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利川尋梅記

梅學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利川尋梅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梅學書</p><p class="ql-block"> 一、利川尋梅起因</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湖北召開《中華梅氏村落·湖北卷》編纂啟動動員大會,各地梅氏宗親開始積極準備。湖北東部地區(qū)梅氏人口較多,且居住也比較集中。改革開放后,湖北東部地區(qū)各市縣均成立了梅氏宗親文化聯(lián)誼會,續(xù)修過一至二次宗譜,工作基礎較好,梅氏村落的編寫工作推進較快。湖北西部地區(qū),梅氏人口較少,且居住比較分散。1949年后,大多沒有續(xù)修過梅氏宗譜,也沒有成立梅氏文化研究組織,梅氏村落的編寫工作一直沒有進展。 如何打破這一局面,推進西部梅氏村落編寫工作,一直困擾著我這個《中華梅氏村落·湖北卷》的主編。</p><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后,長期在黃梅老家居住。夏季到緊鄰黃梅挪步園的蘄春云丹山小鎮(zhèn)避暑,從未參加原單位組織的離退休人員到鄂西集體避暑活動。今年7月初,原單位通知離退休人員,自愿報名參加到恩施州利川市避暑活動。我臨時動議,何不利用單位組織到利川避暑之機,為恩施州的梅氏村落編寫做點力所能及的推動工作,于是我報名參加了原單位組織的離退休人員利川集體避暑活動。我與省梅氏文化研究會的梅平副會長聯(lián)系(他負責恩施州村落編寫組織協(xié)調工作),告訴了我的真實想法。梅平副會長積極支持,立馬與利川市梅洪宗親取得聯(lián)系,請他接待并給予大力支持。</p> 利川市元堡鄉(xiāng)毛針村梅家塆 <p class="ql-block">  二、走訪梅氏村落</p><p class="ql-block"> 7月17日,我乘動車到達恩施州利川市。住進酒店后,便與梅洪宗親取得聯(lián)系。熱心梅氏文化建設的梅洪宗親,聯(lián)絡利川市在城區(qū)居住的有關宗親,第二天晚上設家宴為我接風洗塵。在家宴上,我介紹了《中華梅氏村落·湖北卷》編纂委員會的編寫工作方案,以及我這次來利川“避暑”的真實意圖。參加宴會的梅氏宗親認為,這是一次推進利川梅氏文化建設的好事,可以借助編寫梅氏村落,成立工作專班,為編修《利川梅氏宗譜》作好組織準備。當晚,大家一起商定了我在利川“避暑”尋梅的工作方案。</p><p class="ql-block"> 梅洪宗親為了充分利用好我在利川避暑的半個月時間,調研走訪更多的梅氏自然村落,調整了自己公司的業(yè)務安排。我也根據(jù)單位避暑期間的活動安排,錯開集體學習和參觀考察活動時間。梅洪宗親根據(jù)商定的調研走訪工作方案,逐村電話聯(lián)系,說明走訪意圖,落實需要拜訪的梅氏耆宿。</p><p class="ql-block"> 整個調研過程,均由梅洪宗親陪我,由近及遠調研走訪利川梅氏村落。7月19日上午,我倆走訪離城區(qū)不遠的元堡鄉(xiāng)毛針村梅家塆,下午走訪團堡鎮(zhèn)黃泥坡村十四組梅家。21日,走訪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梅家,順道走訪涼霧鄉(xiāng)繼昌村三組繼昌塆。24日,走訪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甘溪壩和干溝梅家。25日,走訪柏楊鎮(zhèn)龍豐村龍山梅家。29日走訪東城辦事處白鵲山9組河井溝梅家。