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威海劉公島:甲午國殤的最直接見證者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公島,位于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zhàn)艦”之稱。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諸多海上戰(zhàn)事發(fā)生于此,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p> 劉公島概況及歷史沿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島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島與渤海及山東半島的位置關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島在威海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公島位于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橫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威海商港碼頭2.1海里;因其地處黃海北端,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共扼渤海咽喉。全島近似三角形,島東西長4.08公里,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平均寬度0.77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劉公島屬大陸島,島上峰巒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峰旗頂山,呈東西走向,余脈綿延迄海,海拔153.5米,為島上最高點。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島岸線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蝕特征明顯,多海蝕崖。東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亂石灘。南岸平直,多沙灘。沿岸有黃花灣、荷花灣、騾子圈、麻井子、貝草嘴、黑魚嘴、東泓等岬灣。島周圍有小島拱衛(wèi)。東北面有黑魚嶼;西面有黃島,與劉公島相聯(lián); 東面有小泓島、大泓島,合稱東泓;劉公島以南2公里處有日島,因遠望似衣漂浮水面故原稱衣島,清初以其位于東海日出的方向,改名日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灣全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公島歷史悠久,據(jù)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人在島上繁衍生息。劉公島在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名稱。漢時稱“劉氏別業(yè)”,元代稱劉島、劉家島,明中后期一度稱劉島山。明隆慶六年,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詔令中始正式出現(xiàn)劉公島這一名稱,沿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劉公島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民間傳說劉公、劉母樂善好施,經常救助遇難船民,船民為感念搭救之恩,在島上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內塑劉公、劉母像,后稱劉公廟,故稱劉公島。另一說是東漢末年,劉氏皇族一支因不堪曹魏政權迫害,避難遷至島上定居,后稱劉公島。還有一說認為劉氏指的就是漢代石落村之劉姓,入島定居而得名,前面提到的漢時稱“劉氏別業(yè)”即采用的這一說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遠眺劉公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的威海悅海燈塔(景觀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萬歷末年,于島上高峰設墩臺,派兵戍守。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wèi),屯兵駐守,劉公島及威海衛(wèi)港自此便成為海防重地。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劉公島成為其重要基地。甲午戰(zhàn)敗后,劉公島被日軍強占達3年之久。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7月英國強租威海衛(wèi),劉公島成為其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避暑療養(yǎng)之地。1930年收回威海衛(wèi)后,英國政府續(xù)租劉公島10年,至1940年11月1日英軍撤離。1933年,國民黨海軍第三艦隊進駐威海衛(wèi),司令部設在劉公島,海軍教導隊第一大隊也駐在劉公島。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至1938年3月,日軍第二次占領劉公島,在島上設華北要港司令部,駐汪偽海軍。1945年威海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劉公島。1947年10月6日,國民黨軍進犯威海,占領劉公島,至1948年12月18日撤逃青島,人民解放軍再次進駐。新中國成立后,劉公島作為軍事禁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軍駐守。1985年4月1日,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獲“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稱號;2010年獲“全國紅色旅游景區(qū)”等稱號并晉升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21年12月17日,被山東省民政廳認定為省級地名文化遺產。</p> 甲午戰(zhàn)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比深重的災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明治時期擴張地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的擴張政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爭背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后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為了擴大市場、掠奪資源和擴張經濟,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其中特別是把進攻朝鮮作為實現(xiàn)這一政策的跳板。