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湖橋</p> <p class="ql-block">《云湖鉤沉》內容提要</p><p class="ql-block">這是一部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土讀物。它亦文亦史,文史結合,搜奇攬勝,索隱鉤沉,詳實記述了湘中古鎮(zhèn)云湖橋境內的山川風貌、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風流人物、風物特產、歷史掌故,上下五百年,方圓近百里,反映了自明代以來古云湖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云湖橋人改天換地、奮發(fā)圖強的風采,謳歌了一代文豪王闿運故里的人文精神,不失為對讀者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鄉(xiāng)土教材。</p><p class="ql-block">自2022年以來,作者多次深入云湖橋實地調研、考察、采風,廣泛搜集資料,現場拍攝照片,創(chuàng)作相關作品;同時,查閱文獻檔案資料,扒羅剔抉,汰沙淘金,潛心寫作,反復打磨,夜以繼日,寒暑不輟,終于積腋成裘,寫成這部《云湖鉤沉》。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和汗水,流露出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之情。</p><p class="ql-block">該書25萬字,收入文稿99篇,分為“山水清音”“虹橋遺夢”“勝跡尋幽”“地名索隱”“物產擷英”“銀河帆影”“千秋佳城”“鄉(xiāng)土故實”“故園新貌”九個單元;同時,收錄作者近年所作思鄉(xiāng)詩詞50首,并配有圖片近200幅??芍^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并茂。</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孟浩然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云湖鉤沉》的出版,無疑向新中國成立75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同時也為家鄉(xiāng)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p> <p class="ql-block">見到毛主席,總是那么親切。</p> <p class="ql-block">建東村有個茶鋪子</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稱茶鋪子為茶鋪嶺</p> <p class="ql-block">建東村牌樓(南面)</p> <p class="ql-block">建東村牌樓(北面)</p> <p class="ql-block">在湘潭縣云湖橋通往偉人故里韶山的208省道邊,有個叫向紅的地方,是一個交通方便、人文資源豐富的村莊。向北,進入原建東村境內,有一條通往寧鄉(xiāng)三仙坳的官道,穿過茶鋪嶺,便到了聞名遐邇的茶鋪子。</p><p class="ql-block">向紅村位于云湖橋鎮(zhèn)西部,2016年由原向紅村與建東村合并而成。距國營江南機械廠1公里,距韶山市銀田鎮(zhèn)5公里。全村有27個村民小組,756戶,人口2545人。土地面積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1785畝,山地面積630畝。其周邊與本鎮(zhèn)新聯村、清風村、良湖村、楠竹村、北岸村等村相鄰,西北分別與韶山市、寧鄉(xiāng)市接壤。省道S330橫貫全村,韶山高速楠竹山收費站坐落在該村鏡內,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p><p class="ql-block">由向紅向右拐,沿雅瓦官道往北,行約一華里處,進入原建東村境內,眼前屋舍儼然,左邊為廠房,右邊為良湖中學校舍。寬闊而干凈的馬路上,橫跨著一座不繡鋼結構的牌坊,高高的拱門上,正中白底黑字寫著“建東村”和“湘潭縣環(huán)境衛(wèi)生示范村歡迎您”兩行字,牌坊兩邊的對聯寫道:“盛世促和諧,環(huán)境清新,積翠鋪青開畫卷;山鄉(xiāng)膺美譽,風光秀麗,飛紅耀紫涌春潮?!北趁嫔戏接幸恍写笞帧昂稳站賮怼?,兩邊的對聯寫道:“喜在心頭,夢里桃源詩里畫;笑舒眉宇,山中竹樹水中情?!辈恢悄奈桓呤謱懙?,將這里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侖美奐。看到美麗的村容村貌,讓人不由得感嘆這天人合一的嫏嬛福地。