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北京鼓樓,出入口均在一處,中間用帶子隔開,左邊進,右邊出,入口相當狹窄。但在入口處,卻有兩個母女樣的女子裹足不前,我很詫異,剛側(cè)身越過她們前行,腦后便傳來一個女子的聲音:“人家這么大年紀都敢上,你怕什么?”我一抬頭,頓時明白她們?yōu)楹螠粼谌肟谔幜?。原來,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異常陡峭的臺階,讓我不得不仰視。我被人用來當榜樣了,退卻的路堵死了,只得背著相機包,硬著頭皮往上爬。<br> 說來慚愧,進京快半個世紀了,對位于東城區(qū)的鐘鼓樓,只有遠觀,卻無近瞧,更別說進去了,這才不知道游覽它們首先要爬那么陡的臺階。<br> 爬了69級臺階,終于到了鼓樓大殿。鼓樓始建于1272年,距今已有752年歷史,因火災于1297年、1420年和1745年三次重建。鼓樓通高46.7米,內(nèi)有25面更鼓,其中一面為主鼓,二十四面為群鼓,是元明清三代報時所用。游人現(xiàn)在看到的群鼓,均為復建品;主鼓雖是原物,但已破敗不堪,被置于玻璃罩內(nèi)。 鐘樓位于鼓樓北100米處,比鼓樓多出6級臺階,更難爬。鐘樓功能也是報時,它始建年份與鼓樓相同,后毀于火,分別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和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鐘樓通高47.9米,為重檐歇山頂結(jié)構(gòu),內(nèi)遺存有八角形木框鐘架和銅鐘等文物。鐘樓的銅鐘是中國現(xiàn)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之一,被譽為“古鐘之王”。<br> 北京鐘鼓樓代表了豐富的時間文化,與二十四節(jié)氣、十二時辰關系密切。鼓樓主鼓代表一年、二十四面群鼓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計時方式是將一晝夜平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并以地支名加“時”字表示。自戌時(19時至21時)至寅時(3時至5時)的五個時辰被劃分為五更。一更與五更之時,先擊鼓后撞鐘,二更至四更只撞鐘不擊鼓。至乾隆年間,改為只在一更與五更報時兩次,先擊鼓后撞鐘。<br> 鐘、鼓敲擊方法為“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反復兩遍,共計108響。 鐘鼓樓,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北端,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站在鼓樓大殿朝南看,中軸線上的制高點景山公園萬春亭清晰可見。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距離長7.8公里,線上共有15處遺產(chǎn)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