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博爾扎諾去奧蒂塞伊交通十分便利,只需到巴士總站搭乘350路公交車即可。由于吃不準我們買的博爾扎諾卡(3天)是否還有效,我還是到車站窗口確認了一下,不然就要提前買票,因為車上不售票。過去在意大利五漁村和威尼斯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自然日3天與72小時是完全不同的計時方法。車站工作人員在終端查看了一下說"可以用",這么看來博爾扎諾交通卡是以開卡實際時段計時的。</p> <p class="ql-block">奧蒂塞伊(Ortisei)小鎮(zhèn)位于博爾扎諾以南的加爾代納谷中,海拔1236米,雖說這里的住宿費用遠高于博爾扎諾,但是鎮(zhèn)上的三條纜車,對于我們沒車游玩加爾代納山谷卻是最便利的。</p> <p class="ql-block">住所Aquila Dolomite Resedence是我提前半年就在booking上訂下的,因為太搶手了。它位于鎮(zhèn)中心,離巴士站很近,兩臥兩衛(wèi)中間是配套齊全的廚房,我們兩家住起來很方便也寬敞。</p> <p class="ql-block">馬路對面有著鎮(zhèn)上最大的超市,但凡在小鎮(zhèn)街上行走的人,都會抬頭望一望我們這棟陽臺上開滿鮮花的房子。接待人員是一個嚴厲的中年女士,不過所有應(yīng)提供的服務(wù)和信息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我們到的早了,還不能入住,只好放下行李去鎮(zhèn)子上隨意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奧迪塞伊小鎮(zhèn)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很溫馨柔美,不是只有山區(qū)村鎮(zhèn)單一的木制山屋。街道小巷布滿鮮花,房屋色彩十分豐富,戶外運動的品牌店、禮品木雕店、土特產(chǎn)店、餐廳咖啡屋,洋蔥頭的小教堂灑落在小鎮(zhèn)的四方,顯得很有人氣和繁榮,與之前我們?nèi)ミ^的阿爾卑斯山區(qū)的村鎮(zhèn)風(fēng)格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但天氣還是最讓我們操心的事,陰沉沉還下起了小雨,上面的氣溫要比下面低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從房間的陽臺上拍奧蒂塞伊</p> <p class="ql-block">晚飯后,看著雨像是要停,我和先生干脆到"城門"外。一看,原來鎮(zhèn)子不小啊,一條河上架著一座通往塞切達纜車的水泥板橋,后面是白馬酒店-度假的溫泉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拉開窗簾一看,哇,好天沒下雨!我們決定上刀鋒山(Saceda)。刀鋒山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條是從我們小鎮(zhèn)奧蒂塞伊直達,中間需要換乘一次,但屬于無縫銜接;另一種走法就是從山谷中的圣克里斯蒂娜小鎮(zhèn)搭乘7號Col Raiser纜車換6號開放式纜椅(Fermeda-Seceda)到刀鋒山,但是兩個纜車之間需要徒步一段。</p> <p class="ql-block">我們買了游客中心推薦的三天通卡,109歐,持該卡可以無限次地搭乘加爾代納谷18條纜車線中的所有"大纜車",不包括2號、6、10、12、14、17纜椅,售票員稱之為小纜車,而大小纜車全包的三天通卡值135歐。坐了三天纜車后,我多少明白了游客中心的良苦用心,因為我告訴他們,我們沒有計劃去走徒步小徑,只希望以車代步登山-那些纜椅通常是長長徒步線路中登高或下探時所需搭乘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段坐的是常見的四人小倉纜車,路過長長的山坡;</p> <p class="ql-block">第二段的則是一次能裝上30多人的箱型站立式大纜車,從緩坡直直地上升至光禿禿的巖石山頂,往返一次45歐,所以如果一天里要坐一次以上的纜車還是買日票或者是3-7天的通票節(jié)省一點。</p> <p class="ql-block">一出纜車就能看見遠處的刀鋒山,山上寒氣逼人,云霧繚繞。眼前尚有積雪的空地上,人們還是紛紛而上,搶得刀鋒山上的第一拍。