</p><p class="ql-block"> 這次走訪利川東北最遠的村落是龍豐村龍山梅家,離重慶只有一步之遙;西南最遠的村落是文斗鎮(zhèn)長順壩高巖頭老屋基梅家,與重慶地界只有二百米距離;南部最遠是利川市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甘溪壩和干溝兩個梅氏自然塆。這次走訪印象最深的是,長順壩高巖頭老屋基和柏楊壩鎮(zhèn)龍豐村龍山梅家。</p><p class="ql-block"> 座落于利川市西南最遠的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梅家,導航地圖顯示,距利川市126公里,距文斗鎮(zhèn)20公里。7月21日上午8時,我和梅洪宗親從利川市半島國際酒店出發(fā),路過涼霧鄉(xiāng)繼昌村梅家,走訪了繼昌村梅運國宗親,錄完他介紹繼昌村梅氏源流、世系字輩,發(fā)展現(xiàn)狀等基本情況,到村后梅氏祖墳地做過祭拜、查看墓碑后,便立馬趕往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梅家。從利川市到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導航路程是126公里,走了一段350國道,便上了013縣道,一路上不是高山就是峽谷。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一路上坡,到了涼風埡口后,又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下行,到了忠路鎮(zhèn),剛走了一段平路,又開始沿著盤山公路翻越火石埡,到了文斗鎮(zhèn),便一路下行至郁江邊,再沿著郁江邊的鄉(xiāng)村公路行駛20多公里,12點半到達長順壩村所在地,在村里打聽了幾個人,都不知道高巖頭老屋基的梅家。時間已經(jīng)到了下午一點二十分,我倆只得在路旁的農家解決午餐。匆忙吃完飯,又頂著烈日,在長順壩村找人打聽高巖頭老屋基梅家的具體地址,終于在村頭小賣部,打聽到高巖頭老屋基梅家的具體地址。我們在村級小路上又走了3公里,終于在郁江邊找到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梅家,拜訪了78歲的梅先愛老人。采訪座談錄完音,快到下午三點,我們匆忙開車返回利川城區(qū)。梅洪宗親從早上8 點至下午2點多,開了近六個小時的車,在返回的路上,已經(jīng)十分疲憊。我倆只好輪流休息,互當司機,確保天黑之前趕回利川市城區(qū)。</p><p class="ql-block"> 龍豐村龍山梅家,座落在柏楊壩鎮(zhèn)的大山深處。導航地圖顯示,離利川市有63公里。7月25日,我倆早8 點,從利川市城區(qū)出發(fā),走了一段向北的318國道后,進入015縣道,后又走上034鄉(xiāng)道,到達龍豐村委會所在地,打聽到龍山梅家還有5公里,我們走上了導航?jīng)]有顯示的村級沙石小路,邊走邊問路人。幾天前,這里下了場雨,路面只有一輛車寬,很多地段都沖壞了,我們的小車在坑凹不平的村級沙石上,象扭秧歌般地艱難行走,后來讓路邊突出的巖石擦壞了車身,我倆只得棄車步行。爬了一段山間泥石小路,終于到達龍山梅家。后來打聽得知,我們尋找的這個龍山梅氏自然塆,離重慶市地界只有一步之遙。兩省梅家人相互往來較多,平常有事站在家門口似乎都能喊得應。龍山梅家的男性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家家門上鐵將軍把門。我們要找的梅昌銀宗親,由于這兒信號不好,怎么也聯(lián)系不上,正當我們犯難時,終于碰到剛從掛坡地干活回家的梅家賢惠媳婦李秀清,她知道我們的來意后,十分熱情,就她所知,主動介紹了龍山梅氏家族情況,并帶我們進入深山,實地考查該村梅氏墓地。路上,她告訴我們,我們聯(lián)系的昌銀宗親,現(xiàn)正在龍豐村的安家寨打工,前幾天聽他說過,在打工修路的山上,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座清代梅氏先人古墓,墓碑有文字,記載了龍山梅氏源流和世系。