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張照片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我二O一六年六月,在愛爾蘭都柏林14區(qū)的一個教堂旁路邊,用手機拍攝的。</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會拍到這張照片呢?這與我的一個生活習(xí)慣有關(guān)。一九九四年冬天,我和朋友在雙島灣發(fā)現(xiàn)了神奇的相形島礁之后,不論我走到哪里,都喜歡觀察自然風(fēng)景,欣賞并研究其中的美妙與奇異。正是這個習(xí)慣給我?guī)硪粋€神奇的發(fā)現(xiàn)。那一天,送外孫女上學(xué)回來,路過一個大院子。隔著圍欄,我眼睛一掃院子里的綠樹,驚住了!前方四五十米遠的地方,有一棵樹冠的形狀象一個披著長發(fā)側(cè)臉前望的古典西洋男人。我趕緊拿起手機拍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在看什么呢?我順著他的視線前望,原來他的目光是在看他前面的一座教堂。我又順著道路的走向前行了五六十米,把教堂拍進了手機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樹型頭像前方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在想他為什么看這個教堂呢?他是誰呢?</p><p class="ql-block"> 我首先想到的是與教堂有關(guān)的人。這個頭像可能是已經(jīng)變成了星星的教主或牧師下凡人間。</p><p class="ql-block"> 然而,回到家里,當(dāng)我整理一天來所拍的照片時,我反復(fù)看這張照片,推翻了起初的判斷,總覺得這個頭像更象一個世界名人。我想到了達爾文,達芬奇,普希金……,憑著中學(xué)時代對他們的形象記憶,一一對照之后覺得都不象。這樣,這張不得名的照片就擱在了我的手機里。</p><p class="ql-block"> 直到三年以后,居家閑情。我把這張照片從手機相冊中翻找出來,發(fā)給親友,試試每個人的眼力悟性,能不能從這張普通的風(fēng)景照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p><p class="ql-block"> 我發(fā)照片的同時附有一段引人注目的話“各位親友上午好,這張照片上的樹形人頭像,來之愛爾蘭都柏林,它會告訴你一個大自然的神奇!請你看看,這個樹形人頭像象誰?”</p><p class="ql-block"> 圖文發(fā)出之后,只有我的喜愛小提琴的好友王建軍先生回復(fù)了我:“這是音樂家貝多芬的頭像”。哦!是嗎?我這個音樂的門外漢,對貝多芬一無所知。我趕緊從手機百度網(wǎng)查找了貝多芬的頭像。經(jīng)過反復(fù)比對,這個樹形人頭像果然很象貝多芬。</p> <p class="ql-block">貝多芬畫像</p> <p class="ql-block">貝多芬雕像</p> <p class="ql-block">貝多芬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貝多芬注目的這個教堂是什么教的教堂呢?我請女兒幫我查找到了,這是一個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隨之,我開始從網(wǎng)上讀取有關(guān)貝多芬的生平與故事。想到了幾個的問題。一是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離世。他與愛爾蘭有什么關(guān)系呢?為什么要化身樹木于愛爾蘭都柏林的土地上?二是貝多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化身樹木為什么要守在天主教堂的旁邊呢?三,愛爾蘭有多座著名的天主大教堂,為什么貝多芬在一座規(guī)模不大名聲不顯的天主教堂旁扎根住下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帶著這幾個問題,我又繼續(xù)去查找貝多芬的人生軌跡。慢慢的我理出了似乎合情合理的關(guān)于這些問題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一是,十八世紀(jì),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是歐洲的一個重要的音樂中心。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象愛爾蘭那樣,每年都舉行盛況空前的音樂節(jié),世界許多著名音樂家紛紛匯聚愛爾蘭都柏林一道歡慶,并且與愛爾蘭音樂家共同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jīng)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正是愛爾蘭都柏林這個熱情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磁場,強烈的吸引視音樂如生命的貝多芬。他于1814至1816年的兩年間,改編了六十二首愛爾蘭民歌民謠,深受愛爾蘭民眾的喜歡。從而貝多芬與愛爾蘭都柏林這座音樂之城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同時,貝多芬一生命運多舛,苦難幾乎象影子一樣伴隨他。他是多么想有一處有音樂又有歡樂的地方。那么愛爾蘭都柏林必然是他的一個首選之地。</p><p class="ql-block"> 二是,貝多芬信仰基督教,他為什么沒有選擇離基督教堂最近的地方呢?原來,他的家族長輩以及母親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從小就接受天主教的洗禮。他的一生把上帝、神、主都看著是至高無上的主宰。所以,天主教、基督教在他的心中合成了一個信仰。特別是在暴淚父親統(tǒng)治的家庭里,只有母親最能體貼保護他。所以,他相信母親的神靈就在天主的身邊。而天主教堂就是離母親神靈最近的地方。所以,貝多芬自然選擇在天主教堂的身旁。</p><p class="ql-block">三是,貝多芬為什么沒有選擇聞名世界的天主大教堂之地,而看中了一個名聲不大的教堂身旁駐下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來想去,這可能與貝多芬后來染病耳朵失聰有關(guān)。他一直認(rèn)為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他要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去完成上帝交給他的創(chuàng)作音樂的使命,他既需要音樂之城的高雅歡樂,又需要靜安舒和的環(huán)境去思考,去創(chuàng)作。大教堂的人來人往,周圍多了許多喧華,而小一點教堂的地方?jīng)]有這些景況,更合乎他的理想。這么想一想,此題之解是不是順理成章 ?</p><p class="ql-block"> 賀志沖</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五月五日完稿,九月一日制作美篇發(fā)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