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尋佛教藝術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那石窟中的佛像,寧靜而莊嚴,</p><p class="ql-block">慈悲的目光,穿越千年的滄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的造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p><p class="ql-block">融合了漢文化的儒雅與飄逸。</p><p class="ql-block">線條流暢,如詩意流淌,</p><p class="ql-block">刻畫出心靈的向往與皈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州的風格,獨特而神秘,</p><p class="ql-block">中原與西域在此交融相依。</p><p class="ql-block">菩薩的寶冠,閃耀著智慧的輝芒,</p><p class="ql-block">天衣的飄拂,似夢幻的云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代的菩薩,豐腴而端莊,</p><p class="ql-block">S 形的身姿,舞動著慈悲的樂章。</p><p class="ql-block">色彩絢爛,如繁花綻放,</p><p class="ql-block">藝術的魅力,在心中久久蕩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塔高聳,供奉著神圣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舍利的光芒,照亮信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經(jīng)文的吟誦,在空氣中回蕩,</p><p class="ql-block">心靈在這片凈土中找到安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慈愛無盡伸張,</p><p class="ql-block">面孔慈祥,手執(zhí)法器與光芒。</p><p class="ql-block">工藝精湛,藝術的殿堂輝煌,</p><p class="ql-block">佛法的智慧,在細節(jié)中深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藝術,如繁星照亮黑夜,</p><p class="ql-block">引領我們走向心靈的彼岸。</p><p class="ql-block">在這神圣的畫卷里沉醉,</p><p class="ql-block">感悟生命的真諦,靈魂不再迷茫。</p> <p class="ql-block">比丘道休造彌勒佛像出土于廣饒縣楊趙寺村皆公寺遺址,為北魏時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風格,呈現(xiàn)出“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特點,它反映了北魏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漢族文化的崇尚和繼承。其造像衣紋流暢自然,展現(xiàn)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褒衣博帶”指的是寬大的衣服和長長的衣帶,是當時漢族服飾的典型特征;“秀骨清像”則形容人物清瘦秀麗,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這種風格在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中較為常見,融合了漢族文化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是研究當時佛教文化、社會歷史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展示了山東地區(qū)佛教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其教義強調(diào)通過個人的修行和覺悟,來達到解脫生死輪回、超越苦難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在兩漢之際。據(jù)相關記載,漢哀帝時,佛教可能已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jīng)》,這一事件也被部分學者視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p> <p class="ql-block">據(jù)學者趙凱球的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東漢末至西晉為第一階段,是佛教開始傳播的時期,今山東的東南部在當時已和佛教有了接觸,西晉末年有竺潛、道寶兩位有史可考的山東籍僧人。十六國東晉為第二階段,佛教得到顯著發(fā)展,傳播以泰山為中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清河、東阿,中部的泰山、濟南、臨淄、青州,南部的任城、金鄉(xiāng)、高平、東莞和東部的牢山等地區(qū)。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一批著名僧尼,如在山東本土建寺傳法的高僧竺僧朗,他于前秦皇始元年(351)移卜泰山,在金輿谷昆侖山中別立精舍,該地后來被稱為朗公谷,寺亦名朗公寺,又名靈巖寺,這是史籍記載的山東地區(qū)最早的一所寺院。南北朝為第三階段,是佛教鼎盛的時期。</p> <p class="ql-block">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造像藝術,既反映了佛教在該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也展示了不同時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成果,為研究中國佛教美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異彩紛呈,受多元文化的浸染,呈現(xiàn)出風格多變的顯著特征。