為此,日本在軍事上進行了長期準備。1890年(光緒十六年),日本發(fā)生經濟危機,國內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為擺脫困境,日本統(tǒng)治集團決計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于是便進一步加速了戰(zhàn)爭準備的步伐。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縱容或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爭要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爭海上戰(zhàn)役爆發(fā)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午戰(zhàn)爭(1894年7月-1895年4月)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因戰(zhàn)爭開始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政府對侵略中國和朝鮮蓄謀已久,乘機也派兵到朝鮮,并以此為借口調兵搶占仁川至漢城一帶戰(zhàn)略要地。7月23日,日軍悍然攻占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唆使其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刂瞥r政府后,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zhàn),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號,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被擊沉,和“高升”號伴航的運輸艦“操江”號被日軍俘獲,是為“高升號事件”。經過此次海戰(zhàn),日本海軍取得朝鮮海面的制海權。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成歡驛的清軍,發(fā)生激戰(zhàn),清軍不支,退向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爭主要時間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壤戰(zhàn)斗經過要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海海戰(zhàn)中日海軍巡航路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旅順基地布防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軍攻陷旅順并制造大屠殺慘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午戰(zhàn)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此階段戰(zhàn)爭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zhàn)主要是平壤戰(zhàn)役,海戰(zhàn)主要是黃海海戰(zhàn)。平壤之戰(zhàn)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guī)模作戰(zhàn)。清軍在平壤集結了約1.5萬人,而日軍則約有1.6萬人。清軍雖占據(jù)了堅固的防御陣地,但由于指揮不力和缺乏協(xié)調,在日軍猛烈的進攻下潰敗,9月15日經過一整天激戰(zhàn),平壤失守,清軍6天中狂奔500里,于21日渡鴨綠江回國,不久日軍占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zhàn)發(fā)生在9月17日,是甲午戰(zhàn)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zhàn)役規(guī)模的海戰(zhàn)(亦稱中日甲午海戰(zhàn)、大東溝海戰(zhàn))。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zhàn)艦,海軍提督丁汝昌重傷、鄧世昌等600多名官兵陣亡;日本海軍多艘戰(zhàn)艦重創(chuàng),但未沉一艦。北洋水師自此退入威海衛(wèi),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海軍之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階段(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此階段戰(zhàn)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zhàn)和金旅之戰(zhàn)。鴨綠江江防之戰(zhàn)是甲午戰(zhàn)爭期間日軍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次戰(zhàn)役。10月24日,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架起浮橋,25日占領虎山,26日占領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金旅之戰(zhàn)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zhàn)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zhàn)。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后路上的花園口登陸。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qū))。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fā)起總攻,次日,旅順陷于日軍手中。日軍攻陷旅順后,即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xù)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清軍俘虜,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余人。