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31,我們從科爾察出發(fā),行駛95公里進入馬其頓境內(nèi)。馬其頓全稱北馬其頓共和國,是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南歐內(nèi)陸國,東臨保加利亞,北連塞爾維亞,西接阿爾巴尼亞,南毗希臘。北馬其頓面積25713平方千米,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西部受地中海氣候影響。首都為斯科普里。截至2018年末,北馬其頓人口為208.2958萬人。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馬其頓國。14世紀后長期處于拜占庭和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之下。1912年后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軍隊占領(lǐng),1913年經(jīng)過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塞、保、希三國重新瓜分了馬其頓地區(qū)。二戰(zhàn)后成為南斯拉夫聯(lián)邦人民共和國中的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11月20日,馬其頓正式宣布獨立,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12日,北馬其頓政府宣布正式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2020年3月27日,加入北約。</p> <p class="ql-block"> 奧赫里德</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北馬其頓只能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奧赫里德,很多人恐怕對其聞所未聞。她與奧赫里德湖區(qū)可是目前僅有的28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之一。奧赫里德被認為是西里爾字母的發(fā)源地,哺育了上千年的文明,廣場上有西里爾的銅像,這里差不多是歐洲中國人最少的地方了。有800多年歷史的奧赫里德古城,靠山傍海,景色非常優(yōu)美,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窄小的街道兩旁,都是一棟棟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房子。根據(jù)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奧赫里德?lián)碛?2,000名居民,是馬其頓第七大城市,以它曾經(jīng)一度擁有過365座教堂,從而每天都可以去不同 的教堂做禮拜因而得名“巴爾干的耶路撒冷”。旅游業(yè)在城市產(chǎn)業(yè)中占主導地位。建于公元前二世紀,奧赫里德是一個被譽為“東歐小瑞士”的精致城市。這里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迷人古建筑,在奧赫里德一年之中有230天陽光明媚,因此這里被古希臘人稱之為“陽光之城”。有鐵路、公路、航空線與斯科普里相聯(lián)系;有中世紀教堂、修道院、壁畫、城堡與塔等古跡;設(shè)有藝術(shù)學校、歷史博物館和藝術(shù)陳列館等,是國際療養(yǎng)、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 騎自行車送餐小哥,看到我在拍他,開心的笑著并舉起他送的餐……</p> <p class="ql-block"> 圣瑙姆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位于奧赫里德市以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交界處。圣南姆修道院就在湖邊的懸崖上,離阿爾巴尼亞不過一個山坡之隔,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邊境塔樓。對修道院的考古挖掘工作始于1955年,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的大天使教堂建于公元900年,毀于土耳其占領(lǐng)時期,現(xiàn)在的教堂是在原教堂的基礎(chǔ)上從16世紀到17世紀分階段修建的,教堂大廳上的圓頂則建于18世紀。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宗教建筑,為奧赫里德帶來了“巴爾干耶路撒冷”的稱號。它被認為是東正教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院子還有更是殘垣斷壁,是考古發(fā)掘的文物,給這個修道院增添了許多厚重與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 一座建在懸崖峭壁上的教堂,紅色屋頂與奧赫里德湖交相輝映,分外耀眼奪目,趕巧的是一對新人在這里舉行婚禮,新人在親屬的陪伴下許下諾言放飛和平鴿,幸福擁吻,我們有幸見證他們的愛情。