早期的造像或許深受犍陀羅藝術的熏染,洋溢著濃郁的西域風情;而后期則漸次融合了中國本土的藝術因子,進而塑造出獨樹一幟的北魏風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佛像,其面相豐腴飽滿,額頭開闊寬廣,眉毛纖細修長,眼睛微微閉合,嘴角噙著一抹微笑,整體給人一種莊重肅穆且慈祥溫和之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像的服飾往往奢華精美,運用了海量的裝飾與細膩的細節(jié),彰顯出超凡的工藝水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尤為注重對人物動態(tài)與神情的刻畫,借由細膩入微的雕琢和栩栩如生的表情,讓佛像更具感染力與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線條運用:造像的線條流暢自然,例如佛像及菩薩像的衣紋線條,深刻而隆起,既能表現(xiàn)出衣物的質(zhì)感和形態(tài),又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宛如繪畫中的線條運用,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主尊佛像面相方圓,大眼橫長,兩側菩薩像頭挽高髻,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這些形象的刻畫細膩生動,仿佛一幅立體的繪畫,呈現(xiàn)出人物的莊嚴與慈悲之態(tà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背光與飛天:背光中央上方的龍雖龍頭形象不太清晰,但仍可看出龍銜纏枝蓮花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藝術感。而背光上部的飛天造型更是引人注目,手持不同樂器的飛天優(yōu)美曼妙、靈動飄逸,其姿態(tài)和神情仿佛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雕刻如同繪畫中的精彩場景描繪,充滿了藝術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畫面布局:整座造像包括主尊佛像、兩側菩薩像、背光以及各種裝飾元素,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畫面。各個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安排得當,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整個畫面豐富而不雜亂,體現(xiàn)了一種平衡與協(xié)調(diào)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藝術風格:該造像體現(xiàn)了北魏時期佛教造像的獨特風格,融合了當時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特點。其在繪畫藝術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例如面相清瘦、身材修長、服飾飄逸等風格元素,反映了當時的繪畫風格和審美傾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色彩想象:雖然造像本身可能沒有實際的色彩,但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推測其可能具有的色彩效果。例如,佛像的袈裟、菩薩像的服飾等可能會有怎樣的色彩搭配,以及這些色彩如何與造像的整體氛圍相融合,從而進一步增強其藝術表現(xiàn)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欣賞和分析,可以從繪畫藝術的角度深入領略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的藝術魅力,感受其在雕刻中所蘊含的繪畫藝術之美。同時,這也需要我們對北魏時期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特點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進行鑒賞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是山東地區(qū)現(xiàn)存最精美的北魏石刻造像之一。該造像制作于北魏正光六年(525 年),原出土于山東益都(今青州)西王孔莊古廟,民國前后被發(fā)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曾險些被日本古玩商運走,后被留于縣城金石保存所。其主尊佛像、菩薩像雕刻精美,背光處的龍與飛天造型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北魏時期佛教藝術和社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青州風格的三尊佛像和單體佛像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造型方面,三尊佛像通常主尊高大莊嚴,兩側的脅侍菩薩形象優(yōu)美,身姿婀娜。佛像面部表情寧靜祥和,眼神深邃,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單體佛像的造型則更加注重個體的表現(xiàn)力,姿態(tài)各異,有的站立挺拔,有的跏趺而坐,盡顯莊重與寧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雕刻技法來看,線條流暢自然,刀法嫻熟細膩。衣紋的處理飄逸靈動,富有韻律感,仿佛在微風中輕輕擺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藝術風格上,青州風格的佛像融合了中原文化與異域風格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既具有中原文化的端莊大氣,又吸收了西域藝術的靈動與神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些青州風格的佛像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為研究當時的宗教、文化和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仲達以其獨特的“曹衣出水”繪畫風格著稱,其特點是人物衣物緊窄,仿佛剛從水中而出,緊貼身體,凸顯出人體的線條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州佛像的圓雕在造型上呈現(xiàn)出相似的特征。