</p> <p class="ql-block">從山腳海拔1千多來到這里的海拔2518米,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瑩姐的血壓有所升高,先生更是艱難舉步。我們四人沿著左邊的一條小道慢慢向上,直至高處豎立的耶穌受難十字架。它不是平日山頂上常見的簡易十字架,而是木雕制品,極富藝術(shù)感。都說這地方是拍攝刀鋒山標志照片的最佳機位。</p> <p class="ql-block">石崖邊向外延伸出一條類似魚背脊的泥土窄道,兩側(cè)是深不見底的幽谷,且沒有任何防護裝置。執(zhí)意要拍出大片的人,早已占據(jù)了容不下多少人的土坡上,架起三腳架,就等云開霧散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一時間我都有種沖動想往下走,但高危之感還是將我嚇了回去,老老實實就地拍了幾張刀鋒山就繼續(xù)向海拔3025米的奧德勒山脈/蓋斯勒山脈(Gruppo di Odle/Geisler)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四人中只有我一個人向刀鋒山后面的奧德勒山走了一小段泥濘的土路,看到許多上海的游客都敢走到最頭上的高點擺拍,很佩服!</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刀峰山近在咫尺,一排犬牙交錯、尖聳凹凸起伏的山峰直插云霄。左面是流沙似的白云石巖體,滑向山谷;</p> <p class="ql-block">右面為刀削般的綠色草坡,向圣克里斯蒂娜延伸。</p> <p class="ql-block">借一張大師拍的照片:一明一暗,一柔一剛,合二為一。(我們受限于拍攝位置)</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第二次上刀鋒山找到的最接近大師拍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險峻尖聳的是奧德勒山脈/蓋斯勒山脈,它的正面出現(xiàn)在富內(nèi)斯山谷明信片中,而從刀鋒山這里看到的只是側(cè)面。我們自封三個尖山峰為遠在多洛米蒂東部上鏡率最高的三大峰,合個影,自娛自樂??</p> <p class="ql-block">晴朗的天氣里,坐在長凳上由左向右可以與對面遠處的塞拉山口組(Sellagruppe/Gruppo Sella3151米)打個招呼;還可以搜索到長石山/薩索倫戈(Langkofel/Sasslungo,3181米)以及呈三角形的薩索皮亞特(Plattkofel/Sassopiatto,2956米);玫瑰花園群山(Rosengarten/Catinaccio)與在雷農(nóng)高原上陪伴過我們的斯蓋勒山(Schlern/Sciliar)。</p> <p class="ql-block">可上了兩次刀鋒山,我們都只能是坐在這里望著對面的群山遐想一下…在我看來想要一次全覽這么多的山群,太不現(xiàn)實的了。</p> <p class="ql-block">在決定旅行目的地時,因為一張照片而愛上一個地方的情況屢見不鮮。我們完成了拍看刀鋒山的心愿,接著下午就去完成另一個心愿-休斯高原草甸。</p> <p class="ql-block">纜車依然是從我們的小鎮(zhèn)始發(fā),與上午去刀鋒山的纜車面對面,上下來回31歐,單程20歐。</p> <p class="ql-block">從纜車出來正面偏左的是上午刀鋒山看到的長石山群和薩索皮亞特山,只不過距離近了點而已。</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邊就是2號纜椅(Sole),可以將游客送到下面的休斯草甸散步,那里有牛羊牧場,小湖以及不遠的休斯山和較遠的玫瑰花園群山。單程10歐,來回13,我們的卡不能用。</p> <p class="ql-block">木凳上一字排開地坐滿了游客,大都是想以山為背景來張美照。茵姐他們的照片可謂完美,我倆的就有點欠缺,但都是標志性的??</p> <p class="ql-block">6月的草原十分茂盛,青青的牧草連著山,山又連著天,一派好風(fēng)光,與新疆的景色很相似。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高山草甸,這里沒有具體的景點,是老少皆宜的徒步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雖然這里的徒步線路,起伏不大,難度不高,可我們是"重在觀望,沒有參與"??</p> <p class="ql-block">因為先生身感不適,我倆早早下山了,只留下茵姐他們倆,期望能夠見證阿爾卑斯之光的群山之魅。