旅順口失陷后,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jù)地,從此渤海門戶洞開,直接威脅到津京要害,戰(zhàn)局更是急轉直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階段(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此階段戰(zhàn)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zhàn)場進行,有威海衛(wèi)之戰(zhàn)和遼東之戰(zhàn)。威海衛(wèi)之戰(zhàn)是保衛(wèi)北洋海軍根據(jù)地的防御戰(zhàn),此戰(zhàn)中威海衛(wèi)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待后面一部分詳細介紹)。遼東之戰(zhàn)持續(xù)的時間很長。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后,連占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后四次發(fā)動收復海城之戰(zhàn),由于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2月28日,日軍趁勝追擊,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占牛莊,7日不戰(zhàn)而取營口,9日攻陷田莊臺。僅十天時間,清朝百余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馬關春帆樓談判(寫實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軍攻臺澎作戰(zhàn)過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巨痛,國恥民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旅順失守后,清廷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月14日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由于軍事上的勝利,日本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全權不足”,將清政府的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日本雖然在戰(zhàn)場上連戰(zhàn)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負擔,自1894年底以來,日本不少地方都爆發(fā)了農民暴動,社會動蕩不安。尤其是在手握眾多豐厚談判籌碼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鴻章充當全權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 “議和”條件,否則無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為求得停戰(zhàn),決心不惜任何代價,于1895年3月,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日方代表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繼續(xù)進行威脅和訛詐,并在談判伊始就攻占了澎湖列島。4月1日和10日,日方先后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及最后修正案,李鴻章乞求降低條件均遭拒。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并于5月8日晚在位于煙臺海岸街的順德飯店(也即海濱飯店)換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屈辱的《馬關條約》(部分條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帝國主義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列強在華租借地一覽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馬關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共11款,并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沙俄和法、德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后增加三千萬兩所謂的“贖遼費”)。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zhàn)爭是一次沉痛的挫折,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從“天朝大國”淪為“東亞病夫”;繼之又遭到列強瘋狂刮分,使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p> 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北洋水師“最后的悲情一戰(zhàn)”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前北洋海軍艦船實力一覽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衛(wèi)基地布防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衛(wèi)基地海陸炮臺及配炮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成立于1888年,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guī)模最大的一支(另外三支分別是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后由于種種原因逐漸落后于日本。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于山東威海衛(wèi)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北洋水師有旅順和威海衛(wèi)兩個基地,旅順是北洋水師的維護、修理基地,威海衛(wèi)是北洋水師的永久駐泊地。威海衛(wèi)基地自1887年開始興建,至1890年共建成北幫(威海北岸)炮臺3座,南幫(南岸)炮臺3座,劉公島炮臺6座(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后、黃島),日島炮臺1座。1891年又在威海衛(wèi)后路修建陸路炮臺4座,整個威海衛(wèi)炮臺群,共配置大小炮位167門。