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介紹的滿族民俗

樂語

東北行之五十二 <p class="ql-block">今年八月我到吉林旅游,在吉林市參觀了滿族博物館。吉林,滿語,漢意"邊、沿";烏拉,滿語,漢意"江、河"。吉林烏拉是滿族的發(fā)祥地和集居地之一。從南北朝時的勿吉到唐宋時的靺鞨、女真,滿族先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清代在吉林設(shè)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采捕貢品,建廠造船,修吉林城,置將軍,設(shè)省會,敕建小白山望祭殿,這里成為清王朝東北邊疆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清朝尊吉林為"龍興之地",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東巡到吉林烏拉,巡幸考察、祭祖拜江,留下了以《松花江放船歌》為代表的千古詩篇。</p> <p class="ql-block">吉林烏拉的薩滿文化歷史悠久,是原始文化遺存,被國際學術(shù)界稱為薩滿文化的"活化石"。吉林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在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卓越的歷史人物,如金國開國元勛完顏希尹、明代烏拉部主布占泰、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及所生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發(fā)展做出了歷史貢獻!</p> <p class="ql-block">吉林烏拉滿族生活習俗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在,其日常的衣、食、住、行以及禮俗、婚俗中仍可看見與其漁獵民族相關(guān)的古老遺風,生動反映了吉林滿族的民俗風情特征。</p> <p class="ql-block">烏拉滿族及其先人以漁獵、飼養(yǎng)、采集為主,兼事農(nóng)耕種植。并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鐵器,制作木器,紡紗織布,縫制鞋帽,編織筐簍。伴隨著農(nóng)耕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貿(mào)交流也不斷發(fā)展進步。</p> <p class="ql-block">漁獵,是烏拉滿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chǎn)活動。捕魚方式多以各種樣式的網(wǎng)捕為主、魚叉、鉤釣、魚鷹捕魚為輔。冬季則鑿冰捕魚。狩獵方式以圍獵、穴獵為主。</p> <p class="ql-block">烏拉滿族服飾 因地處寒冷的自然環(huán)境和漁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多喜穿"馬蹄袖"式袍褂,俗稱"旗袍"(滿語稱"衣介")。在長期生活中滿族服飾形成特有的款式,旗袍外套多佩有馬褂兒、坎肩、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一種便鞋,叫做"大傻鞋",冬季穿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nèi)絮烏拉草的靴鞋。滿族婦女的"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繡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男子梳辮發(fā),女子梳兩把頭,旗髻等,發(fā)式繁多,風采宜人,俗稱"旗頭"。</p> <p class="ql-block">旗裝華彩</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在初期為鞏固統(tǒng)治地位,強制廣大漢族軍民"剃發(fā)易腹",以滿族長期騎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馬褂、箭袖、旗鞋、剃發(fā)乘撈來取代漢族自古形成的寬袍、大袖、蓄發(fā)、給髻的傳統(tǒng)裝束。這種服飾就成為清代滿族服飾發(fā)展的"藍本",清代滿族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服飾,對中國服飾的發(fā)展和演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堪稱中國服飾百花園中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滿人又稱"旗人",旗人所著之袍便被稱為"旗袍"(滿語為"衣介")。