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原文</p><p class="ql-block">君之所貴者,仁也。</p><p class="ql-block">臣之所貴者,忠也。</p><p class="ql-block">父之所貴者,慈也。</p><p class="ql-block">子之所貴者,孝也。</p><p class="ql-block">兄之所貴者,友也。</p><p class="ql-block">弟之所貴者,恭也。</p><p class="ql-block">夫之所貴者,和也。</p><p class="ql-block">婦之所貴者,柔也。</p><p class="ql-block">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p><p class="ql-block">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p><p class="ql-block">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p><p class="ql-block">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p><p class="ql-block">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p><p class="ql-block">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p><p class="ql-block">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p><p class="ql-block">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p><p class="ql-block">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p><p class="ql-block">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p><p class="ql-block">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p><p class="ql-block">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p><p class="ql-block">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p><p class="ql-block">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p><p class="ql-block">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p><p class="ql-block">人能如是,天必相之。</p><p class="ql-block">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p><p class="ql-block">(錄自《紫陽朱氏宗譜》)</p> <p class="ql-block">二、譯文</p><p class="ql-block">作為國君,最重要的是懷有仁慈的心;</p><p class="ql-block">作為臣子,最重要的則是忠誠。</p><p class="ql-block">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愛;</p><p class="ql-block">為人子,最要緊的則是孝道。</p><p class="ql-block">作人的兄長,最要緊的是友愛弟妹;</p><p class="ql-block">作為弟妹,則要恭敬兄長。</p><p class="ql-block">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態(tài)度平和;</p><p class="ql-block">作妻子的,則必須重視溫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與師長相處,最重要的是合乎禮;與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則是講信用。</p><p class="ql-block">遇見老者,當有尊敬之心;看見幼者,當有慈愛之心。</p><p class="ql-block">對品德高尚的人,雖然年紀比我小,我也應當尊敬他;對那些素行不端者,雖年紀比我大,我們也該離他遠點。</p><p class="ql-block">千萬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更不可以仗侍著自己的長處而自以為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對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檢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義的一方;對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則應以平直的心態(tài),正常地對待他們。</p><p class="ql-block">隨便遇到什么樣的環(huán)境,都當心平氣和地接受。</p><p class="ql-block">別人有小過錯,則應有包容之心;別人犯了較大的過錯,則應將正確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訴他。</p><p class="ql-block">不要以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認為是小小的壞事而大膽地去做。</p><p class="ql-block">別人的缺點,(面對他人時)我們應幫他稍加掩蓋;別人的優(yōu)點,則應該幫他宣揚。</p><p class="ql-block">處世不應為了私事而與人結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p><p class="ql-block">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賢嫉能的心態(tài)。</p><p class="ql-block">遇到不順的事情,切勿因氣憤而求一時之快;不要違背正常的行為規(guī)范而去傷害別的物體。</p><p class="ql-block">遇有不合正義的發(fā)財機會,則應該放棄;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則不妨從事。</p><p class="ql-block">古圣先賢所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可以不讀;待人的合理規(guī)范與處世的正當態(tài)度,則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對后代子孫,不能不重視教育;對仆人幫傭,則必須能體諒關懷。</p><p class="ql-block">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不可不尊敬;遇到災變打擊,則不可不相互扶持。</p><p class="ql-block">謹守本分,必須有賴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而我們一生的命運,則是由老天來決定。</p><p class="ql-block">一個人能做到以上各點,則老天必定會來相助的。</p><p class="ql-block">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離開,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們對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視呢?</p> <p class="ql-block">三、賞析</p><p class="ql-block">朱熹《朱子家訓》寥寥385個字,卻全面闡述了朱熹關于做人的準則:仁、義、禮、智、信。朱熹《朱子家訓》字字珠璣,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濃縮。朱熹《朱子家訓》的精神內涵是忠孝和諧、修身報國。朱熹《朱子家訓》倡導家庭親睦、人際和諧、重德修身,要求父母對子女要“慈”“教”、子女對父母要“孝”、夫妻關系要和睦、兄弟之間要友愛。強調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我做起,不要隨便揭人的短處,背后說人家的壞話,傷害別人的感情,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所長或工作有了成績,就自我顯耀而瞧不起別人。要做到“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學會理解和寬容。侍奉師長應當有禮貌,對待朋友要講信義,遇見長者,應當尊重,看見小孩,應當愛護。朱熹指出:“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于我,我必遠之。”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他認為“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修煉清氣的要訣是“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詩書是指“圣賢”之書,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禮義是指“孝悌誠敬”,是說孝敬老人,誠實做人。</p> <p class="ql-block">四、朱熹其人</p><p class="ql-block">朱熹(公元1130年9月15日一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別號紫陽,又號晦庵。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閔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出生于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尤溪縣)。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p><p class="ql-block">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思想家,又是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yè),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作為教育家,朱熹很注重總結讀書的經驗,梳理家族的規(guī)范。他曾先后研究和編纂了《古今家祭禮》《祭禮》《家禮》等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勸勉大家將讀書作為起家之本。同時,他還總結了讀書的方法,“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再次是知行合一。朱熹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實踐,《朱子家訓》既強調讀典籍,遍覽詩書,也強調要用情用心,多教育多體恤。</p><p class="ql-block">朱熹著述甚多,《朱子家訓》是朱熹關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是朱熹一生立身處世、修身齊家的經驗總結。另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p> <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提到《朱子家訓》,大多數(shù)老年人和古文愛好者便認為指的是明末清初《朱柏廬治家格言》,即“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不對的。其實,朱熹《朱子家訓》和《朱柏廬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賢所撰寫出來的不同傳世巨作。世人多把他們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們多以《朱子家訓》來稱呼《朱柏廬治家格言》,反而朱熹《朱子家訓》一般人多不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