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襄陽市區(qū)(長途車站設(shè)在樊城),立馬感受到二汽的氣場。這里的公交都是二汽底盤,白色車身與河南公交的綠色車身迥異,車票價格也翻了一番。<br> 因為諸多景點沒有開放,加上硬擠出一天時間去荊州,我的襄陽之行缺憾甚多,尤其是南部諸景幾乎沒去。<br><br>襄樊(包括老河口)地區(qū)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進可圖西北,退可固東南,有“天下之腰膂、七省通衢”美譽。唐太宗曰“天下之要領(lǐng),襄陽實握之”。<br>由于是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匯處、水陸碼頭,地理位置決定了襄陽為兵家所必爭(和平時期自然也是商業(yè)輻輳之所)。兩千年來,這里發(fā)生大小戰(zhàn)事200余起,所謂用兵“萌于春秋、茁于東漢、枝于三國、蔓于東晉六朝,而樛于宋之南渡”,其中三國和南宋時期在襄陽的搏殺最為人熟知。<div><br></div><div>襄陽因地處襄水(如今此水已萎縮為不值一提的小渠)以北而得名,楚國設(shè)置北津戍,西漢初期始設(shè)襄陽縣,開始建城垣。這里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西南柳子關(guān)、南面鳳林關(guān)均易守難攻,加上城堅壕深,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br><br>樊城與襄陽隔著漢水相望。史載西周貴族仲山甫被周宣王封于樊,因而得名。已不知是先有樊地還是受封后命名為樊,樊的位置也有爭議,一說在河南的陽樊。<br>樊城面對廣闊平原,背靠漢水,護城河狹窄且無山可依,可謂難守易攻,與襄陽形成明顯對比,故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說法。<br>下圖來自網(wǎng)絡(luò),我用綠色標出南宋城墻(當時襄陽周九里,樊城周四里半,均有內(nèi)外城)范圍,漢水當時有聯(lián)接襄樊兩城的浮橋;赭色為明清時代的襄陽、樊城城墻。<br></div> 1949年后,二城組建襄樊市。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三面環(huán)水的襄陽缺乏空間,北面的樊城反而可以伸開拳腳大展基建。一度雄心勃勃,計劃繼長春、十堰之后,成為中國第三座汽車城(二汽的柴油卡車基地)。<br><br>1990年,我和同學們?nèi)ナ弋厴I(yè)實習,往返均經(jīng)過襄樊,停車時間較長卻是在夜間,我沒有出站,在站臺買到市區(qū)地圖。那時的襄陽市下轄五縣三市,襄樊城區(qū)屬襄陽縣。市政府設(shè)于襄陽城內(nèi),縣政府設(shè)于樊城。<br>2011年襄樊改稱襄陽。漢水以北為樊城區(qū),漢水以南為襄城區(qū)(似乎容易與河南省襄城混淆),而焚城東邊又新設(shè)了襄州區(qū)(外人看來又容易與襄城區(qū)混淆)。<br>目前市區(qū)的中心地帶還是在樊城。<div><br></div><div>今年我到達時,襄陽市博物館正處于新舊館交接過程:舊館關(guān)閉,新館要等五一八博物館日開放。<br>樊城的襄州區(qū)博物館設(shè)在古跡水星臺內(nèi)(我覺得在這地盤該叫樊城區(qū)博物館),也不開放。<br>這是襄陽古城中心的仿古建筑昭明臺,原市博所在地。<br>既然見不到文物展示,只好當?shù)乜闯?,回家翻書?lt;br></div> 《三國演義》中有32回提到襄陽。<br>董卓為抗衡孫堅,將劉表劉景升以刺史頭銜空降荊州。老劉幾乎單槍匹馬,首先爭取到襄陽大族蒯氏、蔡氏的支持,他也因而將荊州治所由漢壽遷入襄陽,以為答謝并求繼續(xù)獲得支持。