</p><p class="ql-block">清初滿族貴婦的禮服袍常常以團龍團蟒為飾,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fù)的裝飾和配件。便服袍有可單穿的襯衣和罩在外面的髦衣兩種。襯衣圓領(lǐng)右襟,掩襟直身平袖,衣長掩足。袖分有袖和圓袖兩種。筆衣多穿在襯衣外面。左右開衩到腋下,衩頂飾以云頭。旗袍一般沒有領(lǐng)子。貴族女子常圍著一條小圍巾。早期的旗袍袖寬大平直,后來逐漸變窄。</p> <p class="ql-block">馬褂</p><p class="ql-block">馬褂,滿語叫"鄂多赫",是穿在旗袍外的外褂,形制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分。在滿族入關(guān)之前,馬褂儀限八旗士兵騎馬射箭時穿著。清康熙以后,八旗子弟為裝點門面,顯示威武神勇,爭相穿服。乾隆后期傳到民間,百姓紛紛效仿,成為一種便服。這種內(nèi)穿長袍,外著馬褂的風俗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年間。</p> <p class="ql-block">獨特的佩飾</p><p class="ql-block">清代滿族的衣帽及腰間多有佩飾,其中荷包、香囊最為常見。男子還配有解食刀、火鐮、扇套、錢袋、眼鏡盒等。女子除戴頭飾外,還在衣襟處掛幾種小飾件。荷包,滿語稱"法都"。滿族先民在山林狩獵時,腰間常掛一個皮子做成的"囊",里面裝些食物,用皮條將口抽緊,很象荷包。后來"囊"演變成精巧的荷包,通常用綾、羅、綢、緞等面料,以刺繡、納紗、堆綾等方法制成,里面裝有香料、煙草、或小零食。滿族人佩帶荷包比較普遍,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作用。</p> <p class="ql-block">滿族頭飾</p><p class="ql-block">滿族素來重視發(fā)式和頭飾。滿族婦女在頭上插花的習俗,同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入關(guān)以后,滿族上層婦女多用金、銀、珠翠、瑪瑙、珊瑚等鏤花嵌寶,制成珠花簪、壓鬢簪、大扁方長簪。點翠是一種傳統(tǒng)的羽毛制作工藝,它將翠鳥的藍色和紫色羽毛巧妙地粘貼起來,再嵌以珍珠、翡翠裝飾的龍鳳吉祥圖案,色彩鮮艷,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扳指</p><p class="ql-block">扳指是拉弓射箭時套在拇指上的用具。自清乾、嘉以來,由于戰(zhàn)事銳減,扳指的實用性逐漸喪失,而以裝飾為主,精益求精,質(zhì)料十分講究。初有玉、石,后有翡翠、瑪瑙、象牙、金、銀、瓷等、成為純粹的裝飾品。男子以扳指為飾,相習成風。</p> <p class="ql-block">佩刀</p><p class="ql-block">佩刀,是滿族原始遺風的反映。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以游獵為主。佩刀是狩獵生活必需之物,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失去原來意義,成為一種裝飾。</p> <p class="ql-block">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是指流傳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等的長白山區(qū)滿族群眾的一種刺繡技藝,因繡于枕頭兩頭而得名。滿族枕頭頂刺繡題材多樣、色彩艷麗、造型獨特、內(nèi)容吉祥喜慶,有"現(xiàn)代藝術(shù)之母"的美譽,是研究當年婚嫁習俗、色彩習俗、信仰習俗等文化習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 得的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剪刻技術(shù)是滿族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早在沒有紙之前,滿族婦女就開始用各種獸皮、植物葉子為原料進行創(chuàng)作了、隨著紙張使用的普及,滿族的剪紙作品題材十分豐富,主要有民俗生活描述,仕女圖、動植物圖、花邊圖案等。滿族剪紙構(gòu)圖簡潔、樸實夸張、技藝精巧。