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請問: 你知道我國歷史上一共有幾個故宮嗎?我想大部分人會回答有2個,少部分人會說有3個,實際上我國共有四個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南京故宮博物院。而對于南京故宮鮮有人知道。四座故宮所建時間前后順序是南京故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臺北故宮。</p><p class="ql-block"> 南京故宮始建于元朝的1366年,后經明朝朱元璋兩次增建多個宮殿、城墻、東西角門,端門、承天門、金水橋等,建成了我國第一座皇宮。但它由于修建時注重了風水,而將宮殿選址建在了填平的燕雀湖上,久而久之地基下沉,宮殿滲水,并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后的數百年間鮮有修葺,再加上天災和戰(zhàn)爭的破壞,南京故宮早已蕩然無存,僅剩下埋入地下的石柱礎,成為了一個故宮遺址。因此,現(xiàn)在在我國大陸僅有北京和沈陽兩座故宮。</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有三大不同之處(1)殿頂顏色:沈陽故宮是由滿人設計建造的黃色琉璃瓦四周鑲綠邊,綠剪邊代表了滿族是一個草原游牧民族;而北京故宮則是由漢人設計建造完成的全黃色琉璃瓦。(2)匾額上的題字:這里是滿文在左(左有為大、為上之意),漢文在右;北京故宮則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3)建筑布局:與北京故宮“宮低殿高”的建筑格局截然相反,沈陽故宮為“宮高殿低”的形制,即后宮地勢高于前殿,將寢宮建于高臺之上。如果說北京故宮與沈陽故宮最大的差別,那就是北京故宮是漢文化歷代積累的結晶,沈陽故宮則是滿漢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具滿族特色的宮廷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又叫盛京皇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 。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而后又經過了康熙、乾隆時期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增建,共歷時158年,建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貌。</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1)東路是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和兩側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建筑群。十王亭仿照了八旗行軍帳殿的帳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這里是皇帝舉行大典,及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2)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xù)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中路的特點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臺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qū)域。(3)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完全是漢式建筑,是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沈陽故宮博物院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最初的原址是明代的邊疆軍鎮(zhèn)沈陽中衛(wèi)城。1621年3月后金大汗努爾哈赤攻占了沈陽城,1625年3月努爾哈赤從遼陽的“東京城”遷都沈陽。同年,努爾哈赤沿用了明代沈陽中衛(wèi)城的街道系統(tǒng),對沈陽城進行了改造,修筑宮殿,建立都城。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他的第八個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繼承了后金汗位。1636年皇太極將后金汗號改為國號“大清”,年號改為“崇德”,可汗改為皇帝,女真族改為滿族。 至此,清朝作為一個整合了漢、滿、蒙三方力量的多元政權誕生了!皇太極成為了清朝開國皇帝,稱號是清太宗;努爾哈赤則被稱為清太祖。1643年皇太極將沈陽地名改稱為“天眷盛京”。 從此“盛京”作為沈陽舊稱沿用了幾百年。1643年9月皇太極駕崩,他與莊妃(孝莊文皇后、電視劇甑嬛傳里的嬛嬛)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登基做了小皇帝、即順治皇帝。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順治皇帝離開盛京,在多爾袞的幫助下順利入主中原,住進了明朝留在北京的紫禁城,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清”王朝。自清朝入關后,沈陽故宮便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了陪都行宮。</p> <p class="ql-block">網上航拍圖—沈陽故宮全貌</p> <p class="ql-block">東路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路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路建筑</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u>的建筑特點是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p><p class="ql-block"> 口袋房又稱斗室,是沿襲滿族先人穴居的結構而修建的,其目的在于保暖。房屋布局像個口袋,整排房只有一個開門。比如3間房大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開門,或5間房在東起第二間開門。清寧宮(沈陽故宮內的正宮,皇太極與其皇后的居所),正是典型的滿族民居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萬字炕又稱蔓枝炕、拐彎炕、轉圈炕。以南向正房為例,臥室內南北對起通炕,西邊砌一窄炕,與南、北炕相連,構成了"匚"型?;鹂徽紦耸覂鹊拇蟛糠挚臻g。