新娘父親還給我們送上禮物,奧赫里德難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亞教堂 </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教堂是奧赫里德最著名的教堂,也是最常出現(xiàn)在北馬其頓明信片上的景觀。歷史學家認為它最早建于13世紀,之后幾經(jīng)重修,但一直保持著優(yōu)美的外部形態(tài),教堂內(nèi)的壁畫也十分精美。這座教堂位于Kaneo Beach附近的懸崖之上,所處平臺視野開闊,可以一覽綠樹青山與奧赫里德湖景。若再向上爬幾級臺階,便是拍攝明信片中的畫面的最佳地點。夜間滿月之時,湖面波光點點,觀賞起來則是另一種韻味。教堂內(nèi)殘破的壁畫據(jù)說有近千年歷史,這些精致的拜占庭式壁畫是不允許拍照的。淡紅色的石子路,遍布野花的草坪,一直延伸到這座被稱為奧赫里德最特別的東正教教堂。盡管最初的建造時期已經(jīng)不可考,但這座被改變了多次外觀的教堂,用低調(diào)和斑駁,見證著歷史的變遷。這也是圣索菲亞教堂的特別之處。</p> <p class="ql-block"> 塞繆爾城堡</p><p class="ql-block"> 一座建在奧赫里德古城制高點的古城堡。修建于公元976年到公元1014年之間,用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統(tǒng)治馬其頓時期的沙皇塞繆爾名字命名,北馬其頓現(xiàn)存中世紀最大的城堡遺址。城堡占據(jù)整個奧赫里德山頂,四周筑有塔樓和長達三公里的堅固城墻,共有上、下、北3個城門,現(xiàn)僅存上城門。建成后的幾個世紀以來,奧赫里德居民一直居住在城堡內(nèi)直到15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占領(lǐng)后,才開始向山下湖邊地帶遷移形成今日的古城。從殘垣斷壁的基礎(chǔ)框架和廢墟中,仍然可以想象當時宏偉壯觀。登上古城堡極目遠眺,奧赫里德的湖光山色一覽無遺,人們稱奧赫里德為“陽光之城”,因為這里一年365天中有230天均陽光i</p> <p class="ql-block"> 在奧赫里德街頭閑逛時,被一位老大爺招呼住,詢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當確認后老人興奮的握住我們的手,告訴我們:他是醫(yī)生,非常喜歡中國,曾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工作過幾年,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因而在少見中國人的馬其頓能見到我們格外高興。我們就站在街頭,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述半個小時,分別時老人還依依不舍的揮手告別……</p> <p class="ql-block"> 教堂</p> <p class="ql-block"> 馬夫羅沃國家公園</p><p class="ql-block"> 從奧赫里德出發(fā)沿E65高速轉(zhuǎn)413國道2個小時就到達馬夫羅沃國家公園 ,一路很多環(huán)山的路。這里雖然不是馬其頓目的No.1,但山河湖泊的景色一點都不亞于奧赫里德,也正是因為知名度不高,沒有了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可以說是馬其頓最隱秘的世外桃源了。馬夫羅沃國家公園位于馬其頓西北部,距離首都斯科普里大約1小時車程。到了冬季,這里便會成為世界第三大滑雪勝地。持久的暖陽與優(yōu)良的雪資源,吸引了許多設(shè)施齊全的私家別墅與高級度假酒店。站在我們?nèi)胱〉拿袼迾巧闲蕾p遠處馬夫羅沃湖的美景,沒有西歐的喧鬧,更少了旅游團的喧囂。馬其頓特有的風情,給人一種歐洲大陸上找尋不到的味道,這種味道或許正來自于那種未被太多游客打擾的世外桃源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2003年,為了給該村居民供水在此地興修了一個人工湖——馬夫羅沃湖,結(jié)果從事了153年法事活動的圣尼古拉教堂全部沉沒在湖中。馬夫羅沃國家公園擁有大片重巒疊嶂的樹林和巖溶地貌,悠長的峽谷中有潺潺瀑布穿越其間,落下的水流注入到蜿蜒的湖水,景色壯美,寧靜致遠。走在馬其頓的馬夫羅沃鄉(xiāng)間小路,山河湖泊,牛馬羊群,空氣中濕潤的樹木味道,讓人覺得無比舒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坐落與馬夫羅沃湖邊民宿</p> <p class="ql-block"> 馬夫羅沃度假酒店</p> <p class="ql-block"> 圣尼古拉斯教堂 </p><p class="ql-block"> 建于1850年的小教堂,在1953年修建Radika Dam大壩時決定將它廢棄并淹沒在湖水里。但隨著湖水的起伏,它時不時的顯現(xiàn)著。于是當?shù)厝税堰@里認為是神圣的地方,他們認為是上帝的力量不允許這座教堂完全的消失在馬夫羅沃的湖里。豐水期時,這座教堂淺淺的‘浸’在湖水里,而如果等到湖水水位退下的時候,會有一條小路顯現(xiàn),讓人完全的走進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雖然看上去很破敗了,但置身于蔥綠的山谷和碧水中,那磚紅的屋頂是最靚麗的點綴。</p> <p class="ql-block"> 馬特卡峽谷</p><p class="ql-block"> 沿著413國道駛出馬夫羅沃后走E65高速,就可到達另一處山清水秀的清涼地—馬特卡峽谷,她是特雷斯卡峽谷的一部分。