吉林滿族剪紙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p> <p class="ql-block">吉林烏拉滿族年俗</p><p class="ql-block">吉林是滿族發(fā)祥地,滿族先民肅慎數(shù)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以狩獵、漁獵的方式繁衍生活,并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其中就包括內(nèi)容豐富的滿族過大年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辦置年貨、掃塵、剪窗花、 對聯(lián)、殺年豬 祭灶、做糠燈到正月大年,再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二月二龍?zhí)ь^等各項活動,是展示滿族民俗文化的黃金時間段,內(nèi)容十分豐富:以年夜飯、守夜、拜年為代表的禮儀親情的大年;以清代皇家貢品為主的各類食材和凍餃子、粘豆包等多種餑餑、八大碗等,是滿族的食俗大全、居家美食的盛宴;欲嘎拉哈、踢毽、冰嬉、放爬犁、扭秧歌、講古、鷹獵等活動使娛樂的大年充滿了春的生機和活力;祈福的大年融入到續(xù)譜、換鎖、引龍、笨籬姑姑、廟會及打畫墨、走百病、滾冰等系列活動中,是萬物和諧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東北大醬</p><p class="ql-block">大醬是關(guān)東人共同的記憶,滿族做醬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滿族的祖先靺鞨人就種豆制醬?!度龂荆簳畺|夷傳》中說:"于東夷之城最為平敞,土宜五谷,"適宜大豆的種植?!缎绿茣澈鳌酚涊d了"柵城之豉","柵城",就是當時的東京城龍原府,大致包括今吉林省東部長白山地區(qū)。"豆豉"就是豆類釀造食品,也稱之為招提豆醬。</p> <p class="ql-block">滿族民居</p><p class="ql-block">"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坐在地面上"形象地說出了滿族人的居住特點 這里展示的是三間正房:中間一間稱"外屋",是生火做飯的地方;西屋又稱"上屋",是老人、長輩居住的地方。屋里南、西、北三面有炕,叫做"萬字炕",其中西炕為滿族人家擺放祖宗匣子的地方,不許坐人;東屋是小輩住房。</p> <p class="ql-block">“放山”</p><p class="ql-block">在長白山茫茫林海之中,有一種稀有植物被稱為人參。人參是遠古冰川季遺存下來的古老珍稀植物。它不但稀少,而且有珍貴的價值,自古以來就被北方民族視為珍寶。但如果想得到它,往往需要采參人涉險走入茫茫的原始林,在無邊的林海中去搜索、去采挖,這個艱苦尋覓的過程民間稱為"放山"。</p> <p class="ql-block">東北的冰雪季節(jié)長達數(shù)月,于是乎爬犁成為了北方冬季獨特的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爬犁在東北人的冰雪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爬犁的雛形出現(xiàn)在遠古時期,沿用至今而其基本形態(tài)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它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制作,在冰雪上使用,省力、快速,而且操作方便,牛、馬、鹿、狗、人甚至重力均可作為動力。但由于現(xiàn)代交通工具發(fā)展,爬型已逐漸減少,其傳統(tǒng)制作工藝以近于瀕危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zhèn),是滿族文化底蘊豐厚的地區(qū)。馬拉滿族秧歌已有悠久的歷史,是滿漢文化交融的一種舞蹈。秧歌的基本舞步是,男女走"吉祥步"。有"文舞"和"武舞"兩類。文員主要有 拜壽"、"求婚"場面;武舞主要有巴圖魯出征和狩獵習俗的鷹舞。以嗩吶、大鼓、鈸、烏拉尼瑪琴等樂器伴奏。集"扭、逗、浪、歡"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秧歌的特點,也融進本地區(qū)傳統(tǒng)狩獵習俗和崇文尚武的風韶。既有較高的文化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價值,又蘊藏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愛國主義情操。</p> <p class="ql-block">滿族民間說部,是指由滿族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并傳講的、旨在反映歷史上滿族人民應(yīng)戰(zhàn)生活與情感世的一種長篇教文體敘事文學。