她的介紹,讓我們十分興奮,也為我們下午找到梅昌銀宗親,實地考察安家寨梅氏古墓碑文,探尋利川梅氏源流,提供了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  三、拜訪梅氏耆宿</p><p class="ql-block"> 利川市的梅氏,1949年之前,有的曾與湖南、重慶、貴州聯(lián)修過宗譜,由于多種原因,現(xiàn)今難以找到一部家譜。這次調研走訪利川梅氏村落,拜訪梅氏耆宿,他們提供的利川梅氏歷史,都沒有文字記載,只是歷代口耳相傳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我在梅洪及宗親們的幫助支持下,走訪了利川市7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8 個梅氏自然村落,拜訪了十幾位梅氏耆宿以及熱愛梅氏文化的宗親。通過幾天拜訪梅氏耆宿,座談錄音,整理出歷代口耳相傳的梅氏村落史料,讓我對利川八個梅氏村落的歷史源流、世系字輩、人口散布,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最先拜訪的是梅洪宗親的父親梅金安老人,他現(xiàn)居元堡鄉(xiāng)毛針村梅家灣。這位85歲的老人,耳聰目明,在家熱情地接待了我。知道我的此行意圖后,就其本村梅氏歷史源流,世系字輩,傾其所知,娓娓道來。據(jù)歷代先人口耳相傳,他們這一支梅氏是從湖南常德遷入利川,有200多年歷史。傳說先世祖進入利川時,是坐著轎子來湖北做生意。一世祖梅萬祥,曾在利川市涼霧鄉(xiāng)小青埡花溪園落腳,那里曾有梅氏祖墳,但沒有考證;后遷元堡鄉(xiāng)漢廟村的老司城。歷代口耳相傳,一世祖梅萬祥有兩個兒子,一個名正朝,一個名正舉,兩兄弟在老司城繁衍生息。多年后,一兄弟后裔遷徙到現(xiàn)在的毛針村梅家塆,開枝散葉,至今已有8—10世,就是他們現(xiàn)在的這一支。傳說當年貴州發(fā)瘟疫,荒地較多,另一兄弟后裔,遷徙貴州開荒定居。據(jù)村里“秀”字輩的老人講,他們曾接待過遷徙貴州這一支族人的來訪。貴州這支族人,人丁和事業(yè)發(fā)展都不錯,上世紀中葉斷了聯(lián)系?,F(xiàn)在的毛針村梅家灣的梅氏,不清楚是正朝還是正舉的后裔,需要進一步考證。</p><p class="ql-block"> 團堡鎮(zhèn)黃泥坡村十四組梅運學老人告訴我:他們的祖上是從湖南常德來湖北利川做生意的。傳說來湖北利川時有8個兄弟,后有3兄弟回了湖南。其一世祖也是梅萬祥。梅運學告訴我:爺爺梅秀祥去世后,葬在涼霧鄉(xiāng)車樂三角莊的地方,奶奶林仕英到團堡鎮(zhèn)黃泥坡村定居;父親是梅進云,他本人為“運”字輩;他們與元堡向家壩的梅進海家、元堡小塘的梅進章家、東城辦事處白鵲山的梅進由家、遷往恩施的梅云輝家,元堡大井溝(現(xiàn)在的毛針村梅家灣梅家)這幾處的梅家人,世系字輩相同。到目前為止,黃泥坡村梅姓已繁衍至四代,即“昌”字輩。</p><p class="ql-block"> 沙溪壩鄉(xiāng)黃泥塘村壩自然塆的87歲梅運才宗親,知道我們的來意,他向我們娓娓道來:甘溪壩的梅氏始祖是秀武公。清朝末年,秀武公從湖南常德桃源縣大水井來湖北經(jīng)商,暫住宣恩,后因生意遷徙利川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甘溪壩定居,是甘溪壩梅氏始祖。秀武公的兒孫,兩代單傳,到了曾孫輩才開枝散葉,“運”字輩時,有弟兄4人,成為后來的四大房。大房分2支,二房分3支,三房分2支,四房1支;到“其”字輩有弟兄9人,到“昌”字輩有弟兄10人,現(xiàn)在“文”字輩有5人 。梅氏在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壩,從始祖“秀”字輩開始,到現(xiàn)在的“文”字輩,已繁衍6代。