</p><p class="ql-block">建東村原名見東村,解放初期則叫廣福村,1995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之前隸屬良湖鄉(xiāng)。這是一個具有紅色文化底蘊的村莊。除了毗鄰韶山、地處潭韶沿線外,這里還富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大革命時期,湖南農民運動蓬勃興起,湘潭農民運動更是如火如荼,地主惡霸望風而逃,土豪劣紳威風掃地。湘潭縣下七都西二區(qū)銀田鎮(zhèn)團防局長湯峻巖,家居廣福村永久組,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群眾叫他“湯屠夫”。從1913年至1927年的14年時間里,被他殺害的農民就有50余人,當地群眾恨之入骨。</p><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毛澤東回鄉(xiāng)考察農民運動,公開支持區(qū)農協捉拿湯峻巖。湯聞風而逃,匿居他鄉(xiāng)。經農協幾個月的偵察,發(fā)現湯躲藏在寧鄉(xiāng)麟峰鄉(xiāng)親戚家。4月15日,區(qū)農協才把他捉到。消息一傳開,群眾歡呼雀躍。經特別法庭審判后,第二天組織二千多人,押著頭戴高帽的湯峻巖游行,從銀田寺到云湖橋20多里地,游行示威,沿途在蕭、唐、田三大姓的十幾個地主家,殺豬出谷“吃大戶”。第三天,農會在銀田寺組織公審惡魔地主湯竣巖。群眾無比憤怒,無數被害者對其拳打腳踢,最終將這個殺人魔王活活打死在白果樹下。湯峻巖被鎮(zhèn)壓后,震動了湘潭、湘鄉(xiāng)、寧鄉(xiāng)三縣的土豪劣紳,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p><p class="ql-block">光陰荏苒,到了上世紀50年代,因為一個特殊原因,廣福村改成了建東村。這主要緣于廣福村一位叫郭士逵的普通農民與偉人毛澤東的交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總是那么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郭士逵故居遺址上建起了幢幢樓房</p> <p class="ql-block">1925年毛主席在廣州</p> <p class="ql-block">郭士逵(1899—1959),又名仕逵,祖籍韶山銀田寺(今屬韶山市銀田鎮(zhèn)),后遷居良湖鄉(xiāng)廣福村永久組,一生務農。大革命時期,他曾奉命秘密傳遞書信,救助毛澤東脫險。</p><p class="ql-block">那是1925年2月至8月,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在他的領導和發(fā)動下,當地農會轟轟烈烈,有如燎原之勢。韶山成立了“雪恥會”和中共韶山特別支部,開展平糶、阻禁斗爭。韶山農民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引起了地主豪紳的恐慌和仇視,大地主成胥生向當時的湘軍總司令兼湖南省長趙恒惕密告毛澤東在韶山一帶組織“過激黨”,煽動農民造反。趙恒惕聞訊,多次密令其弟、湘潭縣長趙恒哲及縣團防局羅列罪名,派槍兵到韶山抓捕毛澤東。然而,湘潭百姓非常擁護毛澤東的革命行動,暗中予以保護。因此,趙恒哲幾次實施抓捕行動,都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1925年8月,趙恒惕再次對趙恒哲下達死命令,一定要逮到毛澤東,并就地正法。趙恒哲以縣政府名義發(fā)布了逮捕毛澤東的密令。8月的一天,趙恒惕再次密令湘潭縣團防局會同韶趙恒惕再次密令湘潭縣團防局會同韶山大地主成胥生,帶槍兵前往韶山逮捕毛澤東。</p><p class="ql-block">消息傳到湘潭縣政府,有的人對“過激黨”恨之入骨,幸災樂禍;有的人同情革命,同情共產黨,為毛澤東的生命安全而擔憂。同情者中有一位叫郭鹿賓的開明人士,韶山銀田寺人,中共黨員,當時在湘潭縣擔任議員,并負責縣政府機要收發(fā)。因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郭鹿賓同情革命,憂國優(yōu)民,對毛澤東也十分仰慕。當聽到此消息時,他便迅即告知擔任省學聯干事的劉天民。</p><p class="ql-block">劉天民是韶山朝陽村人,曾在毛澤東與楊開慧家當過保姆;她的丈夫郭梓材,是毛澤東少年時的私塾同學,也曾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獲悉此訊,劉天民心急如焚,便盤算著如何把這個消息送到韶山去,幫助毛澤東脫險。