</p> <p class="ql-block">6月16日一大早陽光普照,我們真幸運又遇上了好天!??想起雷農(nóng)纜車上遇見的一對臺灣夫婦說"他們在奧蒂塞伊的四天,天天下雨,最后一天還下了很大的冰雹"…所以我們趕緊出發(fā)。按先生的話說"家門口的纜車太方便了,天好就上山"!這次乘坐的是鎮(zhèn)子上的第三條纜車雷西薩(Resciesa),往返票是30歐。這纜車很有意思,先要坐上一段自動扶梯,然后通過自動人行輸送道的隧道,出隧道后,沿著路標走才是纜車站,確切地說更像高山小火車。</p> <p class="ql-block">纜車到達的頂峰海拔2093米,一個餐廳占據(jù)了山頂?shù)淖罴盐恢?,繞過其背后便是35號徒步線路的中段:向右走是一條通向山間木屋Brogies,那里應(yīng)該是俯視富內(nèi)斯山谷的好地方;左拐是徒步通向山間小屋雷西埃則(Rifugio Resciesa/Rashetz)的起點。坐纜車上來如果不徒步就失去了任何意義,我們"被動地"參與了這條說是去程只需40分鐘、難度系數(shù)低級的35號徒步線。</p> <p class="ql-block">雖然一開始有些上坡路,有點吃力,但后面的確是一路平坦。走走停停,累了就坐下來歇著,渴了就喝口山泉,</p> <p class="ql-block">有長石山一路的陪伴著,</p> <p class="ql-block">有阿爾卑斯山盛開的各類花花,心情無比愉悅…</p> <p class="ql-block">到了與我們乘坐的纜車同名的山間小屋Resciesa,坡面上開滿了黃色蒲公英,一條光禿禿的小道繼續(xù)向前延伸,看不到盡頭;路的右邊山崖猶如一道石屏障橫切在空地上。</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了徒步休息屋就折回了,而大部分人繼續(xù)向高處的十字架前行,那山頂上排成一行的徒步人猶如是走在天邊…</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我們遇見了各路的徒步人群,有帶孩子的年輕夫婦,有裝備齊全的老年團隊,甚至還遇到了上海過去旅游的一對夫婦,原來今天奧蒂塞伊小鎮(zhèn)上的酒店都有免費向?qū)ьI(lǐng)徒步的活動。我們住的民宿也有組織,只是一開始徒步并不在我們的計劃之內(nèi)。</p> <p class="ql-block">由于對昨天刀鋒山上的天氣有點耿耿于懷,下午我,茵姐還有敏哥決定再次坐纜車上去-有通票在手,可以任性??!我們熟門熟路地走出纜車,直奔最佳取景點,可山上的天真是多變!這次我勇敢地走到了"魚背脊"上,腿發(fā)抖,不敢久站,干脆席地而坐,也沒拍到什么大片??</p> <p class="ql-block">看看人家,帶著寶寶<span style="font-size:18px;">瀟灑自如地</span>坐在山崖邊上,全身心地享受著這美妙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看來她的困惑與我一樣,站在這個位置只能拍得刀鋒山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拍來拍去,老天還是不給面子,于是我們就打道回府。其實后來翻看照片時發(fā)現(xiàn),有霧氣的刀鋒山比全部暴露在陽光之下的更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塞拉山脈與薩索倫戈之間的加爾代納谷,雖然地理位置上靠近博爾扎諾,但這里卻保留了許多旅游開放前的老傳統(tǒng),比如當?shù)刂饕褂玫恼Z言為拉定語(不是拉丁語)。如果說在博爾扎諾會遇見雙語路牌,那么在這里就有可能會是三種語言。對游客來說,最好是記住或是意語或是德語,英語在這里行不通,因為第三種語言是當?shù)氐睦ㄕZ。</p> <p class="ql-block">漂亮而熱鬧的村莊、純樸的鄉(xiāng)村建筑以及眾多的木雕店都是凸顯這種文化的獨特。</p> <p class="ql-block">加爾代納谷中除了我們住的小鎮(zhèn)奧蒂塞伊(Ortisei/ST.Ulrich),還有圣克里斯蒂娜(Santa Cristina/ST.Christina)和塞爾瓦(Selva/Wolkenstein)兩個小鎮(zhèn)。6月17日我們坐上公交471路去離山口最遠的鎮(zhèn)子塞爾瓦。這里有四條大纜車線,公交車均能將游客與纜車站無縫對接,但發(fā)車間隔時間比較長,如果事先沒有做足功課,想一天里將四條線都坐一圈難度還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從游客中心那里我們沒有獲得多少幫助,只能自己對著密密麻麻的公交圖查詢,但還是沒弄明白??