</p><p class="ql-block"> 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干溝的梅姓人,其悲慘歷史,催人淚下。梅運江宗親告訴我:清代未年,湖南常德桃源有一支梅姓人來利川做生意,定居黃泥塘村干溝,并且發(fā)展不錯,積累了不少錢財,正準備購地置業(yè)時,被土匪盯上了,一夜之間遭到搶劫,還把全村人殺了,唯有兩個小男孩(一個9歲、一個7歲)僥幸生存下來?,F(xiàn)在干溝這一支梅姓,是7歲小男孩的后代,已經(jīng)繁衍5代,只有5戶,共15人。</p><p class="ql-block"> 柏楊鎮(zhèn)龍豐村龍山梅家,我們通過梅氏賢媳李秀清和梅昌銀宗親,在龍山村安家寨找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梅氏始祖祖墳,依據(jù)碑文記載,確認這支梅氏始祖為梅連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己未歲十一月初六日,生于湖南常德府武陵縣駝潛鄉(xiāng)銅古七坵村蔣家坪,歿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二月初五,在夔郡萬縣清水塘因老壽終,享年六十七歲。其后裔由萬縣清水塘遷入利川柏楊鎮(zhèn)龍豐村龍山自然塆,碑文記載了五代人,共51個名字。</p><p class="ql-block"> 東城辦事處白鵲山村梅秀明(60歲)告訴我:他們的先始祖是從湖南常德遷至利川的,和元堡向家壩梅家、小塘梅家、毛針四組梅家,以及團堡黃泥坡梅家,基本上是同宗同族,字輩上也基本上一致。老一輩曾傳說,他們村曾有一座祖墳,碑打得特別大,是“五廂”的大碑石,因無人過問和經(jīng)管,上世紀被人取去做了糞坑石,至今沒有找到。</p><p class="ql-block"> 在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梅家,我們拜訪了78歲梅先愛老人,在座談中,他講述了該村梅氏的源流世系字輩。后來該村梅文平宗親,又為我們提供了有關資料,說是該村梅氏宗譜記載的。該村梅氏始祖為梅良玉,起籍江西,遷徙貴州安化縣高階陽三步石梯子,再遷徙川鄂邊境。其后裔大房梅世文落籍王家營,二房梅世祿落籍長順壩高巖頭,三房梅世壽落籍桃子園,后又遷居保家樓。</p><p class="ql-block"> 在涼霧鄉(xiāng)繼昌村三組梅家,我們拜訪了78歲的梅運國宗親。座談中,他告訴我們,聽老輩子講,他們是從利川向家壩梅姓分出來的一支,先是在利川梅家埡口定居。清朝末年,梅家埡口梅繼昌,遷到?jīng)鲮F鄉(xiāng)繼昌村安家落戶,成為涼霧鄉(xiāng)繼昌村的始祖,目前繼昌村梅氏已繁衍6代,近150年。</p><p class="ql-block"> 在這次走訪梅氏村落中,有兩位梅氏賢媳幫了大忙,令我和梅洪宗親十分感動。一位是居住沙溪壩鄉(xiāng)黃泥塘村委會所在地的梅氏賢媳樊孝桂,她親自陪同我們驅車幾公里,到甘溪壩梅氏自然塆,拜訪她的叔爺梅運才,座談完后,返回到黃泥塘村委會所在地的家,又熱情款待我們午餐,臨走時還給我送了一袋自家產的土豆片,一袋干竹筍,讓我十分感動。第二位是柏楊鎮(zhèn)龍豐村龍山梅家的賢媳李秀清,她親自帶我們攀山越野,到梅氏家族祖墳實地考察,并主動與梅昌銀宗親取得聯(lián)系,讓我們在龍豐村安家寨,輕易地找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梅氏先世祖梅連春的墓地,通過墓碑文字,厘清了龍山村梅氏的根與源。</p> <p class="ql-block">  四、搜尋梅氏文存</p><p class="ql-block"> 為了尋找更多的梅氏村落史料,我和梅洪宗親每到一村,除了拜訪梅氏村落最年長者,召開座談會,溯源尋根,明晰世系字輩,了解村落的基本情況外,還把尋找梅氏村落文化遺存作為這次考察研究梅氏村落的重點。