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位于中國銀川市靈武境內(nèi),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方。早在4萬年前,古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使其成為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并被贊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在2021年被列入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中。而在2022年,水洞溝考古遺址公園也被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進一步彰顯了其歷史和文化價值。水洞溝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人類生活方式和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它為我們揭示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和生存狀態(tài),以及他們與其他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證據(jù)。</p> <p class="ql-block">作為一處歷史文化遺址,水洞溝遺址對于保存和傳承人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水洞溝考古遺址公園,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遺產(chǎn),并向公眾展示古代人類的生活和演變歷程。這將有助于提高人們對自身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并促進對考古研究的興趣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可以追溯到1923年,自那時以來,它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多次考古發(fā)掘。在這些發(fā)掘中,出土了與歐洲莫斯特和奧瑞納文化非常相似的物品。這些出土文物對于研究史前人類的“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村是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在古老的水洞溝村里,保留著北方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窯洞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室。水洞溝村繼承了這種古老居住方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邊緣上,用土坯壘起矮墻,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條,木椽搭頂,覆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村,水洞溝風(fēng)景區(qū)的一個景點,好似灰不溜秋無看頭,實則歷史悠久有來頭。一座古時老建筑的遺址。古時的水洞溝村,保留著遠古時代北方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地穴式居室。在發(fā)現(xiàn)的29處建筑遺址中,風(fēng)景區(qū)選擇了小部分進行了恢復(fù)。</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公園內(nèi)的明長城,在寧夏段的長城與其它地區(qū)的長城相比,不是用磚石壘成的,寧夏的長城是用土胚夯實而成的,歷經(jīng)滄桑,不經(jīng)介紹還真不知道這也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太過簡明扼要的名稱,實則是古代地下防御體系的簡稱。500年前的明代,依仗著水洞溝地區(qū)的險峻地勢,建成了地上地下融通結(jié)合的軍事防御要塞。</p> <p class="ql-block">山巔起伏的明長城,綿延數(shù)里;地下婉延的藏兵洞,屯兵上千。時代的變遷,明長城依舊頑強屹立,藏兵洞長久不見蹤影。直到2000年,當?shù)卮迕裨谟纳畹拇髰{谷間偶爾發(fā)現(xiàn)了洞口,隨后的保護性挖掘,使藏兵洞重見天日。</p> <p class="ql-block">開發(fā)了兩小段供游客游覽,跟著導(dǎo)游走進了黑呼呼的地下長廊。哇,定神之后、眼界大開,上下左右中、進退自如,吃喝拉撒睡、生存有道,看著看著,腦袋回到了現(xiàn)代,這不就是“地道戰(zhàn)”的祖師爺嗎?</p> <p class="ql-block">開發(fā)的兩段,第一段沒有任何照明的設(shè)備,黑咕隆咚的,真的是兩眼一抹黑,大家都紛紛打開手機照明,方能摸索著前行;第二段有景區(qū)的講解員帶著大家一起走,邊走、邊看、邊講解,也一定要跟著講解員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兵洞里面真的很大,</span>不然真的走錯方向就麻煩了。</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公園,占地還是很大的,先后要坐船、坐驢車、駱駝車、景交車。</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不僅僅是寧夏與內(nèi)蒙古的省界,更是阻擋了來自騰格里沙漠的黃沙,為保護寧夏的一方水土,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今天不講沙漠,主要看看賀蘭山著名的巖畫。</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不只有如素描般連綿起伏的山脈、頑皮靈巧的巖羊、品類豐盛的植被,還有對自然、對宇宙充滿遙遠想象,飲譽天下的巖畫。</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zhàn)、娛舞、交婧等生產(chǎn)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shù)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煙火氣息的社會生活,喚起對人類一致性的認識,了解并探知人類的發(fā)展歷史。</p> <p class="ql-block">最早發(fā)現(xiàn)賀蘭山巖畫并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人,當屬中國北魏時期的地理學(xué)家、旅游家酈道元(約472-527年)。</p> <p class="ql-block">馮驥才先生曾為賀蘭山巖畫題字: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詩意且精準地概括了賀蘭山巖畫在時間的進程中為歷史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在賀蘭山還參觀了銀川世界巖畫館。</p> <p class="ql-block">來,一起驚嘆一下賀蘭山巖畫的高光時刻:母太陽神巖畫:它是賀蘭口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幅巖畫。在寧夏博物館展廳里,對太陽神的產(chǎn)生有一番鮮活生動地描述。介紹中這樣寫道:太陽落山了,黑暗淹沒了世界,死亡籠罩著山野。誰能幫我們戰(zhàn)勝死亡、黑暗、寒冷?太陽神就這樣誕生了!于是,氏族部落的人們在巫師的率領(lǐng)下,將太陽神像刻在了賀蘭山口,外面的太陽冉冉升起的東方。</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邊走、邊看、邊拍的部分巖畫。</p> <p class="ql-block">到了寧夏怎能不去看一看西夏王陵呢,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帝王陵寢,坐落在賀蘭山東麓。</p> <p class="ql-block">西夏博物館位于銀川市西夏區(qū)賀蘭山東麓,2019年6月12日對外開放,是一座依托西夏陵園為背景,通過圖版、多媒體、場景展示等多種手段展示西夏歷史文化和西夏陵傳承保護史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筑面積9000平米,建筑造型莊重恢弘,與巍巍賀蘭山形成連綿之勢,與廣闊的大地融合共生。</p> <p class="ql-block">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因其在西北,故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后期與金朝并立。歷經(jīng)十帝,共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起,李氏政權(quán)共計346年。</p> <p class="ql-block">在這座以皇家陵園為背景的西夏博物館中,薈萃了西夏歷史文化遺存的精品,是目前我國集中展示西夏歷史文化展品多且集中的專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其中展示陳列面積5400平方米,展出西夏文物8000余件,展廳共分為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藝術(shù)、西夏社會經(jīng)濟、西夏陵、保護與傳承等六個展廳。</p> <p class="ql-block">這是其中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陵區(qū)規(guī)模宏大,蔚為壯觀,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依山勢布列著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是西夏歷史留存至今規(guī)模大、等級高、保存完整的建筑遺存,見證了西夏王朝的存在和君主世襲,并為這一業(yè)已消失的古代文明提供特殊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當天坐著景區(qū)車子,就參觀了其中的一座王陵:三號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