山間有一圈木質(zhì)棧道,可以沿湖徒步。因為距離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 的路程并不遙遠,馬特卡峽谷一直都是斯科普里人周末納涼,感受詩情畫意的好去處。特雷斯卡河從石灰?guī)r懸崖穿行而過,注入翠綠色的馬特卡湖。我們乘坐1小時船游到Vrelo溶洞,沿著燈光指示通過木梯可以到地下湖參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p><p class="ql-block"> 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都市,馬其頓全國總?cè)丝诘娜种痪幼≡谒箍破绽?。斯科普里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學術(shù)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斯科普里位于巴爾干半島中部馬其頓北部,位于貝爾格萊德和雅典兩城市連線的中點位置。瓦爾達爾河的源頭位于戈斯蒂瓦的附近,流經(jīng)斯科普里之后再經(jīng)過馬其頓南部達到馬其頓和希臘的國境,最后流入愛琴海。斯科普里是一座在廢墟中重生的城市——兩次地震發(fā)幾近摧毀了整座城市。進入二十一世紀,政府決定大興土木在這里修復建筑,雕塑,噴泉,橋梁,博物館,在老城看到的很多‘老’建筑很大一部分都是現(xiàn)代仿舊修建的,當年這個舉動也引起了社會的一些騷亂。但也還有一小部分從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時期延續(xù)下來的老建筑得以保留,比如那座建于1451年的拜占庭帝國時期,現(xiàn)在連接新老城區(qū)跨越達爾河的石橋 。如今,重生的斯科普里憑借著數(shù)不清的雕塑、橋梁、博物館和奧斯曼帝國、拜占庭帝國留下的古跡,成為歐洲最好玩、最有活力的首都,有雕塑之城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市中心以瓦爾達河為界,北岸是舊市區(qū)塞爾地區(qū),南岸是新市區(qū)辛塔爾區(qū)。河的兩岸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明。走在不同城區(qū)看不同風格的建筑,就好像是在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穿梭。獨特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當然是這個城市多元建筑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有自然災(zāi)害和政府形象工程的原因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新城區(qū)—-辛塔爾區(qū)匯集了很多建筑,廣場和雕塑,有游客說“在這里,看不到戰(zhàn)爭的痕跡,也看不到地震的痕跡,看到的是“高、大、富”,感覺很土豪”。這里夜景尤其美,漫步在瓦爾達河岸,看看華燈初上,典型的歐洲皇室宮廷建筑顯示出無盡的奢侈和豪華,就像是漫步在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兩岸,或是沿著倫敦的泰晤士河散步。河流能夠賦予任何一座城市靈魂,所有有河的城市都體現(xiàn)出別樣的靈動和生機。對馬其頓城市景觀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上世紀60年代的地震,震后在日本城市規(guī)劃家丹下健三負責重新規(guī)劃了辛塔爾區(qū)的大部分建筑,包括郵局,車站,“圣基里爾和圣麥托迪”斯科普里大學,這些建筑都是典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時期的粗獷主義建筑。所以斯科普里建筑是歐式建筑,清真寺建筑和粗獷主義建筑的融合。而馬其頓政府啟動“斯科普里2014”工程,建造了大量體現(xiàn)基督教,古羅馬時期和亞歷山大·馬其頓大帝時期的雕塑和紀念碑,并且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時期的建筑進行仿古改造。最有特色的仿古建筑包括馬其頓凱旋門和亞歷山大大帝雕塑,它們是新城區(qū)中不可錯過的兩大地標。我們到斯科普里天氣不給力,陰沉,讓這個城市顯得沉重,缺一份軒昂與威武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 馬其頓凱旋門</p><p class="ql-block"> 馬其頓凱旋門是由雕塑家Valentina Stefanovska設(shè)計,由她設(shè)計的另一個著名雕塑是亞歷山大大帝雕像,又稱馬上戰(zhàn)士。同樣是為了紀念獨立20周年,雕塑于2011年完工,雕塑建造在10米高的柱子上,本身有14米高。雕塑位于市中心的馬其頓廣場上,底座的噴泉夜晚閃著五顏六色的光,還有音樂聲相伴。白天的時候則可以看到遠處云霧繚繞的山。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背上,一手握著韁繩,另一手持著寶劍,目光嚴肅,神情篤定,顯示出奮勇向前,必將勝利的決心。馬也感受到這種氣勢,躍起前蹄,馬鳴聲似乎回蕩在空氣中。