最后只好是來車就上,只要方向?qū)托?。在三個小鎮(zhèn)之間循環(huán)的公交車擁擠不堪,這還沒到旺季呢!幸虧遇上了一個臺灣徒步團,熱心地告訴我們該<s>在</s>哪下車搭乘11號纜車(Selva Gardana-Ciampinoi,單程19,來回26歐)。</p> <p class="ql-block">11號纜車只用了12分鐘就將我們送到了海拔2254米的山頭,</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滑雪愛好者的勝地,多條徒步路徑在此交匯,遠端都可以看到塞拉山口(Passo Sella)。</p> <p class="ql-block">稀疏的草叢中排列著橘黃色的沙灘椅,人們可以坐在塞爾瓦的頂端環(huán)視被山谷環(huán)抱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那座我們在刀鋒山,休斯高原和雷西薩徒步木屋每每都能看到的薩索倫戈(3181米)躲在薄霧后面,若隱若現(xiàn),但鏡頭還是捕捉到了它的龐大。</p> <p class="ql-block">我們借著纜車到了冠軍平臺只觀景不徒步,所以很快就下山了。下來后,先生指著空中的纜椅問"那是到哪去的"?找人打聽得知,纜椅站就在不遠處,于是我們就走了過去。</p> <p class="ql-block">亮了亮我們的三天通卡,竟然可以用,暗喜??我問工作人員"纜車到哪里?" "下來后,首先會面對一座大山,然后步行穿過一片低谷就能連接上塞爾瓦的13號纜車(Selva-Dantercepies)。</p> <p class="ql-block">在多洛米蒂山區(qū)我們坐過的多種纜車都是封閉式的,唯獨敞開式的纜椅還未試過。原來這就是15號纜椅啊??(Costabella,單程6歐,來回8歐)今年剛被納入加爾代納夏季卡。</p> <p class="ql-block">頭頂著藍天,看谷中木屋綠地在我們腳下移動,一種全新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我們纜椅下來的地方已經(jīng)是在奧德勒/普埃茲自然公園范圍里了,左邊的木屋表明進入了巴迪亞谷,右邊的估計就是工作人員說的大山吧?</p> <p class="ql-block">當時我們并不知道腳下的低谷就是358路公交途經(jīng)的太陽村,只是那份靜謐和美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看到掛在空中的紅色纜車,晃晃悠悠地走過,我們頓時有了方向-纜車站向前!</p> <p class="ql-block">我們順利地換乘上了13號??,來到了2298米高的Dantercepies,這片區(qū)域人們可以以多種花樣玩轉(zhuǎn)多洛米蒂。</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被我稱之為"月球的景觀",官方大名是丹特塞皮斯長廊(Dantercepies Mountain Lounge)。</p> <p class="ql-block">茵姐勇敢地踏上了"月球";先生走累了就一屁股坐在這片荒蕪的"碎球渣"上;</p> <p class="ql-block">我和敏哥向深向遠探索,向下面看是加爾代納谷中著名的山地自行車道,</p> <p class="ql-block">向上仰望,只見三位攀巖女子坐在那里談笑風(fēng)生,而大山側(cè)面還有5-6人繼續(xù)向上攀登??吹巾敹擞袀€小黑點,用鏡頭拉到最大,原來是站立著一位攀巖人啊!真是無所畏懼,佩服!</p> <p class="ql-block">因為心里還惦記著轉(zhuǎn)場去圣克里斯蒂娜的7號纜車,所以我們在長石山最佳拍攝點留影后就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纜車下來后,我們打算乘358路公交去夾在奧蒂塞伊和塞爾瓦之間的圣克里斯蒂娜,然而這車從上午10:41發(fā)完后,中間竟然要間隔4個小時才有車??先生請邊上餐廳的人幫忙叫了出租車。在意北的山區(qū)里如需打車,一般都是照著指路牌上的電話撥號就可以。我們雖有歐洲電話的SIM卡,但要準確地說出地名很難,請人幫打是最簡單的辦法。來了輛奔馳商務(wù)車,10多分鐘的路,要了20歐,最主要是將時間省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這趟纜車(S.Cristina-Col Raiser,單程20,來回30歐)是帶我們進入普埃茲-奧德勒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Puez-Odle)的南緣。