同時,在劉公島上建有北洋海軍提督署(即海軍公所)、威海水師學堂、屯煤所、魚雷修理廠、機器局、工程局、石碼頭和鐵碼頭(包括碼頭管理房)、麻井子船塢等軍事設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形勢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天嶺炮臺在威海灣南幫炮臺群的位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一部分已經提到過,威海衛(wèi)之戰(zhàn)是保衛(wèi)北洋海軍根據(jù)地的防御戰(zhàn),自日軍登陸榮成灣并在榮成縣城集結,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月25日分兩路向威海衛(wèi)進犯,到2月17日劉公島淪陷,歷時近一個月。日軍在占據(jù)遼東半島大部、控制黃海制海權后,組成山東作戰(zhàn)軍,準備進攻依然保留在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殘余勢力。日軍聯(lián)合艦隊共配備有軍艦25艘、魚雷艇16艘。 1月 20日拂曉前,日軍三艘先遣軍艦抵達榮成灣畔的龍須島一帶,上午很快就控制了成山頭,下午便占領了榮成縣城。之后,1月21日、22日和23日,日軍34600人、3800匹戰(zhàn)馬,分三批“盡皆上陸”。1月25日,日軍沿芝罘大道方向向威海挺進,沿途僅遇到微弱抵抗。1月30日,日軍對威海的南幫炮臺發(fā)起了總攻。不到一天的時間,南幫的陸路炮臺和海岸炮臺陸續(xù)失守,守軍全部戰(zhàn)死。其中的陸路摩天嶺炮臺被日軍占領后,用俘獲的大炮調頭轟擊我方陣地,形成“炮資敵,我殺我”的慘劇。日軍占領威海衛(wèi)南幫之后,本想從海邊大道直搗威海衛(wèi)城,但受北洋艦隊的炮火封鎖,繞道西路進攻威海衛(wèi)。中國守軍在極為有利的情況下,又主動撤退,威海衛(wèi)城內已無清軍。2月2日,日軍占領威海衛(wèi)。在威海衛(wèi)東北方向的北幫炮臺,由于守將御兵無方,防守兵士幾乎逃散殆盡,只剩少部分官兵誓死不離陣地,后被強行撤到劉公島。北幫炮臺被北洋水師派兵全部自行炸毀,繼威海衛(wèi)之后北幫炮臺隨即被日軍占領。至此,威海衛(wèi)、南北炮臺皆落入日軍之手,只剩下孤守在劉公島內的北洋水師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島炮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遠”艦最后的航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軍占領了威海衛(wèi)城和南北兩幫炮臺后,周圍陸地上的清軍已經全部掃清,便以海軍艦艇部隊為主,在陸軍部隊的配合下,對劉公島及港內的北洋艦隊發(fā)起了全面的進攻。自1月30日至2月11日,北洋水師和劉公島各炮臺浴血奮戰(zhàn),擊退了日軍八次海陸狂攻。日島炮臺、東泓炮臺和南嘴炮臺受敵最烈,守軍前仆后繼,炮位上血肉模糊。率兵防守日島炮臺的“康濟”艦管帶薩鎮(zhèn)兵身先士卒,頑強抵抗,戰(zhàn)至2月7日炮臺中彈被毀,才奉命撤回劉公島;當天,魚雷艇隊出逃,“靖遠”艦被擊沉,劉公島形勢更趨惡化。2月5日,日軍魚雷艇進港偷襲,“定遠”艦尾部被擊中,艦體受到嚴重破壞,被迫駛到劉公島南岸海灘處擱淺,利用艦炮增強威海衛(wèi)南口的防御力量;次日,“來遠”艦被日艇發(fā)射魚雷擊中,艦內30余人全部遇難;同日,練船“威遠”號和差船“定筏”號也中雷沉沒;9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下令炸毀“定遠”艦以免資敵;10日,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悲憤飲彈自殺。11日,傳來援軍不至的消息,劉公島彈盡援絕,部分兵痞逼迫丁汝昌降敵。丁汝昌見敗局已無可挽回,寧死不降,于12日凌晨吞服鴉片自殺、以身殉國;護軍統(tǒng)領總兵張文宣、署理“鎮(zhèn)遠”艦管帶楊用霖相繼自殺殉國。海軍水陸營務處道員牛昶昞假借丁汝昌名義起草投降書,并于14日代表劉公島守軍與日軍簽訂了《威海降約》。2月17日,日軍登陸劉公島,威海衛(wèi)基地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洋海軍甲午殉國將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公島清軍被俘人數(shù)及北洋海軍被俘軍艦情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子之歌·威海衛(w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午戰(zhàn)爭北洋海軍共殉難將士約1405人,大部分的姓名至今無從查證,其中包括威海保衛(wèi)戰(zhàn)中參加反攻炮臺而戰(zhàn)死的300余名水兵和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中,清軍共5137人被俘(包括北洋海軍3097人、陸軍2040人);軍港內的10艘北洋艦隊軍艦,鎮(zhèn)遠、濟遠、平遠、廣丙、鎮(zhèn)東、鎮(zhèn)西、鎮(zhèn)南、鎮(zhèn)北、鎮(zhèn)中、鎮(zhèn)邊全部被降下了清朝的黃龍旗、換上了日本國旗。只有訓練艦“康濟”艦還掛著黃龍旗,于2月17日下午4點,搭載丁汝昌、戴宗騫、劉步蟾等人的靈柩返回煙臺。《馬關條約》簽訂后,除割讓臺灣、澎湖外,威海衛(wèi)被日軍占領達三年之久;隨后又被英國強租32年,1930年收回威海衛(wèi)后,英國政府又續(xù)租劉公島10年,至1940年11月1日英軍撤離。著名詩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衛(wèi)》曾傾訴道:“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老的海,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母親!我要回來,母親!”</p> 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甲午戰(zhàn)爭史的重要見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午戰(zhàn)爭博物館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國殤·1894—1895甲午戰(zhàn)爭史實展》序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陳列館內展出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館陳列館于2008年建成開放,建筑面積7622平方米。該館以《國殤·1894—1895甲午戰(zhàn)爭史實展》為基本陳列,整個展館分為“序廳”、“甲午戰(zhàn)前的中國和日本”、“甲午戰(zhàn)爭”、“深淵與抗爭”、“尾廳”五個部分進行展示,陳展面積4500多平方米,展出歷史照片500余幅、珍貴文物300多件,輔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畫、雕塑等藝術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甲午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百年風云一閃而過,多少往事都隨那莽莽滄海滾滾東流去,但這里記載的甲午國殤的奇恥大辱,卻是刻在中國人心頭的一道百年未愈的剜心之痛。