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翅長腳鷸</p><p class="ql-block"> 黑翅長腳鷸是鸻形目反嘴鷸科長腳鷸屬鳥類,別名有紅腿娘子、高蹺鸻。體長35-40厘米,兩腳特長。腿和足呈粉紅色;喙黑色,細長且筆直;頭頸部的顏色在個體間變異較大;一些個體的頭頂、羽冠、頸部至上背為白色;一些個體的頭頂和后頸黑色或白色雜以黑色;上背、肩和兩翅深黑色并帶有綠色金屬光澤;尾上覆羽白色,部分羽毛灰色;尾羽灰色;外側(cè)尾羽顏色偏淡;身體其他部分體羽純白色。雌鳥的背、肩和三級飛羽褐色,其余部分與雄鳥相似。幼鳥與雌鳥體色相似,上背部羽毛灰色。</p><p class="ql-block"> 黑翅長腳鷸在亞洲、歐洲、非洲及美洲的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均有分布。棲息于開闊草地中的湖泊、沼澤等濕地或稻田、魚塘。以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蝦、蝌蚪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在5-7月,營巢于開闊湖邊的沼澤地或草地上,以葦莖、枯草等構(gòu)筑碟狀巢。窩卵數(shù)4枚,由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6-18天。</p><p class="ql-block"> 黑翅長腳鷸無論在哪兒,都是最靚麗、最搶眼的角色。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成員,應(yīng)加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p><p class="ql-block"> 黑翅長腳鷸夏羽雄鳥額白色,頭頂至后頸黑色,或白色而雜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為黑色,且富有綠色金屬光澤。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色,微具綠色金屬光澤,飛羽內(nèi)側(cè)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側(cè)尾羽近白色;額、前頭、兩頰自眼下緣、前頸、頸側(cè)、胸和其余下體概為白色。腋羽也為白色,但飛羽下面黑色。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整個頭、頸全為白色。上背、肩和三級飛羽褐色。冬羽和雌鳥夏羽相似,頭頸均為白色,頭頂至后頸有時綴有灰色。虹膜紅色,嘴細而尖,黑色。腳細長,血紅色。</p> <p class="ql-block">棲息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也出現(xiàn)于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塘和沼澤地帶</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xí)性</p><p class="ql-block"> 黑翅長腳鷸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遷來中國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離開北方繁殖地往南遷徙。常成群遷徙。</p><p class="ql-block"> 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非緊殖期也常集成較大的群。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覓食。行走緩慢,步履穩(wěn)健、輕盈,姿態(tài)優(yōu)美,但奔跑和在有風(fēng)時顯得笨拙。性膽小而機警,當(dāng)有干擾者接近時,常不斷點頭示威,然后飛走。起飛容易,飛行也較快。</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常在水邊淺水處、小水塘和沼澤地帶,以及水邊泥地上覓食。常常單獨或成對覓食,偶爾也見成松散的小群覓食。覓食方式主要是邊走邊在地面或水面啄食?;蛲ㄟ^疾速奔跑追捕食物。有時也將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有時甚至進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也浸入水中覓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