</p> <p class="ql-block"> 馬其頓廣場</p><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的地標位于城市最中心地帶,由古老的石橋連接著瓦爾達爾河(Вардар / Vardar)的另一端,其周圍放射狀的道路則連接著市內(nèi)其他區(qū)域。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巨大且充滿爭議的亞歷山大大帝金銅色雕像。亞歷山大大帝(BC356 – 323)是創(chuàng)造軍事神話的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理所當然地被當代北馬其頓共和國奉為民族英雄,但是這一雕像落地卻遭到了希臘的強烈反對,古代希臘世界的馬其頓王國和現(xiàn)代北馬其頓共和國的繼承關(guān)系遭到質(zhì)疑。盡管北馬其頓共和國把馬其頓王國視為自己民族發(fā)展之根。</p> <p class="ql-block"> 老城區(qū)—-斯科普里舊巴扎,是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區(qū),這一地區(qū)的建筑多為典型的奧斯曼建筑,這里主要是小商店飯店和旅店。和土耳其卡塔爾等地的巴扎相比,這里的房屋整體上似乎更破舊一些。在街道中穿梭可以找到許多歷史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舉世聞名的特蕾薩修女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這又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標,大家都知道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特蕾莎修女出生在斯科普里。在市中心馬其頓廣場不遠處就是舉世聞名的特蕾莎修女紀念館。特蕾莎修女(1910–1997),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斯科普里就是她的故鄉(xiāng)。紀念館不僅將其一生事跡展現(xiàn)給觀眾,還保留了她生活、使用過的房間及物品,是瞻仰偉人的最佳之地。紀念館很小,看上去很普通,紀念館前有特蕾莎的雕像。這里摘錄一句特蕾莎的話:“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并非每個人都能建立豐功偉業(yè),但我們可以滿懷著愛做一些小事。”</p> <p class="ql-block"> 一家兩個帥哥開的果汁店,水果新鮮,果汁完全是鮮果榨取,沒兌任何水。為了品賞這誘人的新鮮水果汁,照顧配合我拍照的小老板,我專門跑去pos機取了500第納爾,買上兩杯,坐在店前有滋有味兒地品嘗,直到小店打烊,才滿足的離開,到馬其頓廣場餐廳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作為馬其頓的告別宴。</p> <p class="ql-block"> 尼什</p><p class="ql-block"> 大多數(shù)人對于這個名字并不熟悉??烧l曾想這個尼什就是塞爾維亞的第二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文化背景。羅馬帝國征服巴爾干半島之時,剛剛拿下了如今的保加利亞,君士坦丁大帝就在尼什這座城市降生了。在這位古羅馬君主的統(tǒng)治時期,尼什是當時的經(jīng)濟、軍事重鎮(zhèn),也是行政權(quán)力的中心。自公元6世紀至10世紀,尼什在不同時期分別被匈奴人、阿瓦里人、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和匈牙利人占領(lǐng)過。初看尼什整體的城市風貌,你就能感受到這里的厚重與滄桑。盡管之后北約在此爆炸,但事實上尼什已經(jīng)相對算是相對少的受到波及。無論怎樣在這個擁有26萬居民的城市之內(nèi),還是有很多值得你探索的地方。今天的尼什是一個寧靜的、沒有太多游客紛擾的東歐小城。然而游走其中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許多名勝古跡都是不同時代留下的戰(zhàn)爭傷痕。</p> <p class="ql-block"> 骷髏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尼什市區(qū)的東部。和名字一樣,這個獨一無二、令人毛骨悚然的紀念碑是用人類的頭骨建成的。建成時塔的四面每面14排,共有952個頭骨,如今僅剩59個,但是陰森恐怖的氛圍絲毫沒有減弱。骷髏塔建于1809年,反抗奧斯曼帝國的起義失敗后,奧斯曼帝國軍隊的總司令下令砍下塞爾維亞戰(zhàn)俘的頭顱,修建了這座骷髏塔作為警示。與修建者預期的效果相反,如今骷髏塔已經(jīng)成為抵抗侵略、為自由而斗爭的象征。為了保護古跡,也為了給犧牲者們一個庇護所,1892年人們建造了一座教堂,把骷髏塔保護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尼什,6月4號我們回到貝爾格萊德,31天的東歐行圓滿畫上句號。東歐的歷史悠長,戰(zhàn)爭不斷,可謂苦難深重,但自然風光旖旎秀麗,人民善良友好淳樸,不屈不撓,樂觀開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遺憾的是每到一處都是匆匆一瞥,沒有細細品味深入了解體會。如果還有下一次,一定駐足停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