反思歷史以展望未來,唯有國家強大,才能實現(xiàn)最終的統(tǒng)一與永久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軍公所(水師衙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丁汝昌寓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軍公所,又稱水師衙門,清代北洋海軍提督辦公的官署,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正規(guī)化海軍的指揮機構。建成于1891年(光緒十七年),位于劉公島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海軍公所”為李鴻章親自題寫。海軍公所總體布置為三進院落,第一進的主體建筑為“禮儀廳”,用于接待官員。第二進主體建筑為“議事廳”,是北洋海軍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1894年8月8日在此廳召開了北洋海軍出洋巡擊日艦、保衛(wèi)海疆的軍事會議,制定了海戰(zhàn)作戰(zhàn)計劃。第三進營房和兩側廂房供議事官員、執(zhí)勤官兵休息和儲藏軍需品。營院的東南角為“演武廳”,供研討戰(zhàn)法和演練武藝。各進院落的營房均由東、西兩道木柱長廊相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為了在旱季或戰(zhàn)時保障供應淡水,海軍公所在第二進院落內建有地下儲水池,承接和儲備院內的雨、雪水。水池中構筑了兩層橋券式跌槽過濾設備,可以對淡水作簡單處理,在地面上留有4個提水口供人員取水。大門前左右角樓為鳴金、奏樂和瞭望處,東西兩側是轅門。整個建筑飛檐畫棟,雄偉壯觀。提督衙門外西南200米處是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寓所,該建筑為磚石結構,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組成,占地約15000平方米。西院為內寓,東院為侍從住房,中院為丁汝昌辦公會客的地方,現(xiàn)辟為“丁汝昌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水師學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海水師學堂(門外廣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威海水師學堂,位于丁汝昌寓所西150米處。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北洋大臣李鴻章之命,在劉公島西端擇購民地,興建水師學堂,1889年(光緒十五年)開工,次年建成,共花費購地銀、工料銀合計近萬兩,建筑房屋63間,占地18000平方米。建成后當年除招收36名正式學員外,還招收10名自費生。1890年(光緒十六年)6月3日,威海水師學堂開始授課。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時,學堂第一屆學生畢業(yè),派登各艦參戰(zhàn)。次年2月劉公島失陷,學堂許多建筑毀于戰(zhàn)火,學堂停辦,這46名學生成為威海水師學堂第一屆也是唯一的一屆畢業(yè)生。該學堂是清末繼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陸師學堂之后的第4所海軍學堂,因校址在劉公島上,故又稱“劉公島水師學堂”,是我國目前唯一一處有跡可尋的近代水師學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泓炮臺上的“克虜伯”大炮(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泓炮臺展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旗頂山炮臺安裝的“克虜伯”平射炮(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公島上有清代炮臺6座,分別位于公所后、黃島、東泓、南嘴、旗頂山、迎門洞,與南北兩岸炮臺遙相呼應。除炮臺外,還建有與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彈藥庫等,并相互貫通。其中:東泓炮臺位于劉公島最東端,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1890年(光緒十六年)建成。炮臺由地上炮位工事和地下掩體兩部分組成。地上炮臺設有240毫米口徑和120毫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75毫米口徑行營炮6門、速射炮4門,共計14門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徑大炮,為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制造、炮身長840厘米、有效射程達6000米、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全周射擊,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后膛來復線式大炮。炮臺火力可覆蓋劉公島東海面與南北兩???,并與日島及威海灣南幫炮臺形成交叉火力,共同封鎖威海灣南口。地下掩體依勢掘崖筑兵舍20間,可駐軍500人。還設有火藥庫及彈藥庫、兵舍、炮臺,兵舍、彈藥庫有坑道相互貫通??拥罏槭Y構,拱券穹頂,全長430米。士兵經坑道可直達炮臺。彈藥庫與炮臺之間有運輸彈藥的專用通道,彈藥可直接提升到炮位。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中,東泓炮臺發(fā)揮其優(yōu)勢,協(xié)同日島、南幫炮臺,重創(chuàng)日艦多艘。甲午戰(zhàn)爭劉公島陷落后,東泓炮臺大炮被日軍掠走,目前安放在原炮位的是按照原炮1:1的比例設計、復制的一門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地下坑道、兵舍及周邊環(huán)境,按照原始風貌進行全面清理修復,基本恢復了東泓炮臺當年規(guī)模和風貌。東泓炮臺展館為修復利用東泓炮臺陳設布展,于2019年6月12日全面落成并向游客免費開放,推出有《北洋海軍威海衛(wèi)基地防務掠影》主題展覽,通過遺址復原和圖文形式系統(tǒng)展示北洋海軍威海衛(wèi)基地的建設背景、過程、設防及歷史事件。旗頂山炮臺則位于劉公島最高點旗頂山上,始建于1890年,設口徑240毫米平射炮4門,速射炮3門,行營炮2門。地下通道全長260多米,通往各炮位。兵舍、彈藥庫與地道連為一體,炮兵可以從四個進出口直接進入炮位。