</p> <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78年的普埃茲公園,其地理位置介于加爾代納谷和巴迪亞谷之間,是多洛米蒂入選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九座山組之一。占地面積達10722公頃,覆蓋巴迪亞、科爾瓦拉、富內(nèi)斯和奧蒂塞伊。</p> <p class="ql-block">滿山的野花散落在青蔥綠草之中,一走出纜車,即刻就被形狀各異的山脈和滿眼的綠植所俘虜。</p> <p class="ql-block">我們哪也不想去了,就在這里撒歡拍照。在觀景平臺點上一份該地區(qū)的名點心-蘋果派,來上一盤純天然的素菜色拉和蘑菇湯…吃啥在此已不重要,滿足的是在這超凡壯麗的大自然中有我們。</p> <p class="ql-block">作為公園的最高峰里加斯(Sass Rigais)高3025米,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巖石山、松石山;有雪山、有綠山,我們似乎是在四面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里,但卻又高出周圍群山的山腳,懸浮在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由南向北成帶狀的山體,張牙舞爪,野性十足。</p> <p class="ql-block">"上帝將阿爾卑斯山脈最美的風(fēng)景給了意大利;而意大利又將最美的阿爾卑斯山脈留給了多洛米蒂"-此話說的太確切了!</p> <p class="ql-block">多洛米蒂是一個概念很大的區(qū)域,我們只是到了其中最為柔美的加爾代納谷。車子在這里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這里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雙腳去丈量去探險,當然山區(qū)里的纜車是萬萬不可缺席的。</p> <p class="ql-block">在六月的中旬,一個旺季即將開啟的時候我們進入了這片美麗又充滿新奇的多洛米蒂。在博爾扎諾玩了三天,又在奧蒂塞伊住了四天,天天遇上好天,照時髦人的說法,真是好人品爆滿??</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了一天的纜車游,我們還是選擇了步行到鎮(zhèn)子上搭乘公交車回奧蒂塞伊。在多洛米蒂我們是實實在在的老年休閑,沒有能力和體力去完成特種兵的徒步。</p> <p class="ql-block">圣克里斯蒂娜小鎮(zhèn)沒去逛,回程車上拍了張鎮(zhèn)子的照片,是不是也挺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延綿上千公里,穿越了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唯獨在意大利這一段,多洛米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山峰形態(tài)是如此的</span>奇特,百看不厭,這里所有的一切都很不意大利,值得再來。</p><p class="ql-block">回到奧蒂塞伊的當晚我們在陽臺上貌似看到了阿爾卑斯之光??</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9日我們結(jié)束了在多洛米蒂令人難忘的4天,離開奧蒂塞伊前往這次旅游的最后一站維羅納Verona。奧蒂塞伊-維羅納的交通是350公交到博爾扎諾再轉(zhuǎn)乘火車,公交車記得我們還是刷的三天通票,而博爾扎諾去維羅納的火車是15歐/人。</p> <p class="ql-block">此程中就屬維羅納的酒店訂的有點尷尬,雖然離火車新站不太遠,但周邊什么也沒有,離老城卻有較遠的距離,連個超市和吃飯的地方都沒有,真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從我們的酒店Ark去老城,首先要走將近20分鐘的路才能到古羅馬時期維羅納城門之一的保利(Palio)門。</p> <p class="ql-block">城門之間有城墻相連,圍在里面的城區(qū)所保留下來的建筑和街區(qū)道路的布局-古風(fēng)依舊。