說部青語稱"烏勒本" lua - bun ),譯成漢意為"傳"或"傳記"之意。主要分實車庫馬數(shù)本,包衣馬勒本,已圖魯烏勒本、給孫烏春烏勒本等。滿族說部,淵源于歷史更為悠久的民間講傳形式 "講古"。即流傳于滿族各大家族內(nèi)部、講傳本民族的特別是本宗族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滿族講唱說部主要在氏族內(nèi)以口耳相傳,代代繼承。滿族講唱說部風格凝重,氣勢恢弘,包羅氏族部落崛起、登荒古祭、開拓創(chuàng)業(yè)、英雄安傳、民族習創(chuàng)等生產(chǎn)生活知識內(nèi)容,被稱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 。</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滿語稱松阿里烏蘇,盛產(chǎn)珍珠。清朝曾在吉林市設(shè)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令其負責貢土特產(chǎn),吉林地區(qū)江中盛產(chǎn)的珍珠是打牲烏拉朝貢的主要物品。采捕珍珠是一項專門由打牲丁從事的艱苦勞動,一年四季,有多半的時間漂泊在江面上。為打發(fā)難熬的日子,他們模仿采珠勞動,用布包、充氣的豬膀胱等物代替珍珠,形成了一種有攻有防有攻防兼?zhèn)洹⒓ち矣腥さ挠螒蚧顒萤仼伈烧渲?。采珍珠作為一種體育運動由滿族人傳承下來,又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和演變,逐漸成為大眾性的體育競技項目,稱為"珍珠球"。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運動會珍珠球首次亮相,如今,珍珠球已成為全國民運會的比賽項目。2007年,滿族珍珠球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珍珠球是滿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珍珠,滿族稱"尼楚赫",滿族人把珍珠當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滿族先世女真人冒在松花江里采珍珠。滿族人民群眾中還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采珍珠的傳說,藍藏看豐富多彩的以模仿采珍珠生產(chǎn)活動為內(nèi)容的兒童游戲和體育活動。</p> <p class="ql-block">珍珠球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一項群眾運動。競賽時,銀球穿梭,攻守往復(fù),四只河蚌忽張忽合,一對抄網(wǎng)頻頻斬獲,緊張激烈,極具觀賞性。</p> <p class="ql-block">【滿族珍珠球比 規(guī)則】</p><p class="ql-block">.珍珠球場地長28米、寬15米,分為水區(qū)(內(nèi)場區(qū))、哈蚌區(qū)(封鎖區(qū))和威呼區(qū)(得分區(qū))</p><p class="ql-block">水區(qū)(內(nèi)場區(qū))內(nèi)雙方各有4名隊員負責進攻和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傳到任何方向,向抄網(wǎng)內(nèi)投球爭取得分。</p><p class="ql-block">.哈蚌區(qū)(封鎖區(qū))內(nèi)雙方各有2名運動隊,持哈蚌(球拍),用封、擋、夾、按等技術(shù)動作阻擋對方進攻隊員向抄網(wǎng)內(nèi)投球。</p><p class="ql-block">●威呼區(qū)(得分區(qū))內(nèi)雙方各有1名手持抄網(wǎng)的運動員,他們的任務(wù)是用抄網(wǎng)抄(奪)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p><p class="ql-block">每場珍珠球比賽由兩隊參加,每隊上場7名隊員。</p><p class="ql-block">●比賽分為上 個半場,每半場比賽時間為2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競賽采用單循環(huán)賽制,得分多者為勝方。</p> <p class="ql-block">冰猴,又叫陀螺 是滿族一種兒童玩具,而"抽冰猴"是用繩子繞在陀螺上,然后用力一拉,冰猴就在冰面或雪地上旋轉(zhuǎn)起來,接著玩者對它不停地抽打,使它在冰面或雪地上長久地轉(zhuǎn)動。