1949年至今,由于利川梅氏沒有續(xù)修過宗譜,文字記載幾乎空白。民國年間參與外省續(xù)修的老譜,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尋找祖墳墓碑,通過碑文字記載,是研究考證利川梅氏歷史源流的最好辦法。我和梅洪宗親每到一個梅氏自然塆,拜訪梅氏耆宿,座談錄完音后,就要打聽該村始遷地和先世祖的墓地,并在宗親的帶領下,拜謁先世祖墓,察看有無碑文,想通過先世祖墓碑文字記載,確定每一個自然塆梅氏始祖的歷史淵源。</p><p class="ql-block"> 我們拜訪元堡鄉(xiāng)毛針村梅家灣的梅金安老人,他告訴我,該村的始祖梅萬祥是從湖南常德遷徙湖北利川,最早定居涼霧鄉(xiāng)小青埡花溪園梅家凹,后遷至老房子、再遷至寨塆。采訪完梅金安老人,梅洪宗親便帶我到離現(xiàn)居地(小地名田壩)不遠的寨塆故址考察。通往寨塆故址的小路,有的路段還保存有青石臺階。寨塆舊址在半山腰的一小塊平地上,大部分房子已經(jīng)坍塌,殘垣斷壁一片,只有一棟鄂西特色的吊腳樓搖搖欲墜,但一個明顯的家族院落群遺跡仍清晰可見,我們拍下了照片作為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 到?jīng)鰟锗l(xiāng)拜訪繼昌村時,我們又順道考察了小青埡花溪園的梅家凹。一位譚姓大爺?shù)弥覀兊囊鈭D后,很是熱心,主動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山凹,指著一小塊平坦的包谷地說,這就是梅家凹,聽老輩人講,這兒當年住的是你們梅姓人,所以叫梅家凹。他指著梅家凹南邊的半山腰說,那兒有幾座墳墓,埋的是你們梅姓人的祖先。熱心的譚大爺,帶領我們爬上南山腰,在灌木叢生處真的見到兩座石頭壘起的古墓,墓基大部分坍塌,石頭壘起的古墓也坍塌了,好在長滿了灌木雜草的古墓形狀還看得出來。我們在亂石灌木雜草中沒有發(fā)現(xiàn)墓碑。梅洪宗親說,他和族人會另擇時間再來仔細考察。</p><p class="ql-block"> 走訪每個梅氏村落,我倆必到梅家祖墳地考察,想從墓碑中找尋梅氏的歷史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利川梅氏墓地,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仙逝的老人也少有碑文,古墓更無碑文,只是亂石土坵一堆。我倆有些失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龍山拜訪梅氏宗親時,終于得知在龍豐村安家寨打工的梅昌銀,近日發(fā)現(xiàn)了龍山梅氏始祖連春公(清道光三年)的墓碑。我和梅洪宗親十分興奮,此時已過中午12時,我倆不顧路途勞頓,立即趕往安家寨,找到了正在修路的梅昌銀。這位宗親也十分興奮,立馬與施工負責人請了假,放下手中活計,帶領我們上山尋找古墓。他邊走邊說,我們龍山老一輩人講過,塆里梅姓人始祖墓在龍豐村安家寨這片山上,具體地點不清楚。我近日在這里打工修路,聽當?shù)厝酥v,新修的公路旁邊山上,有一座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的古墓,碑文記錄的是梅姓人。我得到這個消息,利用休息時間爬上山,真的發(fā)現(xiàn)了是我們的一世祖連春公的墓,碑文記載很詳細,只是有的地方字跡不清。在昌銀宗親的帶領下,我們在半山腰找到了連春公的墓,祭拜完畢,迫不及待拍下墓地全貎和碑文?;氐嚼ò雿u國際酒店,我把拍下的圖片轉入電腦,放大圖片中的碑文,及時整理成電子文檔。由于墓碑是砂巖石,200來年,石碑風化嚴重,個別地方字跡已脫落,有些字十分模糊,很難辨認。我花了一天時間,才整理完碑文文字,及時將碑文圖片和文稿,用微信一起發(fā)給了梅放宗親,他對梅氏文化研究多年,有很深造詣,請他辨認校核(詳見附錄碑文圖片及碑文整理內容)。