按滿族人的傳統(tǒng)說法,室內“以西為尊,以南為大”,即西炕是祭祖祭神時陳設器具,擺放供物的地方,不得隨意踩踏坐臥或放置不清潔、不吉利的物品。南炕溫暖向陽,是家中的尊長起居坐臥,以及待客的地方。由于氣候嚴寒,傳統(tǒng)滿族人的寢居、吃飯、學習、做手工活、招待客人都在火炕上進行。</p><p class="ql-block"> 煙囪不是建在房頂上,而是建在房屋一側的地面上,有孔道通過墻壁與火炕相通,并離房屋有一定距離,所以也叫跨海煙囪,這樣做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防火。因那時滿族民居多以木架為骨,草泥夯成,如在墻內掏煙道,易引起內燃,而且屋頂以草搭成,更不適合在屋頂建煙囪。</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又稱“午朝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又稱“金鑾殿”,通稱“正殿”,是皇太極處理政務、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聽朝理政。</p> <p class="ql-block">順治皇帝手諭“正大光明”</p> <p class="ql-block">東北人常會說“閑的我五脊六獸的,不知該干什么了”就是指這殿頂上的五個脊、六個獸。邊脊上的彩獸數量是有規(guī)定的,規(guī)格越高彩獸越多,但最多是九個。</p> <p class="ql-block">網上下載的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初稱“大衙門”,也叫八角殿。它的屋頂是八角攢尖頂,屋頂和屋檐組合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皇帝頭上戴的帽子似的。它是努爾哈赤時的“金鑾殿”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名“ 篤恭殿 ”,康熙時改為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網上下載的鳳凰樓</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原名“翔鳳樓”,為清寧宮內院的門樓,也就是后宮的大門。曾是皇帝計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它是當時盛京的最高建筑,登上鳳凰樓,便可將盛京一覽無遺?!傍P樓曉日”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原稱“正宮”,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居所。原為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后宮坐落于高3.8米的高臺之上,前有鳳凰樓,四周為高墻和巡邏更道,構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筑群。在北京故宮,皇后妃子各有寢宮,而在沈陽故宮,皇后妃子都住在這個大四合院里。</p><p class="ql-block">八卦一下:孝端文皇后是關雎宮的宸妃海蘭珠及永福宮的莊妃的親姑姑,而宸妃和莊妃(即孝莊文皇后)是親姐妹,三人共侍一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清寧宮側后方,豎立著沈陽故宮內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tǒng)江山”。這煙囪共建有十一級,再加上最頂層的三塊磚,便是十二級。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巧合!是天意?是神算?</p> <p class="ql-block">西路的文溯閣和嘉蔭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屋頂則是綠剪邊黑琉璃瓦。據說以"五行八卦"之說,"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黑是代表水的。而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所建的樓閣,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著"以水克火"之意。</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西側、武功牌坊外的下馬碑</p> <p class="ql-block">武功坊</p> <p class="ql-block">周一閉館日的“大清門”前</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東側的文德坊</p> <p class="ql-block">隨處可見著清宮服飾的旅拍者</p> <p class="ql-block"> 今年七月下旬,我有機會到沈陽短暫游玩,第一站便是去參觀沈陽故宮。沈陽故宮的面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12。當我排隊進到沈陽故宮里時,被茫茫人海震驚到了!處處人群熙攘,進每一個宮殿都要排U型長隊接踵而行。手機舉高拍個照,一半的畫面是人頭;拍個近景,盡是別人的特寫。那年我參觀北京故宮,人比這里多海了去,但因為廣場大、宮殿大、院落大,使你不太感覺到擁擠。而這里的景象,使我想起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是在酷熱的夏天,也是在學生假期,也是進每一個場館都要排長長的隊伍;不同的是: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小,布局緊湊,都是一個個的小四合院,小套院,參觀人群密度過大且沒有納涼地兒,沒有空調可嘆,不像上海世博園占地廣闊,場館有空調,館外有涼棚有水霧噴灑。這次讓我切身感受到了古代與今天現(xiàn)代化設施的巨大差別。</p> <p class="ql-block"> 參觀沈陽故宮,細聽導游講解,回來后再查證一些資料,了解了一段歷史的演變過程,明了了一些大事件的發(fā)生始末,頗為增長見識,深感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附——滿文是努爾哈赤讓人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后經過了皇太極時期改進而正式形成。滿文在清朝時期作為官方語言和書寫文字使用。而蒙文是在元朝時期開始被使用,成為蒙古族人民的官方文字和宗教文字。目前,滿語已經不再是滿族人民的日常使用語言。而蒙語則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仍在被廣泛使用中。滿文與蒙古文的區(qū)別,有句話是這樣形容的"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