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川奇景-峨眉山</p><p class="ql-block">“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一千多年前年輕的李白離開家鄉(xiāng),開始游歷名山大川。當(dāng)他到達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平緩的地勢陡然上升,形成了一座三千多米高的雪峰,詩人投身其中,流連忘返。發(fā)出了“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感慨。</p><p class="ql-block">峨眉山煙嵐云岫,氣象萬千。或許在詩人的眼中這里正是通往仙界的路途。古老、雄奇、秀麗、飄渺,億萬年天地的雕琢,千百年文化的積淀,峨眉山既是人們心靈的歸屬,也是最富詩意的棲居之地。走進峨眉山,領(lǐng)略它的神奇與博大。</p><p class="ql-block">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面方向,拔地而起,奇峰突兀,高聳入云,卻又不失南方山水的秀美。峨眉山地處長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距離省會成都市大約134公里,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峨眉山由來與字義有關(guān),山高謂之峨,山秀謂之眉;古人正是根據(jù)這一特點,以“峨眉”二字來為它命名。另一說法,與山形地貌有關(guān),我國早期地理文獻《水經(jīng)注》中記載,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峨眉。不論哪種說法,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峨眉山在世人心中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古時候人們要到達峨眉山,最便捷的途徑是水路,如果趕上天朗氣清的日子,三千多米的大峨山便映入眼簾。與它毗鄰的二峨山雖然海拔未超過二千米,卻因為近大遠小的透視緣故,看上去與大峨山同高。于是便得以見到這兩峰相對如峨眉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因為一座山,誕生了一座城。隨著聚集在峨眉山腳下的人逐漸增多,這里順理成章就形成了一座古城。峨眉地區(qū)早期是屬于古蜀國的領(lǐng)地,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人文歷史。隋開皇初,單獨在峨眉山下設(shè)峨眉縣。此后這一地區(qū)建制雖幾經(jīng)變化,卻從末脫離過與峨眉山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依山而建是逐漸發(fā)展,但這里的人們始終守護著這座如母親般哺育和滋養(yǎng)他們的峨眉山。</p><p class="ql-block">平地而起高聳入云的峨眉山,就象一個擎天的巨人,太平歲月,它秀美的山林是人們詩意的棲居之所,民族危亡之際,它巍峨的身軀,則是中華兒女最堅實的靠山。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峨眉山迎來了一批來自北京故宮的珍貴文物,7289箱北京故宮南遷文物安全地從成都大慈寺運到了峨眉,分別存放在峨眉城東的大佛寺和城西的武廟。那時候香火鼎盛的大佛寺是香客來峨眉朝拜的第一站,為了存放故宮的文物,寺院積極配合,關(guān)門謝客,騰出大殿。1939年和1941年日軍飛機兩次轟炸樂山,樂山距離峨眉山只有30多公里,考慮到大佛寺殿宇巍峨,目標顯著,1942年存放于大佛寺的文物分別移存在地處城南山坳中的土主祠和許氏宗祠。如今武廟消失在歷史的變遷之中,唯有兩處石階印刻下往昔的腳步。國寶長存,文脈永續(xù),國難之際,峨眉山當(dāng)?shù)匕傩张c故宮的典守者一同保全了中華民族的瑰寶,成為文化抗戰(zhàn)中濃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要說起峨眉山的“國寶”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既有佛光,云海,圣燈等,這些美妙的自然景觀,也有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的文化積淀。無數(shù)詩詞畫作、述文游記,另外還有一座座古樸的建筑、莊嚴的造像共同匯聚成璀璨的峨眉文化。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古建筑的代表,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勝地,這一方山水也給予眾多畫家無盡靈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峨眉金頂圖》更是別具一格,氣度非凡。倘若天氣晴好,金頂云開;在峨眉山市區(qū),就能望見那巍峨金頂上閃耀的金色殿堂。一睹金頂日出是每一位造訪者心中最深切的期盼。然而,海拔3077米的金頂,輕易不會摘掉自己的面紗。峨眉山更多的是云是霧,雄奇險峻的山峰,在煙嵐中隱匿無常。</p> <p class="ql-block">晨霧逐漸散去,金頂終于不再遮掩,人們盼望著的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頃刻間,云海之上朝霞滿天。金頂變成一個金色世界。天地之間,遠近諸峰如同云海之中的島嶼。</p> 萬年寺 <p class="ql-block">萬年寺中的這座大殿因為是磚結(jié)構(gòu),又沒有傳統(tǒng)的屋梁,被稱作無梁磚殿。它是明代萬歷為母親祝壽所建,并御題匾額圣壽萬年寺。無梁磚殿上呈半圓形中空穹隆頂,下方為方形底座,象征天圓地方。殿頂四角和正中立有五塔,還飾有獅、象、鹿等瑞獸。殿內(nèi)是一尊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蕯騎六牙白象的銅像。峨眉山圣壽萬年寺銅鑄佛像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峨眉山最為重要的國寶。 </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綿延約23公里,巨大的海拔高差,充沛的雨量,造就了峨眉山生物的多樣性。這里是眾多珍稀動植物的避難所和棲息地。