<br>孫堅跨江攻擊劉表,在襄陽南部的峴山(襄陽西南諸山總稱)中伏身亡。<br> 張繡一度成為劉表抗衡曹操的堅固防線,但沒維持太久。<br>劉備來投靠時,劉表安排其把守荊州的北大門新野,后見劉備積極擴充實力,又調(diào)其來樊城,就近監(jiān)視。<div><br></div><div>“馬躍檀溪”、“三顧茅廬”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br>劉表死后,豪族擁立劉琮接任(劉備不敢強行接手,是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持),一個月后劉琮等投降曹操。劉備措手不及,只得哭祭劉表墓后南逃。</div> 219年五月劉備奪取漢中,七月稱漢中王。關(guān)羽同期出兵,以三萬人馬對抗曹軍十萬,圍困曹仁于樊城。八月于禁來救,屯兵在樊城西北“十里山谷”處的罾口川。按《三國演義》說法,關(guān)羽笑言“魚入罾口(方形漁網(wǎng)),豈能久乎?于禁必為我擒?!?lt;br>恰逢大雨,熟悉地形的關(guān)羽以水代兵,一舉俘虜曹軍三萬精銳。中原震動,許縣以南紛紛響應,心力交瘁的曹操幾乎要遷都鄴城。 眼看劉備面臨大好形勢,如坐針氈的孫權(quán)不再猶豫,實施“預防性攻擊”奪取關(guān)羽的大本營江陵,并干脆把國都遷到公安坐鎮(zhèn),時間達一年之久。<br><br>關(guān)羽軍雖敗退,襄陽也處于糧草缺乏境地,曹軍因而焚城退回南陽,孫權(quán)派兵試探性進攻,被擊退。此后襄樊仍然是魏、吳拉鋸場所。<br>西晉滅吳時,襄陽是賈充設(shè)立的總司令部所在地。<br><br>這里的古隆中已成為來訪者必到之處,途中可以看到“馬躍檀溪遺跡”。畢竟在晉唐時期就已經(jīng)是文人墨客光顧的知名景點,現(xiàn)為市級保護單位。<br>來到這處遺跡,但見小溝一條,西側(cè)石坡上有兩個深坑,其中一個20公分的超大馬蹄印非常醒目(附近另有檀溪路,網(wǎng)照顯示有馬躍雕像)。<br>陳壽《三國志》將“馬躍檀溪”作為史實錄入,而作注的裴松之認為這是訛傳。如果劉表手下真要這么往死坑他,劉備絕不會忍氣吞聲。<br>至于檀溪,專家認為千年前就干涸了。<br>現(xiàn)在這處口袋公園保存尚好,但刻字據(jù)說都是當代所為。<br>即使確有此事,也沒人信那馬蹄印是真的。<br> 1993年,襄陽城內(nèi)新華書店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座漢末高等級墓葬,被認為是劉表墓。<br>該墓位于地表下方6米處,墓室長20余米,分前中后三室,至少葬入四人。由于劉琮投降與劉表下葬幾乎同時,估計草草施工、形制規(guī)模有限。<br>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劉表墓在城東門外二百步,太康年間被發(fā),劉表夫婦顏色不異,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中,經(jīng)月不散。到唐代時,劉表墓已處于襄陽城東門內(nèi),康熙年間猶存,雍正二年發(fā)大水,將墓園建筑沖毀。<br>由劉表墓地可以推定,襄陽城池在2000年多歷史中逐步向東遷移了一公里左右。<br>襄陽與三國有關(guān)名勝還有以將領(lǐng)命名的羊祜山、羊祜墮淚碑以及已經(jīng)消失的杜預祠堂。而真正有關(guān)且保留至今的遺跡就是劉表墓吧。這是真正的“襄陽根基”,我沒有找到照片,希望能得到修復展示。<br><br>三國之后,襄陽在歷次南北戰(zhàn)爭時期繼續(xù)“坐斷西南戰(zhàn)未休”。<br>東晉南朝時在襄陽僑置雍州,后來肖衍任雍州刺史,以此發(fā)跡。