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是什么樣的東西,可以讓不同性別、職業(yè)甚至年齡的人們在同一空間里共同歡笑、嘆息和感動呢?這個的問題,在時下還真想象不出來。但是放在幾十年前,大家應該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電影。</p> <p class="ql-block">數(shù)十年前,電影曾經(jīng)是我們生活中最美味的調(diào)節(jié)劑,人們邁著輕盈的步伐,從平淡無奇的街巷走向燈火通明的影院,然后沉浸在黑暗中,時不時有陣陣歡笑聲,對著移動的畫面歡顏悅色。如今看慣了抖音、用熟了手機的新生代,是無法想象當年看電影迷人的種種現(xiàn)象。水泄不通的廣場或者人頭攢動的影院,準時開映,換片,兩支竹竿撐起的白色幕布,巨大的放映機,一盤盤鐵盒中九曲回腸般的膠片,陌生又熟悉的演員,悅耳動聽的歌聲......一場電影就是一段記憶,或者悲傷、或者興奮、或者陶醉,銀幕的光芒照亮了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事物。</p> <p class="ql-block">如今,“去看一部電影吧”可以解讀成“去緬懷一下古老淳樸歲月吧”。不久前的晚上,為了陪孩子走進了影院,最新的影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感覺,倒是影院的裝修讓我賞心悅目。但是豪華的空間里只有十幾名觀眾,令人倍覺凄涼和悲哀。開幕時同樣熄滅了所有的燈,在親切的黑暗中,我突然回到少年失措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有一種場景叫“露天電影”,扛著板凳奔向空曠的操場,用眼睛丈量地盤,搶占最佳觀看位置。摞下飯碗,呼啦呼啦擠進人聲鼎沸的圍圈,在板凳人堆中一排排尋找座位。伸長脖子,盯著放映員忙碌的身影,天暗下來,放映機轉(zhuǎn)動起來,高音喇叭響了起來,銀幕上動了起來。八十年代另一種舊景叫“通宵電影”,一整夜看四部電影,拎一袋面包進去,第二天清晨出來,蒼白著臉,頭重腳輕地回家補覺。也并不覺得瘋狂,因為電影確實是我們那時候頂重要的娛樂,基本可以說是一種生活導向,在影片和我們的愿望、期待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那時的電影氣氛很有生機,雖不是每部影片都精彩,但人們愿意去看,喜歡去看。為了一部電影,起個大早排隊買票,或摸黑趕十幾里路的情形,太常見了。記得有一次與一位朋友談起如煙往事,話語中映照的是當年那些撲朔迷離事情,與現(xiàn)在格格不入,其中看電影就是一項。他說他偷父母的錢,一口氣看了七遍《少林寺》。現(xiàn)代青年一定會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癡迷呢?談起過去的年代,有多少人從電影里相遇無以數(shù)計的鮮明印象?有多少人從電影里欣賞無以數(shù)計的起伏情緒?又有多少人是從一場電影開始談起了戀愛而走向了婚姻殿堂?</p> <p class="ql-block">“電影被城市遺忘已有一段時間了?!背乩蛟?jīng)在她的專欄文章中這樣寫道。在我們城市的擴展史中,電影正像一方布景,急速地向后退去。越來越遠,越來越小,成為斑斕色塊中模糊的一點。確定無疑的是我們后半生不會像我們年輕時那樣頻繁走進影院,網(wǎng)絡、手機讓電影近在咫尺,卻讓影院淡出多數(shù)人的視線。多數(shù)中老年人回想起那一幕一幕滿懷激動之情,并且充滿對往事的留戀和對樸素年代的懷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