</p> <p class="ql-block">滿族欲嘎拉哈</p><p class="ql-block">女真人屬游牧民族,多飼養(yǎng)豬牛羊后取下背封骨,積攢成堆、以豬、牛、游戲器具,創(chuàng)編了一種游戲﹣﹣數(shù)嘎啦哈"嘎啦哈"滿語稱作" ga cu ha ",多為豬羊等髕骨,成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票稱作"坑兒""背兒" 輪兒""珍兒"。在 法上主要有潑、彈、數(shù)三種,加上一個布口袋,能演變成數(shù)十種乃至上百種的玩法。除了"彈珍兒",還有抓對兒、擲珍兒、搶爆子、大把抓子 趕羊等多種玩法。數(shù)嘎拉哈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是深受人們喜歡的滿族傳統(tǒng)游戲。</p> <p class="ql-block">放鷹習俗曾是我國東北地區(qū)滿族的主要生產(chǎn)活動之一。目前,此項技藝在吉林省仍有流傳,主要見于吉林市昌邑區(qū)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xiāng), 吉林市土城子鄉(xiāng)漁樓村,人稱"鷹屯"為鷹戶主要聚居區(qū)。鷹屯歷史悠久滿族民俗風情濃郁,馴養(yǎng)獵鷹是該地滿族居民長期施用和傳承下來的民間習俗。滿族鷹獵習俗可分為捕鷹、馴鷹、放鷹三個步驟。所需器具大致有:鷹場、鷹網(wǎng)、誘餌、地客子、鷹枰、鷹杵子、鷹尾鈴、鷹絆繩等。</p> <p class="ql-block">烏拉滿族鷹獵習俗</p><p class="ql-block">鷹獵習俗源于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文化,滿族自古有崇鷹習俗,奉鷹神力"鷹首女神"。女真稱號的真正含義其實就是"海東青"(海東青是鷹科馬類矛隼東北亞種的漢語俗稱)。鷹獵習俗由來已久,吉林市民們在長期捕鷹和馴鷹實踐中,繼承了民俗技藝,傳承了古老的漁獵文化。至今這方保持著捕鷹、馴鷹、放鷹、養(yǎng)鷹、架鷹的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鷹獵"習俗注重對鷹的保護。馴鷹人會恪守"捕鷹不殺鷹"的祖訓(xùn),任何傷鷹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 一旦把鷹養(yǎng)大,馴好,經(jīng)過3個 左右的狩獵,一開春,馴鷹人會把鷹放飛,讓它返回大自然。而在此時,往往會出現(xiàn)"人落淚、鷹不飛"的場面。似乎可以印證,在傳統(tǒng)的馴鷹過程中,人和鷹并不乏"和諧"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吉林滿族松花江祭</p><p class="ql-block">世代居住在松花江沿岸的滿族先民 以漁獵為生,逐水而居。他們的漁獵生活常常受到自然現(xiàn)象的干擾和侵害,對自然界懷有恐懼、敬畏和崇拜的心理,因而把水視為神,稱松花江為"天河",世代崇拜。松花江祭江儀式已有上千年歷史。金世宗在大定十五年(1175)祭封長白山之神為"興國靈應(yīng)王"后,認為松花江也是助興王業(yè)的靈水。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加封松花江神為"興國應(yīng)圣公","申命有司,歲時奉祀"。此后,祭祀松花江活動就被延續(xù)下來。清代,清帝東巡吉林望祭長白山神都要同時舉行祭江活動,而在民間,祭江歷史更加久遠。祭江,是感恩之心的表達,也是人和自然的交流與對話。</p> <p class="ql-block">滿族江祭多是在開春季節(jié),稱"打春水",也稱"春江祭"。即在打開江魚時,在江邊備好神案,供上神豬等祭物,點燃捻香,由薩滿敲響神鼓,擺動腰鈴跳神念唱神詞,祭祀江神"烏拉恩都哩"和龍神、魚神、龜神等水中諸神。</p><p class="ql-block">以運輸木材為目的的放排(含航運)和以漁獵生產(chǎn)為目的的祭江活動成為吉林滿族悠久的傳統(tǒng)習俗。</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松花江祭祀,有官察、民祭兩種形式。官祭,除了乾隆皇帝敕建的松花江神廟祭祀外,主要是體現(xiàn)在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江祭上。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在組織漁丁下江捕撈之前都要舉行祭江儀式。他們每到一水域首先要做的就是備好香案,供上"三牲",焚香祈禱,燃放暖炮,禱告神詞,請求江河諸神給予保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