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中,充分發(fā)揮了該炮臺的有利位置,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現(xiàn)炮臺尚存,地道完好,東西炮位復制安裝了240毫米口徑德國克虜伯大炮2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遠”號紀念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遠”艦主要參數(sh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遠”艦歸國航跡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遠”號戰(zhàn)列艦,是清政府時北洋艦隊主力艦之一,委托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制造的鐵甲艦。1885年(光緒十一年)7月3日,“定遠”、“鎮(zhèn)遠”姊妹艦起航回國,出北海過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地中海,通過剛通航不久的蘇伊士運河,橫跨印度洋駛往南海,11月8日,北洋水師統(tǒng)領丁汝昌會同津海關道周馥,在大沽港接收“定遠”級姊妹二艦,隨著嶄新的黃底青龍旗徐徐升起,中國向世界宣告擁有了自己的一流鐵甲艦。歷史上“定遠”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見證了中國海洋史上一段輝煌的往事,沉沒125年后“定遠”艦的部分殘骸也終于被打撈出水。2005年4月,定遠號紀念艦根據(jù)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歷史資料、按照1:1的比例復制出來,作為全亞洲第一艘完整復制的清代軍艦,“定遠”號紀念艦全長94.5米,寬18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與紀念艦上模型標示稍有區(qū)別),外觀與歷史原艦相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79號潛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79號潛艇魚雷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麻井子船塢位于劉公島西部南岸,在黃島炮臺與水師學堂之間。該船塢建于1887年(光緒十三年),占地8萬多平方米,專門用來停泊和維修小型艦船。船塢的泊船塢池平面呈不規(guī)則梯形,由方形塊石砌成。北側的堤壩長280余米,為當年填海而成,同時兼做連接黃島炮臺的通道。南側堤壩長320米,是艦船的主要??繀^(qū)。堤壩之間的船塢入口寬約60米。西側設有防波堤,堤上建有一座燈塔。正在船塢內展出的279潛艇,建造于1979年,1980年下水服役于東海艦隊,2003年退役,曾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有三位艦長成為共和國將軍,見證新中國潛艇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2006年進入劉公島??吭诼榫哟瑝]。該艇是我國引進前蘇聯(lián)技術建造的第二代033型常規(guī)動力潛艇,艇長76.6米,寬6.7米,吃水5.2米,水下排水量1830噸,潛深300米,水下航速13節(jié)。它有七個艙,即第一魚雷艙、前電池艙、指揮艙、后電池艙、柴油機艙、推進電機艙和尾魚雷艙。走進潛水艇內部,可以親身感受到潛艇的精細結構,充分了解潛艇官兵在水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洋海軍忠魂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洋海軍忠魂碑,位于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北山岡上(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西部山頂)。1988年,威海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清代北洋海軍成軍一百周年(1888~1988年)而建,故名。1989年5月落成。碑呈六棱形,高30米。碑身兩側鑿有浮雕。碑座由石島紅花崗石砌成,碑身由萊州白色大理石貼面。碑文簡述了北洋海軍成軍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始末。碑矗立于松林之中,遠望仿佛一柄巨劍刺向藍天,象征著中華民族保衛(wèi)祖國,反抗侵略的勇氣和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是威?,F(xiàn)存北洋海軍威海衛(wèi)基地歷史建筑與甲午戰(zhàn)爭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的總稱。紀念地文物遺址的分布范圍,涵蓋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其中在劉公島共有17處,除本部分涉及到的之外,還有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魚雷修理廠(以上計為一處)及劉公廟、水師養(yǎng)病院、石碼頭、鐵碼頭、信號臺與電燈臺遺址,因時間關系尚未參觀過且掌握的資料有限,有關情況本篇就不作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結語:</b>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一直奉行軍國主義戰(zhàn)略,四處侵略擴張,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zhàn)爭,1900年作為八國聯(lián)軍的主力侵犯中國,1904年發(fā)動日俄戰(zhàn)爭,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又出兵西伯利亞,1931年蓄謀發(fā)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悍然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尤其在二戰(zhàn)中,日本給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投降已79年,日本政府至今未能完全正視和深刻反省其侵略歷史,軍國主義勢力仍沒有得到徹底根除,擺脫和平憲法束縛、重走軍事擴張老路的危險不斷滋生,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日本必將再次成為地區(qū)安全的最大破壞者。今年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30周年,今天也是九一八事變93周年,戰(zhàn)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盡,但戰(zhàn)爭的警鐘卻在長鳴!勿忘國恥,非為記住傷痛,乃為點燃心火,照亮復興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