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眼前的這座小山包即河北唐山市的鳳凰山。其最高峰海拔僅僅88米。有的人說曾有鳳凰飛落其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有的人說此山形似鳳凰,于</span>是給這座山起名鳳凰山。但據記載此山原名叫雙鳳山,前山似騰空而起的鳳凰。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東到鳳凰城時,發(fā)現一座雄山,景致極美,遂率文武大臣游覽。在探索山中的鳳凰洞時,發(fā)現一對鳳凰,因此將該山命名為鳳凰山。?另一種傳說則與遼代的一位遼國失勢的皇后蕭觀音及其家族有關。她們在鳳凰山上修建寺廟,并鑄造鐵菩薩,因此山得名鐵菩薩山。</p><p class="ql-block">又有記錄,鳳凰山原名雙鳳山,在山的西側劉莊東二里許,原有前后兩山,高低錯落,如同兩只昂首云天、展翅欲飛的鳳凰,故人稱雙鳳山。又因山上有鑄于明代的鐵菩薩一尊,又名鐵菩薩山。舊《永平府志》和《灤州志》都有記載。明朝永樂年間,開平中屯衛(wèi)建立,大量的外來移民和戍守官兵來此,他們和本地居民一起出資修廟整山,在山頂上建有10層金塔一座,建菩薩殿一座,內塑鐵菩薩(鐵菩薩毀于1958年大煉鋼鐵,誠為憾事)。以后,又陸續(xù)修建了娘娘宮、僧房,圍山還建有墻垣。從此,雙鳳山僧道云集,晨鐘暮鼓,誦經念佛之聲不絕于耳。周圍百里許的鄉(xiāng)民紛紛進山敬神焚香,還愿施舍。至晚清,由于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唐山逐漸發(fā)展成為這一帶的經濟中心,雙鳳山一帶也逐漸形成盛大的廟會。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和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山周圍的空場上,說書賣唱的、賣藝的、賣百貨的小販等出攤設點,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隨著英人逐漸控制開灤礦務局,外國人來唐山人數大增,英國人在山的南側建有一片墓地,當時人稱“外國墳”,這里“花木扶疏,道路整潔,富有異國情調。公墓占地不多,但松柏蒼翠、薜荔滿墻,雜草叢生,令人有超然之感”。</p> <p class="ql-block">此山周圍已修建成供人們休息娛樂的公園,叫鳳凰山公園。公園入口處有一座7米高的白色鳳凰雕塑,是公園的標志,進入大門廣場,中央是一組兒童戲水噴泉,過了噴水池沿甬路向北澄湖、游廊曲欄、小橋目不暇接,最后可達公園北門。公園主峰海拔88米,山勢挺拔秀麗,蒼松翠柏密布。從公園東側棧道而上鳳凰山,可見震后幸存下來的古樸典雅八角重檐鳳凰亭依然矗立在山巔,登二樓平臺回首瞭望可清楚地看到不遠處的大城山及新唐山一覽無余。鳳凰山頂有一個鐵菩薩洞。</p><p class="ql-block">全園劃分為登山眺望區(qū)、安靜休息區(qū)、兒童游藝區(qū)三部分。登山眺望區(qū)以鳳凰山為主體,是市區(qū)制高點。山頂的鳳凰亭建于地震前,地震中幸未震毀,震后進行了全面加固整修。亭為八角重檐結構,青瓦紅柱,內飾彩繪,既古樸典雅,又活潑秀麗。沿山兩側開辟的石階蜿蜒登上山頂,站在亭中俯瞰,整個唐山市區(qū)盡收眼底,但見一排排的居民樓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的馬路車行如織。入夜,更是萬家燈火,宛如天上繁星,使人對震后新唐山的崛起發(fā)出由衷地贊美。山腳四周,建有竹韻亭、朝陽閣、松風亭、煙雨亭等,其造型各具情態(tài),并因地建亭,與周圍景物合為一體,與山上的鳳凰亭遙相呼應,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p> <p class="ql-block">鳳凰山山頂建有一亭,曰"鳳凰亭"。據說唐太宗東征高麗勝利班師而曾扎營此地。隨征的曹妃病故于此,為了紀念她唐太宗在山頂上修建一座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該亭在1976年經歷大地震雖有裂痕但`依然矗立不倒,也見證了唐山巨變。</p> <p class="ql-block">鳳凰山頂部原本來的鳳凰亭不是現在的鳳凰亭,而是已有500多年歷史的鐵菩薩。它一路見證了這座城市從明朝修建道觀、到清末洋務運動、到開埠、民國、抗日、到唐山解放。曾幾何時,人們的精神圖騰,從鐵菩薩轉變?yōu)轼P凰,從唐山大地震,到改革開放,鳳凰山公園伴隨著唐山,“鳳凰”已成為唐山新的象征。'現在的鳳凰亭屬于重建,有碑文記載。</p> <p class="ql-block">站在鳳凰山鳳凰亭上向東北方向瞭望,大城山朝陽市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東南方,高樓林立,新型有朝氣的唐山市盡顯眼簾。</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頂環(huán)視新唐山吾內心被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