佛像的衣物雕刻細膩,緊密貼合身軀,線條流暢且富有韻律,生動地展現(xiàn)出衣物的質(zhì)感和紋理,仿佛是真實的布料貼附于佛像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種藝術風格的傳承與影響,不僅使青州佛像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獨具特色,更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藝術在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通常,佛像的著裝可分為袈裟和法衣。袈裟多為簡單樸素的款式,顏色以紅色、黃色、棕色等為主。其質(zhì)地可能是粗布,體現(xiàn)出修行者的簡樸和超脫。袈裟的披掛方式也有多種,有的整齊規(guī)整,有的則較為隨意,展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和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法衣則更為華麗莊重,常常繡有精美的圖案和裝飾。這些圖案可能包括佛教的象征符號,如蓮花、卍字等,以表達佛法的莊嚴和神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像著裝的款式和風格在不同的地區(qū)和時代也有所差異。例如,印度早期的佛像著裝較為簡單,隨著佛教的傳播和文化交流,在東亞地區(qū),如中國、日本、韓國等地,佛像的著裝逐漸融入了當?shù)氐奈幕厣?,變得更加豐富多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薩頭戴寶冠,寶冠的樣式繁多,有的鑲嵌著珍貴的寶石和珍珠,璀璨奪目,象征著菩薩的高貴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薩的上身常披掛著天衣,天衣輕薄飄逸,線條流暢,仿佛隨風而動,給人以靈動、超凡之感。天衣的材質(zhì)可能是輕柔的絲綢或紗質(zhì),上面常常繡有精美的花紋和佛教圖案,如蓮花、祥云等,寓意著吉祥與神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薩的項間佩戴著華麗的瓔珞,瓔珞由各種珠寶串聯(lián)而成,錯落有致,光彩熠熠。這不僅增添了菩薩的莊嚴之美,也象征著菩薩的無量功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薩的手臂上常纏著臂釧,同樣以珠寶裝飾,凸顯出其尊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身的裙子多為寬松的長裙,裙擺自然下垂,線條優(yōu)美,可能繡有各種祥瑞的圖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些菩薩的裝束中還會配有披帛,從肩部或手臂自然垂下,更增添了幾分飄逸和優(yōu)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同地區(qū)和時代的菩薩裝束在細節(jié)上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都通過華麗而富有象征意義的裝飾,展現(xiàn)出菩薩的慈悲、智慧和莊嚴。</p> <p class="ql-block">其面部輪廓通常較為圓潤飽滿,給人一種和藹慈祥的感覺。佛像的額頭寬闊,展現(xiàn)出智慧與豁達。眉毛高挑而細長,形如彎月,透著一種寧靜與平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眼睛大而明亮,眼神深邃且溫和,仿佛能夠洞悉世間萬物,又充滿了慈悲與憐憫。鼻梁挺直,鼻翼寬厚,顯示出端莊大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嘴唇微閉,嘴角上揚,帶著一抹淡淡的微笑,傳遞出安詳與和善。面部肌膚光滑細膩,質(zhì)感逼真,仿佛具有生命的溫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東佛像的面像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莊嚴、慈悲的美感,既體現(xiàn)了佛教的神圣與莊嚴,又融合了當?shù)氐奈幕厣蛯徝烙^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并達到了一個高峰,佛教造像藝術也相應地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北朝晚期的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都有漢白玉石佛教造像,其主要出土地包括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北吳莊、曲陽修德寺以及陜西西安北郊西查村和草灘等地。其中,河北曲陽以盛產(chǎn)質(zhì)地優(yōu)良、適合雕刻的漢白玉石而聞名,該地的造像十分發(fā)達。例如北齊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其面相渾圓,身著袒右袈裟,衣紋稀疏流暢。佛像底座還有題記,包含確切紀年、造像者及相關人物信息、所造佛像的佛名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后期的雕像具有一些特征,如面相清瘦,呈漢人特征,額頭高寬,眉清目秀;肉髻較高,出現(xiàn)螺發(fā)且多為右旋式;大衣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擺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身材比例協(xié)調(diào),體態(tài)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這一時期佛背光的形式也有所變化。</p> <p class="ql-block">- 造型豐富:佛教造像的題材更加多樣化,除了常見的佛像、菩薩像外,還有羅漢像、飛天像、供養(yǎng)人像等。</p><p class="ql-block">- 風格多樣:在造型風格上,既有唐代的豐滿圓潤,也有宋代的清秀俊逸。