</p><p class="ql-block"> 通過走訪梅氏村落,拜訪梅氏耆宿,座談和考察梅氏宗族歷史文存,基本理清了我走訪的利川梅氏村落的遷徙源流、始祖、世系字輩,人口散布等基本情況。</p><p class="ql-block"> 利川梅氏大致可以分為三支:一支與湖南常德桃源梅氏同源,是元堡鄉(xiāng)毛針村梅家灣的梅氏、小塘的梅氏、青龍嘴向家壩的梅氏、團堡鎮(zhèn)黃泥坡村的梅氏、東城辦事處白鵲山的梅氏,以及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的梅氏、柏楊壩鎮(zhèn)龍豐村的梅氏,是利川分布最廣、人口最多的一支梅氏。一支與貴州德江梅氏同源,由四川黔江黃溪鎮(zhèn)遷徙到利川,是利川文斗鎮(zhèn)長順壩村高巖頭老屋基的一支梅氏。另一支來源不明,現(xiàn)居涼霧鄉(xiāng)繼昌村的梅氏。利川三支梅氏居住分散,不足二百戶,不滿千人,在利川是一支比較小的族群。</p><p class="ql-block"> 與湖南常德同源的梅氏,世系字輩基本相同,遷徙到湖北利川的大致年代是清代中后期;其世系字輩為:“山英毓秀,景運其昌,文林蔚起,玉樹成芳,道昭乃裕,德盛維章,宗功紹遠,祖烈綿長。敦倫立本,積厚流光,謀詒燕翼,鳳采麟祥。和平一統(tǒng),物阜民康,澧蘭沅芷,永存馨香?!敝饕釉谠むl(xiāng)毛針村梅家塆、元堡鄉(xiāng)小塘村、元堡鄉(xiāng)青龍嘴村向家壩、團堡鎮(zhèn)黃泥坡村、東城辦事處白鵲山村、沙溪鄉(xiāng)黃泥塘村、柏楊壩鎮(zhèn)龍豐村等7個行政村,初步統(tǒng)計,有90來戶、400多人,已遷出50多戶、近300人,繼續(xù)居住在原址的大概還有34戶、120余人。</p><p class="ql-block"> 與貴川德江同源的梅氏,遷徙到湖北利川的大致年代也是清代中后期;其世系字輩為:“春楊首世丹良文,廷麟國正應天成,在秀通光昌慶啟,騰云斗孟恒時坤。”這一支梅氏從貴州德江遷入重慶(原四川)萬縣,再由萬縣遷入黔江黃溪鎮(zhèn),再由黃溪鎮(zhèn)遷入到與其相鄰的利川長順壩,即利川文斗鄉(xiāng)長順壩高巖頭老屋基。有梅姓30戶、90多人,已遷出20多戶、60多人,現(xiàn)仍在此居住的10戶、不足30人。這一支梅氏在長順壩從“應”字輩后,另立新字輩,即:“應早思先國,政治永朝廷?!?lt;/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居涼霧鄉(xiāng)繼昌村的一支梅氏,他們說不清楚來源。據(jù)現(xiàn)在這一支梅氏的老年人回憶,也是歷代梅姓人口耳相傳,說他們來自于利川向家壩(鄉(xiāng)鎮(zhèn)和村不詳)的一支梅姓人家,先是遷居利川的梅家埡口(鄉(xiāng)鎮(zhèn)和村不詳),他們在繼昌的始祖梅繼昌,從梅家埡口的梅家遷出,遷至現(xiàn)在的涼霧鄉(xiāng)繼昌村居住。其世系字輩為:“光運漢華亦繼新,天運方龍國太平,詩書傳家福德遠,大氣宏運萬代興”;繼昌村現(xiàn)有梅姓20戶、70人,遷出了10戶、近50人;現(xiàn)仍在繼昌村居住的梅姓10戶、22人。</p> <p class="ql-block">  五、籌建編寫工作專班</p><p class="ql-block"> 在利川半個月的避暑時間快到了,在返漢之前,我將已經(jīng)走訪的8個梅氏村落座談會錄音和整理成的文稿,用微信傳給梅洪和梅樹宗親,請他倆進一步核實,作為編寫利川梅氏村落的基本資料。同時我與梅洪、梅樹宗親聯(lián)系,建議在我離開利川之前,把居住在城區(qū)并對梅氏文化有情結宗親召集在一起,商量成立利川梅氏文化研究會,為編纂《利川梅氏村落》和《利川梅氏宗譜》作好組織準備。梅洪、梅樹宗親積極響應,認為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梅洪和梅樹宗親的積極籌備,在我返漢前的7月28日下午,梅洪宗親召集梅進才、梅樹、梅林,梅奎(因在武漢參會,臨時請假),在他經(jīng)營的江源客棧召開會議,成立利川梅氏村落編寫工作專班。