</p> <p class="ql-block">整個老城中心,有羅馬式教堂、有威尼斯哥特式窗戶的皇家建筑,還有更多的石門,它們都在提醒人們這座城市的羅馬起源。</p> <p class="ql-block">一到維羅納,就遇上悶熱高溫,已經(jīng)被山區(qū)里涼爽的天氣嬌慣了的我們,都無太大的動力出門了。但我們在維羅納的時間很短,所以下午先生和我,還有茵姐一同去老城轉(zhuǎn)了轉(zhuǎn)。我們首先游覽了卡斯特維奇奧城堡以及橫跨在阿迪杰河上的紅磚鋸齒橋。</p> <p class="ql-block">美麗的斯卡利格羅橋(Ponte Scaligero),是一座十四世紀的橋梁,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從意大利北部撤退到奧地利的德國軍隊所炸毀,直至1951年才得以修復(fù)。</p> <p class="ql-block">城堡邊上的是一世紀的加維凱旋門(Arco dei Gavi)。</p> <p class="ql-block">逗留維羅納,會有兩個必到的廣場,一是擺滿了貨攤的厄布廣場(Piazza Erbe),也稱香草廣場,古羅馬老廣場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其四周環(huán)繞著非常美麗的古老建筑,馬菲宮(Palazzo Maffei)前有座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圣馬可飛獅,廣場中間的"維羅納的愛人"噴泉建于十四世紀。餐廳咖啡廳云集,人群嘈雜,茵姐戲稱"到了意大利的義烏小商品市場",許多攤位都是中國人的。</p> <p class="ql-block">穿過懸掛著鯨魚肋骨的海岸拱門(Arco della Costa)就來到了中央矗立著但丁雕像的另一個小廣場-領(lǐng)主廣場。這里的氛圍與香草廣場截然不同-安靜安詳。廣場不大,但臻品不少。左側(cè)是菲拉?喬孔多長廊(Loggia di Fra Giocondo)。</p> <p class="ql-block">但丁是意大利作家、詩人和哲學(xué)家,在被佛羅倫薩驅(qū)逐后,在維羅納度過了七年,于1321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蘭貝爾鐘塔(Torre dei Lamberti)真很特別,是十二世紀老市政廳中僅存的一座塔樓。要放在平常我一定會上去俯瞰維羅納市景的,但旅行在外已久,審美疲勞了。</p> <p class="ql-block">還有通往拉吉奧內(nèi)宮的紅色大理石樓梯,我們也pass了,再往前走就是圣瑪利亞安緹卡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面有一塊被鐵藝欄圍起來的地方,隔著欄桿可以看到精美的哥特風(fēng)格的拱廊,很<span style="font-size:18px;">容易讓游客誤解為是啥藝術(shù)品,</span>實際上這里是中世紀維羅納領(lǐng)主斯卡拉家族的紀念墳?zāi)?。也是第一次看到石棺不落地,而是高高地舉起,有點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6月20日,先生又是因為感覺疲勞,留在賓館休息,我和茵姐敏哥去老城游看維羅納的競技場(Arena di Verona)。這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圓形劇場之一,是維羅納作為羅馬重要城市時的幾處古跡之一。我和先生已看過多地類似的競技場,感覺還是羅馬斗獸場更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漫無目標的我在夏季戲劇宣傳單前停下來,正想離開時,扭頭卻看到"剪刀手"在我背著的小包上。抬頭看,身后一身名牌休閑服的男子背著雙肩包緊跟著我…我用眼神試問,你這是要干嘛?人家趕緊收回手,一副偌無其事的樣子轉(zhuǎn)身就走了!真是沒想到,在這么空曠的地方又不是擠滿人的地鐵,竟然還是被盯上了,只怪我當時沒將拉鏈拉上,手機護照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就去維羅納人人都要去的景點-朱麗葉陽臺。按照導(dǎo)航從布拉廣場(Piazza Bra)穿過小巷子,到路口一看,這不就在昨天來過的香草廣場邊上嘛??略顯隱蔽的巷子深處擠滿了游客-朱麗葉的"家"到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庭院、陽臺和雕像。