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8日,我來到正值“草長鶯飛” 五月天的The Celery Farm,林中的綠樹間響起了清脆的聲聲鳥語,啾啾嘰嘰,叫個不停。不知是在聊天?在爭論?還是在玩耍?“最好聲音最好聽,似調(diào)歌舌更叮嚀;高枝拋過低枝立,金羽修眉黑染翎“ -- 梅堯臣的 “黃鶯” 把黃鶯動聽的鳴叫,描寫得傳神之極。鳥兒是大自然的歌唱家,能給人一種聲情交融,動靜和諧的意趣。難怪詩人們不惜在鳥啼上花費筆墨,盡情傾訴。</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Common Yellowthroat</p><p class="ql-block">學名:Geothlypis trichas</p><p class="ql-block"> 黃喉地鶯直譯是普通黃喉鶯,又稱馬里蘭黃喉鶯;因雄鳥寬大的黑色面具增添了一絲劫匪的神秘感,亦被稱為黃匪。黃喉地鶯是雀形目森鶯科黃喉地鶯屬的鳥類,分布范圍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黃喉地鶯數(shù)量眾多,作為美國唯一一種在開闊沼澤地筑巢的鶯類,它幾乎遍布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每一片蘆葦叢和香蒲叢。主要以昆蟲為食。</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黃喉地鶯是一種小型鳴禽,長11-13 厘米,重9-10 克,翼展15-19 厘米。黃喉地鶯有粗壯圓形的頭部和中等長度略呈圓形的尾巴;背部,翅膀和尾巴呈橄欖色,喉部和胸部呈黃色,腹部呈白色。雄鳥戴著土匪似的黑色面罩,從頸部兩側一直延伸到眼睛和前額,上面有白色或灰色的邊框。雌鳥外觀相似,但下體顏色較淺,沒有黑色面罩,喉嚨處通常會呈現(xiàn)一絲暖黃色。幼鳥外觀與雌鳥相似。一歲雄鳥的臉部呈淡黑色,到春天會完全變暗。</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性</p><p class="ql-block"> 黃喉地鶯是一種短距離遷徙者。北方的黃喉地鶯是夜間遷徙者,冬季從美國南部飛往中美洲;南方的黃喉地鶯主要是居民。遷徙路線因季節(jié)和地點而異。 在秋季遷徙期間,從8 月至 10 月,加拿大,美國西部,東部和中部以及美國以外地區(qū)的黃喉地鶯都有獨特的遷徙路線。 在秋季遷徙時,所有成鳥和幼鳥會在大約同一時間到達遷徙目的地。 從2月初到5月下旬的春季,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地區(qū)的這些相同群體也出現(xiàn)了遷徙時間和路線的差異。 然而,在春季遷徙期間,雄鳥通常會先于雌鳥到達目的地。 在秋季和春季遷徙期間,許多黃喉地鶯在中途停留期間需要時間休息。 有些黃喉地鶯會在中途停留目的地停留數(shù)周或數(shù)月,而另一些黃喉地鶯則只休息幾天,然后繼續(xù)按照遷徙模式到達最終目的地。 在北美大部分地區(qū),香蒲沼澤和其它低矮植物茂密濕地是黃喉地鶯的典型棲息地,最常見于潮濕,灌木叢生的低地灌木叢中,經(jīng)常出沒于蘇格蘭金雀花和蘆葦草等外來植物。像許多棲息在茂密灌木叢中的鳥類一樣,黃喉地鶯有時會豎起尾巴。它們在低處覓食,主要從樹葉中搜尋獵物,但有時也會飛出去捕捉空中獵物,或在地面上覓食。在遷徙過程中,黃喉地鶯有時會與其它鶯類一起混合覓食。黃喉地鶯吃昆蟲和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會吃種子,與許多鳥類一樣,黃喉地鶯也吃砂礫,這可能有助于它們消化食物或為它們的飲食添加礦物質(zhì)。</p> <p class="ql-block">生長繁殖</p><p class="ql-block"> 黃喉地鶯主要為一夫一妻制。雄鳥在春天首先到達繁殖地,開始保衛(wèi)領地,約一周后,雌鳥到達繁殖地并會形成一對配偶。雌鳥選擇筑巢地點并筑巢,巢通常建在離地面91厘米左右的灌木叢中,或在地面的草叢或雜草叢中。巢是一個松散,笨重的杯狀結構,有時帶有部分屋頂,由雜草,草,莎草和樹葉制成,內(nèi)襯細樹皮,草和毛發(fā)。雌鳥在 4-5 天內(nèi)筑好隱蔽的巢穴。有時在季節(jié)后期需 2-3 天。黃喉地鶯通常每年產(chǎn) 2 窩,每窩產(chǎn)卵3 - 5 枚,雌鳥負責孵卵,孵化期為 12 天。雄鳥在孵化期間在巢中喂養(yǎng)雌鳥。父母雙方都會喂養(yǎng)雛鳥,雛鳥孵化后 8 - 10 天離開巢穴。父母在幼鳥長出羽毛后至少兩周內(nèi)繼續(xù)喂養(yǎng)幼鳥。當?shù)谝桓C幼鳥長出羽毛時,雌鳥開始產(chǎn)下第二窩,這時由雄鳥喂養(yǎng)幼鳥。有記錄最長壽的黃喉地鶯至少有 11 歲 6 個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