<br>378年,作為淝水之戰(zhàn)的前哨戰(zhàn)斗,前秦17萬大軍圍攻襄陽,東晉桓沖率7萬士卒而不敢支援,襄陽堅持了一年,終于城破。守將朱序被俘,他后來在淝水之戰(zhàn)時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br>現(xiàn)在襄陽的“韓夫人城”即為紀念此役而設(shè),當然這城墻不是原來的位置,我判斷原址當在鐵佛寺西側(cè)。<br> 北魏孝文帝在位最后兩年發(fā)兵20萬南侵,奪取雍州(襄陽),肖衍一敗再敗,誰都想不到的是,魏孝文帝不久病亡,又過了幾年肖衍卻成了南梁開國皇帝。<br>此后東、西魏爭奪,更是把襄陽一帶弄得昏天黑地。<br><br>南北朝末期,南軍逐漸文弱?!扒G州本畏襄陽”,但到后來,襄陽守軍已經(jīng)畏北人如虎。<br><br>靖康之亂時李剛提出建議,選擇行在以關(guān)中為上,襄鄧次之,健康為下。<br>但趙構(gòu)根本不想冒險,襄陽確實也不適合作為都城。<br>岳飛稱襄陽是恢復中原的根本。他曾在城外與李成交手,擊破偽齊軍十萬,收復襄陽。<br> 1206年,金軍號稱20萬攻襄陽,守將趙淳不足萬人守城,被圍困90余天。趙淳動員城內(nèi)的茶商衛(wèi)隊組成“敢勇軍”投入守衛(wèi),雙方均大量使用拋石機(守方數(shù)量為114臺),并“授意用泥彈,使對方無法重復利用”。此役之后,周邊山上林木伐盡。<br>1217年四月金兵再攻,結(jié)果仍然是“鐵打的襄陽”。<br><br>襄陽在宋蒙交戰(zhàn)時,迎來了自己的高光和涅槃。我首先通過元史連環(huán)畫(讓大家見笑)了解到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br><br>宋蒙滅金后,南宋“端平入洛”的輕率之舉刺激了蒙古,并予其入侵口實。1235年,皇子闊出率軍南下襄陽,周邊焚掠一空。次年宋軍發(fā)動叛亂,襄陽主將趙范狼狽逃走,人員財物盡擄北去,岳飛收復以來130年的積蓄“一旦灰燼”。<br>但蒙古沒有設(shè)駐軍守衛(wèi),此時他們的思維還只是毀滅后放棄。如果在此駐兵屯田、興建水師,很可能提前滅宋。<br>1239年孟拱收復已經(jīng)殘破不堪的襄陽,上書“襄樊為朝廷根本,百戰(zhàn)而得,當加經(jīng)理”,但無人理會,終又廢棄。<br>1250年,聞蒙古軍將出動5000人守襄陽,京(荊)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先發(fā)制人,1251年收復襄陽樊城,請免三年賦稅。<br>在李曾伯大力經(jīng)營下,襄樊兵精糧足,“士百其勇,將一乃心”。1253到1258年,襄陽守軍多次遭受蒙古軍進攻,從未失守。忽必烈南下時,只好從信陽攻鄂州,避開這個頭疼的據(jù)點。<br>1254年,李曾伯勒石記功,這是宋蒙襄陽激戰(zhàn)原址保留的唯一證物,保存完好得令人驚喜(風雨亭是近年所加),雖然名列國七不算靠前,對我則有極大吸引力。<br>“李曾伯紀功銘”又稱“襄樊銘”,與“馬躍檀溪處”相鄰。銘文贊美了峴山的雄偉,稱襄陽城高池深,在皇上正確領(lǐng)導下收復此地,將千秋萬代屏護大宋。<br>我見到的刻字沒有填色,而網(wǎng)絡(luò)上有填色圖片,不知顏色何時去除?<br> 官員多指責李曾伯收復之舉,認為不如全力守護江陵。特別是李曾伯力主守淮,與其前任賈似道守江的主張相抵,自然遭致賈似道的嫉恨。<br>可知勒石之際,李曾伯并非意氣飛揚。<br>正月刻銘,閏六月李曾伯多次請辭后,被調(diào)往重慶,襄陽由賈似道心腹呂文德控制,開始在邊界開放李曾伯堅決制止的榷場,并打壓其舊部。<br>1261年,李曾伯愛將、恐懼性命之虞的劉整被迫降蒙古軍,提出滅宋的突破口不在四川,而是在襄陽。<br>此前蒙古軍都是先攻四川,認為襄樊難以攻擊,且周邊不利騎兵作戰(zhàn)。