擁有“古老的植物王國”和“仙山藥國”的美譽。峨眉山既是中國人向往的仙山佛國,也是聞名世界的自然博物館。峨眉山的巖石,彰顯著鍛造于洪荒時代的陽剛之氣,峨眉山的水則散發(fā)著億萬年生生不息的陰柔之美。中國人相信萬物造化天地哲學(xué)都蘊藏在這青山綠水之間。</p> <p class="ql-block">峨眉藏酋猴,是藏酋猴的指名亞種,也簡稱“峨眉猴”。這??不懼怕人類,能與游人和平相處。如今峨眉山景區(qū)建立了自然生態(tài)區(qū),來保護這些峨眉山上的原住民。藏酋??已成為當(dāng)代峨眉山必不可少的一道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p><p class="ql-block">四川樂山在古代被稱為“嘉州”。樂山的北側(cè)是成都,東側(cè)是重慶,南側(cè)就是云貴地區(qū),所以樂山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宋時期,人們稱贊樂山,山川形勝之地,為蜀中之觀。樂山也是三江匯聚地方,分別為大渡河、岷江還有青衣江。就在三江匯流處,有一尊背山面水的巨大佛像,他坐在江邊,已經(jīng)俯看人世間 </p><p class="ql-block">1300多年,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樂山大佛。</p><p class="ql-block">這尊樂山大佛又叫“凌云大佛”,因為開鑿在凌云山上。樂山大佛始建于713年,公元803年唐德宗時期徹底修建完成,歷時90年。樂山大佛佛頭與凌云山齊高,呈坐姿,雙手扶膝,腳踏大江,神情莊嚴肅穆,俯視萬物。關(guān)于樂山大佛的樣子,以前是通過網(wǎng)上的視頻以及一些照片看到的。但當(dāng)近距離看到樂山大佛時,遠比視頻和照片來得宏偉壯觀,那種視覺的震撼真是難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古人為什么要用90年的時間去修建一尊大佛呢?因為大佛的位置。樂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這片區(qū)域的水勢非常的兇猛;據(jù)說當(dāng)年經(jīng)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悲劇,所以古人決定要在這個地方修建一尊大佛來保佑過往的船只。大佛工程的發(fā)起人就是凌云寺里的海通法師/海通法師為大佛工程的經(jīng)費化緣了二十多年。樂山大佛是以整座山的石崖為基座,所以很多人在提到樂山大佛的時候,都會說:“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來到佛腳平臺,從佛腳往上看,太震撼了。樂山大佛通高71米,有20多層樓的高度。光從大佛的腳背到膝蓋處,就有28米。據(jù)說樂山大佛每個腳上都可以立一百多人。當(dāng)年樂山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法師就圓寂了。從樂山大佛的一側(cè)山上,有一尊雕像,這就是海通法師。雕像邊上有一山洞,上面刻的是海師洞。相傳當(dāng)年海通法師就在這主持開鑿大佛。樂山大佛工程一共是分為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就是海通法師修建時期,身為出家人的他,不忍心見眾生受苦,于是他決定籌資修建大佛來鎮(zhèn)壓水勢,保佑過往的船只,法師圓寂后,由于資金不足,大佛工程自然也就被耽擱下來。</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是在公元739年,當(dāng)時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為了岷江水運暢通能夠確保后勤糧草的供應(yīng),于是他資助法師的弟子們,將停工多年的大佛工程繼續(xù)開工修建。同時樂山大佛的工程也得到朝廷的支持。但是到了公元746年,大佛已經(jīng)從肩部修到膝部,就在此時,章仇兼瓊要去長安任戶部尚書,就這樣大佛工程又一次停工了。直到四十年后韋皋擔(dān)任劍南節(jié)度使,他也是為了打仗,需要運送糧草,把自己的薪資捐了出去,這才讓大佛工程繼續(xù)下去。這就是工程的第三階段。最終在公元803年樂山大佛徹底修建完工。</p><p class="ql-block">自從樂山大佛建成后,三江風(fēng)平浪靜。這片區(qū)域再沒有發(fā)生翻船的事故。按照現(xiàn)代科學(xué)解釋說,由于修建大佛時,大量的碎石直接落入江中,使原本坑洼不平的河床變得平整,減緩了水勢,之前容易形成漩渦的地方,從此變得平靜。也就沒有發(fā)生過沉船的事情了。剛才說到大佛位于三江匯流處,如果嚴格來說,應(yīng)該是兩江匯流處,因為青衣江率先和洶涌的大渡河匯合后,相擁而下,所以,嚴格來說,應(yīng)該是大渡河和岷江匯流處。</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是一個非常神秘而又輝煌的古文明遺址,它讓我們看到了長江流域上古時期的高度文明和獨特風(fēng)格。它讓我們思考了人類歷史的多樣性和復(fù)雜性,以及人類對自然和神靈的探索和敬畏。</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的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第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第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的特點是以青銅器為主,玉器、漆器、陶器為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青銅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的宗教信仰則表現(xiàn)為崇拜自然神靈,尤其是太陽神和樹神。</p><p class="ql-block">這些神靈被賦予了人類或動物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幾何圖形。三星堆文化的代表作品就是青銅面具和青銅神樹,它們被反映了三星堆人對神靈的敬畏和崇拜。古人視死如生,非常重視祭祀,三星堆的精神信仰可謂天地人神。</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最早是在1929年被當(dāng)?shù)卮迕褚馔獾匕l(fā)現(xiàn)的。