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最美風情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圓明園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痛,幾代中國人都希望看到圓明園被毀前的樣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英國蘇富比拍賣會上,幾張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拍攝于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藏家的廣泛關(guān)注,疑似圓明園被燒毀前的照片首次被發(fā)現(xiàn),引起巨大轟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60年被毀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張照片是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攝,據(jù)專家推斷應(yīng)為圓明園舊景。照片在英國蘇富比拍賣行,以20萬英鎊上拍。除了圓明園這張,還包括另外幾張北京城墻俯瞰照片以及北海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把手機橫過來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873年被毀13年后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1</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60年,歷史的塵埃中,英法聯(lián)軍的鐵蹄踏入了北京城,這一事件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隨后,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北京條約》,這一條約不僅加劇了國家的主權(quán)淪喪,還標志著西洋人在中國的居留權(quán)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他們的足跡不再局限于廣州、上海、天津等傳統(tǒng)的通商口岸,而是延伸到了帝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在這一時期,大清海關(guān)在一位英國人的引領(lǐng)下,即羅伯特·赫德的精心管理下,逐漸融入了國際化的元素。赫德不僅重塑了海關(guān)的運作體系,還引進了大量西洋雇員,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恩斯特·奧爾末的德國人。奧爾末,1847年出生于德國希爾德斯海姆附近的寧靜小鎮(zhèn)伯瑟恩,一個世代經(jīng)營旅館的家庭,自幼便對遠方充滿了向往。年輕的奧爾末,在青春的熱情驅(qū)使下,毅然加入了19世紀歐洲探險與冒險的洪流,隨同一支商船隊踏上了前往遠東的未知旅程。然而,命運多舛,他們的船只在中國海岸遭遇了不幸,船難之后,奧爾末沒有選擇返回故土,而是決定留在這片神秘而廣袤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在中國的傳奇生涯。大約在1867年,年僅二十多歲的奧爾末,憑借其敏銳的商業(yè)嗅覺,在廈門開設(shè)了一家照相館。在那個攝影技術(shù)剛剛傳入中國的年代,這無疑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嘗試。然而,或許是由于市場的不成熟或個人因素的考量,他不久后便結(jié)束了這段短暫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轉(zhuǎn)而投身于更為穩(wěn)定的大清廈門海關(guān)工作。隨著職業(yè)生涯的穩(wěn)步發(fā)展,奧爾末的足跡遍布了中國的多個重要城市。從廈門到北京,再到廣東與青島,他不僅見證了這些城市在近代化進程中的變遷,也親自參與并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直至46年后,年事已高的奧爾末選擇退休,并于1914年攜同妻子,踏上了歸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德國故鄉(xiāng),結(jié)束了他在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精彩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沒有12張記錄圓明園廢墟的照片,這樣經(jīng)歷的奧爾末,也就是19世紀里許多跑來中國尋發(fā)達的西方冒險者中的一個,未必能留名于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在北京期間,曾為攝影師的本能讓他拍下了圓明園西洋樓廢墟并妥為保存底片,在渾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后世發(fā)現(xiàn)的最早拍攝圓明園的人——臺灣地區(qū)收藏家秦風說,據(jù)檢索現(xiàn)存資料,這批照片應(yīng)是最接近于圓明園西洋樓原貌的影像記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風揭示,奧爾末在北京海關(guān)的任職時光跨越了1872年8月至1880年4月,接近八年的光陰里,他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之一。尤為珍貴的是,與奧爾末留下的12張底片共存的,還有一幅他親手繪制的西洋樓景區(qū)平面圖,圖上清晰標注了繪圖時間為1873年11月,這直接證明了照片拍攝的時間至少不會晚于此日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奧爾末的鏡頭對準這些建筑時,距離圓明園那場浩劫已過去了十三年之久。而巧合的是,1873年正值同治皇帝頒布上諭,意圖重修圓明園,盡管這一浩大工程因資金匱乏與朝野內(nèi)外的重重阻力,在開工不足一年后便無奈夭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圓明園雖遭毀滅,但仍有清兵駐守,不過西洋樓景區(qū)因地處園區(qū)東北一隅,較為偏遠,守衛(wèi)相對松懈,為在京外籍人士提供了自由探訪的空間,這片廢墟竟意外地成為了他們野餐的樂園。奧爾末便常與海關(guān)的同事及其家屬一同踏入這片廢墟,用相機捕捉下那些被遺忘的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對于圓明園西洋樓建筑群,奧爾末抱有著與許多西方探險家相似的濃厚興趣與高度贊美。在離開北京崗位后的第十八個年頭,他在日記中深情回顧,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那段時光的無限懷念:“眼前所展現(xiàn)的,是色彩斑斕、引人入勝的裝飾,它們在北京那片清澈藍天的映襯下更顯生動,隨著步伐的移動與陽光的流轉(zhuǎn),每一處細節(jié)都仿佛在訴說著故事。建筑物上的白色大理石在光線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其倒影在湖面上搖曳生姿,如同夢幻泡影,讓人恍若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奇幻世界?!?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然而,相較于這段略顯夸張的文學描述,奧爾末那12張照片所展現(xiàn)的,則是更為真實、平實的廢墟景象,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成為了圓明園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