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10日,一個平凡的日子,一個特殊的日子:教師節(jié)。今天學校廣播室播放了兩首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光陰的故事》。這或許是給我的最好的節(jié)日祝福,謝謝晏兄。</p><p class="ql-block"> 這兩首歌曲,在我私下的意識里,竊以為是華語樂壇最動人的樂章,一首寫母親,一首寫青春,經(jīng)常是翻來覆去聽,只聽得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 1987年,17歲的女高中生李春利創(chuàng)作了電影劇本《眼鏡里的?!罚娪芭臄z初期,由于各種不順,李春利情緒十分焦灼,一度病倒,而母親則拖著病體,整宿整宿守護著她。有一天夜里停電,母親點上蠟燭照明,李春利看著床邊疲憊的母親燭光里的身影。于是寫下歌詞:媽媽,我想對你說,話到嘴邊又咽下……</p><p class="ql-block"> 歌曲后來被無數(shù)歌星翻唱:段品章、張薔、羽泉、姜育恒、毛阿敏……據(jù)說毛阿敏在錄制時一度哽咽,不能自已。再看看網(wǎng)友們聽了歌曲后的評論更能打動人心:</p><p class="ql-block"> 不忍心聽這首歌,也不忍心看大家評論!夜深人靜,淚不由而下,人生何其短,有時候又是多么的不幸!當你從心底懂得感恩時,有多少人哭著淚,已經(jīng)來不及了!</p><p class="ql-block"> 一生只有一次,生命是父母給的,當父母離去!何時再報恩,何時再相聚?……從此虛無縹緲!??!</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講公開課——《我與地壇》,給同學們演唱了這首《燭光里的媽媽》,唱完后我看見有同學流淚了,講課沒有打動學生,破嗓子卻讓大家動情了。</p><p class="ql-block"> 《光陰的故事》是臺灣音樂人羅大佑當年為追張艾嘉而創(chuàng)作的校園歌曲,有了這一首再加上《童年》,羅大佑也成功抱得美人歸。其實羅大佑還有無數(shù)的經(jīng)典:《追夢人》《戀曲1990》《明天會更好》《人生何處不相逢》《酒干倘賣無》……稱其為“音樂教父”是有道理的,而臺灣音樂有了羅大佑、鄧麗君、周杰倫三個人,應該說是大陸和香港望塵莫及的。</p><p class="ql-block"> 《光陰的故事》經(jīng)張艾嘉首唱后風靡全球,可以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這首曲子,現(xiàn)在也成了大學生畢業(yè)典禮上的固定曲目,而我們在同學聚會時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哼唱。</p><p class="ql-block"> 太太時常埋怨我聽這些老掉牙的歌曲,同事總是嘲笑我沒有欣賞新歌的能力。而我聽《燭光里的媽媽》總能想起自己的媽媽,聽《光陰的故事》總能回憶起我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燭光里的媽媽》,毛阿敏唱的最動人。而《光陰的故事》,孫露唱的最共情。</p> <p class="ql-block">孫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