當(dāng)時一位叫燕道誠的村民在清理水溝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裝滿玉器的坑道,他把玉器搬回家中藏起來,并且在成都古玩市場上出售了一部分。這引起了一些古董商和學(xué)者的注意,他們追溯到了玉器的來源,并開始對月亮灣一帶進行了考察和發(fā)掘。</p><p class="ql-block">1934牟,華西協(xié)合大學(xué)博物館館長葛維漢教授率領(lǐng)考古隊在月亮灣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發(fā)掘工作,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并編寫了《漢州發(fā)掘簡報》,這是歷史上第一份有關(guān)三星堆的科學(xué)報告。</p><p class="ql-block">后來,由于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等原因,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一度中斷。</p><p class="ql-block">直到1980年代,國家文物局才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項考古發(fā)掘,1986年7月,在一家磚廠工地上,考古隊發(fā)現(xiàn)了兩個大型祭祀坑,這是三星堆遺址的重大突破。這兩座祭祀坑被命名為一號坑和二號坑,它們分別長約3.5米和4米,寬約2.5米和3.5米,深約1.2米和1.3米。</p><p class="ql-block">這兩座祭祀坑內(nèi)出土了1700多件文物,其中有許多是世界罕見的精品,比如青銅面具、金面具、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等等。</p><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高度發(fā)達和獨特風(fēng)格,引起國內(nèi)外的轟動和關(guān)注。為了保護和展示這些文物,1988年建成了三星堆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而是繼續(xù)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在成都舉行,宣布在三星堆新發(fā)現(xiàn)的3號至8號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古蜀文明的黃金面具、青銅人像、青銅尊、玊琮、玉璧、金箔、象牙等500多件重要文物。這些文物再次證明了三星堆文化的輝煌和神秘,讓人們對這個古文明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想象。</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宣布自5月以來又新發(fā)現(xiàn)了包括大型青銅神壇、神樹紋玉琮、最大青銅面具和最大完整金面具等500多件文物。</p><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進一步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藝術(shù)水平和宗教信仰,讓人們對這個古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欽佩。</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館新館</p><p class="ql-block">地址:四川德陽</p><p class="ql-block">設(shè)計:中國建筑西南設(shè)計研究院</p><p class="ql-block">面積:54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項目年份:2023年</p><p class="ql-block">園區(qū)重塑</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位于成都以北40公里,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其文明距今4800年,考古出土數(shù)以萬計的精美文物,在世界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2019年11月三星堆遺址的勘探發(fā)掘重新啟動,新發(fā)現(xiàn)的6個器物坑中出土眾多國寶級文物,再次震驚世人。三星堆考古進入新的時期。</p><p class="ql-block">原有博物館園區(qū)是1997年建成開放,面積約530畝,建成的1號與2號展館,規(guī)模合計僅1.1萬平方米,已無法容納新文物展示和不斷遞增的游客數(shù)量。新建主館及游客中心總面積54400平方米,主館將承擔(dān)全部文物展覽和游客導(dǎo)覽功能。原有的1、2號館未來將改造為數(shù)字館和研學(xué)教育中心。</p><p class="ql-block">堆列三星</p><p class="ql-block">在新館園區(qū)5萬多平方米這樣大尺度的場地環(huán)境中,建筑被構(gòu)想為一片隆起的地景-三個連綿起伏的堆體,作為地形學(xué)意義上的呼應(yīng),也是對遺址文脈的回應(yīng)-古蜀??國遺留下來的三個土堆狀遺址和新月狀的月亮灣臺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觀,“三星堆”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建筑之眼</p><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上極富表現(xiàn)力的眼睛,是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IP。“眼睛”也作為建筑的重要概念,成為內(nèi)部世界與外部遺址對話的窗口。堆體的封閉外墻塑造了洞穴般的內(nèi)部空間,僅在離地面3米高的范圍內(nèi)打開一道300米長的窄縫,觀眾從縫里進入接待區(qū),開啟探索秘境的旅程。堆體外墻上的巨人眼睛賦予立面生動的表情,也是室內(nèi)空間的采光口,將側(cè)向自然光帶入到館內(nèi)深處,渲染出由明至暗的退暈,刻畫出空間的深度,營造幽暗神秘的氛圍。</p>