例如,唐代的佛教造像多注重表現(xiàn)人體的曲線美和立體感,而宋代的佛教造像則更加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神態(tài)和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 技法精湛:隋唐至宋代,山東佛教造像的雕刻技法更加精湛,如唐代的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宋代的彩繪、貼金等技法,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p><p class="ql-block">- 地域特色鮮明: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造像在風格和題材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青州地區(qū)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受到了北齊時期佛教造像的影響,呈現(xiàn)出豐滿圓潤、線條流暢的特點;而濟南地區(qū)的佛教造像,則更加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神態(tài)和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與佛教凈土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她敕令菩提流志翻譯了《寶雨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經(jīng)典,這些譯作中有為武則天頌揚的文字,體現(xiàn)了凈土思想。武則天還禮遇義凈并敕其翻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以利用其在僧俗兩界的影響鞏固政治基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武則天選擇凈土高僧善導為洛陽龍門盧舍那佛的首席監(jiān)造僧。善導是弘揚彌陀凈土信仰的高僧,有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武則天的這一選擇,既籠絡了眾多朝野勢力,也有利于提升其政治聲望、鞏固其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時,惠簡作為信仰彌勒凈土的高僧,特意為武則天雕造了彌勒佛龕。武則天為了加強統(tǒng)治,還曾命令僧人偽撰《大云經(jīng)》,杜撰武則天是彌勒轉世的事實,以使其稱帝合法化、神圣化。在她的大力推廣之下,彌勒信仰在民間也迅速流行起來。</p> <p class="ql-block">先,觀察其造型與姿態(tài)。唐代菩薩像的造型通常端莊而優(yōu)美,身姿婀娜多姿,呈現(xiàn)出 S 形的曲線,展現(xiàn)出一種靈動而和諧的韻律。注意菩薩身體的比例和線條的流暢性,感受其姿態(tài)所傳達出的優(yōu)雅和動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關注面相與表情。菩薩的面容豐滿圓潤,眉毛細長如彎月,眼睛微睜,流露出慈悲、溫和與寧靜的神情。通過面部表情,去體會那種超凡脫俗又充滿關懷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者,審視服飾與裝飾。唐代菩薩像的服飾輕薄透體,華麗精美。觀察衣物的紋理、褶皺以及所佩戴的瓔珞、臂釧等飾物的細節(jié),感受其工藝的精湛和裝飾所營造出的莊嚴與華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后,留意色彩的運用。唐代菩薩像的色彩鮮艷奪目,色調(diào)和諧。分析色彩的搭配和層次,體會其如何通過色彩增強形象的感染力和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佛塔,最初是為了供奉佛陀的舍利而建造的。在佛教中,舍利被視為極其珍貴和神圣的物品,代表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后來,隨著佛教的發(fā)展,佛塔的供奉對象也逐漸豐富起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舍利,佛塔中還可能供奉著佛像、佛經(jīng)、佛菩薩的象征物等。佛像供奉在佛塔中,讓信徒們在禮拜佛塔時,能夠感受到佛的莊嚴和慈悲。佛經(jīng)的供奉則是對佛陀教法的尊崇和傳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供奉的方式上,往往會有嚴格的儀軌和規(guī)定。供奉的物品要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和處理,以表達對佛法的虔誠和敬意。供奉的過程中,信徒們通常會持誦經(jīng)咒、燃香點燈、獻花供果等,以積聚功德,祈求平安和福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佛塔供奉在不同的地區(qū)和時代有著各自的特點。比如在古代印度,佛塔的建筑風格和供奉方式就與中國有所不同。在中國,佛塔的形式多樣,從早期的樓閣式佛塔到密檐式佛塔等,供奉的方式也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馬鳴寺碑,亦稱《馬鳴寺根法師碑》。此碑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為紀念去世的根法師而立,原立于今山東省東安縣大王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該碑通高167厘米、寬87厘米、厚21厘米。圭首凸形,高31厘米、寬30厘米,頂端為豎排單行陰刻“馬鳴寺”三字,下方為豎排四行陽刻“魏故根法師之□□”八字(每行兩字,皆魏體楷書,其中□□為殘損難以辨認的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碑文為陰刻魏體真書,直排22行、滿行30字,字直徑3厘米許,共計639字,前序后銘,主要記述根法師的生平事跡和功德,包括他“爰自弱年,英年早集”“禪念求道,終生莫輟”“授講后生,四方慕義,云會如至”“造經(jīng)數(shù)千,布滿繢素,刊建圣顏,抽珍裁飭”等。不過,由于碑首行損泐,根法師的原來姓名已無從查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馬鳴寺碑的書法獨具一格,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字體結構緊湊茂密,左抑右昂,橫側生姿;筆調(diào)豐腴厚沈,轉折方折,波發(fā)飽滿銳利,側、掠、彎鉤之處則帶有弧形,可謂方圓對比富于變化,收剛柔相濟之妙。</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經(jīng)》記載,二月十五日,佛祖臨涅槃,普告眾生: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后問。大弟子大迦葉、護法金剛力士、佛祖的最后供養(yǎng)人純陀居士等立于左右,聆聽佛祖最后的垂訓。鎏金銀槨上,只見諸眾生舉手拍頭,捶胸叫喚,其中或有身體顫憟,癱倒在地,涕泣哽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有幾個不同尋常的人物,罕見地出現(xiàn)在鎏金銀槨上,令人驚奇。