</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閱讀群眾來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致郭士逵的信及信封</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致郭士逵的信</p> <p class="ql-block">恰在這時,郭鹿賓的侄兒郭士逵從良湖茶鋪嶺來到湘潭城里做客。劉天民和郭鹿賓喜出望外,隨即與郭士逵商量送信一事。三人經密談后,由郭鹿賓取出紙筆,匆忙寫了一封信交給郭士逵,囑咐其當天務必趕到韶山,設法將密信送交毛澤東。</p><p class="ql-block">郭士逵將密信放在胸前的貼身口袋里,匆匆告別叔父郭鹿賓,星夜趕回韶山楊林,找到正在譚家沖報恩寺秘密開會的毛澤東,取出密信遞給他。毛澤東打開一看,只見信上寫道:潤之兄:軍閥趙恒惕得土豪成胥生的密報,今日已電示縣團防總局,派快兵前來捉拿你,望接信后火速轉移……</p><p class="ql-block">毛澤東早就預料到反動派不會善罷甘休,看完信,從容不迫地站起來,沉著而又風趣地對大家說:“原來是成八胡子(成胥生的綽號)辦的好事!”說完,便叫到會的地下黨員馬上撤離。隨后,他與郭士逵匆匆離開了會場。</p><p class="ql-block">回到韶山沖上屋場,毛澤東照常接待了幾位前來找他商量工作的特別支部成員,并對韶山地下黨工作做了妥善安排,才在幾位農民的護送下離開了上屋場。</p><p class="ql-block">幾分鐘后,湘潭縣團防局大隊槍兵荷槍實彈,氣勢洶洶地趕到譚家沖毛澤東開會的報恩寺,將屋前屋后圍得水泄不通。槍兵們破門而人,到處搜查,一無收獲。接著,槍兵們又跑了十幾華里,闖入韶山南岸,包圍了上屋場,一陣搜查后,仍是一無所獲。</p><p class="ql-block">撤離途中,郭士逵遠遠地看到敵人槍兵追來,心中倒抽了一口涼氣,若是晚幾分鐘,恐怕就碰上敵人,落入虎口了。幸虧郭士逵送信及時,毛澤東迅速撤離,方脫離虎口。</p><p class="ql-block">當晚,毛澤東機智果敢地避開敵人,悄然離開韶山,取道寧鄉(xiāng),前往長沙,“間道入粵”。</p><p class="ql-block">事后,毛澤東慶幸郭鹿賓那封信幫了他的大忙,也感激郭士逵連夜送信幫他順利脫險。</p><p class="ql-block">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郭鹿賓擔任了國民黨湘潭縣黨部監(jiān)察委員、常務委員。1926年,湘潭掀起反蔣運動,郭在群眾集會上揭發(fā)蔣介石的罪行。同年3月20日,組織全市人民大規(guī)模的反蔣示威大會。大革命失敗后,郭鹿賓堅持地下活動,與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1938年初,奉命去延安學習。畢業(yè)后,分配在陜甘寧邊區(qū)法院工作。不久,回到湘潭,從事地下斗爭。經組織批準,出任清溪鄉(xiāng)鄉(xiāng)長。后因工作勞累而病故。</p><p class="ql-block">郭士逵則一直在鄉(xiāng)下作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艱難度日。</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毛澤東擔任了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郭士逵獲知這一切,異常興奮,幾天幾夜睡不著覺。他是一個老實農民,為人憨厚,勞力較弱,加上家里人口眾多,因此生活困難。無奈之下,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敘述了自己當年替叔父送信到韶山救毛主席脫險的往事,同時反映了家庭生活情況,希望主席替他設法安排工作。</p><p class="ql-block">毛澤東閱信后,于1950年3月14日給郭士逵回了一信:</p><p class="ql-block">士逵先生:</p><p class="ql-block">去年十月五日來信收到,遲復為歉。先生處境困難,深為系念。工作問題,仍以就近設法等候機會為宜,不宜遠出省外,徒勞往返。</p><p class="ql-block">順問</p><p class="ql-block">近安! </p><p class="ql-block">毛澤東</p><p class="ql-block">一九五O年三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信封上寫著:“湖南湘潭七都/靈官廟茶鋪嶺/郭士逵先生”。</p> <p class="ql-block">郭士逵墓位于建東村荒塘圫</p> <p class="ql-block">郭士逵墓碑</p> <p class="ql-block">接到毛澤東的親筆信,郭士逵心中異常激動。兩個月后,郭仕逵手持毛澤東親筆信,前往北京,謁見毛澤東。臨行時,他向鄰居熊云德借了20元作為路費。抵京后,他被安排在賓館休息。幾天后,毛澤東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見了他,并設宴招待他。