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搬家,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發(fā)展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人們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zhuǎn)變的一個縮影。人這一輩子,挪了幾個窩,搬了幾次家,都是大事件,都會在自己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跡。這里,我想通過梳理和回憶自己搬家,彰顯城市的變遷、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家庭的變化。同樣搬家對我個人而言,更傾注著一輩子的艱辛和汗水、美好與感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搬家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十年代末,在單位鴛鴦樓安了自己的新家。房屋是安身立命之本,沒有房子等于漂泊流浪。當(dāng)時廠里照顧年輕人,我就在鴛鴦樓臨時租借了一間10平米的房子,租期三個月。租期還未到,公房科就像催債一樣前后攆著交房。我求爺爺告奶奶,但還是沒扛過工房科的圍追堵截,最后搬到了男工院三號樓。我所在運轉(zhuǎn)班有一位老師傅退休了,房子一直空著,我就搶先搬了進(jìn)去。當(dāng)然事情沒有想得那么簡單,有車間領(lǐng)導(dǎo)的出面說情,咱還要顧面子和里子。男工院房子和鴛鴦樓一般大,可生活條件比鴛鴦樓差遠(yuǎn)了,尤其女同志上衛(wèi)生間就是一大難事。好在那個年代,日子再苦再難,媳婦從不抱怨,從不彈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寫到這兒,我還想吐槽幾句。鴛鴦樓是一個單面二層臨建樓,專解決年輕人問題。除鴛鴦樓之外,廠里還有兩棟格子樓,都是為年輕人量身打造的,每間八平米,房子僅能支一張雙人床、放一個碗筷柜和寫字臺,做飯全都在樓道。因為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入住率高,人口密度大,由于其上班班次的不同,這幾棟樓特別難于管理。當(dāng)年公安科就在鴛鴦樓隔壁,而東家在班飯剛上樓沒一刻功夫自行車就不見了;西家周末涼曬的衣服連孩子尿布都被一掃而光了。聽說有位老兄煤爐子正燉著雞,一轉(zhuǎn)身再回頭連窩被端走了。我在鴛鴦樓住了三個月,成本也是很高的,結(jié)婚給媳婦送的永久牌自行車沒了,岳父做的煤爐子又結(jié)實又好用也被順手牽羊了。那個時候,凡在這里住過的人,敢說哪個家庭不丟幾輛自行車?有了鴛鴦樓格子樓的教訓(xùn),我和媳婦在新的地方就提高了警惕,住的樓再高、下班再晚都要把自行車扛到樓上去。后來媳婦能把一袋五十斤的面粉扛到七層樓,可能就是那個年代練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來再說說住在男工院集體公寓樓的好處。因為整棟樓都上一個班,作息一樣,互不干擾,相互照應(yīng),關(guān)系融洽,大家上班結(jié)伴而行,再也不用擔(dān)心夜班遲到了。那個年代的人,心靈純潔,重情重義,生活單一,熱愛集體,不計報酬,輪班或個人只要有啥事情,一搭聲一大幫人都來了。老史,上海人,聰明能干,工友自行車或小家電壞了,熱情服務(wù)不收費。還有老劉,一頭沉家庭,老伴孩子都在農(nóng)村老家,他做的小米糊糊面,真是一絕。九十年代初期,人們思想剛剛開化,對啥事都很好奇,特別是四年一屆的世界杯足球賽,男女老少近乎瘋狂。記得我們中班一下班,十幾個人全擠在老史的房子里(一棟樓唯老史有電視)邊看邊聊,如果意大利或德國贏球了,有人就在窗臺上放起鞭炮來。想想真有病,想想真性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工院住了兩年多,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這段時光,總會讓人難以釋懷,感慨萬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次搬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搬家意義非凡,順心遂愿,夢寐以求。1992年,廠里為解決年輕人的住房問題,專門在小區(qū)東南角蓋了兩棟青年樓,我有幸分到一間二十平米的房子,從此,告別了無房時代,再也不會像瞧見公房科人就像耗子瞧見貓了。那時,我們上班僅有五六年,卻分到如此稱心如意的房子,彰顯了廠里對年輕人的關(guān)心與重視。試想,多少人奮斗十幾年,甚至一輩子,仍蝸居在八平米的格子樓里。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勇爭先多貢獻(xiàn)。這是當(dāng)時我們年輕人的共同心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九十年代,是紡織行業(yè)最紅火的時期,企業(yè)幾乎年年招工,新引進(jìn)的大中專學(xué)生日益增多,這一茬又一茬的年輕人逐漸都成了生產(chǎn)一線的骨干。同時,大多數(shù)人也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那個時候,工房科是最忙活的地方,也是矛盾最尖銳的地方。我們這一批大中專院校分來的學(xué)生,大多都工作在生產(chǎn)一線,擔(dān)任車間工藝員、技術(shù)員或輪班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人的苦衷工房科都了如指掌。有因為無房而婚期一推再推的,還有因為住房條件差對象與其分手的。當(dāng)時工房科副科長老楊是個好官清官,他很快就把收集和掌握的情況,如實向廠領(lǐng)導(dǎo)匯報,并在會上據(jù)理力爭,為年輕人爭取了分房的優(yōu)惠政策。