因為莎翁,因為市政府的費盡心機,所有來到這里的人都興奮無比,排著隊地要去與雕像朱麗葉合影,并且堅信觸摸她的胸部就會找到愛情??最新的消息:參觀朱麗葉之家及在陽臺上拍照,門票已漲到12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只選擇了在院子里湊個熱鬧…這里也是扒手出鏡率很高的地方!有報道說每年有430萬的游客到此一游,今天又多了我們四位。</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走到維羅納的主座教堂前,外觀看上去是一組宏偉的建筑群,那座從維羅納許多地方都能看到的教堂鐘樓始建于1579年,直到1925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圣安娜斯塔西婭教堂,樸素的紅磚外墻讓人看不出內(nèi)部的華麗。工作人員十分友善地讓出一片視野,游客可張望到一點內(nèi)部的紅色大理石柱子以及美麗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拍到入口處不遠的駝背人支撐起重重的圣水盤,當時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后來看網(wǎng)上說:在意大利民間傳說中,駝背被認為是一個善良的靈魂,是謙遜和艱辛的化身:觸摸駝背人的背被認為會帶來好運。(這里需要我們意語班的同學(xué)給予確認??)</p> <p class="ql-block">維羅納有參觀四大教堂的套票,(Complesso del Duomo;Santa Anastasia;San Fermo;San Zeno)只收8歐,在我看來是性價比很高的組合。下午與先生一起走馬觀花地拍看了三處,只剩圣澤諾San Zeno沒去,雖在我們酒店的方向,但還是太遠了。</p> <p class="ql-block">圣菲莫教堂外觀</p> <p class="ql-block">獅子門(Porta Leoni)是一座古羅馬城門,現(xiàn)在只殘存這一塊墻壁。</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雖離中心城區(qū)有點距離,但離彼得拉橋(Ponte Pietra)很近。這座跨越在阿迪杰河上的人行橋是維羅納最古老的橋梁,由羅馬人在公元前一世紀用石頭建造而成。二戰(zhàn)期間,德國人在撤退時炸毀了原來五個石孔中的四個,1957意大利人用從河中打撈起來的原始材料給予重建。</p> <p class="ql-block">五個寬度不等的橋拱 最靠對岸的兩個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城市一側(cè)的第一個可以追溯到斯卡拉時代(13至14世紀),另外兩個中央橋拱是在16-18世紀威尼斯人統(tǒng)治期間建造的,其特有的洞是為了減少洪水的推力。(引自導(dǎo)覽手冊)</p> <p class="ql-block">橋的位置可以讓我們很好地觀賞河兩邊的景色和建筑。對岸的羅馬劇院以及圣彼得羅城堡可以坐纜車上去,看S型的阿迪杰河穿城而過…我們只是找了幾個機位拍拍照就撤了。</p> <p class="ql-block">維羅納之行的結(jié)尾我和先生又回到了早晨和茵姐敏哥已來過的布拉廣場(Piazza Bra),其名字源于德語單詞"breit",指的就是城門前的大廣場,用當下流行詞"客廳"來形容它也不為過。除了廣場上的大競技場和古老的市政城墻,還有為紀念第一位意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的雕像,有新古典風(fēng)格的巴比耶里宮,有花園和阿爾卑斯噴泉…</p> <p class="ql-block">我們選了廣場上的一家餐廳,要了室外的位置,點了海鮮面和意大利肉末千層餅及啤酒,美美地吃著喝著,欣賞著精心扮裝的男女從我們身邊走過,趕赴"阿依達"的歌劇盛宴。</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1日是我們在外旅行50天的最后一天。今天我們坐火車前往米蘭,然后搭乘大巴去米蘭馬爾彭薩機場回國;而茵姐他倆則是火車去羅馬,在那里他們還將跟團繼續(xù)意大利的旅行。6月22日下午4點多飛機落地浦東機場,整整50天的荷比盧意之行圓滿結(jié)束。此行中我們到了許許多多沒有去過的地方,看到了許許多多沒有見過的東西,海量的觀感和印象,難得難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