佛祖腳下,有一個女性形象。專家們推測,銀槨刻畫的這個在撫摸他雙腳的女性,應該是他的生母摩耶夫人。據(jù)佛經(jīng)講,佛涅槃時,感動了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她從天宮來到人間,和兒子告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些形象,卻讓專家們感到匪夷所思。在這幅靜謐哀戚的佛祖涅槃圖上,赫然出現(xiàn)了一個恐怖的面孔。此人不但三頭六臂,還頭戴骷髏,手舉日月。他們認為,這是左道密教護法神中的阿修羅王,他在佛即將涅槃的時候,護衛(wèi)道場。</p> <p class="ql-block">在所有出土文物中,舍利金瓶光彩奪目,里面盛裝47顆世尊金頂骨真身舍利。它通高13厘米、重達62克,純金制品,瓶體為宋代典型的瓜棱形,頂端一比丘宴坐清靜道場,神情肅穆,坐姿莊重,合十行禮,雕刻落鋒利索,線條樸拙有力。碑刻文字中有“安葬舍利金瓶一兩”,即是指此金瓶,為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土的石函,也令人稱絕。石函左右兩長側,刻畫了佛祖將欲涅槃,眾弟子、護法神等得知紛紛趕至,勸請佛繼續(xù)住世,接受最后供養(yǎng)這一場景,并有“梵王眾”“帝釋眾”“天王眾”“波旬眾”“比丘眾”等榜題銘文。前后兩側分別為菩薩和天王形象,函蓋刻畫了龍、牡丹和金翅鳥圖案。人物線條精美流暢,形象栩栩如生,圖案紋樣飽滿,頗有唐風,這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宋代文物中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石函內(nèi)的鎏金銀槨長0.45米,寬0.25米,高0.28米,以銀做成棺的形制,表面鎏金,采用了打作、捶揲、钑鏤、鏨刻、鉚接、鑲嵌、鎏金等多種工藝手段,是已知宋代金棺中工藝最精細、圖像最豐富的一件工藝品,也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體量最大的鎏金銀槨,同時期出土的相似佛教圣物中規(guī)格無出其右,上面鏨刻的佛祖涅槃圖讓參與研究的專家們睜大了眼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尊千手觀音像擁有十一張面孔,它們巧妙地分作五層排列。主面孔居于正中,那慈祥的神情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慈悲與寬容,目光柔和而深邃,讓人一望便心生敬畏與安寧。四十八只手姿態(tài)各異,有的手持法器,如象征智慧的法杖、寓意清凈的蓮花;有的則施出各種手印,每一個手印都仿佛蘊含著神秘的佛理。尤為獨特的是,手中還少見地刻有法眼,那法眼栩栩如生,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整體設計精妙絕倫,錯落有致。每一只手的位置、姿態(tài),每一張面孔的神情、朝向,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構思和布局。從任何角度觀賞,都能感受到一種和諧的美感和莊重的氛圍。制作工藝更是復雜至極,無論是細膩的線條刻畫,還是精致的裝飾雕琢,都展現(xiàn)出了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對佛教藝術的深刻理解。每一處細節(jié)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整尊造像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藝術感強烈到讓人不禁為之傾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像通常多為立像,而這尊如此大型的坐像實屬罕見。在博物館中,它被放置在高度有限的矮臺上展示,這使得參觀者有幸能夠近距離走到跟前平視。當站在它的面前,巨大的體量瞬間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仿佛能將人整個包容其中。豐富而精細的細節(jié)更是撲面而來,每一道線條、每一處裝飾,都清晰地展現(xiàn)在眼前,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和深邃的佛法。那精湛的工藝、莊嚴的姿態(tài),無不令人沉浸在這神圣而美妙的藝術氛圍之中,心生無盡的感慨與贊嘆。</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其他金銅佛像也各有特點。例如,有的表現(xiàn)的是三世佛中的阿彌陀佛,其大頭高髻,肩寬腰壯,氣勢宏偉,深受元代佛教造像的影響,采用失蠟法鑄造,這在古代是最為精細的鑄造方法,但工藝難度大,前期的修胎和后期的修補打磨步驟極其繁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明代永宣時期的銅鎏金佛坐像,具有漢傳佛像的特點,同時也融合了一些藏傳佛像的風格,如寬肩收腰、頭頂?shù)镊僦橐约半p覆蓮的蓮座等。這些佛像雕刻精準,開臉飽滿莊嚴。</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明代民間寺院制作的佛像,例如頭戴寶冠耳墜耳珰的釋迦佛坐像,它在開臉上是漢地的臉型,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畫,祥和慈悲感十足,而寬肩收腰的表現(xiàn)形式則深受藏傳造像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些金銅佛像不僅展示了明代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的宗教文化、審美觀念以及社會風貌,是研究明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它們在藝術風格、造型特點、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具有獨特之處,吸引著眾多參觀者和研究者的關注。</p> <p class="ql-block">佛藝輝煌歲月悠,莊嚴造像韻長留。</p><p class="ql-block">線條婉轉禪心現(xiàn),色彩繽紛法意收。</p><p class="ql-block">菩薩慈悲輝寶冠,觀音妙手耀神州。</p><p class="ql-block">千年魅力傳佳話,神圣光芒照眼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p><p class="ql-block">斜月三星覓道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