多少年后,本人從事了與他一樣的工作,在小區(qū)與其聊起當(dāng)年分房的情況時,他十分欣慰,認(rèn)為自己在任唯一干了一件讓年輕人記住的事情。老楊去世后,我代表公房科向他送別,他的悼詞就是我起草的。你說巧不巧,他為民請命,咱也為他歌功頌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有余糧,心里不慌;居有定所,不再流浪。這是老人常告誡我的話,也是我在城里打拼多年的切身體會。我以息抵租購買了青年樓,雖說總價只有幾千元,但在當(dāng)時也是大數(shù)目,我東拼西湊,選了個六層價錢最低的。至此,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在城里扎下了根,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次搬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青年樓居住了整整八年。這八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1995年廠里被改制為全國百家企業(yè)試點單位,企業(yè)發(fā)展步入快車道,出口、利稅都位居全國前茅,職工收入連年增長,職工住房日益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愈來愈高。就我個人而言,孩子大了,都快上初中了,迫切需要改善住房條件,給孩子提供一個清靜舒適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這八年,小區(qū)平房幾乎全部拆掉開發(fā)了多層住宅,還有十幾棟樓正在拔地而起。那時雖然急需改善住房,但我明白,按工齡排隊自己等到猴年馬月也是等不到。退而求其次,新房買不到,調(diào)劑個舊房也可以。人是要懂得知足的,奢望過高往往失望也就越大。在這次集資購房中,頂層由于樓層太高好些人都沒選,廠里就放寬政策,咱撿漏成功。當(dāng)然這不排除也有照顧的成分。這之后,廠里再沒有建集資房,一些人至今仍蝸居在青年樓、筒子樓里,你說后悔不后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6月,我經(jīng)過裝修,順利搬進(jìn)了新房,孩子終于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當(dāng)時看著南北通透、結(jié)構(gòu)合理、寬暢有余的大房子,我想這輩子已經(jīng)很知足了,再也不會為房子問題發(fā)愁了。因此,在裝修過程中我也使足了勁,盡量一步到位,再不想折騰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次搬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說前三次搬家是處于生活所需生活所迫,那么第四次搬家就是追求享樂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就愈來愈高。2009年之后近十年,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我一直對二手房市場比較關(guān)注,自己也動了購買二手房的想法。畢竟自己住的是頂樓七層,總有一天會爬不動的。再說,一同與我購房的鄰居,大多都換了大戶型電梯房,誰不想住個闊氣寬暢方便的大房呢?咱經(jīng)濟有限,量力而行,便緊盯二手房市場,終于淘得了個低層次低價位小戶型的舊房。去年我們進(jìn)行了裝修,其理念是傳統(tǒng)、典雅、舒適、實用。用愛人的話來說,一切都要最環(huán)保最現(xiàn)代的。衛(wèi)生間裝了一個全自動智能馬桶,花了好幾千元,這放在十年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裝修完之后,經(jīng)過了一年四季的涼曬,于今年七月三日正式搬家入住。因為是今生最后一次搬家,顯得格外隆重,提前看好日子,拿出壓箱底的好酒招待親戚朋友。有人說,你這是顯擺,我認(rèn)為這是時代進(jìn)步使然。就如同有細(xì)糧為啥還要吃粗糧,有車坐為啥還要步行是一個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結(jié)束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次搬家,每次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第一次從鴛鴦樓搬進(jìn)男工院,這是生活所迫,是生活最艱苦的時期。第二次從男工院搬進(jìn)青年樓,告別了生活之苦,有了安身之處,有了自己穩(wěn)定的家,不再漂泊流浪,不再東躲西藏。第三次由青年樓搬進(jìn)兩居室的單元房,從溫飽型步入小康型,這是劃時代的,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標(biāo)志。第四次由高層次搬到底層次,從簡裝房搬進(jìn)精裝房,這是生活的調(diào)劑和奢求,就像一個人在城里待久了就想回農(nóng)村一樣,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健康考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jìn)步,國家的富強,企業(yè)的發(fā)展,家庭的富裕,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才會越來越高。如果離開了這些,一切都是白搭。因此,我們要珍惜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果,珍惜來自不易的美好生活,珍惜國家繁榮穩(wěn)定的大好局面,共同攜起手來,建設(shè)我們美麗幸福和諧的家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