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親情是由自然關(guān)系產(chǎn)生感情,既濃烈,又寡淡,還復(fù)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農(nóng)耕文明的社會形態(tài)下,親情還比較純厚。凡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修房蓋屋、添丁過壽,皆你來我往,相互走動、捧場、幫忙、聯(lián)結(jié)。濃濃的親情給這個世界和人心增添了不少溫暖和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盡管這樣,成書于萬歷年間的啟蒙讀物《增廣賢文》,還是留下了“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的社會寫實和感慨。 這說明,即是農(nóng)耕社會,親情也有寡淡、復(fù)雜的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農(nóng)耕文明的土崩瓦解,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生存方式發(fā)生了亙古未有的變化;工商文明把人調(diào)動得暈頭轉(zhuǎn)向,親情也被加入了很多新的內(nèi)涵。當利用和利益的成分越來越大時,容納純親情的空間就也來越小了,剩余的都是自然之外的東西;親情變得越來越面目全非了,甚至有了“資本”“商品”的功能。當“資本”“商品”都不能實現(xiàn)其“求利”目的時,一方主動性不高,一方則怨氣滿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動性不高的都是“優(yōu)越”方,他們的行為可以理解。家家都有難念的經(jīng),誰都不容易,不可能因為親情把一切都包攬了,也不可能做到有求必應(yīng)。顧念親情、待之以禮,已經(jīng)不錯,更何況是人更勢利、世更冷峻、情更淡薄的當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怨氣滿腹的都是“普通”方。他們渴望得到“親情”的“滋潤”,能辦事的給我辦事,能出錢的給我送錢??傊业囊蠖嫉脻M足,否則就是“看不起我”“無情無義”。其實誰也不欠誰的,親情不能成為綁架別人的繩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增廣賢文》問世四百多年的實踐證明,親情不會是理想的樣子,“世態(tài)炎涼”才是正常的狀態(tài),誰也改變不了。正視這些就是正視社會、正視人心、正視自己。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親情也沒有“價值”,你的一切都沒有“價值”,千萬不要產(chǎn)生怨氣和與自身“價值”不相符的想法,否則,讓別人為難,讓自己受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說,除了生我的、我生的有義務(wù)和責任把親情放大到極致外,其他的就看能力、感情、具體事情了。這話不無道理。當下,能把自己的父母贍養(yǎng)好,能把自己的子女撫養(yǎng)好,就已經(jīng)善莫大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得有點直白,但事實就是這樣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