</p><p class="ql-block">席間,毛澤東詢問了郭士逵的家庭生活情況,郭一一作了回答。當問到其叔父郭鹿賓的情況時,郭士逵說:“叔叔在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地下活動,1938年他到了延安。從延安回來后,從事革命斗爭,受到國民黨的追捕,因病不幸早逝?!泵珴蓶|聽了,說:“像郭鹿賓這樣的同志,可惜英年早逝了!”</p><p class="ql-block">郭士逵在北京住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兩次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并一同就餐。離開北京時,毛澤東贈給他一件軍大衣,還有一些錢物。</p><p class="ql-block">1953年,郭仕逵第二次到北京,見到毛澤東后,表示自己是帶著良湖鄉(xiāng)廣福村全村人的意見來的,村里的群眾認為“廣福”這個名字不好聽,過去國民黨不能為廣大人民帶來幸福,今天有了共產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人民才會過上幸福的日子?!敖裉煳乙娏嗣飨械绞謽s幸。”郭士逵說著,提出將“廣福村”改名“見東村”,以表達村民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這樣改呢?”毛澤東問道。</p><p class="ql-block">“‘見東’是見了主席的意思。我代表廣福村人民到北京見到了您,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幸福,而是大家的幸福,我們廣福的鄉(xiāng)親們都會感到幸福!”郭士逵解釋說。</p><p class="ql-block">毛澤東搖搖頭:“這個提法不妥,我是共產黨的一員,是人民的勤務員,黨內也禁止用領導人名字作地名。”</p><p class="ql-block">郭士逵說:“毛主席,這是我們廣福村全體村民的意見,何況‘見東’不是人名呢?”</p><p class="ql-block">見郭士逵這么一說,毛澤東便答:“既然如此,我也不勉強。你們要改村名,那是你們的自由?!?lt;/p><p class="ql-block">郭士逵聽了,高興不已,連連稱謝。在北京呆了幾天后,郭仕逵回到家鄉(xiāng),興高采烈地向當地鄉(xiāng)、村干部匯報了在北京見到毛主席的幸福情景,并把主席同意將廣福村改為“見東村”的情況告訴大家。鄉(xiāng)親們非常高興,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很快,廣福村正式改名見東村。后來,為了激勵廣大社員群眾更好地建設毛主席家鄉(xiāng),當地黨政經反復權衡,又將“見東村”改為“建東村”,表示要努力生產,建設好毛主席家鄉(xiāng),報答毛主席的關懷。</p> <p class="ql-block">近年來作者曾多次到茶鋪子調研</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二)在云湖橋調研</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云湖橋</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原建東村入口牌樓留影</p> <p class="ql-block">趙志超,號耘齋主人,1962年9月生,湖南湘潭人。曾任湘潭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書長、二級巡視員。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現任湘潭市黨史聯絡組副組長。</p><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xiāng)親》《毛澤東一家人》《毛澤東十二次南巡》《故園行》(與人合著)《獨步芳躅》《飛越重霄》《播種芳菲》《秋蘊》《璀璨的星空》《追夢》《執(zhí)著》《篤實》《聯苑英華》《耘齋詩草》《耘齋聯存》《耘齋新詠》第1—3輯及《湘潭人物皕詠》《湘潭風物皕詠》《吃在湘潭》《味蕾上的湘潭》等。共計出版發(fā)表作品900余萬字。主編有《韶山魂》第一、二部及《光榮的史詩》《湘潭文藝家辭典》等。</p> <p class="ql-block">建東學校(現為慶豐祥農莊)</p> <p class="ql-block">原建東學校校舍</p> <p class="ql-block">趙志超七律《寄語云湖橋諸鄉(xiāng)賢》(唐啟文書)</p> <p class="ql-block">愛我云湖,愛我家鄉(xiā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