。駐華美軍司令部上校包瑞德任觀察組組長,美國駐華大使秘書謝偉思、易登等人同行。美軍觀察組考察延安的目的是為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根據(jù)地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觀察組到延安后受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歡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主要領導人都親自接見觀察組并同他們談話,向他們?nèi)娼榻B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抗日軍民堅持敵后抗戰(zhàn)的情況,詳細闡述中國共產(chǎn)黨對當前形勢、任務及中美關系、國共關系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觀察組成員陸續(xù)離開延安,至1947年4月,美方軍事人員全部撤走。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陜甘寧晉綏邊區(qū)聯(lián)防軍司令部于1942年6月10日成立于延安,賀龍任司令員,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林楓任副政治委員。機關駐地在延安城北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來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它位于?延安城南白坪花石崖砭的山腰上,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區(qū)的派出機構,負責管理陜甘寧邊區(qū)及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內(nèi)蒙古等地黨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為了真實全面地展現(xiàn)西北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發(fā)展、壯大的戰(zhàn)斗歷程,反映中共中央西北局模范執(zhí)行黨中央各項方針政策、領導陜甘寧邊區(qū)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建設取得的重大歷史成就和豐功偉績,2013年8月,在原西北局舊址附近建立了新的西北局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沿著階梯向上走,順著刻有前輩石膏像的斜坡,來到灰白色石磚組成的紀念館面前。一進到紀念館,迎面而看見的是高崗、習仲勛、劉志丹等七位領導人的銅像,被綠植盆栽圍住。一面刻畫著延安人民的墻彎曲著半包圍著銅像。</p> <p class="ql-block"> 新建成的西北局紀念館為三層建筑,建筑面積8035平方米,陳列展出面積3514平方米,共展出實物400余件,還有照片、雕塑等,整個陳列通過運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西北局舊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p> <p class="ql-block"> 高崗舊居。</p> <p class="ql-block"> 習仲勛舊居。</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西北局小禮堂。</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西北局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延川縣梁家河村</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隸屬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下轄村,地處文安驛鎮(zhèn)東南五公里,因村中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自駕到梁家河村旅游,私家車是不能直接開進村里的,要將車子停放在村外五公里處的停車場,然后乘坐統(tǒng)一的環(huán)保車(收費)進入梁家河村。村內(nèi)主要靠步行,在各個轉角處都有景點標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式小村莊,原本沒有什么名氣。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這里插隊落戶,勞動生活了7年。2019年6月,梁家河村被國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如今這里已經(jīng)是集知青窯洞、村史館、鐵業(yè)社、民間藝術館等的景觀景點。每天都有從全國各地來此地的游客觀光游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史館原為梁家河村小學舊址,館中記錄了梁家河的歷史,再現(xiàn)了梁家河村的發(fā)展歷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隊時度過的激情歲月、改革開放后梁家河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奮斗史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梁家河村迎來了15名北京知青,<span style="font-size:18px;">習近平就是這15名北京知青中的一名。我身后的這孔窯洞就是習近平當年到梁家河的第一個住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個院落里有一口水井,名為“知青井”。過去梁家河村村民吃水困難,1973年冬天,習近平在擔任村支部書記后帶領村民奮戰(zhàn)半個月,挖出一口深水井。既解決了吃水,也方便了灌溉。它至今仍是村里的飲用水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村景。</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蜿蜒流過,岸邊散落著依山而建的一些窯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插隊,與其他5名知青分在二隊,最初就住在張青遠和劉金蓮夫婦家的這孔窯洞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北京知青插隊落戶,來到梁家河村,他們和老鄉(xiāng)們一起耕田種地,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吃玉米面窩窩。梁家河的山山洼洼留下了他們勞動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午參觀完梁家河村后,下午回到延安,繼續(xù)參觀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原名“魯迅藝術學院”,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位于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現(xiàn)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shù)十孔。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chuàng)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后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由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lián)名發(fā)出魯迅藝術學院《創(chuàng)立緣起》,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成立。魯藝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有志于文藝事業(yè)的革命青年。</p> <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向全國人民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全民族統(tǒng)一的抗日戰(zhàn)線一致抗日。此后,大批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及進步青年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封鎖,陸陸續(xù)續(xù)的從敵占區(qū)來到延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魯藝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政策和文藝方針,培養(yǎng)了一大批黨的抗戰(zhàn)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其中有茅盾、冼星海、艾青、陳荒煤、呂驥、周立波、嚴文井、袁文殊、華君武、穆青、賀敬之、鄭律成、劉熾、崔嵬、于藍、王昆等,他(她)們后來成為了新中國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專家、骨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魯藝不僅在文學、喜劇、音樂、美術、電影方面培養(yǎng)了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和專業(yè)人才,還創(chuàng)作了諸如歌劇《白毛女》、歌曲《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極富影響力的作品,不僅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就是在這個大禮堂召開的。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和黨中央各部門、全國各地區(qū)的領導干部共55人,是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簡稱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是為了總結抗戰(zhàn)以來的斗爭經(jīng)驗,糾正王明在抗日戰(zhàn)爭前期的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明確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以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而召開的會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架鋼琴是當時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鋼琴,是大后方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贈送給周恩來的,1941年春轉贈到魯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魯藝初期設有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后增設文學系。</p><p class="ql-block"> 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時間里,魯藝共開辦了文學系四屆,戲劇、音樂、美術系各五屆,總共培養(yǎng)學生6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魯藝美術系,主任沃渣;文學系,主任舒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音樂系,主任呂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文藝紀念館在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里,紀念館里展覽了從1935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藝實踐和輝煌的文藝創(chuàng)作成就。展覽采用圖片、文字、多媒體、場景、雕塑、油畫、微縮景觀、互動體驗以及聲光電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全景再現(xiàn)了延安革命文藝蓬勃發(fā)展的光輝歷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賀綠汀,湖南省邵東市人,中國音協(xié)原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原院長,是中國杰出的音樂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賀綠汀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3年赴延安,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魯藝音樂系主任,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第二、三屆副主席,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主要音樂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樂《森吉德瑪》《晚會》等。</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門,祖籍廣東番禺。著名作曲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后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戰(zhàn)斗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到敵人后方去》、《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他還創(chuàng)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chǎn)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極大的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朝鮮全羅南道光州。鄭律成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繼聶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優(yōu)秀作曲家、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音樂事業(yè)的開拓者,他被譽為“軍歌之父”。</p><p class="ql-block"> 1939年,鄭律成創(chuàng)作的《延安頌》一舉成名,同期創(chuàng)作的《八路軍進行曲》后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1950年,鄭律成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定居北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鄔析零,上海人,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抗敵演劇三隊音樂組長。1939年春隨抗敵演劇三隊到延安,是《黃河大合唱》的延安首演指揮,也是對當年《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過程最知情的音樂家;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等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參觀了魯藝后便直接去了延安新城,分別去探望朝華大姐和宋如新大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華大姐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面,大姐卻對我們非常熱情,招待有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如新大哥家,他當場向我贈送了他的新作《黃河》。那天吃飯時,我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如新大哥真的就為我畫了一幅新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我深深的向如新大哥表達謝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