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安市槐南鎮(zhèn)總共申報了 15 項非遺項目。可偏偏漏了“織手帶”這項傳承幾百年的手工技藝。我母親從小織手帶,直到二零一七年她八十三歲,她得了阿爾茲海默癥,才停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紅手帶是用于新生兒綁扎腕袖的扎帶。古人認為小孩怕進風,所以用帶子扎住袖口。后來衍生出迷信的說法:用紅手帶捆住手腕,防止孩子長大后手腳“不規(guī)矩“。</p><p class="ql-block"> 紅手帶的織造工序挺繁雜的。第一步,首先從市上買了大捆的白色棉線。先用飯湯浸泡,然后在烈日下曝曬。至完全干燥。再用一種叫做”紅花”的染料,用米湯調勻,又將曬干的棉線再次浸泡。至紅色染料均勻浸透,然后經晾曬幾日,至徹底干燥。此時,棉線包裹了兩層飯湯,線的拉力強度增加。但柔軟度下降。有許多線板結一起。必須用手撕開,揉搓。至棉線恢復柔軟,彈性。此時,白棉線成了紅棉線。</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經曬干后的紅棉線用一個托架托著,再用一臺車線(棉)機,通過車線(棉)機手工搖轉,把匝棉線圈繞到一根空心小竹管上。小竹管長約十公分,直徑大約一公分,圈纏線后,形成橢圓形狀。</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就是最壯觀的一步。將車好的棉線球一個個插在一塊釘盤上。二十個棉球分行排列。將各線球的線聚攏成一撮。母親右手拿著板,左手捋著棉線。繞著寬敞的客廳,將這撮線掛在墻柱上。我舉人公祠堂客廳一圈,大約三十米。母親通常走了上幾十趟,才將這些棉線全部牽繞完畢,計算下來,總長近三公里。然后母親小心翼翼地把這撮線慢慢從墻上卸下來,扎成一捆。必須保證線不亂不斷。這些線,就是經線。</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就是最關鍵的織帶子??椉t帶其實與織布差不多。只是利用人的身體,手,簡化省略了許多機器構件。經線的一頭固定在墻柱上,另一頭則固定在人腰上。在身體前有一塊像梳子一樣的“綜”,我母親叫它“棉梳”。棉梳有二十五個圓孔,二十六個豎孔。母親手執(zhí)棉梳,一上一下變換,梭子一右一左穿插,將綿線(緯線)縱橫交錯,然后用竹片輕輕一打,整齊地織出紅帶子。</p><p class="ql-block"> 母親一坐下來,腰上系上這條長長的紅線。就是一臺可移動的機器。紅帶子一寸一寸織成。每織成一尺二,就空留一寸。兩段為一副。十副為一餅。</p><p class="ql-block"> 每到墟天,母親便拿著手帶餅,到集上去賣。一餅能賣八至十五塊。但到母親患阿爾茲海默癥那年,母親憑著堅強的毅力織完的紅手帶已經滯銷。我不想讓母親看到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業(yè)”,最后如此慘淡收場。于是,暗中叫遠房親戚冒充顧客,將這最后一批紅手帶全收購了。</p><p class="ql-block"> 母親2017年底八十三歲因病“退休”,2022年臘月八十八歲去世。她這輩子僅僅休息了五年!在我母親去世二年之后,我花了好大的勁,才找到一位已經七十幾歲的老嫂,示范了這項技藝。她說:“你母親織手帶很好看,又快,織的又好。還有節(jié)奏感?!?lt;/p><p class="ql-block">2024/8/22于西華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