劉整熟悉當?shù)厍闆r,詳加分析,提出“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可唾手下也”,說服了忽必烈。<br><br>鑒于襄陽城堅固,忽必烈要求圍困迫降。<br>蒙古軍通過設(shè)立榷場麻痹宋軍,1267年又以保護貿(mào)易為名在襄陽東南的鹿門山修土墻(這被視為六年攻防戰(zhàn)的開始),呂文德之弟呂文煥看出端倪建議防范,卻被兄長呵斥。<br>1268年蒙古軍建成鹿門堡,開始正式圍城,并在制高點萬山建立水陸基地,呂文煥以2萬人出擊,大敗而回。他向兄長告急,呂文德罵其“謊報”。<br>1269年,呂文德臨終時才明白上了蒙古軍的當,悔恨感嘆“我誤國家”。<br>1270年,蒙古軍對襄陽的戰(zhàn)略包圍完成。<br>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大元,次年春開始持續(xù)攻擊襄樊。<br> 長期圍困襄樊消耗巨大,加之西北局勢不穩(wěn),忽必烈也承受巨大壓力。<br>1272年臘月末,元軍投入了威力驚人的巨型拋石機——回回炮(馬可波羅吹牛說是他帶來的),并在其掩護下破壞浮橋,切斷了襄樊之間的聯(lián)系。<br>1273年元月,回回炮的轟擊導致樊城于十四天內(nèi)陷落,慘遭屠城。<br>元軍又將回回炮架設(shè)在襄陽東南,把襄陽砸個稀巴爛。呂文煥內(nèi)外交困,被迫于二月廿四日投降,延續(xù)38年(最后決戰(zhàn)1623天,真正激戰(zhàn)近兩年)的襄樊爭奪戰(zhàn)結(jié)束。<br>這六年中,賈似道幾次救援失敗后,斷定襄樊遙遠,救援反而會導致東部防線減弱,遂不加理睬。<br>顧祖禹認為“宋之亡,蓋自襄陽始矣”。元軍雖然打開了南下大門,但自己也精疲力竭,“以國家每歲經(jīng)費計之,襄樊殆居其半”,一年沒有動兵,此后開始對南宋采用攻擊加誘降模式。<br>三年后,臨安投降。<br><br>其實我知道襄陽之戰(zhàn)是在學齡前,全賜這本上海人民出版社73年發(fā)行的小冊子所教。里面的內(nèi)容當時不能全懂,感興趣的是一個個戰(zhàn)例,而襄陽在里面多次提到。<br>書中的回回炮圖樣。按其說法,1273年宋軍加以仿制,搞出了性能更加優(yōu)良的加強版。<br>可這龐然大物不攻城有什么用?難道拿來轟擊疾如閃電的蒙古騎兵?<br> 2024年是金庸誕辰百年。雖然他并未來過襄陽,筆下的攻守大戰(zhàn)依然深入人心。眾位豪杰護城是金庸作品中最為宏大的畫面,讀來蕩氣回腸。<br>我替他算算,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時,郭靖大約十五、六歲,七十年后襄陽城破,犧牲時他應該八十多歲,黃蓉大概也過八十了。<br>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襄陽城上夜間為其點燃蠟燭。<div><br>襄陽一度準備設(shè)立郭靖黃蓉像(認為他們的原型是張順、張貴兄弟),引發(fā)爭議又被擱置。我的看法,確實可以為張氏兄弟立銅像,也不妨在襄陽設(shè)立金庸作品館。<br>香港畫家姜云行為金庸的神雕俠侶配圖,有一個大BUG——楊過被砍斷的是右手,但臨近全書結(jié)束時,他和黃藥師躍下高桿,卻畫成左臂缺失。<br>劉德華版電視劇可能左手不便表演,則改成右臂完好。</div><div><br>我從書刊上見過去年“周伯通”在襄陽街頭與游人合影的照片,這次在城內(nèi)看到了郭靖黃蓉的冰箱貼,但未購買。</div><div><br>襄陽,也算跟著名著去旅行。<br></div> 同時要說明,樊城雖然不似襄陽城高池深,也非一擊即潰。曹仁就率領(lǐng)數(shù)千將士,硬是把掃蕩了三萬精銳的關(guān)羽擋在門外。北魏孝文帝在497、498年兩次揮師進攻,都被樊城守將曹虎所阻,只好望漢水收兵。<br>巧不巧,是不是姓曹的就能守住樊城?