我作為《中華梅氏村落·湖北卷》的主編,也被邀請列席會議。會上,宗親們就利川市梅氏文化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并形了會議紀要。</p><p class="ql-block"> 一是推舉梅洪為利川市梅氏文化研究會會長,負責利川市梅氏文化建設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加強與省、州梅氏文化組織聯(lián)絡,爭取支持與指導。</p><p class="ql-block"> 二是成立《利川市梅氏村落》編寫工作專班,認真落實省《中華梅氏村落·湖北卷》編纂委員會工作方案。工作專班成員,按責任分工,核實并完善對口村落文稿。由梅樹負責全市統(tǒng)稿,把好文字關,爭取高質量完成利川市梅氏村落的編寫內容。</p><p class="ql-block"> 三是在現(xiàn)有村落編寫工作專班基礎上,擴充人員,組建《利川市梅氏宗譜》編修委員會,推舉梅樹為主編。編修委員會各成員,按會議明確的責任分工,盡快開展宗譜的資料收集工作。</p><p class="ql-block"> 四是會后由梅洪與省、州梅氏文化研究會聯(lián)系,請負責恩施州對口聯(lián)絡的梅平、梅時勇宗親,加強對利川梅氏村落和宗譜編寫工作的指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利川的半月避暑時間,梅洪宗親陪我調研走訪了利川市大部分梅氏村落,拜訪了梅氏耆宿,搜尋了部分梅氏文存,籌建利川梅氏村落編寫工作專班和梅氏文化研究會,達到了預期目的。在利川避暑和走訪梅氏村落期間,梅氏宗親們十分熱情地款待了我。我在利川尋梅訪梅,為利川的梅氏文化建設,也做了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祝愿利川梅氏宗親,家族興旺,事業(yè)發(fā)達!</p><p class="ql-block"> 預?!独肥洗迓洹泛汀独肥献谧V》早日面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9月10日</p> 利川龍豐村龍山塆梅氏始祖連春公墓(墓址:龍豐村安家寨) 利川龍豐村龍山塆梅氏始祖連春公墓碑文圖片 故顯考梅公諱連春字占元老大人之墓<br>??考,祖籍湖南常德府武陵縣駝(?)潛鄉(xiāng)銅古七坵村蔣家坪土地????,生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己未歲十一月初六日,享年六十七歲,歿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二月初五,在夔郡萬縣清水塘因老壽終,?利川馬道屯???,癸山丁向,兼丑未三分,庚子庚午分金,以誌不朽云。<br>孝男(媳):山元(熊氏)<br>孝孫(媳):英宗(劉氏)、英富(張氏)、英發(fā)(周氏)、英祥(劉氏)、英騏(周氏)<br>孫婿:劉天綱,?秀<br>孫女:金秀、?秀<br>曾孫:毓林、毓松、毓壽<br>孝侄(媳):山貴(王氏)、山榮(賀氏)、山明(周、李、蘆氏)、徐芝泰(杜氏)<br>孝侄婿(女):(??)劉富忠(么姑)<br>孝侄孫(媳):英武(周氏)、英龍(陳氏)、英賢(譚氏)、英桂(楊氏)<br>孝侄曾孫(媳):毓瑞、毓朝(傅氏)、毓廷、毓嵐、毓景、毓傳<br>孝侄曾孫女:??玉???<br>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四月中浣日立<br><br>注:“?”號為碑文字跡模糊不清,須進一步核實,“?”為石碑風化缺字。碑文內容由梅學書、梅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