<div><br>元攻襄樊,如果不是擊毀浮橋,斷絕兩城聯(lián)系,樊城守將牛富必然能堅守更長時間。史載,他比呂文煥斗志更盛。<br><br>明末的1636年、1640年,張獻忠兩度攻占襄陽。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破襄陽,次年改稱襄京,自稱新順王、奉天倡義大元帥。<br>1645年李自成自西安敗退至此,本來襄陽具備根據(jù)地的大部分條件,足以迎戰(zhàn)清軍,但李只想奪取南京,竟然放棄,徹底退回流寇狀態(tài),由于后勤盡失,軍心大亂,大順軍再無立足之地。<br></div> 南宋襄陽之戰(zhàn),城垣損毀嚴重,明初大舉復建,形成今日規(guī)?!,F(xiàn)存7.3公里,高近9米,護城河寬百米至二百五十米,設(shè)有水閘調(diào)節(jié),“華夏第一城池”雄風依存。<br>城墻名列國五,號稱國內(nèi)八大最完整古城墻之一,明代曾設(shè)六門,均有甕城。現(xiàn)在東、西兩面開墻無城門,南門一帶未見城墻,北墻修繕后最為完整,有唯一的復建城樓。<div><br>下午登城(免費),薄霧冥冥。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簫鼓斜陽,沙場晚風,隱聞兵戈相格之音。<br></div> 衛(wèi)星圖上黃線是我在城墻頂上的行進路線,紅線是沿城墻和舊城商業(yè)街的步行路線。<br> 樊城在唐代遭水淹,宋代再筑,中心位于朝陽路和解放路交叉口,元代毀城。<br>明清時期的樊城東西約5.5公里,形狀似弓,設(shè)9門,除城門部分外大部為土墻,護城河窄得可以跨越。<br>因南墻屢次被漢江沖毀,明代后期索性不再修。<br>上世紀七十年代將墻、壕平掉,現(xiàn)仍存2城門和一段城墻。<br>鹿角門上有跨鶴樓,傳可與黃鶴樓媲美,1935年漢江發(fā)大水沖毀,目前是樊城唯一復建的城樓。 城西端的米芾祠緊鄰柜子城,可以看到樊城的殘墻。傳該城是伍子胥屯兵的夾墻,實為宋代建的子城。<br> 水星臺也位于城基上,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消防建筑。<br> 我?guī)状慰缭綕h江,能感受到河水沉默中蘊藏的巨大威力。從漢至清,漢江大水患發(fā)生60余次,幾度毀滅樊城,數(shù)次沖擊襄陽城。水患也促使當?shù)刂鸩叫奁疬B綿大堤,尤其以襄陽城外的老龍堤為代表作。<br><br>江陵先于襄陽入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對后者起了激勵作用,經(jīng)過努力爭取,列入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并開始改進古城面貌,疏浚護城河。九十年代更是進行大規(guī)模城建,復建小北門城樓、韓夫人紀念亭、仲宣樓、昭明臺、明王府的宮門和大殿,對馬躍檀溪景點、紀功銘采取搶修措施。我所目睹的,都是這一時期的成果。<br><br>韓國也有襄陽、漢江、江陵,他們趁早都改名吧。 時下襄陽以五大文化即荊楚文化、三國文化、詩賦文化、書畫文化、古城文化,作為旅游宣傳的主打名片。<br>我看還應該有牛肉面文化。滿街的襄陽牛肉面館,這一天得吃掉多少頭牛。。。。。。邊吃邊想,邊想邊吃,每天一頓,回家后繼續(xù)想。<br><br>襄陽還去了廣德寺(國三,襄陽首個國保)、米公祠(國六)。<br>這是張貼在飯館的最新地圖。城南的綠影壁、譙樓、仲宣樓;漢水之北的鄧城遺址、諸葛亮廣場、水淹七軍公園都沒有去,準備下次和襄陽博物館同行。<br><br>“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br>襄陽,須再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